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一、项目概要

该项目由×市×区财政局申报,×区×镇×村组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座落在×镇×村,新扩建2,460亩,建设时间从XX年9月开始,于XX年9月结束,时限3年。

主要建设内容:

1、鲜果采摘区扩建1500亩;

2、鲜花温室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70栋,到XX年末达到180栋,占地500亩;

3、开发历史遗迹区-日本碑和俄国坟,占地200亩;

4、鲜花观赏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40栋,新奇花卉品种达到20余种;

5、建设占地160亩的水上娱乐垂釣区,开发水面50亩;

6、建设占地110亩的森林浴场一处;

7、农事实践基地建设日光温室50栋;

8、建设200亩葡萄园,建日光温室50栋;规划100亩,作为新品种水果实验基地;

9、别墅渡假区建设别墅30栋;

10、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园区建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整治田间排水沟、引水上山及治河、水电配套、绿化美化等工作;

1

1、水产、花卉、果树、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1

2、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的建设。

该项目总投入资金7,473万元,其中农民投入2,535万元,招商引资2,774.3万元,村集体投入563.7万元,市区财政自筹48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960万元。

二、背景分析

该园区位于×市东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邻近机场、港口、火车站及丹大、沈丹高速公路起点,三维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距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度假区50公里,能增加丹东沿江旅游的景点,园区内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既有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又有远销俄罗斯、黑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和寒富苹果;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迅猛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奠定了坚定基础。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虎山长城、鸭绿江,已成为丹东的代名词;燕红桃、寒富苹果已走出国门;×杜鹃花誉满全球;以鸭绿江公鱼为代表的水产品畅销全国。

园区扩建后,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成立×市生态农业旅游协会,负责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开发,把园区与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河口渡假区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丹东旅游业内容更加丰富。

三、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果农、菜农、花农的科技水平逐渐提高,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现在丹东水果产量在3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22.7万吨,无公害蔬菜产量3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必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每年×市杜鹃花生产总量在1亿株左右,商品量在1,000万株以上,占全国杜鹃花商品量的25%,每年到×游客达280万人次,旅游产业渐成规模,有必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区建成后,将带动发展果树面积8000亩,水果商品量达到8000吨以上;水产品养殖水面1000亩,商品量可达500吨;无公害蔬菜10000亩,商品量30000吨;花卉面积7000亩,商品量3500万株左右。

2、社会需求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发展格局正逐步向“以城带乡,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郊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城郊农业要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娱乐场所;要为市民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水果、蔬菜、花卉和特种鲜活或观赏用农产品;要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供场地;要为城区建设提供合理的绿色空间,改善都市生态条件,美化都市环境;要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载体。

3、生态改善

该园区扩建完成后,植被状况良好,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

4、经济发展

园区扩建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带动果农增加收入 1400万元;花农增加收入5600万元;渔民增加收入300万元;菜农增加收入XX万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800万元。

四、条件分析

1、资源条件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软环境建设正在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与国际接轨;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寒富苹果等已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农业的出口创汇能力正逐步提高;鸭绿江水系特有的品质,使其水产品畅销海内外;花卉品种丰富,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已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并越来越被重视。果农、花农、菜农、渔民群体大,农业绿色证书持有率逐年加大,技术含量逐年提高。

2、原材料条件

日光温室等基础建设材料可就地取材加工,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可国内外采购,项目发展不会受到原材料的限制。

3、交通运输

距边境口岸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大东港35公里,距丹东火车站12公里,距沈丹、丹大高速公路17公里。

4、经营管理能力及技术情况

×镇×村委会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服务协调工作。水果、蔬菜、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由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负责;花卉的生产、加工、销售由花卉协会负责;旅游市场的开发及对外宣传工作,由农业生态旅游协会负责。广泛聘请省内外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科学研究所,负责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开发推广。

五、方案设计

1、目标

①、园区扩建2,460亩,到XX年全区果树面积发展到10000亩,花卉面积发展到7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0亩,水产养殖水面达到1000亩;

