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林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范文第1篇

1我国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低价征用林地现象严重

我国在林地林场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地方性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由于缺乏系统的法规约束,在地方上往往会出现林地的补偿标准低于相关国家标准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地方上的政府认为国家的要求过高,自己进行了随意调整所致 , 所以应该坚决抵制。

1.2少征多用现象严重

在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在操作过程中以国家的扶持项目为挡箭牌,实际上走的是少征多用的路子,这个路子在地方上一旦形成保护主义,将难以根除,并且会长期损害纳税人的利益,给我国的国有林场林地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1.3擅自更改用途

在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地区打着国家扶持项目的旗号拿地后却挪作他用,以自己的利益为圆心开发房地产相关企业,使纳税人和国家蒙受损失。在拿地时付出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我国林场林地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2如何提升我国国有林场林地的管理水平

2.1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机制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乱占林场林地和挪作他用,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健全并完善林场林地管理体系,并建立专门的检查机构,对于审批项目做到认真审查,实事求是。做好病虫害的管理工作,并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除了从制度上建立起监察制度,更要从内部本质上要求检察人员,要认识到林场林地管理的重要性,做到为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2.2强化林地用途管理与法律宣传

针对很多地区缺乏相关法律的宣传的现状,当地政府要开展普法活动,强化当地的法律宣传意识和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林地用途的监管工作,对于出现挪作他用的情况时也要积极上报,绝不姑息。

2.3改变林场的产业模式

为了提高当林场的生产生活水平,必须要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刀耕火种已经不适用于林业生产,应该以科学为主,劳动为辅发展综合科技兴林战略,提高农林业生产力水平,解决当地的财政压力 , 减少富余劳动力,把更多的劳动力从林场转移到旅游行业中去。

2.4加强林地保护力度,发展多元化林业

国有林场的保护力度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林场,监管不力,盗伐现象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提高违法成本之外,还是要从根源上入手,增加当地财政拨款,提高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除了传统的林场林地的职能外,由于我国的国有林场现状亏损比较严重,不妨搞搞生态森林旅游,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开放一定区域用作游览观光,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降低当地的人员富余程度,充分调动林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国有林场范文第2篇

林场总面积3.2万亩,最高海拔925米,森林覆盖率92%,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6.8万个,有机茶园2000亩,以其优良品质名扬国内外,是湖南省首批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湖南省现代示范林场、2019年被列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

石门银峰系列**有机茶产自风景幽雅、林茶相间、气候温润、海拨800—880米的云山雾海中。中国茶叶学会、德、日茶叶专家称**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生态茶园”。2000年以来,连续20年通过CERES、NOP、JAS、OFDC有机农业标准认证,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18次荣获国内外名优茶评比金奖,并获得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特等奖。注册商标“冠云”被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荣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被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确定为“国家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实验站有机茶示范基地”,2017年被评为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湖南“十佳茶旅景区”,是南山少有的茶文化公园。茶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出口茶叶受到英国《金融时报》及日本海东公司高度评价。

主要产品有冠云春芽、白云银毫(馨蕊)、白云银毫(翠芽)、白云银毫(茗香)、白云毛尖、白云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牌白云银毫系列有机茶在林场统一经营管理模式下,按照“有机茶、名优茶、品牌茶、放心茶”的市场定位和“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企业宗旨,坚持30年不打农药,30年不施化肥,30年坚持百分之百的生态茶经营模式,创造出了**茶绿如纯玉,香如幽兰独特的品质,其声誉独冠三湘。

国有林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林场 经营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91-01

前言: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各种人为干预措施,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由于人才、资源、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林场经济发展没能及时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在对国有林场经营现状、问题和成因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提出几点对策,以供探讨。

1.国有林场经营现状

1.1 国有林场分类

国有林场的类型,按经营目的划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等林场;按经营面积划分,有大、中和小型林场;按管理体制划分,有省、市和县属林场;按劳动手段划分,有手工工具、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等林场;按林场所处的地形划分,有山区、丘陵区、平原区、风沙区、湖区和海滩区林场等。国有林场的经营方针是“以林为主,林副结合,综合经营,永续作业。”国有林场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不断提供量多质好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充分发挥森林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多种效益。

