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方法 指导途径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说是有一个中国学生,据说很优秀,他的英语级别已达到专八,但是,有一个当外国人向他中国的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时,他竟然一无所知,让外国友人大感不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为中国灿烂的文化古文明感到骄傲自豪,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取中国古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弘扬光大。

语文,学起来不难,但是要真正学好,却非常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有自信,有正确的方法,肯下功夫。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兴趣当头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人都认为语文学起来非常吃力,我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学习语文,首先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那么,老师就要从零开始,或引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好文好段,或组织学生搞一些课外知识竞答,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二、循序渐进

世上做任何事,都应该是有章可循的,都有其应该遵循的原则。

学习语文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必须注重基础,不能好高骛远。即每天多掌握一个词语,每天多记住一句警语,每天赏析一首诗,每天看一遍文章,每月欣赏一部名著,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逐步提高语文水平。另外,还要多读精思,即有选择地泛读和精读,并深入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把所学化为己有。

三、运用联想

《红楼梦》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学习过程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四、积极参予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有限,所以,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不仅仅要尊重老师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积累,更要发挥主动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与同学互动,与老师互动,激活思维,锻炼能力。

五、严格自控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习语文,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反映在平时的点点滴滴,字要规规矩矩写,书要认认真真读,计划要老老实实执行,平常要有意识地多读、多看、多练等。

六、掌握技能

语文学习中的第一种技能是阅读技能,所谓阅读技能,就是既可以快速阅读,又可以深入精读,还可以边读边思考,同时,能够读思结合,阅读的同时,能将文体分类,把握文章特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清楚文章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太容易。所以,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读多练,熟练掌握阅读技能。

语文学习中的第二种技能是会做笔记。初中生的笔记大致有三种:其一是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记录,不要全盘抄录,而影响听课效果;其二是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三是复习笔记,要学会理清知识结构和脉络,切实做好归纳工作,记录疑难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集中处理。

七、书读百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说是书读百遍,只是泛指,不过,读书的方法,大致有下列几个步骤:

一是课前预习,也就是在老师第二天上课前,先把课程作一下通读预习,对不明白的问题,先标出来,第二天上课时,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是课后研读,即老师上完课,将所讲内容作一下事后消化,并整理听课笔记;三是单元连读,即学完每个小单元,就将其连起来看一遍,加深印象;四是全书通读,即学完全书后,根据老师列出的脉络,将全书学习内容过一遍;五是考前选读,即将学习笔记和单元测验相结合,将通读与重点难点精读相结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八、注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重在熏陶渐染,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初中生在平时要多读、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九、合作学习

《学纪》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通过相互合作,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十、读书十诀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有读书十诀:

1.序:循序渐进;

2.勤:业精于勤;

3.恒:持之以恒;

4.博:博览群书;

5.问:不耻下问;

6.记:多做笔记;

7.习:温故知新;

8.专:专一博广;

9.思:边学边思,学以致用;

10.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创新是一个永远谈不老的的话题,学习与教学因自主创新而进步发展。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创新表现的一种形式,为了进步与发展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当前形势; 创新教学与学习方法出现的问题;创新教学的研究;创新学习方法的研究;总结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即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自主创新学习发展简要论述。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和学习出现的问题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

三、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和学习的研究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的学习方法的研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学习能力,经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便会是常理之中的事了。

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语文创新的学习是必然的,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获得自主创新型人才途径。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同时,创新教教学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略[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研究学生思维活动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他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文章的脉络、中心、线索,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对难以理解的知识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生,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答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溯源地的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书面作业方法的指导:初中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句子模仿、死搬硬套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识记基本知识后独立完成作业,答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中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章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②如何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根据要求作答。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中学生容易依赖老师,我认为从初中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类型的习题,通过答题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资助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语文,提出语文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阅读”“如何写话”等。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暄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新教材第一册为例,其中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教师,您早!/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不能说“您早”。在汉语中可以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上此课时,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Mr,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还可以直呼其名。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name,old, dog,pork,beef,look out,breakfast,takeaway food,sports,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 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我们应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的掌握英语的目的。

三、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

由于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新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例如,在讲授What do English people eat?时,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象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sandwich,chips, fried chicken”等take-food就应运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此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文化知识。插图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外,还可以从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如第二册中一幅插图是一群英国人在寒冷冬天排队等公共汽车,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这说明他们除办事讲求公共秩序外,还注意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侵犯别人的空间。这是他们注意“个人隐私权”的反映,实质上这也是对课文中“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 If you jump the queue,other people will not be pleased!”最好的解释。

四、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化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一、变教学为导学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作教学的一个专门的独立的任务来完成,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学”的角色,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教师应该做出准确的答复;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盲点,教师要进行指导性点拨;对学习小组的展示情况,教师应当拿出评价性意见。在其它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提高素养。

二、明确自主努力的目标

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上课前,把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一亮,学生心中有了个总的“奔头”。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努力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教师主导作用”之中,对“鱼渔教学法”作出了非常形象化的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体现出“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这不过是“授人以鱼”的现象;而如果教师体现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思想行为特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