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语文小报

小学生语文小报

小学生语文小报

小学生语文小报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 报刊读物 文化素质

小学语文读物担负着文化启蒙和积累的任务。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小学语文读物作为帮助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重要读物,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和积累的任务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小学语文读物一定要从小处着眼,从人处着手,在帮助小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同时,有目的地对小学生传授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使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科学、思想以及心理教育。这方面,有些语文读物的定位是相对准确的。坚持大语文这一思路,紧紧围绕“提前读写”这个中心,把提供优秀的阅读资料作为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开设一系列趣味性和知识性极强的栏目。使孩子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因而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深受家长和老师的欢迎。

小学语文读物还承担着净化和规范语言文字的任务。小学语文读物的读者是小学生,他们在学前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而且以口头教育为主。由于家长自身语言文字水平的局限,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时,往往掺杂着许多不规范的或不正确的东西。特别是进行口头教育时,由于受个人表达习惯或日常用语的影响,往往与语文教育的规范用语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学语文读物作为孩子们学好语文的辅助读物,同语文教育上作用一样,担负着净化和规范孩子们语言文字的重任。首先是要抓住孩子们既成的或日常的用语习惯,引导孩子们从不规范语言向规范语言转变。这方面在一些刊物上有着成功的做法:一是通过轻松幽默的形式,如“拼拼笑笑”、“俏皮话”等栏目将孩子错误的或时髦的用语以笑话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在笑中悟出错在何处、错的后果,使孩子愉快接受教育,自觉加以改正。二是以书面讲解的形式,如“名师帮你学语文”栏目通过名师讲解,引导孩子们区别易混的字词,理解易错的句式,从而达到教育孩子使用规范用语的目的。三是报刊本身用语要“以身作则”,要用规范的汉语准确地表情达意。小学语文读物,作为少儿知识的传播者,在孩子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孩子们相信报刊,崇拜报刊,说话、写文往往会以报刊的内容为范本。因此,编辑的一时疏忽,报刊内容的微小差错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会在小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小学语文读物的编辑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切实避免知识性、科学性错误的出现,言语一定要准确、规范,表达要正确严密,让小学语文读物无愧于“语文”这两个字所表示的专业的权威性。

小学语文读物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超强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报刊必须从办刊育人的战略高度着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对待报刊的工作与发展。

其一,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搞好引导工作。报刊只有读者爱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要想让读者喜欢你的报刊,就必须去研究你所面对的读者对象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小学语文读物的读者是少年儿童,他们单纯幼稚、天真活泼、模仿性强,容易听从教导,与成年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读报特点。他们的需求、爱好也不同于成年人,尤其是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着很大差别,他们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他们有着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所以,小学语文读物只有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栏目,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引导孩子们的兴趣,促进孩子们成才。这方面,一些优秀的语文读物抓得很好,也抓得准。根据低年级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往往要更多地依靠直接刺激物(实物与图画)、注意力不稳定、有意识的记忆不完善、形象记忆占有重要地位等心理特点,在版面的整体设置上以精美、醒目的插图为主,而文章都简单易懂,十分容易为低年级学生接受,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报纸在栏目设置上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开设低幼儿童最感兴趣的栏目,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读报兴趣,推动孩子们的学习。如: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本身,不太注意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据此,设置了一些“语文益智游戏”、“动动小脑筋”、“俏皮话”、“拼拼笑笑”等内容易懂、形式活泼的小栏目,调动孩子们读报的积极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低年级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教育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为此,报纸开设了“故事城堡”、“故事帮你学课文”等栏目,将抽象的知识与内容故事化,从而诱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推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向较高层次发展。

小学生语文小报范文第2篇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地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一种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良好的固定的行为方式。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会对学生学习母语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小学生们自身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所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他们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来说,就更显得重要了。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只追求学生表面上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些新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经验,不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盘锦市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盘锦市实验小学18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1个班30名,二年级1个班30名,三年级1个班30名,四年级1个班30名,五年级2个班60名。

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2.3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内的行为习惯表现及课后的学习情况。

3.调查过程及情况说明

3.1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了180份,收回178份。阅读分析试卷反馈的情况。

3.2 和6个班的语文教师进行交流,让他们介绍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对了解的有关学习习惯情况进行分析。

3.3 随机抽了不同班级的20名学生进行交谈,按照事先拟定的提纲和他们进行了谈话,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谈话目的是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2)学生目前已具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3)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多少关系?

