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范文第1篇

曹操烤鸡曹操(公元155~220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孙吴,行至卢州(今安徽合肥市)时,因疲劳过度,头痛病发作。膳房厨师遵照医生嘱咐,选用肥嫩的鸡,配以古井贡酒、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桂皮、茴香、葱、姜等中药材调味加工,曹操食后很快病愈。曹操召来厨师问菜的名称,厨师说还没有菜名,曹操就起名“曹操烤鸡”。

翰林鸡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友人相聚常以鸡、鸭、鹅等做菜佐酒助兴。而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不久李太白入京任翰林职,后人便称李白喜食的烹鸡为“翰林鸡”。其制法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码成鸡形。另以蛋黄雕刻“翰林鸡”3个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蘑菇入味,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做工精细,造形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

东坡肉相传宋代文学家坡(公元1037~1101年)在杭州做地方官时,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提灌田。节日间吩咐家人将百姓送来的猪肉和绍酒一起送往工地,犒劳民工。家人误将酒与肉一起烧制,烧出的肉竟特别香美可口。人们传颂坡勤政爱民,就把这样烹制出来的猪肉称为“东坡肉”。后来人们竟相仿效,这道菜成为杭州名菜。成品肉、色红亮,味醇汁浓,酥而不烂,油而不腻。相传他还作《食肉诗》一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贪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文学名著范文第2篇

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文学名著的考查,内容主要有:①识记中外著名作家的生活年代、字号、国别;②了解文学体裁和文体知识,熟记名言警句;③掌握推荐名著的主要内容、人物、事件及典型细节;④分析归纳典型人物形象;⑤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和写作特点鉴赏评价。考查形式由单纯的浅层次的填空题、选择题,逐渐向主观表述题过渡,且日趋精细化。

【应对技巧】

考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名著,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可以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对症下药:

一、识记辨别。针对常见的选择、填空和判断题,其考查内容主要是填写作品名称、人物、故事情节的概括等。因此考生要熟悉这些内容,注意辨别,切勿张冠李戴。

二、理解概括。常见的是简述题,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成语等。考生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或故事,了解与之相关的成语、俗语、传说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断,得出结论。

三、感悟、评价和探究。针对人物评述、内容评析和人物思想评价的题型,考生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方面的积累;审清题目要求,弄清是评价人物还是评价内容,抑或是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选好答题的切入点和角度。

【真题讲解】

1.(2014・安徽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文学家 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老师是 ,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

解析:本题是对中外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朝花夕拾》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熟悉程度。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留学生活”“老师”和“长篇小说”“主人公”等关键词。

答案:(1)鲁迅 藤野先生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2.(2014・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头子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的解释开,老头子放了心。“怎么办呢?”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听你的!”“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不够!买就得买新的!”祥子没看他的牙,只顾得看自己的心。“借给你?一分利,别人借是二分五!”祥子摇了摇头。

(1)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文段中与祥子对话的老头子是谁?

(2)小说中祥子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始终没有实现梦想。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最终哪一件事使他残存的一点点生活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名著人物与情节的掌握情况。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语“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和“与祥子对话”,可以推断这个老头子是刘四。题(2)考查考生对名著中故事内容与情节发展的熟悉程度。从题干中的关键词“最终”和“彻底”可以判断出,这件事指的是人力车夫二强子那个不甘沦为而自尽的女儿小福子的死。

答案:(1)刘四 (2)小福子的死

3.(2014・江苏苏州卷)名著阅读。

(1)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读后回答问题。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门,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

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并最终被识破的?后来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2)《格列佛游记》中语言学校的教授提出取消词汇,采用以物示意的办法表达思想。请你依据原著内容说说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对原著的细节有准确的记忆。题(2)考查考生对原著的熟悉情况。提出取消词汇的情节,在该书的第三卷(飞岛国)第五章,三位教授讨论如何改进本国的语言,题干“依据原著内容说说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这就需要对原著相当的熟悉了解。

答案:(1)“牛魔王”以吃斋为由不肯吃唐僧肉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又因答不出红孩儿的生辰,被红孩儿识破。孙悟空打不过红孩儿,便请来观音菩萨,观音降服红孩儿,悟空救出师父。(2)如果一个人要办的事很大,种类又很多,那他就必须将一大捆东西背在身上,导致行动不便,既费时又费力。

【综合训练】

1.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这段文字节选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文中的“你”指的是 。

(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简・爱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西游记》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1)其中的“四圣”分别指的是 、

、 和 。

(2)简单介绍“四圣”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试禅心的?结果如何?

