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范文第1篇

2、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期间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3、吃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4、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中国传统节日范文第2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旦(阳历1月1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或6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冬至(12月22日或23日)、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传统节日范文第3篇

南小三年级五班

夏若冰

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也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也是小孩子很盼望的节日。

大年三十,人们都开始贴对联,包饺子、打扫卫生,三十吃饺子意为着在外面工作的、上学的都要回家吃这个团圆饭。家家户户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等到三十晚上的十二点左右,村里就响起了噼哩啪啦的声音,原来是村里人在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早晨还没等我起床,就被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吵醒了。我急忙穿好新衣服和爸爸一起去放鞭炮。初一这一天,人们互相拜年,我也收到了压岁钱,我的压岁钱妈妈都会给我存起来。春节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春节的气息才渐渐没有了。

中国传统节日范文第4篇

秋高气爽,气爽秋高,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大部分中国人都喜欢过中秋节,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1秋高气爽,气爽秋高,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秋节,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这天,我们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欢乐的吃月饼。

今年中秋节,恰逢农历八月十五,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弟弟也和我,我俩站在院子中央,抬着头,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说:“看呐,这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弟弟说:“看呐,那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几乎全都异口同声地一起喊道:“看呐,东边的月亮真的升起来了!”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轮明月,又象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

我们在院子里高兴的简直就是高兴,没有人能说出这不是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美丽而又美观的中秋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正巧又赶上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呐!月有悲欢离合,人有阴晴圆缺,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全国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团圆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高高举起月饼,共同畅饮这一杯高兴的月饼吧!

夜色已经很深了,深夜也渐渐的浓了,皓月当空,映着皎洁的月光,我们全家都流连忘返,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依然兴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着那轮明亮的月亮!今年的中秋节,真是让人难忘啊,但愿明年八月十五,还能赶上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2我喜欢秋天,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风习习,天高气爽;秋天也是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秋天更是个团圆的季节,因为有中秋佳节。

提到中秋节,大家马上会想到的是不是月饼呢?每年中秋节快到的时候,姥姥和妈妈会在家里做很多月饼。她们做的月饼种类很多,有五仁馅的,有豆沙馅的,还有栗蓉馅的。其中,我最爱吃的是五仁月饼。虽然平时超市里随时能买到月饼,但我觉得只有中秋节的月饼吃起来才有滋味。

姥姥和妈妈做月饼会很忙碌,需要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好。我也不偷懒,跑来跑去帮她们取东取西、揉搓面团;还会偷吃一口香甜的馅料。姥姥边做月饼边给我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妈妈教我唱儿歌:“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等到月饼新鲜出炉了,姥姥却总会说:“月饼要放两天才好吃呢!”我可等不及了,拿起一个就咬了一口,呀!好吃极了,一直甜到心里!

做好月饼,我还会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给长辈们送月饼。我们走在乡村小路上,看见田野里的玉米和谷子都成熟了,沉甸甸的果实在向大地弯腰致敬;有人挑着一筐新摘的瓜菜走过,筐里有金黄的南瓜和长弯弯的倭瓜。

香甜的月饼伴随着祝福的话语都送到了长辈家里,我们也满载而归:爸爸肩上扛了一只大南瓜,妈妈提了一袋核桃,我拿着红枣和葡萄边走边吃……

这就是我心中的中秋节——一个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甜蜜,分享收获喜悦的节日,真是一个迷人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望着圆圆的明月,吟诵着动人的诗歌,这个时刻真令人难忘!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今年的中秋节就要到了,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3今年的中秋节真令我难忘啊!

新学期开学前几天,在菏泽的姥姥来到了我家,她这次来主要是帮妈妈拆洗被子。姥姥来了我可高兴啦,每天放学后都想早点回家,因为每次我快到家时,姥姥都会到楼道里去接我。而且,妈妈周末加班时,我也不用跟他去单位了,因为有姥姥陪着我。

可是,本来要住到国庆节的姥姥,才住了十几天就想回菏泽。姥姥说天越来越凉了,她没有带厚衣服。其实我听妈妈说,姥姥是惦记着姥爷的身体和我的小哥哥。

我们留不住一心要走的姥姥,于是在放假的第一天中午,我和妈妈就把姥姥送到了长途汽车站。一进候车室,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这里人山人海,每个售票口都排满了很多人,当我们好不容易买上票,来到检票口时,才发现去各个方向检票口前也都排满了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有背着旅行包的学生、有抱着孩子、手里还拿着各式礼盒的年轻的叔叔阿姨,还有拖着大大的行李袋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队伍中焦急的张望,盼望他们的车次快点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从攒动的人头、长长的队伍、喧闹的人群,我感受到中秋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只要有可能,远在他乡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赏故乡明月、诉思念之情。