(4)教师的态度、教育观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什么的影响?

(5)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影响?

4.对问卷、观察及交谈调查结果的分析

4.1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程度是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学生一般都愿意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限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开始时,也就是在刚开始入学时,不可能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般的学生都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在不断地强化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次调查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十分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教育,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习惯养成意识,并通过不间断的反复强化训练巩固习惯。

学生都能说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辨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习惯也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和反复的。

4.2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喜欢的占67.6%,不喜欢的占18.2%,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242%。想通过不懂就问、学习认真、专心听讲等好习惯能使自己学好语文的占60 %,认为多动脑、多思考就能和语文成为好朋友的占25%,认为只要多做练习、多看课外书和语文成为好朋友的占15%。这些现象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们能否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之间存是正相关的。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书写习惯不良;不使用工具书、主动识字的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不好;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上课听讲习惯不好;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前四条主要是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不良习惯,后四条是语文和其他的各科学习中会出现的通病。当然,学生中还有其它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性格不稳定,识辨力差等,他们还不能很清晰地认识到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克服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说,语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3 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对语文教学的态度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高,并且十分热爱语文教学,具有极高的热情去欣赏语文、传播语文,影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喜欢他,并且因为老师的感染而非常喜爱语文学科。同时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做法,并按照该教师提出的要求去学习语文、去阅读语文、去了解语文、去走进语文,久而久之,良好的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形成。这个问题的调查说明: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对工作的热情会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4.4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进一步监督、强化,才能得以形成并巩固,但是许多家长往往会忽略。有的家长包揽了许多该孩子自己本应该完成的事情,这样可能导致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影响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家长认为现在家庭条件优越,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很少拒绝,长久就会让孩子从行为上不去约束自己,自制能力差。表现在学习上就会不思进取,遇到困难和挫折,只会打退堂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考虑其接受和承受能力,强迫着学这、学那,使孩子每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从而引发厌烦情绪,导致孩子很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家长重“言”轻“行”,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说的多,做的少,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认真做作业,多读课外书,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从来不去读书学习,也不翻看作业,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困惑。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长一定要重视。

这个调查结果也告诉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经常和家长就孩子的学习习惯及上面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家长以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榜样对孩子施行正面的影响。

5.思考

小学生语文小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报刊;能力

一、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开展英语报刊教学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身心充分成长发育,积极汲取知识养分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学校使用的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在于知识结构清晰、板块明朗、重于复现和知识点成螺旋式结构上升递进。对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孩子来说是一套打好基础非常有效的教材。然而,现在的孩子光靠课堂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吃不饱”的。特别是愈来愈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孩子们渴望更多的信息养料,他们对语言的学习需要通过一个真实的环境去进行操练和使用。课堂上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创设的情景对孩子在口语方面的习得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文化传播、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表达能力方面,读报则能大大发展和提升学生对语言信息获取的敏感性。

1.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对于中国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一出生就沉浸在中文的母语环境,平时的生活、交际、学习也都是以自身母语来开展的。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着母语所设下的天然文化障碍。中国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在小学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从一年级开始教授英语。中国小学生学习英语首先是学习英语的词汇、句型和法则。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也是紧紧围绕如何教授单词的读音、意思,如何为引入句型而创设情景等方面来开展。往往对文化的渗透只是以简单的一句话一带而过,或者是最后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而总结性地向学生灌输一句英语文化中的谚语或者习语。这样的教学形式只能够对一部分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大部分被动接受式的学生常常当做“耳旁风”那样一吹即过。自然而然,这样的教学对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只能起到表面的形式主义功效,无法从根本上锻炼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对英语字词句的读写掌握上面,可以说对英语的学习是无法真正获得成功的。作为语言教育家,我们知道,语言的产生是源自于人类社会交流的需要。换句话说,语言表面上是一种进行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实质上语言反映的是一个群体和种族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模式。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外语的根本还是要培养学生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英语这门语言所表达的思维模式和整个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