1.2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国有林场是政策性很强的资源经营性单位,政企不分的积弊已久,人事分离的管理模式影响了企业执行力,这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现状的后果是国有林场难有作为,应对危机机制失灵,如该县林业公司由于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措施难以完全落实,以致木材货款清收工作机制发挥不了应有效果,还有部分国有林场片面追求造林的数量,忽略了森林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中幼林抚育工作没的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后续资源的培育。个别国有林场在机构改革中,撤并了森林经营机构,弱化了森林经营职能,使生产与质量监督相脱节,致使森林经营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职工文化程度不高,科技利用率低,新技能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交通条件闭塞、信息不畅,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场经营处于空壳状态,职工“无事可为”。

1.3 林场资产少且不断受损

目前,我县国有林场已经到了无树可砍的地步,现有的森林资源存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幼林多、成林少,天然次生林多、人工速生林少,林区林分质量普遍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大多立地条件差、地力衰退,林木生长缓慢达不到速生标准,短时期内难以增加林场可利用资源存量。除此之外,林场资产还不断受到侵蚀,将给林场带来各种忧患。当前,由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建设需要,林场的土地和山林不断被征用或侵蚀。很多地方,在土地、山林征用过程中除给予一次性象征性廉价补助外,却没有充分考虑林场出路问题,给林场今后经营和职工生产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改善林场经营现状对策

2.1 改革体制以及加强对员工技术培养

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实行经营体制改革,改变目前承包经营某些弊端,充分发挥干部职工主观能动性和才干,实行增值创收型或引进外资共同开发型股份合作经营。同时加强对中幼林抚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强化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定实施抚育作业。鉴于目前国有林场掌握抚育作业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十分匮乏的实际,建议由省厅统一组织,邀请林业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对国有林场的业务人员,开展中幼林抚育技术的培训,使林场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中幼林抚育作业的各项技术和要求,保证各项工作严格按照《陕西省国有林场成林抚育技术规程》和国家林业局《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执行。

2.2 加强国有林场的建设力度

为促进林场发展,巩固和保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建议:一方面对林场负债给予补偿或减免,并且对林场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拨款体系,加大扶持力度,解除林场生产、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使国有林场成为生态建设主力军和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力度,引导和提高林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管理水平,支撑林场发展。还要积极争取各级组织和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将退耕还林、生态补助、森林旅游等项目向国有林场倾斜。另外重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切实为林场解决具体问题。

2.3 林场经营模式创新

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和“两高一优”林业,加快林种结构调整步伐,进行深加工,提高木材附加值,国有林场现有的二三产业要逐步改造成股份制,让职工参与经营和监督管理,允许职工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资源培育等多种经营改变以采伐木材为主维持生计的局面。政府给扶助政策,公司出优惠措施,激发职工创造力,使市场经济快速进入林区,以实现林场和职工双赢,形成林场循环经济。根据林场的优势与特长开发相应项目建设,以多种经营求得林场发展与壮大。

3.结语

林场作为森林生态建设的主体和提供林副产品的主渠道,国有林场建场以来,为振兴县域经济、解决人员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虽然目前国有林场遭遇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以致生存危机,发展受阻。但是笔者相信,职工坚持在林业建设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的道路上奋斗,在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下,改善林场基础设施和经营条件,林场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并能开创全县生态公益林集约经营的新局面,实现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红霞,晁晓红,高秀芳,倪彦武,彭阳县国有林场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5): 282.