今夜是中秋节,虽然观赏不到美丽的圆月,但看着桌上那圆圆的月饼、圆圆的苹果、圆圆的葡萄,我不禁想起了姥姥,此时她一定在和姥爷、舅舅一家吃着月饼,他们也一定在想念我,就像我在想念他们一样。

这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中秋节啊!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4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终于到了,大家都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特殊的节日。我家也不例外,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全家都聚在一起,共度中秋。

晚上,姐姐、哥哥他们都到了我家。忽然,我看到了诗,于是便提议开一个对诗大会。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大会便开始了。第一个是哥哥,他学着诗人李白的样子捋着“胡子”深情地说:“妙哉!妙哉!此主意真妙!我先来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哥哥刚说完,姐姐就对上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不紧不慢地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哥哥怪腔怪调地说。我正要说,只听姐姐拉着嗓子说:“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哎呀!坏了!这正是我要说的。我该怎么办呢?正在我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他们却过来起哄了,说:“弟弟,如果你在十秒内想不出的话就算你输哦!十、九…”说着便数了起来。我却急得团团转。我猛一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明月,我便像抓着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大喊:“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在我们对得激烈时,妈妈却像个孩子似子似的吵道:“我来!‘今年八月十五夜,我们一起吃月饼。’”“哈…哈…”妈妈这诗把我们都逗笑了。

不过,我们还真饿了。于是便吃起了圆圆的月饼。吃着这香甜的月饼,我的心里却流过了一丝酸意?台湾的同胞们是不是也在赏月呢?他们是不是也盼着早日投入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大家团聚呢?别说,今天的月亮还真应了“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句话呀!

八月十五桂花香。在月光与有些凉意、带点儿桂花香味的夜光中,我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又难忘的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5话说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话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有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为团圆节!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节都要举行印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西瓜,月饼,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这些东西中,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必须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都要一样。

在古代齐国,有一位丑女无盐女,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在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玩月。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在南宋,明间从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节日节令由来,论述了节令食品不同于日常食品的功能,并以月饼、青团、饺子、元宵、粽子为例,剖析了节令食品不同的流变轨迹。 

1节日的由来 

    何谓“节”?从“节”字的文字演化来看,金文、小篆、楷书的变化并不大,都是上面是“竹”字,下面是“即”,表示趋就;即“郁”,本意是指竹子之间的间隔。节日就是时间的间隔。 

1. 1天文现象 

    古人发现了时间的周期性,在周而复始的时间里,又有一些天文上的特殊节点成为最早的节日。上古时期,“二分二至”是一年中重要的季节日。金泽在《宗教禁忌》中就提到:“神圣的时间是时间序列中各种不同的关节点,它们虽然有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以月亮运行确定的朔、晦、望;以太阳运行确定的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还有以气候来划分的‘节气’等。但只要这些时间关节点按照其固有的顺序前后相继,就表明自然秩序的神圣性没有受到任何侵害。越是重要的时间关节点禁忌越多,其功能之一就是要强化自觉遵循神圣秩序的意识。”…从信仰的角度来说,节日是先民们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关节点”。“二分二至”即春秋二分和冬夏二至,就是这样的“关节点”。在二分(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等长;夏至则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后昼渐短而夜渐长;冬至则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之后则是昼渐长而夜渐短。由于“二分二至”的现象与季节变化及作物生长有密切关联,特别是夏至与冬至,影响日常生活更为明显,所以人类一开始就对这些节气很敏感,往往要举行仪式,以提醒大家季节的来临,这几乎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都有的习俗。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名著《金枝》fzl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图分别对古代欧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在夏至与冬至的神话和仪式进行过详尽的分析。 

1. 2天文历法 

    为方便记忆和管理时间,古人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动的周期制定了不同的天文历法。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使用“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的历法,即农历。农历是“阴阳历”。阴历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要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的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节日在中国历法中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中国传统节日,有“月日同数”“月内取中”“年内对称”等现象[}a}z9z。如正月正的春节、二月二日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晒霉节、七月七的女儿节(七夕节)、九月九的重阳节等,都是“月日同数”。两数相同,一前一后,对称之意一目了然。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则是“月内取中”。一月之内取其半,其前后的对称也是十分明显的。春社和秋社、元宵节和中元节、花朝节和中秋节,“两两之间正好相隔半年,若以十二月为圆周,它们都分别位于三条直径与圆周相交的三组对称点上”[4 ]s l8。节日的对称之意,由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名称得以体现。 