②、水、电、河、路配套环境优化;

③、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体系完善,自我检测能力增强;

⑤、该园区年产水果9000吨,花卉300万株,水产品100吨,无公害蔬菜XX吨,发展成为全国效益最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该园区扩建部分,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年纯收入1870万元,年上缴税金100万元。

2、实施地点和范围

地点:建于×省×市×区×镇×村7000亩山峦、耕地内。园区位于×市东北郊区,距市中心12公里,园区内耕地平坦,果树茂盛,自然环境优美,无城市和工业污染,有郊线班车路经该园区,临近沈丹、丹大高速公路,直通港口、飞机场、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3、实施内容

园区内:①、鲜果采摘区扩建标准果园1500亩;②、鲜花温室基地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③、开发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④、鲜花观赏基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40栋;⑤、建设水上娱乐垂钓区和森林浴场各一处;⑥、农事实践基地、葡萄园各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50栋;⑦、别墅度假区建设别墅30栋;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2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000㎡;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50种、40项;⑩、基础配套设施:修柏油路6.8万平方米,水泥路11.1万平方米,硬化田间作业道6万平方米,田间排水沟护坡4万延长米,绿化美化2.92万延长米,治河三条浆砌石护坡1万延长米,修建农用桥8座,铁索吊桥一座,打机电井500眼,提水站50个,蓄水池50个,室外给排水管网各1.2万延长米。

4、实施计划

园区建设从XX年9月—XX年9月。完成扩建果园150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210栋、别墅30栋;完成引水上山工程及治河工程;完成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田间排水沟的整治任务;完成森林浴场、水上娱乐垂钓区和综合服务楼的建设任务;完善宣传网络;引进和应用新品种50种、新技术40项。

5、支持环节

①、50个新品种、40项新技术的引进应用资金;

②、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器配套资金;

③、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

6、组织落实

园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负责,财政、农业、城建等部门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并负责制订园区实施方案,×镇×村委会具体实施。聘请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市风景旅游局等十名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专家科技指导组;园区组织建设,管理协调服务由管委会负责,对外宣传由农业生态旅游协会负责,生产、经营由花卉协会和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负责,国家投资的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开招标,设备、仪器购买实行政府采购。

六、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产品成本

项目投入运行后年总生产成本 850 万元。

投资估算

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 7473 万元。

产品利润销售税金

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 2820 万元,年上缴税金 100 万元,税后利润 1870 万元。

财务效益分析

投资回收期限

静态投资回收期 4 年,动态投资回收期 6 年(含建设期)。

投资的利润率

25.02%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npv = 4 , 759 万元(计算期 11 年,其中:建设期 1 年,生产期 10 年,折现率按 8% 计算)。

财务内部报酬率

irr = 21.82%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基本评价指标

项目扩建投产后,可带动农民发展花卉生产 7000 亩,果树 8000 亩,无公害蔬菜 10000 亩,水产品养殖水面 1000 亩,农民增收 9300 万元。

就业效果

直接、间接解决 5000 个农民就业,同时可带动 23000 人发展同类产业。

农民增收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XX 元。

对财政的贡献

财政年收入增加 500 万元。

投资盈亏

以产量表述的盈亏平衡点为估算产量的 30.14% ,表明项目有较好的资金回收能力。

风险分析

项目中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相对比较稳定,表明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七、项目资金筹措(单位:万元)

预算筹措渠道

一、财政投入

1600.00

1 、申请中央财政补助

800.00

2 、省级财政投入

320.00

3 、市地财政投入

320.00

4 、县级财政投入

160.00

二、项目单位投入

3,098.7

三、银行贷款

四、其它资金投入

2,774.3

预算投资总额

7,473

八、项目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项目预算明细

预算金额

合 计

7 , 473

新品种引进费

50.00

50 个品种

新技术引进费

40.00

40 项

专家活动经费

10.00

国家和省十名专家

柏油路

306.00

公用部分

水泥路

621.6

公用部分

绿化美化

41.2

29 , 200 延长米及森林浴场植被 110 亩

引水上山

719.00

机电井 500 眼,提水站 50 个,蓄水池 50 个及配套电缆管道

治河架桥

259.00

治理河道 3 条,架桥 9 座,(含水上娱乐垂釣区铁索吊桥一座)