2.报刊阅读具有丰富知识、补充语言信息量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一种向公众发行的,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大众传播重要载体。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时事,拓宽眼界,丰富知识面。而报刊由于面向大众性,语言的选取也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时效性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我校组织学生定期阅读《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小学版),利用早读或者活动课的时间由老师登录网站,选取《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阅读。通过这种固定模式的课堂阅读,学生不再仅仅限于英语书上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而是有了直接接触本土英语表达方式的机会。通过网上阅读《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学生一方面接触到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学生有机会通过英语的字里行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到英美人士的生活习俗、人文风情、历史趣闻等等。各种有趣的文化差异让学生特定年龄期的好奇心大大得到了满足,在他们觉得新奇和有意思的同时,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反过来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英语报刊教学的几种方法

1.引导法

小学生阅读报刊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由于处于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刚刚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词汇量,独立阅读的能力还未完善。在此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挑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阅读的报刊内容。经过带读、释意、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读懂、理解报刊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任务。

2.提问法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导致在开展报刊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需要预设好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的方向和规范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有的时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被美丽的图片、新奇的画面所吸引,导致注意力不再集中在阅读的文字上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问,帮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阅读的报刊材料上来,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阅读就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在独立思考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小学生人群中,有引领性和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报刊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理解文本材料。通过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认真阅读的成就感。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证实自己理解的信息是否正确和到位。

3.参与法

参与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用实际的行动参加到整个报刊阅读中来。笔者认为,参与法又可分为两种。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就是给出一份报纸杂志,指定不同小组各自的阅读

材料。通过设定不同的问题来检验每一个小组是否理解了报纸杂志的信息。其中,教师需要帮助所分小组进行人员的分工,指定好担任不同任务的具体人选。比如说A专门负责解决文中陌生单词的意思。可以是上下文结合理解,也可以求助于其他不同组内担任同一个任务的不同学生。B专门负责用三句话来概括本段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C负责画一幅画来配合B的文字进行解释说明。D负责回答其他各组听完该小组对阅读材料解说后的提问。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式,先各自集中阅读文本,再分工进行讨论合作,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习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并且学习、理解他人的思想。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2)编报、征文式

编报、征文式是建立在高年级段的小学生能够较好地独自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报刊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通过阅读纸质报刊或者电子报刊来搜集不同视角的信息。以剪报、摘抄或者改写的方式汇编成为自己的小报,以此来完成信息的获取和整理。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能够锻炼他们筛选信息重组思维的能力。而征文则是在编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所编报刊的基础上,用教师规定的文字数量来完成核心内容的提炼,是对英语语言运用更高一个层次的历练和提升。

三、在小学阶段开展英语报刊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又具有自己一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天马行空,敢想敢为。如果能够把握这个时期,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吸收信息和知识,将对孩子的语言学习起到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开展英语报刊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水平。阅读报纸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教给孩子正确的读报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知识,读报还能够挖掘不同层面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爱好。通过小组讨论式中的分工,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定去完成任务,也可以自己选择擅长的任务去完成。也许一个学生不善于口语表达,但是善于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学生就能体验到自己在完成整个任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的重要性。即使这名学生本人的英语综合学习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他不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小学生语文小报范文第4篇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评估遇到的难题

怎样提高语文能力呢?经过大量的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之后,几乎所有的语文教育专家和普通语文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课外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素养的提高几乎就是一句空话。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时代,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手段和评估方式却遇到了困难。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知识,他们几乎还来不及消化吸收,来不及体验和感悟,无穷无尽的新信息又纷至沓来,他们要么没有选择地接受,导致基本能力的虚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要么就是“既然接受不了不如全不接受”,拒知识于脑门之外。这样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就遇到了困难,学生或者无暇做好、做实,或者就拒绝进行。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发展,有些知识的传播形式对学生更有诱惑力,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生,对声、光、电的兴趣更浓厚一点,对形象化的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在没有沉浸到文学作品之中,领略感悟到课外阅读的奇妙的精神享受的时候,对单一的,仅仅靠文字表述的内容当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反感。

