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健康档案

农村健康档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健康档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健康档案

农村健康档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民家庭 健康档案管理

资料与方法

构建硬件网络: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要求,江夏区作为远城区试点单位,合理规划布局、统一标志标识、保证房屋面积、添置医疗设备、购置网络设施等。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在区卫生局建立中心服务器,区财政局、各服务中心、各服务站等终端都通过VPN方式连接到区卫生局,实现日常业务动态管理。

更新服务内涵: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广泛发动,调动医务人员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制定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动员村乡两级医务人员,责任到人,分片包户,逐步入户体检调查,建立全覆盖的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包括农民身份证号码、医保号码、电话联系方式,健康体检资料、就诊记录等);将农民的健康资料输入计算机,按村、组、户建立起树形结构的农民健康档案,作出农民健康诊断,评估农民的健康情况,预测农民的健康支出,预约提供健康服务。

优化分析方法:利用同步远方社区软件,将农民的健康资料自动化汇总分析,采用纵向到底〔省、市、区(县)、服务中心、服务站、村、组、户〕;横向到边(卫生、财政、医保、农合、疾控、妇幼、政府等部门)的原则,实现网上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网上评估等功能,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管理透明度。

保证社区资金及时到位:各级财政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财政专户,建立资金帐,补助及专项全部直接到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财务核算管理制度,各服务站通过报帐制,财政和卫生主管单位,利用同步远方社区卫生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在网上通过对各基层单位的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内容实行考核,对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相应的考核分值。

结果与分析

调整院内科室设置:通过创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调整院内的科室设置,将原来科室改成新型的全科诊室,设置了处置室、治疗室、观察室、抢救室、健康档案管理室、健康宣教室、康复治疗室、心理咨询室等科室,有效利用原有的房屋、设备、使科室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农村农民新的健康需求。

优化医务人员结构:由于科室重新设置,服务职能改变,服务内涵增多,医务人员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为适应新的服务职能,医务人员通过自学、培训、考试等,成为了新型的全科医务人员,他们可以全方位地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心理咨询、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

增加公共服务内容:原来的分院、门诊部等过去只单纯提供基本医疗。创建服务站后,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将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卫生室管理等纳入了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中,将基本治疗真正转入到以预防为主,健康关口前移。

改变医疗服务模式:过去的医疗模式是坐等农民上门就医,被动治疗农民的疾病。由于健康档案的建立,村乡两级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健康诊断,上门服务,提前预约就诊,这样进一步融洽了医务人员与农民的关系。利用新合作医疗保险,凭医疗保险病历和卡号,直接在农民就医过程中减免医药费用,让农民直接受益,从而增加农民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评估预测农民健康:由于建立了农民的动态健康档案,使医务人员可以对农民的健康状况做出健康诊断,评估农民的健康水平,分析农民的疾病构成、预测农民的健康支出,从而为财政投入、医疗保险报销比率、农村卫生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讨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民的健康保障系统的建立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要尽快地建立农民的家庭健康档案,提供预防式、家庭式、康复式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送到农村,送进村,送入农户家中。构建和谐农村,维护稳定国策。

建立村乡两级家庭式健康服务网络体系:新型的卫生服务是积极的卫生服务,不是消极地等待病人来求助。因此,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农民的健康管理也一样。江夏区在创建新型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中,通过科室调整设置、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服务内容、改变服务模式、建立农民的健康档案,初步建立了预防式、家庭式服务的农村村乡两级服务网络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农村健康档案范文第2篇

一、健康体检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实施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2、具体目标:*年,完成本年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50%人员的免费健康体检任务。到*年和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率要分别达到80%和95%。

二、健康体检主要任务

1、开展健康体检。

(1)体检项目。根据不同人群分为三类:

成年农民:体检项目为物理体检(内、外科)、三大常规(血、尿、大便)、B超(肝、胆)、心电图和胸部X光透视五项,其中胸部X光透视可由各体检单位根据体检对象年龄等实际情况酌情确定(可以用其它备选项目代替)。

在校中小学生:体检项目按照学生预防性健康检查的要求执行。原则上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体检、建档,学校不具备统一组织条件的,以户为单位由参保对象属地卫生院负责体检、建档。