田间排水沟水泥板护坡

156.00

40 , 000 延长米

硬化田间作业道

72.00

60 , 000 平方米

场地平整

33.00

别墅渡假区运土方 30 , 000 立方米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

17.00

公用部分,含主体建设及仪器设备、运输费用。

30 栋别墅主体及配套设施

1 , 239.38

含室外给、排水管网,自来水、照明电、动力电。

凉亭

10.00

10 座

果园扩建

1 , 050.00

农民自筹

210 栋高标准日光温室

2 , 100.00

农民自筹、招商引资

综合服务楼

270.00

3 , 000 平方米,公用部分,招商引资

60 座休闲屋

216.00

招商引资

6 座水上木屋

12.00

招商引资

人工湖

240.82

招商引资

向国家缴纳的费用

10.00

九、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2,870万元,并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花卉、果树、水产养殖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可有力地推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位于×市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项目投产后,在发展水果、蔬菜、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同时,还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服务项目,随着×市对外开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项目在旅游观光服务方面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有吉佐和子;生态问题;报告文学

[中图分类号]I3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92-05

[作者简介]杨晓辉(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生态文学、日本文学研究。(辽宁大连 11603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13YJC752028)、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W2012072)和大连工业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课程建设与研究”(JGLX1243)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1986)、徐刚的《伐木者,醒来!》(1988)等作品作为中国早期生态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引起文坛关注,这类作品反映了林林总总的中国生态危机问题。但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却早于中国作家,于70年代末就在其文学创作中阐述了她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多年遭冷落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这部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态问题的深深忧虑,也肯定了当时中国的一些环保举措。

有吉佐和子(Ariyosi Sawako,1931-1984)作为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导演,是战后畅销作品最多的女性作家,与曾野绫子、山崎丰子并誉为当代日本文坛“三大才女”。有吉佐和子1931年生于日本和歌山县和歌山市,其父为横滨正金银行(现东京三菱银行)美国分行职员,1937年6岁时,她随父亲去了爪哇(现印度尼西亚),10岁回国定居东京。童年的海外旅居生活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1949年,有吉佐和子考入东京女子大学英文科,在校时她对日本古典和演剧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1956年凭借《地歌》获文学界新人奖。她的代表作品有《并非因为肤色》(1963)、《暖流》(1968)、《恍惚的人》(1972)、《复合污染》(1975)、《出云的阿国》(1967-1969),以及有关中国题材的《墨》(1961)、《年轻的母亲劳动模范罗淑珍》(1961)、《孟姜女考》(1969)和《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1979)等。有吉佐和子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是访问中国次数较多的少数日本作家之一。纪实报告文学《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就是她第五次访华成果的结晶。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正值我国翻译界兴起“日本文学热”,大量日本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虽然于1979年(昭和54年)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发行,但在我国仅是在1980年1月的文艺刊物《当代》书讯中被提及过,直至今日尚无中译本,相关研究亦寥若星辰。直到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向远的《中国体裁日本文学史》对该作从中国纪行文学角度作了简要评论,但篇幅不长。

今日重读《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生态问题的实际状况,以及作品透射出的超越国境的生态关怀。但与《恍惚的人》、《并非因为肤色》、《暖流》等相比,《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在我国却较受冷落,本文认为原因有三。其一,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是否算做文学,在我国文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圈内人士认为这类作品缺乏文学性。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译介了大约529种文学作品,44种儿童文学作品,①这其中也包括有吉佐和子的作品,但《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却未在其列。其二,这是一部外国人视角的纪实文学,记述的内容或发表的观点是否准确尚被质疑。其三,农业公害问题在我国当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的环保事业已于20世纪的70年代起步,但在风暴的“洗礼”下,国人对农业公害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足,“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产生污染,谁要是说中国有污染,有公害,谁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②只是近些年随着食品安全、农业公害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话题,我们才开始采取行动。