这就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评估手段提出了挑战,学生读了多少书,了解程度怎么样?这是一个很难评估的事情。我想: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手段和评估方式做一点改变。

二.利用手抄小报,解决课外阅读评估的难题

课外阅读的实施及其评估确实是语文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难题,课外阅读的实施需要满足真实,定向,深入,习惯养成,反馈方便,评价及时的要求。“真实”就是要能保证学生确实阅读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定向”是为了帮助学生从纷至沓来的信息中准确定位到文学相关作品的阅读中来;“深入”就是要保证语文教学大纲推荐阅读的文学作品能多读,尽量细读;“习惯养成”是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精彩语段多摘录,优美文章常记诵;“反馈方便”和“评价及时”是讲究可操作性、方便性。

我采用的课外阅读反馈和评估的方法是让学生手抄文学小报。传统上的过度注重装潢的小报,作为语文课外阅读信息的反馈显然不合适。怎样改进自办小报的设计,让它符合语文课外阅读的信息反馈和评估的要求呢?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效果比较明显,下面做一点介绍:

(一)规定文字流量,确保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情况反馈,以符合语文课外阅读“真实”要求。

我要求学生用8K的白纸自办小报,不要求学生在任何地方做虚浮的装饰,8K的白纸正反两面都必须写满,因为小报大多是阅读摘录,所以,小块的地方可以摘录短小的内容,大块的地方可以摘录稍长的内容,这样当然能够实实在在地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而且文字流量是不小的。有些学生总是喜欢把任务堆到周末完成,这显然跟语文课外阅读的常态化要求不符,文字流量大了,堆到周末就很紧张,动员学生平时有时间就读一点,办一点小报,有利于养成平时多读书、勤做摘录的习惯。

(二)规定小报各版块的主题,确保小报的文学色彩,以符合课外阅读的“定向”要求。

我把小报分成八个版块,分别是:1.生活素材积累。2.名著精彩片段。3.美文推荐共赏。4.百科知识选摘。5.精选诗词赏析。6.优秀作文选登。7.名人故事选粹。8.自主知识展示。下面逐块介绍板块设计的目的:

1.生活素材积累

语文素养来自于生活也将要回馈于生活,语文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能生动、有文采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事、物、情,没有生活素材积累,这一切当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小报中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素材,本身就是一个阅读感悟、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习作准备好了第一手的生活素材。

2.名著精彩片段

文学名著的阅读要落到实处,避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现象发生,避免把文学名著的阅读当成一个无聊的消遣的过程,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精彩片段摘录下来。选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那种仅仅阅读故事梗概,或满足于记住一些可能的考试内容的做法,在这个版块就行不通了,这样名著阅读就落到了实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语文素养当然也就同步增长了。

3.美文推荐共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也是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大纲推荐的大多是一些小说,生活中我们还必然接触到小说之外的各类体裁。词汇的积累当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推荐的文学作品上,报刊、杂志甚至我们平时练习的试卷上都有不少的文质精美的好文章,读一读,抄一抄,其趣无穷,其益也无穷。

4.百科知识选摘

语文的学习其实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学上,各科的知识,特别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样是极其重要的。更不用说文学上的一些常识了。设计这一个版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面的展示平台,这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5.精选诗词赏析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语文课本上的几首诗词的理解,显然是对这一奇葩的浪费。读点古代诗词,理解点古代诗词,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6.优秀作文选登

这一版块不言自明,为了孩子的发展,学生家长可谓煞费苦心,不少同学的家中语文类资料最多的莫过于作文选了,学生平时只有在老师布置了习作的时候才想到它们,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有利也有害。能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就对它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评价,多一些借鉴呢?让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优秀作文搬到小报上,不是其益无穷吗?