7岁以下儿童:按照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要求予以生长发育监测体检。

(2)体检周期。成年农民每两年一次,在校中小学生每年一次,7岁以下儿童按儿童系统管理要求确定体检次数。

(3)不同人群的健康体检表格。成年农民体检表格见附件1;学生预防性健康检查表格按学校统一格式执行;7岁以下儿童体检表格格式用儿童系统管理要求的生长发育监测体检表。

2、建立健康档案。以村居为单元,通过对参合农民的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筛选个人和家庭的主要健康问题,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健康档案格式见附件2、3)。

3、加强健康监护。实施合同服务,按合同规定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儿童、孕产妇系统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咨询,加强对重点服务对象的定期上门服务。

三、健康体检运行方式

1、承担体检单位。原则上由农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具体体检工作,体检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体检用房、配备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和相应的医疗设备。因用房、人员、设备等原因确实无条件开展体检的乡镇卫生院,由所在辖区的中心卫生院承担,原卫生院应配合组织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及负责慢病筛选等后续服务(体检单位及辖区具体见附件4)。

不能独立承担体检工作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积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增加设备投入,努力提高医疗水平。

2、体检券。健康体检采用发放“体检券”方式进行,一人一券,不能调剂使用、不能异地流通(在校中小学生除外)或冲抵现金。体检单位依据收取的“体检券”数量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结算。“体检券”可用于成年农民、在校中小学生、7岁以下儿童的健康体检。成年农民凭二张“体检券”参加一次体检,在校中小学生、7岁以下儿童凭一张“体检券”参加一次体检。参合农民凭体检券、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或户口本)参加体检,体检后由体检单位收回“体检券”,并在合作医疗证上登记确认。体检券的管理,各体检单位要做到专人、专帐、专册、专柜。

3、体检时间。每年3月—11月开展健康体检,由体检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安排体检时间,有序进行体检。

4、集中体检和流动体检。原则上以村居为单元,在规定时间内逐批安排集中体检,一些因外出不能参加体检的对象,可以灵活安排或穿插安排。偏远山村的部分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可以由县级医疗机构组建医疗队通过体检车以流动形式开展(当地卫生院配合)。

四、健康体检管理

1、组织管理。农民健康体检实行政府领导,卫生牵头,部门协作,乡(镇)负责实施。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本辖区农民的体检工作,抽调业务技术精湛,服务态度优良,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组成体检组,并确定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主检医师,负责具体体检工作。体检组制订体检工作流程和制度,体检通知(格式见附件5)、出具体检报告、统计上报体检数据,及时将体检结果反馈(格式见附件6)给体检对象,并负责建立健康档案。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人才培训、设备支援,下乡巡回服务等方式,协助基层医疗单位向参合农民提供优质的健康体检服务。

2、资料建档管理。农民健康体检工作要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料要充分继续使用,没有资料档案的要通过农民健康体检逐步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以户为单位建立,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建立和保管。要做好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生长发育监测、在校中小学学生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体检资料与农民健康档案的衔接、归档工作。

3、报表和信息化管理。建立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报表制度,各体检单位应在次月3天内及时将工作报表(格式见附件7)上报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逐步推行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信息化管理。

五、资金补助

设立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由县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各体检单位按照实际体检的人数凭“体检券”和农民健康体检考核结果(考核内容见附表8)到县级管理机构结算,结算标准根据《*县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政府负责提供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群众的关怀,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要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确保取得实效。

2、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采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上门服务、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农民健康体检政策等。通过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提高农民健康体检参与率,促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健康档案范文第3篇

20*年,基层卫生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和卫生强市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发展、改革、和谐”三大主题,围绕让渔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和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促进全市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提供健康保障。

二、基本思路

根据《*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20*年全市卫生工作要点》,20*年全市基层卫生工作的主基本思路是“两个一、二、三”:

(一)两个一,一是制定好县(区)人民政府渔农村卫生工作考核指标;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二)两个二,一是实施两大工程,即渔农民健康工程和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二是健全两大网络,即县(区)、乡镇、社区(村)三级卫生管理网络和县(区)、乡镇、社区(村)三级新型卫生服务网络。