《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介绍了中国农村的农药使用情况,并记述了作者向当地农民、技术员甚至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化肥、农药的危害的情况。该作对“”刚刚结束后的中国农村的描述未必全面,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的某些侧面,尤其是能够了解有吉佐和子站在“中国”这个场所,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所以极有必要重新回顾这部佳作。

二、跨越国境的生态思索

“”结束后的1978年,有吉佐和子第五次来到中国,目睹并记录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是一部日本作家视角下的后的中国农村写照,是“迄今为止日本文学史上仅有的有关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③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十年浩劫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重创,一般认为,期间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工作出现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象,但我们从《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可以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西铺大队的农业试验场栽培出了建明一号、二号玉米,西铺大队实行了农业间作奖励;1964年开始,遵化新建起了碳酸氮铵化肥厂,化肥能够自给自足;农药、化肥在数量和种类上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等等。有吉佐和子对后的中国农村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她最关注的还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她以女性的纤细敏锐,创作了长达二十五个章节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其中有十六章即64%的章节谈到中国农村的农业污染问题。

1975年,有吉佐和子发表了《复合污染》,将日本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小说的形式公诸于世,在日本民众中引起极大反响。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属于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是否存在同样问题,这是她发表《复合污染》之后继续关注的生态问题。从5月到6月,从北方到南方,每到一处,有吉佐和子便向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宣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危害。她不仅站在农业公害问题启蒙者的立场上向普通农民做宣传,甚至面向中国的农业专家做讲座、发表演说,近乎幼稚的执着中透射出的勇气和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因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有吉佐和子未必能够在作品中非常准确地描述当时中国的农业状况,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发现了中国人自己没有发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一些农民甚至农业技术员对农业公害知识知之甚少。时期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第六个字的“保”,却被理解为通过农药杀虫来保护植物。“一切都是按照的八字宪法做的。”“八字宪法是什么?”“就是关于农业的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第六的保,就是植物保护,用农药杀虫。”①从动乱年代走过来的农民往往把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看成现代化的标志。正如有吉佐和子所言:“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的骄傲。这与二十五年前的日本完全相同。机械、化肥、农药对农村而言是现代三大神器,谁都没有考虑过这种现代化会使农村病人增加,甚至出现死亡事件。日本的农林省和农民万万没想到农业的现代化使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②七年前在日本禁止使用的DDT还在中国的西铺使用,这令有吉佐和子感到焦虑甚至愤怒。有吉佐和子认为,当时一些官员的急功近利思想——当务之急不是考虑百年后的危险,而是要让百姓摆脱饥饿,③造成农业公害的扩大。而美国和日本却扮演着“死亡商人”的角色,把在本土禁用的化肥、农药运往国外销售获利,遵化县使用的化肥是贴着“财神牌”商标的日本货。

刚到建明,映入眼帘的景象也让有吉佐和子大为吃惊:“河北省遵化县建明的公路铺设完备,一眼望去便知道这是一个忙碌的收获季节。新鲜的是,马路上铺展着刚刚收割的麦子。车辆从麦秆上飞驰而过。”④“收割的麦秆被置于烈日当空的马路上晾晒、粉碎的场景,和悠然站在马路中间、拿着传统的竹筐筛选麦子的农夫的身影,勾画出现代与古代相结合的画面。农民全然不知汽车是引发人身事故的凶器。我心惊胆战不时地想,那位大叔会不会被车撞了?”⑤