国有林场范文第4篇

***县国有***林场情况汇报 一、***林场基本情况 ***县***林场始建于1959年,经营总面积3216亩,有林地面积2700亩,其中防护林、特用林面积1940亩。林场现有在职干部职工32人,离退休人员15人,为县林业局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林场是在涝洼、积水的重盐碱地上建立起来的,建场之初,通过反复试验、筛选,探索出了盐碱地造林的有效方法,在不毛之地上建起了大面积白榆林、刺槐林,并在基因收集、良种选育、试验繁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1984年至今,连续获得13项林业科技成果,受到上级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场圃管理体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大胆借签外地经验,走“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拓宽领域”的路子,形成了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管理,以产计酬目标经营的生产责任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林业系统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和全国质量信得过苗圃。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林为主,科学经营,确保林木资源的稳定增长。1984年***林场被原国家林业部和山东省林业厅确定为部省联营林木良种基地,主要承担白榆、刺槐、毛白杨等树种的基因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繁殖、试验、示范等任务。从84年到94年,共汇集榆属优良种源13个,优良单株57个,优良类型26个,计115个材料;汇集刺槐优良单株72个,优良类型26个,计74个材料。经过两期工程建设,建成白榆、刺槐基因汇集区、白榆种子园、母树林、子代测定林、采穗圃、毛白杨品种对比试验林、柳树优良品种对比试验林、杂交杨优良品系对比试验林、白榆优良品种示范林等多种试验示范林。其中白榆基因库、白榆种子园、白榆母树林属国家级重点试验林。近几年又先后争取到“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林业育苗基地”、“全国林木良种基地”“三倍体毛白杨优良无性系选择课题”试验基地等项目。目前,***林场以白榆基因库等为主的各种特用林已发展到1940亩,占全场经营总面积的63%,占有林地面积的93%,形成了以特用林地为主体的生态型林场,在良种选育、试验、示范以及开展国内、国际间良种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刚果、赞比亚、日本等8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林联的林木良种专家学者多次来场参观、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生产的苗木、种子、穗条等良种材料供应到国内20多个省、市,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沿黄防护林工程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的国家、省、市下达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有13项研究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为了增强林场自身发展能力,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为我县的林木良种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近几年来,林场积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依托部省联建良种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良种商品苗生产,使良种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了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用材绿化树种及花卉品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先后引进了经济林树种中华寿桃、凯特杏、金太阳杏、水晶梨、蒙阴红石榴、沾化冬枣、磨盘柿子等;引进杨树107、108、2001杂交杨、二倍体、三倍体毛白杨、雄性毛白杨、窄冠毛白杨、84K杨等30多个优良无性系;园林绿化树种引进了雪松、冬青、蜀桧、女贞、洒金柏、花柏、国槐、法桐、白腊、金丝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垂榆、大叶青榆、马褂木等,优质良种达到600多个,适宜育苗的600亩土地全部育上了苗,在圃苗木达到700余万株,年出圃五)转变经营理念,加快林场发展。在坚持以林为主,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立足土地资源、林木资源优势,进一步搞好规划设计,改善林场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扩大种植、养殖能力,开发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努力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为建设生态示范县做出贡献。

国有林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有林场;林苗两用林;育苗造林;培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47-01

北曼甸林场为河北省塞坝机械林场辖区内6个分场之一,总面积1.59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占86.7%,森林蓄积总量超过150万m3。林场主要经营人工用材林,其中杉类、松类、落叶类树种占多数,而这些树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成材,短期内效果不明显[1-2]。为了在短期内有经济效益产生,可结合林场自身具有的优势发展林苗两用林。近年来,北曼甸林场加大了林苗两用林的培育力度,目前均长势较好,为林场创造了丰厚的收益。现结合林场实际,对国有林场内林苗两用林培育技术进行简单总结。

1 苗木培育

1.1 树种选择

一般来说,培育两用林需要选择适宜在育林地生长的种类,且可以培育大苗。北曼甸林场重点选择阔叶类树种,尽量选择乡土类树种,并适当引入国槐、三角枫、广玉兰、七叶树、栾树、五角枫、黄连木、合欢、马褂木、榉树、枫香等新树种。苗木来源主要为林场自育,以减少购苗及运输成本。