(三)两个三,一是做好三个项目,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渔农民健康体检;二是制定好三个政策性文件,即《*市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渔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

三、工作目标

以县(区)为单位,90%以上居民出行20分钟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城区及新城90%以上居民出行15分钟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全市每一个社区(包括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均配备有社区责任医生,平均每千城乡居民拥有0.5名以上社区责任医生;

以县(区)为单位,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巩固在85%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80元以上;

以县(区)为单位,参合渔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达70%以上,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达95%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

以县(区)为单位,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80%以上;

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县(区)、乡镇、社区三级渔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制定出台《*市渔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培训,落实工作任务和职责,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员、管理员工作目标考核。提请政府出台20*年市政府对县(区)人民政府渔农村卫生工作考核指标,层层落实,加强考核。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1.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机制建设。基本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筹资渠道畅通、保障较为合理、人员全员聘任、考核监督有力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平台,实行“五个转变”(服务功能、服务模式、知识结构、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加强“四化建设”(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现代化)。开展新版社区卫生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应用试点工作,加快建立社区基本健康信息平台,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效益。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县(区)为单位,90%以上居民出行2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按照“20分钟服务圈”的目标,建立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包括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其中*、*城区及新城90%以上居民出行15分钟能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渔农民流动医院和巡回医疗服务机制,作为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为边缘小岛群众提供服务。

3.普遍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制度,全市每一个社区(包括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配备有社区责任医生,争取平均每千城乡居民拥有0.5名以上社区责任医生。本着“责任分区、团队协作、综合服务”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社区责任医生主要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提供主动的、上门服务,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开展社区责任医生(护士)基本知识培训,提高社区责任医生(护士)的服务能力。

4.普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符合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积极推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单位。

5.配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

6.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调研,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逐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7.制定出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提请市政府出台《*市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会同发改、财政、民政等部门出台《*市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在社区居委会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联络员;农村继续落实人均15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城市社区建立人均20元以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继续实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全科医学岗位培训。

(三)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和《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试行)》的要求,注重工作内涵和质量,深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县为单位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到80%以上。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强化市与县(区)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机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指导,协助健全和完善乡镇、社区(村)两级公共卫生组织,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村卫生室)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和渔农民健康体检后预防保健服务的跟踪指导,认真做好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进社区工作,全面落实“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3.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指导和支援工作机制。指导机构统筹协调处理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关系,实行“五个转变”(服务理念转变、工作重点转变、指导方式转变、评价标准转变、考核手段转变),加强“四个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创新型单位、建设信息网络化、建设责任制团队)。市直单位的工作指导职能纳入市直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四)扎实做好渔农民健康体检

1.如期完成渔农民健康体检目标。按照《浙江省农民健康体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和督促各县(区)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20*、20*两个年度,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达70%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渔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2.提高和整合体检资源,方便群众体检。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落实渔农民健康体检各项保障措施。整合各类体检资源,充分利用海岛流动医院,结合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制度和城市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度,通过人才培训、设备援助、下乡巡回服务等方式,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渔农民提供优质的健康体检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3.加强渔农民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结合体检结果,整合现有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学生体检等专项工作的有关信息,建立完整的渔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95%以上,认真做好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加强信息化建设,要结合新型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日常诊疗等信息,在平时社区卫生服务中用活用好健康档案,做到信息共享,实现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五)巩固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建立稳步增长的筹资机制和政府筹资的制度保证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政府出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加而逐年递增,政府出资总数应高于个人出资额。20*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人均80元以上(不包括省新增10元)。

2.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合作医疗参加率,要求20*年达到85%(以20*年度当地农业人口数计)。

3.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行“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方式,实行门诊总量控制,用于门诊统筹的资金一般占合作医疗资金总额的10?15%。逐步提高合作医疗补偿水平,降低住院起报线,提高住院封顶线,努力将参保人员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达到25%左右,年度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左右。适当减少住院补偿分段,降低高额费用段的补偿比例,实行分段补偿比例先递增后递减的补偿方案,补偿比例设置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合理拉开乡镇、县(区)及县(区)外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起报线和个人自负比例随医疗机构等级的提高而相应提高,引导渔农民和医疗机构避免“小病大看”。