每到一处,有吉佐和子便不厌其烦地向农民宣传DDT等农药的危害和害虫的耐药性。她向当地人介绍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自己的《复合污染》,并把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告诉中国人,向中国农民和技术人员提出忠告:“工业从农业中争夺劳动人口,反过来又向劳动力不足的农村输送机械和化肥”,“人类支配自然的想法是狂妄自大的。我认为与自然保持友好的关系,农业才能正确、安全地发展”,“我并非完全否定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作为自然现象,五年或十年会有一次病害虫异常繁殖的时期,农药应该是那个时候使用,而不是将其当做营养剂每年定期使用。”①平实的语言背后显现着一颗忧虑的心,唤醒了一批有着生态良知的人。

王向远认为,“从《有吉佐和子中国报告》中还可以看出有吉佐和子是将环境污染问题、公害问题作为一个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问题来看待的,这也是她要深入中国农村考察的根本动机”。②有吉佐和子在1975年完成《复合污染》的创作后,越发关注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生态状况,将环境污染问题当做超越国境、全球性的问题来对待,其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则具体体现在《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这部作品中。

三、关于两种生态作为的思考

有吉佐和子的创作不是只顾埋头写作、不观察社会风云、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她总是慎重审视自己想写或所写题材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和意义。有吉佐和子观察到,1979年的中华大地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作为,其差别在于农业生产中是否使用农药和化肥。

河北省遵化县西铺大队1953年开始使用化肥,1955年开始使用DDT,1961年开始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青年农民对害虫的耐药性、喷洒农药的注意事项等农业知识一无所知,有吉佐和子似乎看到了过去的日本,日本经历的农业伤痛正在另一个国度重演。

而在另一些地方,有吉佐和子了解到很多令她吃惊和兴奋的事情。首先,她发现后牧大队1969年开始停用DDT和有机磷,比日本早两年。第二,沈阳五三1964年停用DDT,1966年停用六六六(BHC),是世界上最早停止使用DDT的地区。第三,远在南方的苏州长青从未使用过DDT,六六六也早在1966年停止使用。当深受现代化之苦的日本农民发现无农药的农业产出更好,从而开始选择有机农业、循环耕作的时候,长青的农民却早已从经济角度考虑,放弃了部分农药的使用。这里的农民知道农药的危害性,所以,他们一年只喷洒一次1605和203的混合液,而且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喷洒时戴皮制长手套和口罩,穿长裤,尽量不让皮肤;喷药后,竖起旗子,提醒大人孩子一周之内不要靠近;烈性药有专人管理,这是日本农林省也做不到的;这里的技术人员对作物抗药性等农业知识比较了解。第四,河北省遵化县的沙石峪大队曾经“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而今天“层层梯田绕山转,满山遍野绿油油”。“从招待所放眼望去,沙石峪山峦映绿,层层梯田绿油油。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诧异,在这个缺土的地方竟能有如此的绿色,但当我走到外面一看,才发觉脚下都是石头。右脚碰到石头,左脚踢到岩石碎片,所谓的路也是用岩石碎片重叠铺上的。农田的土是红色的”。③沙石峪人愚公移山的精神令有吉佐和子大为感动。通过她的作品,日本人对中国农村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农业环保事业虽有不及发达国家之处,但某些方面已有超越。

有吉佐和子第四次、第五次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起步。《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虽然并未触及中国的环境政策,但在重读这部作品时,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环保举措,对反思当下的中国环境现状不无裨益。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大连海湾、渤海湾、上海港口、南京港口等因陆源污染导致六处滩涂养殖场关闭,许多食品饮料因滥用化学添加剂造成严重危害,等等。可以说,70年代的中国,海湾污染、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等问题已慢慢凸显出来。总理高瞻远瞩,意识到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于1972年6月5日派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成员的曲格平参会后大为感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在极左路线的支配下,在‘’风暴的‘洗礼’下,我们自负地嘲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害,却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产生公害。”他“猛然间看到了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中国城市和江河污染的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国家,而自然生态破坏的程度却远在西方国家之上”。1973年8月5日,中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中国的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轨道。“该法律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任务,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做出了若干具体规定。”①