1. 3宗教习俗 

    在世界通行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一些宗教纪念日世俗化为公众节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2节令食品的功能 

    节日是时间的间隔,是忙碌人生的歇脚骚站。先民们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为基本的生存而挣扎,在基本生活资料有了些许剩余的年代,开始寻找从一个“普通的”时间段过渡到另一个“普通的”时间段的闲暇。这个过渡的闲暇就是时间的节点—节日。 

    从世界范围和古今历史来看,节庆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于族群的繁衍和个体的存活,即与“饮食男女”这样的“人之大欲”是直接关联的。中华传统节庆之中,饮食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传统节庆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每个节日的节庆主题又各不相同,因而节庆的饮食就呈现出与日常简单的饮食活动有所不同的多样和变异特点。进而言之,传统节庆饮食是日常饮食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智慧的中国古人在节庆主题的提示导引之下对日常饮食的创造和点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庆饮食在种类和特点上,保留有日常饮食的痕迹和印记,但更多的则是超乎日常饮食的成分。别具一格的节庆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从事节庆活动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起到了渲染和活跃节庆气氛、增添节庆魅力以及传承文化理念的作用。 

2. 1沟通人神的中介 

    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时代初期,人类文明曙光初显,节日节令已经出现,特殊的时间节点需要通过和神灵的沟通才能实现节点前后的转换。在和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人们按照生活经验想象神灵,神已完全被人格化,与人一样,其第一需要就是食物。和神灵沟通的最好方式是献祭,即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奉献给神灵。早期的活人献祭、三牲五腊献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成熟,逐渐发展为食物的献祭,这种献祭法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食物献祭使食物具有的文化要素加强,成为一种表述人类情感、思想的符号,一种联系神人之间的工具,虽然缺失了原先祭品的动物神性,但其具有的文化色彩更加浓郁。人们通过献食求得神的祝福进而实现自己的愿望,人类对食物的崇拜已升华到对神的崇拜,而使用食品祭祀本身则具有贿赂诸神的实际意义。这种贿赂是具有宗教性质的,是虔诚忠信的,其目的就是请求诸神为人类造福。 

2. 2满足社交需要 

    节令的休闲性使得在普通时间段劳碌的人们在时间的节点上得以调整、喘息。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沟通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而优生的需要也使不同部落群体里的青年男女需要交往的机会。“共食”是几乎所有人类社会表达善意和友好的行为。尽管人类可以通过种种情感交流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毫无疑问,在这种种手段之中,利用“共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普通时段食物的节日食物总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增进交流和感情的氛围。在节日这个特定时点的宴饮行为所涉及的场地、气氛、食物、特色,以及参与节日宴饮的人员,既能表达出“主人”的某种“意图”,也会让“客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地位”及受尊敬的程度,无一不透露出饮食所特有的“情感交流”作用。 

2. 3文化传统的象征 

    在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是节日展示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节令食品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具象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传统节日中,传统节令食品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阪依。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族群的个体通过传统节令食品的体验,可以直接感受并传承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纽带。 

3节令食品的流变 

    传统节令食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节令食品,这类食物一般是在节日时食用,节日前后虽也有食用,但和节日的关系紧密,而非节日几乎没有;另一类是日常性节令食品,虽说在特定节日食用,但是已经没有明确食用的时间界限,在一年中的任何时段均可食用。 

