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从高考真题看“社会转型”考查特点和考点分布

(一)福建高考主观题“社会转型”内容考查概览

明清时期:2009年38题(1)问12分、(3)问9分,2011年38题(1)问8分;甲午战争后至前:2011年38题(2)问11分、(3)问6分,2012年38题(1)问8分;过渡时期:2011年38题(4)问8分,2012年38题(2)问8分;改革开放以来:2010年38题(4)问5分,2012年38题(4)问6分;世纪史14―18世纪:2009年38题(2)问5分、(4)问11分。

(二)福建文综“社会转型”高考真题示例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十六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8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从这几年的历史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主要考查转型期事件的原因、内容、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历史转型期相关史实的归纳、概括;重视对春秋战国时期、世界史的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前期这四个阶段转型期相关知识的复习。

三、社会转型的认识

社会转型是复杂变迁过程,它既包括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又包括新体制全面确立。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而且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互动和制衡。促成社会转型的因素很多,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命运兴衰;由于较早地完成向农耕文明转型,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未能及时完成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国一度灾难深重,经百年的摸索与奋力,当今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世界有影响的主要大国,几乎都是在近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国家。

四、搞清“社会转型”历史发展阶段,构建知识网络,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要重视对历史转型期阶段的划分,并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归纳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世界史分为四个时期,具体归纳如下。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6-01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向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国际间的竞争压力;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浪潮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不断革新。作为20世纪最后一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21世纪新课标以来第一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它们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探究其变化,总结其经验,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1 内容结构的比较

《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结构为: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世界史教学内容概述、世界史教学内容要点。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构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9个主题,在中古近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世界古代史中确定了5个主题,在世界近代史中确定了8个主题,在世界现代史中确定了8个主题”[1],这些主题分为“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思想文化”等方面。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是以时间为轴,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逻辑性进行编制,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接受难度大,历史课程存在“难、繁、偏、旧”现象。《课程标准》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中学历史课程体系,打破以时间为轴的编排体系,按照“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重新编排,大量减少了繁杂知识点,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 具体内容的比较――以中国古代史中部分内容为例

《教学大纲》对历史课程内容的具体阐述,条例式列举出教学内容,对每个时期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以“”标明,主次分明;文字简洁,内容简明清晰。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共有21个具体教学内容:(1)远古时代;(2)夏、商、西周;(3)春秋、战国的纷争;(4)先秦时期的文化;(5)秦的统一;(6)西汉的强盛;(7)东汉的兴衰;(8)秦汉时期的名族关系和对外关系;(9)秦汉时期的文化;(10)三国和两晋;(11)南朝和北朝;(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3)隋朝的灭亡;(14)唐朝的繁盛及衰亡;(15)隋唐时期的文化;(16)辽、宋、夏、金;(17)元朝的政治和经济;(1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9)明朝的政治和经济;(20)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21)明、清前期的文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按编年体形式编排的,以时间为序,与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体例基本相似。相关的知识内容被分割开,分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忽略了知识内在的联系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整体性的把握。

《课程标准》以主题形式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共有9个学习主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科学技术;(9)思想文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是以主题形式构建的,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中,注重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在每个学习主题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内容目标要求,以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从中可看出,每个内容标准有着不同的层次要求。出现了“了解”“知道”等词的地方,为识记层次,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是对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出现“理解、归纳”等词语的地方,为理解层次,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知;出现“探讨”“评价”等词的地方,为运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还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历史内容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三个教学目标层次的设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一目了然,便于教师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承担高一年(8)文科班和(1)班理科班历史科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生发展。担任副校长,分管全校教学,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学校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兼任晋江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协作组长,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工作情况总结

  1、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一年(1、8)班学生基本情况是:文理分班后,理科班的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上学期历史补考的人数(1)班达到了18位,(8)班达到了11位。并且理科班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就可能对历史学科不大重视;这必定对今后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并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网络教室上历史课,可以得到更多知识的拓展,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终于走上了正轨。到18周完成了必修I的教学任务,第20周参加了泉州市统考,(8)班各项指标都大大超过了年段平均水平,而(1)班却落后于整个年段。具体情况如下:

  2、教材与教辅使用情况

  本学期教辅采用岳麓版《学生课业》教材,本教辅融入新课改理念,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同步课时教学,原创新颖题型,课时训练、单元检测有机结合,梯度合理,层次分明。但栏目设置偏复杂了点,难度参差不一,对理科班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了点。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

  本学期晋江市级课题《新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高与应用的研究》已获得批准研究,并着手开展研究工作。

  2、校本教研

  积极进行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作为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本人校本教研的重点方向还是结合本校实际,研究适合本校校情、教情与生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和应用效果。

  3、论文撰写

  积极撰写校本教研论文和其它教育、教学、教研论文。在《晋江课改》第75期上发表文章《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本学期继续参与岳麓出版社《学生课业》的编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

  担任晋江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协作组组长,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履行职责,研究探讨教学中教材教法的问题,对保障晋江市今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

  认真完成学校公开教学的任务,积极探索,创新设计,合理组织,作为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使自己的公开教学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认真执行学校的听课计划,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展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在“晒课网”上进行评课。