有吉佐和子未必详细了解中国当时的环境政策,但她通过实地考察、数据佐证的方法,及时地发现、指出了中国的农业公害问题,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感,还具有前瞻性。她以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表述,使更多的读者能参与其中并获得共鸣。可以说,这部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正是因为作品的题材与内容触摸到了时代的敏感神经和当时社会生活的脉搏,所以与公众的内心渴望相呼应,从而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深深共鸣。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培养系统观点和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坚持“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1.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针对农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提出了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成和建设思路。课程组反复修订了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纲,为校内外专家认同。教学手段:按照各专业的要求及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原则,修改了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以“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延伸”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组织思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编写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写讲稿,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将科研、生产实践最新成果、问题充实到教学中。(2)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出版不同形式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的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教材有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两种形式。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中农业生态学使用课程组教师参编的部级教材。课程组还研制了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5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ppt),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部分课程教学中穿插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主编和参编的5本教材作为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材;主编和参编的教材作为系列课程的实验实习教材;参编的和收集的与系列课程有关的书籍(共49本)可作为教学参考书。1.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1)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和灌输式等习惯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校多媒体课件研制项目,制作完成等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投入使用,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农业生态学学系列课程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课程组制作了相关挂图20多幅,收集了农业生态学案例100多种,作为辅助教学手段。1.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1)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及综合实验室建设,对与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有关的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添置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仪器和设备,完善了实验室条件;在大杨店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肥东建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在庐江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滁州建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个。(2)实验教学的改革:立项建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2个;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书配套使用,课程结束后实验报告书交课程组保留存档;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顺序,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对教师的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每次实验报告都认真批改,实验成绩的评定办法为:总成绩=实验报告成绩×50%+技能测试成绩×50%。实验课程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在实验报告书中写出对本实验课程教学及授课教师的评价。(3)实习教学的改革:通过立项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每次实习均提前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习考核采取现场操作、实习报告以及交流等全面考核。要求学生每人规范撰写1份实习报告(一律用A4纸打印,以便装订保存),在规定期限内,交给指导老师评分;分班级进行实习报告交流,评选优秀实习报告;将有关实习内容列入相关课程考试题。1.5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建有完整、系统、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如“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组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教学经费使用办法”“耕作与生态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耕作与生态教研室研究生及毕业实习生管理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公用电脑使用管理规定”以及“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计划”等。建立教学文件及档案,并有专人保管。建立试卷库,规范成绩考核。课程组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均较为合理,“团结,认真,和谐,奋进”的精神较强。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科研研究论文;指导了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2创新点

该成果从农科高等院校实际出发,紧扣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多的创新点。概括起来,创新点有以下几点。2.1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的改革。2.2系列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共7本,其中副主编部级教材3本,参编部级教材3本,参编省级教材1本。出版和使用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2类。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实验实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立项研究并实施综合性实验项目2个,立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个。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应用和推广

该成果是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极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3.1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第1期教学成果2001年完成(校级),2005年校级重点课程和2007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后,进行完善、提高,应用时间为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第2期教学成果2008年完成(校级),应用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已分别在农学、烟草、农学(种子方向)以及种子(高职)等专业完成了3a以上的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成绩优良率达85%,实验实习优良率达90%。2005年《农业生态学》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2005-2006年),2006年在项目完成验收时,有关专家对本课程评价较高,等级为优秀,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2008年)。2008年6月通过验收,等级为优秀,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研究工作认真、扎实,研制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应予肯定的特色,值得所有课建项目学习。”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项目(教高[2009]9-3-36)(2009-2014年)。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网上教学评价为优良。系列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已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学。完成了10余项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并撰写和发表数篇教学研究论文。3.2应用研究取得实效2007年1月,开始实施以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实施,动态跟踪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制度化、良性运转的验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过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参与安徽农业大学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各类比赛,成绩可喜。本项成果的实施和应用不仅优化了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罗慧中.关于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0-22.