3.列举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主人公阿廖沙在《在人间》这一部分里所从事的三种职业。

4.运用课外的知识,完成(1)~(2)题。

(1)《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是“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原因是什么?

(2)由于武松醉打蒋门神时未能除恶务尽,导致他接下来被蒋门神买通的 陷害,差点丢了性命,但是武松并没有屈服,而是大闹飞云浦、 ,又除恶蜈蚣岭,他是个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5.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西游记》③《鲁滨孙漂流记》④《简・爱》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让我明白了要想成功,贵在坚持,就像玄奘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6.下列是《名人传》中的选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片段一]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

[片段二]但也得承认他很明白地看到莎士比亚的若干缺点,这是我们不能真诚地说出的;例如,诗句的雕琢,笼统地应用于一切人物的热情的倾诉,英雄主义,单纯质朴。

(1)片段一和片段二的“他”,分别指的是

和 。

(2)《名人传》中的哪一位名人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60字以内)

7.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下列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

(1)《鲁滨孙漂流记》:

(2)《名人传》: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哪一本文集?文章的题目叫什么?

(2)这段文字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说说你的理解。

9.试列举格列佛在小人国看到的或参与的有趣故事,不少于三个。

10.《西游记》最后一回的回目叫什么?唐僧师徒均修成正果,被如来加封。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如来为什么把孙悟空加封为“斗战胜佛”,把八戒加封为“净坛使者”?

(1)回目:

文学名著范文第3篇

【中文摘要】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无孔不入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入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呢? 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孤芳自赏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1]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应运而生。一个高傲,一个时髦,当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还是报以咆哮。

【关键词】文学经典名著 ,网络文学 ,本体文学 ,戏拟

 

付费论文:11000多字节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   200元

文学名著范文第4篇

我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而且一直积极地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经过20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名著,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一、阅读数量和质量需齐头并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累积。《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文规定:“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时,学生的课外读物阅读总量应保持在26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的小学生每学年需要阅读2~3部经典文学名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总量不少于10部。”教育纲要中列出的经典文学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安娜・卡列尼娜》《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唐诗・宋词・元曲》《名人传》等。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仍保留着很多经典而精彩的传统文学名篇,比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李时珍夜宿古寺》《虎门销烟》《伊索寓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等文学、审美、教育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语文教师需要结合不同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将文学名著引进小学语文课堂。

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使其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小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积极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小课堂和大课堂需完美融合

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不可否认,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养料不可缺少的途径。我通过多年的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要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稳定、持续的提高,单纯依靠语文教材内数量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树立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语文课堂教育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把“阅读小课堂”和“阅读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晨读、自由阅读、分角色朗读、课外阅读指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增加文学名著的阅读量,从而达到量变跃升为质变的最佳语文教学效果。

阅读名著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需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选择地指导小学生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引导小学生遵守博爱宽容、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形成诚信务实、勤劳简朴、谦逊礼让、宽人律己的优良品格。同时,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还要让学生放眼世界,吸取世界文学大师所创作的著作精华,中西合璧,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小课堂和大课堂完美融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用十分重大。无论是小学生的知识面、思维灵活度,还是思考力、理解力、观察力、语感都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得到培养。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的阅读只有达到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小学生只有博览经典文学名著,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科学方法和阅读质量需紧密结合

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付出努力。语文教师肩负着指引、导向的重任,要带领班级内的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阅读,将文学名著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指引到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自习课、课外活动甚至周末,组织班级里的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社会图书馆,指导学生办理读书卡,借阅图书。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筛选,对书中的生僻字及时指导学生查工具书,及时制作阅读卡片和书签,细心地读书、摘录。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让学生迅速通读整本书,科学阅读某个章节,学会精读的方法、速读的方法,处理好精读、熟读、略读、速读文学名著的关系。