  三、教师培训的计划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自我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管理经验。本学期参加了“福建省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晋江市初级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还承担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工作。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这学期即将结束,在这学期里我是担任高一(7)班至(12)班的历史老师,这是我初次执教。在这学期里让我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不像父辈们所想的那样轻松。以下是我这学期的一些工作总结:

  一、 学情

  平山中学是二级达标校,在校学生相对一些学校而言,平山学生是向学的,素质也不错。不过,还是有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初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所以有些学生就不是很重视历史,认为平时听听就行了,不做复习工作,结果期中考虽然考得不错,但总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长期下去,势必不利。另外,由于开卷考,所以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初中知识时,有些学生就很茫然。故在教学中,须注意这点,得问清,不然,自以为这些知识学生初中有学,可以不讲,结果有的学生就会听不懂。最后,就是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次考试,发现学生在这一方面很薄弱,故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收获

  1. 备课。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发现备课并非那么容易,要备好一堂课,不仅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好学生。在备学生这一块,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要事先备好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会解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进而难以学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外知识储备。

  2. 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才发现实际教学与自己所设好的课总有些出入。因为,不同班级各有特色,有的沉闷,有的活跃,而且,班级中的学生各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学过程要有所改变,对于沉闷的班级,在教学中有时就穿插一些趣事,而对于活跃的班级,要适可而止,免得课堂秩序失控而影响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要随时应变突发情况,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虽然教学中总是与事先有出入,但从中也学到不少,这就是教学相长。

  3. 听课。这学期共完成了20节听课记录,除了听历史科外,还听了其他学科的课。在听课过程中,多少有点收获,从中学了一些教学方法以补足自己,同时也见识到同一问题的不同教学。

  4. 参加教研。在教研中,交流备课、授课、评课等发面的问题,从中受益。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比如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一节中,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的比较大小学生不理解。举例,下列比例尺大小相等的是()A.1.250000000B.1厘米代表25千米C.D.1/250000000。考点:地图上的比例尺应用,分析: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表示方法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解:A、1.250000000不是比例尺;B、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千米;C、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千米;D、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千米.故选:CD.点评: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应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范围越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单,范围越大。

2物理与地理

比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提到的: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这部分地理知识牵涉到初二物理知识即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由于陆地表示固体,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是液体,升温降温都比较慢。所以才构成了冬夏海陆的热力不一样。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先准备一盆沙子和一盆水放在阳光下面,2个温度计分别插入沙子和水里,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很容易将物理知识和本节所学知识理解、融合。

3体育与地理

七年级地理下《认识国家—美国》,我找出美国地图,然后播放同学们所熟悉的NBA球队视频,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球队所在地。同学574598们读图之后,观察各球队在哪些地方比较集中,哪些城市比较集中,从而引出美国的城市带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包括: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纽约(尼克斯队)、费城(76人队)、巴尔的摩、华盛顿(奇才队)、新泽西(网队)等;五大湖城市带,包括:蒙特利尔,底特律(活塞队)、芝加哥(公牛队)、多伦多(猛龙队)、克利夫兰(骑士队)、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密尔沃基(雄鹿队)等等。通过这个活动,一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二也增长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4历史与地理

我们都知道政史地不分家,地理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渊源。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常常要贯穿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我们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特别行政区的简称和省会时,更和历史分不开。有些省份从古代就一直沿承下来的,比如山东的“鲁”山西的“晋”甘肃的“陇”或“甘”等等,学好了历史,就等于学好了地理。

5外语与地理

比如《世界的语言》一节,就“我”先让学生听不同语言的读法,这样课堂气氛活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6时事热点与地理

讲授《祖国的心脏—北京市》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2008年8月我国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大事——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课前学生查资料,尽可能多了解北京奥运会的有关情况。教师叙述“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祖国的心脏—北京市》。”这样不仅巩固了时事热点,还突出了教材重点,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7总结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样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长久以来,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为了高考,为了能够取得高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与学的目标仅是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弱,历史课堂的价值的展示也受到阻碍,同时,也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从多样化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该活动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分组,接着,各个小组为了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而互相交流与讨论。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组合作活动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将其运用到练习题讲评过程中等,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本文以练习题的讲评为例进行介绍。

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等中国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助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讲评该题时,我并没有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直接告诉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让学生对每个选项,对该题进行分析。从整个材料可以看出,该题的中心在“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这个时间段,而B选项是发生于“”结束后;C选项提出于1956年;D项制定于1953年。让小组不仅要找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要结合教材分析其他选项为什么错,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又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比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所谓对比教学法就是要将两者或者两者以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而且,将对比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当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要寻找具有相同属性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以期能够促使历史教材价值的高效实现。

例如,在教学《百日维新》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也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时,我采取了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变法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学习,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记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先学后教模式的有效组织

“以学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思想。而先学后教模式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先学后教模式的精髓,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其运用到课堂当中,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等。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当中,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目的是为“后教”做准备。所以,在后教的时候,教师就要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先学后教模式的高效进行。最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也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我通常还会设计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几道概括性试题,如,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 )

A.高度垄断 B.自由放任

C.忽视农业 D.通货膨胀

从整个先学后教模式来看,该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高效历史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