1.2 种子采集

不同树种的特征特性不同,要结合其特点适时采集种子。一般可选择生长状态良好、未发生病虫害、生长年限为18年左右的单株作为采种母树。大多数树种在采收种子后,经过风选将籽粒饱满的种子挑选出来,并集中放在通风口晾干即可;对于一些特殊树种,可结合其特性采取特殊的储藏方法[3]。

1.3 整地

苗木两用林育苗地的选择要求地势平坦、有较高地下水位、土壤肥力好、土质疏松、排水及灌溉均较便利。在北曼甸林场,苗圃地选好后要在秋季进行深耕、冻垡等处理,翌年4月左右精耕细作,结合土壤肥力施入基肥,并撒入适量硫酸亚铁,以对土壤起到消毒作用。

1.4 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浸泡在凉水中,去除浮在表面的瘪粒、杂质等,然后浸泡于30 ℃左右的温水中,适当加入0.5%高锰酸钾溶液以起到消毒作用,24 h后捞出,待表面充分晾干后即可播种。如果所选的树种出芽速度较慢,则可先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再播种。将种子放在沙床上催芽,时间根据树种自身特性而定,催芽过程中要及时观察,保证温度、水分条件适宜,当露芽种子数量超过8成时即可播种[4]。

1.5 播种与管理

播种的方式常采用条播,密度不可过大。播种时先在苗床上开沟,宽度、深度分别为5、1~2 cm,按照行距30 cm的标准,将种子撒在沟内且覆盖1层细土,覆土厚度以将种子盖住为宜,不可过厚,再盖上1层薄稻草,浇透水;播种后到种子出芽之前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可过高,以防烂种。播种后及时观察,当大部分种子出芽时,及时将覆盖的稻草掀开,进行浇水、除草、间苗等管理。为了防止病害,可每隔2周左右选多菌灵900倍液喷洒1次,一般连喷3次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5月按照株距 12 cm定株。7―9月为北曼甸林场内苗木生长较快的阶段,要及时松土、除草、施肥等,注意施肥不可全部一次施入,要分多次施入。进入9月苗木开始木质化,不可再施肥。不同树种生长速度有差别,一般育苗2~3年即可出圃。

2 造林

2.1 地块选择及整理

苗木两用林造林地选择地势较平坦、交通条件便利、灌溉方便的采伐迹地。将地块上的杂物整理干净,用挖掘机全面整地1次,深度保证在80 cm以上。将土块打碎,充分整平,做床,提前留好排水沟,并将地块整理出来的树根、石头、草根等全部清除。

2.2 造林

结合北曼甸林场的气候特点,宜选择在5月中下旬进行造林。用于造林的苗木需要长势健壮、地径5 cm左右,要保证随起、随运、随栽,尽量不要伤害根系,适当携带土坨。造林一般采取块状混交的方式,对增强树体长势、提高抗病力有明显效果。此外,还要Y合所选造林树种的习性,分开栽植,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移栽前先挖一个大穴,在保证根系舒展的情况下将苗木放入穴内,然后回填土壤并充分用脚踩实,最后将根部培成馒头状,并且灌入充足的定根水。苗木两用林的造林密度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速生树种,造林密度为2 300~2 800株/hm2;对于长势较慢的树种,造林密度可适当增加,控制在4 000株/hm2左右。

3 造林后管理

一般造林后的前3年为幼林期,此阶段的抚育工作主要是除草、培土、管护等。前2年采取人工方式清理林间杂草并将幼苗扶正,踩实根部;进入第3年后林分已经开始郁蔽,此时可选用除草剂灭除杂草。其间要加强管护,防止人为或者牲畜毁坏苗木。施肥在造林成活后即可进行,每年施1次,采取根外穴施的方式,一般施入氮磷复合肥75~85 kg/hm2,最好施入腐熟有机肥,对苗木生长更有利。此外,还要结合需求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以培育出优美的树型。经过3年精心管理后苗木即可销售。

4 参考文献

[1] 孙国龙,王磊,宋伟.林苗一体化建设和经营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2):87-88.

[2] 韩恩庆.谈国有林场(所)林苗两用林培育与经营[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