4.进一步加强管理机构建设,理顺市、县(区)二级管理体制,县(区)要根据工作需要积极争取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继续推进经办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5.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实时报销,也有利于基金的“封闭运行、钱帐分离”。完善县级信息中心建设,实现市内住院联网,并逐步扩大普通门诊报销联网,实现计算机管理。

6.严格管理好基金,定期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资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渔农民知情、参与、监督的权利。

7.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努力降低渔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对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做好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职责纳入市直属单位综合目标考核指标。

8.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筹资水平、住院补偿率、资金结余率、基金年度和会计年度统一等5项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六)加强项目管理督查考核和培训指导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渔农民健康体检、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工作的指导和督查,认真做好省卫生厅组织的农民健康工程阶段性绩效评估工作。配合市政府做好对县(区)政府渔农村卫生工作考核。配合市财政做好市级渔农村基层工作经费、渔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督促县(区)落实渔农村基层工作经费、渔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经费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

农村健康档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保健档案;疾病预防控制档案

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其通过为乡镇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尽管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医疗卫生水平不高,很大部分区域的农民都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的满足农民看病、就医的需求,则需要加快完善乡镇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档案来更好的实现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的改善,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一、加快推动建立乡村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其包含的内容较多,是对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记载,从而初步对居民潜在的某些疾病进行诊断,由于其包含的内容和信息较多,而且可以实现快速查询,这就为医院准确的对病情进行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居民健康档案中将公民的姓名、性别、掉队、民族、家庭病史、家族潜在的慢性疾病等都要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还要对于预防和观察的重点对象给予适当的指导。居民健康档案完成后,需要对春分为别类进行整理,同时还要录入到管理系统中,及时对其进行更新,确保相应的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

(一)为乡村居民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资料

通过向广大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资料,从而有效的提高居民防病治病的意识,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宣传推广方式。在提供这些健康教育资料时,需要将其粘贴到较为醒目的位置,让居民能够较方便的看到,同时对于张贴的海报和宣传单还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更新,根据季节不同来宣传大家对流行病的防控意识。

(二)开设健康教育宣传栏

健康教育宣传栏这种宣传载体由地位置固定,可以更好的引起人们的重视,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信息服务,具有较好的宣传效果。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宣传时,可以采用漫画及歌谣等形式来对相关医疗知识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

(三)为公众开展咨询活动

通过动态的咨询活动可以满足居民对医疗知识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的丰富居民的医疗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咨询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季节及群体来定,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家健康的意识,更好的扩展其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以便于配合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四)健康知识讲座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

可以定期为乡镇居是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及有经验的医师来主持知识讲座,从而增强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不同的疾病,这对于居了自我防治治病意识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重点人群也需要建立项目档案

(一)儿童的保健档案

儿童属于对疾病抵抗较弱的群体,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普遍对儿童保健工作不重视,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所以需要加快推动儿童保健档案的建立,做好儿童的防病工作,特别是对于新生婴幼儿,由于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需要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还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二)妇女的保健档案

妇女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健康档案的建立对她们的健康生活也是很有效的保障措施。镇村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准确掌握各年龄段妇女的基本信息,对产妇、孕妇、新婚夫妇建档注册。给与他们正确的婚育指导,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指导正确的避孕节育措施以及相关性病的防治,搞好妇幼保健工作。

(三)老年人的保健档案

老年人也是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相关保健档案的建立可以为他们防治治疗慢性病等,增加自我防病治病意识改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三、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档案的建立

(一)预防接种档案的建立

儿童接种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医疗工作,建立健全完善儿童接种做到查缺补漏做好相应的记录,建立相应的档案卡,做好资料的保存。

(二)传染病防治档案的建立

传染病是一类非常可怕的疾病,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建立健全该类疾病的档案,对于居民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要切实做好各类疾病的记录和建档工作,不能遗漏,达到相关的要求。