3. 1单纯性节令食品 

    单纯性节令食品现在已经不多了,其中全国范围通行的月饼和江南地区流行的青团可以代表这两种地域范围有差异的节令食品。 

3.1.1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成为传统节日在时间上比较晚。隋唐时期,民间在中秋赏月逐渐成风,宋代太宗年间,官方把中秋定为节日。明代开始,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习俗。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磕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s]《明宫史·火集》:“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替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魄送。西苑镶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吱,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6]《神隐》:“(八月)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时,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序长幼而坐,设杯盘酒食之具。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从这几条资料可以看出,明代从南方到北方,从民间到宫廷,都有在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其意在于“求团圆”,表现了人们的善良愿望。中秋形成虽晚,但之所以很快成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得益于时间节点正处于收获的季节,人们需要在一年的收获时节里放松身心,品尝劳动果实。传统月饼中糖和油的含量很高,而糖和油在明清乃至于改革开放前,对普通的中国人而言都属奢侈消费品。在节日里,略显奢侈的饮食消费是被主流观念接受的。相比其他节令食品而言,月饼的原料贵重难得(尤其是糖的价格昂贵),因此月饼成为了节日专用的奢侈食品。近三十年,中国人膳食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糖由于规模化生产已变得低档化,糖和油脂在营养学中成为摈弃的对象。而节日的象征物并没有找到升级版产品,于是出现了市场节日刚性需求和终端消费疲软的矛盾。 

3. 1. 2青团 

    清明是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寒食节之后。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源于先秦。至宋代,清明节饮食方面的记述才多起来。如北宋沛京人出郊上坟、游玩,所带的面点有枣锢、炊饼等,“坊市卖稠场、麦糕、乳酪、乳饼之类”fel。南宋清明时临安城里的官员、居民们扫墓的食品与北宋相差不大。清代清明节已成为全国性节日。清明时,苏州“市上卖青团、悟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物。; (9]宁波地区清明要吃“青松、黑饭”[‘。〕,台州地区清明要“采蔷草杂米面为饵。”此外,安徽径县地区清明时要“取青艾为饼”[川,江西兴安地区在清明时“妇女不上坟,粉米作棵,谓之筋棵”……由此可见,至迟到清代,江南一带已有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又叫“清明团”,是在糯米团中加人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在其他季节里很少吃到。 

3. 2日常性节令食品 

    由于单纯性节令食品从原料、制作上比一般的日常性食品复杂考究,在古代社会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一般在年节才可以吃到。而日常性节令食品,主要也是在年节食用,只是由于餐饮业随中心城市的发展,使广受欢迎的节令食品不分节日和日常,而成为经常可食的食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令食品的日常化倾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3. 2. 1饺子 

    饺子之名形成于明清,但历史却很悠久,是从另一种传统食品馄饨衍生而来。 

    饺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常因时代、地区、制作方法和馅料不同,叫法上也就各有区别。如“角子”“角儿”“粉角”“扁食”“馄饨”“饺饵”“水煮悖悖”“水饺儿”等等,其中“角”是饺子的象形,“角”“交”“饺”谐音,“饺子”一名便由此而来。“饺”字的“交”既是音符,又与“角”相谐;“全”为义符,可作“怡”解。从训话学看,“角子”作为“饺子”一词的语源,应无疑问。〔”)明人张自烈撰《正字通》:“今俗饺饵,屑米面和怡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饺子在明朝以前,还没有作为春节食品,明朝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春节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用以寄托人们对新岁的祈望。因此,饺子已不单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且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意念之物了。三是“饺子”音同“交子”,因为大年三十夜里子时称为“更岁交子”,而在此时吃与此同音的食物,又有辞旧迎新之意。 

3.2.2元宵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清异录》记五代“张手美家”所卖节食之一是“油画明珠”,原注为“上元油饭”[13],注中的“饭”应为“糙”之误。将“油饭”称为“明珠”不妥,而“油糙”唐代已有,大约是一种用麻油煎炸而成的圆形面点,类似后来的油炸元宵。宋代《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上元节,油糙和各种圆子、团子、水团、汤团成为节令应时食品。《明宫史》记载,明代宫中“自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清代,元宵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上元节的应节食品,以至于节名亦称为元宵节。 

3.2.3粽子 

    粽子是中国最早的传统食品,原称“角黍”,先秦时期出现在北方,最初是用植物叶片包裹泰米,扎成牛角状,以代替牛或牛角的祭祀品。这种食物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传人南方。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人口涌人长江中下游地区,把北方的饮食方式也带到了南方。但是,南方不产黍,而是盛产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当地的竹筒粽结合,外观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义继承下来。而原料则就地取材,进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因而就有了“粽”这个新的名字。 

    粽子原在夏至日食用,其中与夏至相关的象征意义甚为明显。《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豁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n[14〕意思是说,“角黍”的做法,象征着时令阴阳二气还相互包裹、没有分散。后来夏至节日因与端午时间上靠近,食粽子便渐渐成为端午的饮食习俗。 

    角黍起源于祭屈原之说是后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祭屈原之说愈加风行,这和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高尚廉洁的品格、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关,也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人民祈望疆土一统、国泰民安的愿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