文学名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文学名著;阅读;原则;境界;感悟美;发现美

把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试图用高考指挥棒来促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导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初衷与现实显然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高考中以识记为主的选择和简述题,根本就无法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如果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目标仅仅满足于识记和应试,漠视名著阅读的审美特征,那就必然会陷入“伪能力”的泥淖,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也不会因此得到提高。

一、焕发生命力三原则

在福建省把名著纳入高考命题试行三年之际,我们对212位高二年学生做了书面调查,结果发现:91%的学生是因为高考而选择读名著,只有9%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名著而读名著。令人担忧的是,喜欢读名著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名著纳入高考的范围而增加。可见,高考命题导向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和应试性已经完全破坏了阅读的审美特征,学生不可能喜欢被扭曲异化、美丽散失殆尽的名著。阅读的审美特征必须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悟、文本价值的理解、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来实现,也只有如此,名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底蕴才能得到挖掘,优秀文化也才能在学生对美的感悟中得到传承。

因此我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以生为本才能感悟美。文学名著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的主体显然是学生。我们的教学一旦偏离了主体的审美需求,那么它的导向就很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回归文本的实质就是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尊重。我们可以做一个十分有趣的逻辑推导:为什么要促读?因为学生不读。学生为什么不读?因为学生不喜欢。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学生认为不美。不美为什么还要促进学生阅读?因为学生觉得不美,我们却觉得很美。这个推导当然不是语言游戏,它向我们揭示了学生不愿意读名著原因所在。它告诉我们,名著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品读名著中感悟美、发现美,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动力,才可能使阅读真正回归到以审美为目的的正确轨道,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这两年名著命题倒有点象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只管自己唱得热闹,哪管他人听得难受。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助长这种“自娱自乐”,我们必须承担起挽救名著人文性的责任。

我们没有权力逼迫学生“削足适履”,“刚性”促读只是特定时期的无奈选择,我们希望,这个选择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从回归文本开始,从回归阅读的审美特性开始,从回归学生主体需求开始。

2、以文为本才能展示美。名著阅读审美活动应从尊重文本开始,尊重文本就是保护阅读的审美特性,保护阅读的审美特性就是保护我们自觉阅读的驱动力。名著美的特性犹如中国女性的美,她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旦破坏了这种内在气质,也就失去了美的神韵。美除了内在性,她还表现为整体性。六朝文人张潮说,“美”是“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美的魂魄,她的整体性是不容破坏的,否则,这种动人心魄的美可能顷刻间就会变成七零八落的枯骨、满目疮痍的废墟。

舍弃文本前提下的名著命题,不管是细节辨析,还是情节简述,都是以损害美、扭曲美为代价的。我被一双晶莹澄澈的美丽眼睛所吸引,你却不断放大眼球中的一个红点并引导我去关注,然后却大言不惭地说:多么美丽的红点啊!结果美丽的眼睛只剩下丑陋的“红点”。其实,堂吉诃德是“刺”风车还是“砍”风车;孙坚是中“剑”而死,还是中“箭”而亡;宝玉与哪几个人生日是同一天等等这些“红点”击碎的岂止是美丽,它还扭曲了人们对美丽的驰往之心。

3、对话交流才能激活美。名著教学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肢解”“脱水”能力,更不是为了提高灭杀美丽的技能。然而当前名著命题却恰恰扭曲了名著阅读的目标。要我阅读,我却无需与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理解和分析;不需要品味,也不需要感悟和发现。阅读成了没有生命的僵尸。实际上,只要回归文本,生命之源就可以汩汩而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开放姿态去撩拨学生思维的弦,让学生乐于对话,善于思考,敢于分析,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阅读,语文素养才能铸炼成型,名著阅读才能实现本质回归。

焕发名著生命力需从挖掘名著的人文底蕴入手,唯有如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名著才能充满魅力,名著阅读教学也才能回到健康的轨道。

二、品味人文底蕴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