(三)慢性病管理档案的建立

近年来,慢性病越来越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杀手,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该类疾病的建档也显得非常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两大主要的慢性病。建立完善慢性病,掌握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趋势为病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指导,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信心。老年人作为两类疾病高发的群体,特别是糖尿病是一种终身代谢性慢性疾病,给与他们正确的医疗指导,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四、电子化管理项目档案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各种便捷。对于繁杂的项目档案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了解更多的信息知识,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快更便捷的服务。

五、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作为最基层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公共服务项目档案,可以使居民从中获得好的收益,不仅能够增加自身的相关疾病知识,同时还能够做好各项防病和治病工作,这对于居民身体健康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也是利国利国的一项大事。

参考文献:

农村健康档案范文第5篇

在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主要靠乡、镇、村级妇保医生开展,妇保医生工作量大,有的专业知识本身有限,与围绝经期妇女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无法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围绝经期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没有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因经费原因,乡镇卫生院妇妇保医生训较少,很少定期对村级妇保医生的工作进行督导或指导。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农村妇女,尤其是围绝经期妇女,因其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低,加上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她们一方面对自身的变化感到莫名其妙和恐惧,同时她们又羞于启齿,不愿意对人讲,求医意愿不足,造成无法及时就医的局面。

2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义

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是随着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实施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以保健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促进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进入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体征主要有月经紊乱、潮红烦热,阴道分泌减少导致干涩、性冷淡,以致影响夫妻关系;精神障碍表现为焦虑、悲观、易怒,可出现忧郁症或偏执等;脂肪异常堆积、骨质疏松症易发生骨折;另外就是易患妇科病如乳腺癌、宫颈癌及卵巢疾病等。由于农村妇女思想保守、文化水平不高,对身体的不适不愿与人交流,更不愿就诊,以致缺乏疏导,对围绝经期的各种症状及不适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之受利益的驱使,部分医生医德的缺失,抗生素的滥用、激素的大量使用、某些疾病的过度治疗,加重了这一部分妇女生理上的不适及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也加大了她们的精神包袱。因此加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意义重大。

3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展望

3.1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妇保人员的培养,重视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良好的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还要求具有诊治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要有不歧视病人、替患者保守隐私的德行。同时,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也要不断更新,除了开展一般的妇检、白带常规化验外,还要引入B超、电子阴道镜、X线、宫腔镜等医疗设备,并积极开展宫颈活检、宫颈细胞学检查、女性激素测定等检验项目。县妇幼保健院要对所属乡、村级保健部门定期不定点的进行培训、宣教和督查。当地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尽可能的提高村级妇保医生的待遇,使她们能安心本职工作。

3.2建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档案,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档案管理。针对思想封建保守、性格内向、家庭关系紧张的妇女,档案单独存放;合并或围绝经期易羅患妇科肿瘤的对高危人群如过度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归类存放;对子宫脱垂、宫颈CINII-III级、张力性尿失禁、卵巢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档案填写要仔细全面。定期综合评估其进行身体状况,及时上报县妇幼保健院,督促这部分围绝经期妇女及时就诊治疗。

3.3各地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县级妇幼保健院至少每年要免费为辖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做一次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深入乡村取宫颈活体组织做刮片检查,并开展乳腺红外线扫描,做初步的排除。

3.4做好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包括放幻灯片、DVD、发宣传手册、在村级卫生室张贴宣传画报等。提高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们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对健康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对其家人进行宣教知识,使他们能理解、并积极帮助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们渡过围绝经期,促其家庭保持幸福和谐。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如下:

3.4.1围绝经期是每个妇女必经阶段,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不要恐惧。3.4.2围绝经期症状: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该期妇女的生殖器官会不同程度地萎缩,配偶应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乳腺增生及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会下降;阴道分泌的减少,老年性阴道炎等妇科炎症的发病率随之升高。

3.4.3激素替代治疗:向围绝经期妇女宣传低剂量激素替代疗法能治疗及预防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所引起的的症状,副作用少,比较安全。

3.4.4饮食习惯宣传: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在日常饮食中,奶、豆制品的摄入偏低。农村妇女受经济条件制约,加上农村普遍存在的夫权思想和以孩子为中心,农村妇女的饮食营养更不足。要向其宣传常喝牛奶、常吃豆制品可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并说明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延迟绝经,还有助于维持围绝经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