7.名人故事选粹

大师的心胸,名人的风度,伟人们的生活情趣常常对我们有启发、熏陶的作用,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常常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增加这个版块给学生一个与名人交流的空间,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心仪的名人给自己可能有的惰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8.自主知识展示

语文学习是包罗万象的,一份小报7个版块当然不可能涵盖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或者他们还有自己值得自豪的知识、能力需要显露一下呢,留下这个版块,让他们自由翱翔吧。

(三)规定评价的角度和方法,确保及时反馈,力求评价的公平。

学生每周的一份小报,如果全部由教师来点评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四五十份小报仅仅浏览下来,老师的精力恐怕也跟不上。当然也没必要,因为学生摘录的过程才是最主要的。但如果没有反馈,拖沓甚至停止的现象就有可能发生。我的做法是每周用一节课让学生分组对小报进行评议,一般7个人一组,每组评议7份小报,每个学生都在7份小报上签字打分,每组总分最高的三份小报为本周优秀小报,张贴表扬,得分最低的小报,提出整改意见。这样至少有三个好处:一、除了自己办的一份小报之外,各个同学又阅读了其他7个同学摘录的好文章或好的片段,这本身与扩大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一致的。二、多表扬少批评有利于保护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三、锻炼了每个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反过来可刺激他自己进一步办好小报。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小组合作,定期展示阅读成果。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我要求同学们按阅读兴趣自由组成不同的阅读小组,同组的同学共读一本名著,编写剧本,再利用家庭DV,制作成小电影;也可以合作制作成FLASH动画片。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学生兴致高涨,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创造的才能。

小学生语文小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 整合载体 整合模式 要点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新型课程,是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活动内容的广泛,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鲜明的“综合”特性,需要我们有效地整合,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借助学生自办语文学习报的活动平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比较理想的途径。

一、选择一个理想的整合载体

有效整合各种活动内容和各方面因素,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整合载体。“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就是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依据如下。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开放式的语文实践应用活动中,通过切身体会获取知识,渗透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提高能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活动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开放多彩的活动过程需要记录,活动中的思想情感体验需要表达,活动成果需要总结展示,而办报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办报活动,能把其他分散的活动整合到办报中,使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最终有归宿,有记录和表达,从而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通过办报活动,能内化和升华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办报活动能有效整合语文、美术、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有利于课程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活动评价。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2.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力之库,依靠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办报、用报,把语文学科学习成果和综合实践活动“编”入报中作深入的探讨,并加以拓展,借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作用于他们的学习,将能使老师摆脱繁琐而无益的劳苦,学生却能学得轻松、充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喜于制作,如果能就自己熟悉、喜爱的内容办报,正可投其所好,展其所长。无论是手抄小报还是利用电脑排版技术辅助办报,甚至是制作电子小报,都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感,直接经历创造过程和使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易使学生获得一份成功感。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3.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在宋朝,陆放翁就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代的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刘国正先生则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语文学科的这种社会性特点,要求教师确立“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校外的语文活动,使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使语文技能得到实践,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当办报训练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时,办报将成为课堂作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它能促使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学会做人,正是最好的课内外结合手段。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二、探索一个理想的整合模式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的流程是:读报评报,学习编报―开展活动,积累经验―合作办报,深化体验―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反馈延伸,拓展活动。

1.读报评报,学习编报。

我们鼓励同学分析比较各种儿童学习报为出奇制胜、赢取读者而在策划、编排、选材、标题、文字表达、图片上所进行的改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设想。此外,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读报感想,及时、不间断地对报纸上优秀文章的内容、形式、写作等方面进行评点,学习编报的方法。

2.开展活动,积累经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对自己的父母、农民企业家、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桥或者家乡公路的变化情况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老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学有所成,回报家乡,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训练,又受到品德教育。

在综合活动中对语文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这是新课程后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适合用这一办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总结。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表述、交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有利的。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我让学生在读中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如诗句都是描写蔬菜或水果的,前面都是蔬菜或水果生长的时间,后面都是蔬菜、水果生长得怎么样。我便与学生一起开展“编儿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编内容不一定非要有时间特点,其他方面的也一样,比如颜色、形状等。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有自己编的,有小组合作的,有同桌合作的。不管怎样,他们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了交流。有的说:“四月桃子红了脸。”有的说:“九月豆角将军肚。”有的说:“枣儿满树红火火。”……一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兴奋不已。为了避免“创作”的流失,教师应该让学生及时整理,摘记下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生情感最兴奋的点上落实写,可以克服学生对写的畏难情绪,既积累语言文字,又使语言训练更有效,夯实语文基础。因此,在综合性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都在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形成服务,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1)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2)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3)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这样就能做到坚守活动中“语文元素”的底线。

3.合作办报,深化体验。

学生6―8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报。按每人完成的工作分别打分,计入学期末总评分里。

首先由班长主持,各小组的代表上台陈述起名依据,最后全班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名字,体现了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如报名《涌泉》就巧妙地取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同时取“文思如泉涌”之意,喻每期报纸都是同学们丰富想象力和创意的结晶;并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喻意要有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在办班报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一一克服。如一开始,小记者采访“学校科技月”的信息与看法,但被采访的同学没几个把它当一回事,在吃了不少闭门羹后,办报的同学搞了个无记名调查,可褒可贬,结果各种意见雪片般飞来;电脑排版,虽已请教老师,但实际操作仍有许多不懂,只好在探索中前进。就在不断的“循环再做”中,第一份班报终于出炉。受此鼓舞,同学们办报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由原来的四张A4纸发展到近期的十二张A4纸,栏目有“本班活动纪事”“文苑”“我的活动体验”“它山之石”“读书笔记”等。

我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专题自办一份小报,介绍或推荐好活动,并加以评点,以此推动学生活动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学们通过大量的亲身的活动体验和广泛阅读查找,再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办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小报,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春扬同学的《感受秋天》就结合语文课文和品德生活教材《秋天在哪里》,通过对一批充满美感的散文、诗歌、照片、油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丽春景的介绍,揭示了自己寻找秋天,感受秋天,赞美秋天的心路历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生命之美”、“瞬间之美”、“简单之美”、“创造之美”,表达了只要你热爱生活,美就在眼前、在耳边、在心里,把整个宇宙空间充得满满的思想感情。

虽说办报时困难不少,但收获是丰厚的。正如一位同学在《瞧,我们的报纸》一文中所提到的:“薄薄的纸张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新鲜感、丰富想象力、成功的喜悦,但并不平坦的路――然而,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段段美文无声地灌进心田;在电脑桌前,我们跟上了新时代新科技的步伐;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修改的‘痛苦’的排版过程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美,并成功地创造了它……更重要的是――在这段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4.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召开读报、评报展示会,利用班上的实物投影仪、学校宣传栏等展示学生办报成果,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并评出最佳策划、最佳选题、最佳标题、最佳文笔、最佳图片等。优秀成果利用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博客或者网站予以。

5.反馈延伸,拓展活动。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拟订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表格、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办报前后在心理学、发展学、未来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收获,不断改进,以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开展高度整合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又通过办报活动深化了体验,突出了活动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张扬了个人风采,这样高度整合有效的活动,开展得值。至于学生在参与办报活动的过程中写出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我并不特别看重。教育之道,贵在启发潜能,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现状,不依赖老师而独自得出的多样化答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需要注意的要点

1.重视学生素质发展的多元性。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其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认知,还有很多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风格、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些内容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候应该考虑到。

2.注意个体差异性。

具体地说,在“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中,有的小组选的问题(主题)不一样,不要求学生结果完全一致,同样的问题,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也许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设计目标、指导活动和总结评价时候,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3.突出活动的体验性。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不仅仅是凭空想象,需要多动手动脑,与同学合作,与成人交流,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寻求答案。因此其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过程。

4.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活动的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多元评价学生,激励他们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我,而且要恰如其分地引导与评价,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以课堂为主、以课本为主的课程,而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开放式的实践应用活动中,通过切身体会,获取知识。只要我们不断完善“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尝生活的滋味,就能赋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新的生命力,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勇.体验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