[2]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

[3]李正文,顾明华,袁涛.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赵一夫,1973年出生,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海峡两岸农业研究和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政策研究。多年来,合著出版《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与探索》、《开拓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新视野论文集》(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关系研究》、《台湾农业经营模式研究》等四部著作,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课题19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等,为海峡两岸农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研支撑。

美丽新中国,从美丽新农村开始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今,把农村建成美丽家园,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各地的共同追求。自从事海峡两岸农业研究以来,赵一夫对海峡两岸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台湾自2008年开始推行的“推动农村再生计划,建立富丽新农村”政策,更是给了他深入探讨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启示,也让他对大陆建设“美丽新中国”的规划有了建设性的想法。

据赵一夫介绍,台湾推出“农村再生”计划的政策目标强调农村整体发展需要,运用整合性规划概念,以现有农村社区为中心,强化由下而上的共同参与制度,重视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均衡发展,强调农村产业、自然生态与生活环境的共同规划与建设。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效显著,可见这是一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存的新政策,对大陆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赵一夫通过整体梳理现阶段大陆乡村建设的政策推进措施,发现大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从政策到实施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认为,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主体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注重软硬体同步建设,形成永续发展的局面。

同时,赵一夫还提出了具体的启示和建议:

首先,由于大陆农村建设的许多相关规定并没有制定形成独立的法律法规或者技术规范,缺乏足够的约束力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因此他建议以法律或规范的形式建立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机制,有效保障农村建设能够在规范管理的框架内依法进行。

其次,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和推进落实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自下而上的积极作用。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应征询和考虑农民对农村建设的意见,培养农民自主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单纯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赵一夫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实施经验,资金的筹备与运用采取基金运作管理方式,保证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连续性,从而使农村建设政策能够稳定、持续、长久地推进落实。

最后,针对目前大陆在农村建设中,重视农村道路、房屋、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乡村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重视生态资源的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育等现象,赵一夫建议应统筹兼顾软硬件全面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

合作交流,共迎两岸美好未来

十余年来,赵一夫多次为海峡两岸的农业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其中包括“祖国大陆扩大开放台湾水果进口市场的调研报告”,“关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台湾农产品生产结构和区域分布”,“新时期推进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的重要举措”,“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调研总结报告”等等,为两岸农业生产和贸易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与借鉴。

多年来,赵一夫积极参加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各种交流活动,包括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包括多次参加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参加“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赴台参加“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研讨会”;参加由全国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参加由两岸农业科研组织联合主办的“两岸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两岸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农业科研研讨会与教育研讨会”等;2015年12月,赵一夫受邀赴海南澄迈参加“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研讨会”,并做了题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的学术报告;2016年先后受邀参加 “2016(第)京台农业合作论坛”以及“第二届两岸青年农业论坛”等,并做大会主旨报告,在海峡两岸农业研究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农业生态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

关键词 农业科研 绿色会计 财务管理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是值得提倡的。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历史机遇。党的十报告把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报告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全文共提及“生态文明”15次之多,这些充分说明,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面临历史性的的发展机遇。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本质需求。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人类从远古开始就在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所有进步和发展都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走“科技兴农”的路子。问题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是双刃剑,既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面,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面。下面仅举历史上农业科技进步的典型--农用化学物质为例。农用化学物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当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公顷,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可以断言,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不但要保证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确保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三)推行绿色会计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绿色会计,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了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美统一;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了“信息披露―现场诊断―管理决策―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环保理念,以环保理念重塑单位整体的业务流程,运用绿色会计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可以把单位由被动的环境保护型转变为主动的环境经营型。

二、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体制、制度、机制全方位展开,根据笔者的实践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在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过程中,要把 “综合效益最大化”替代现存的财务管理目标。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财务管理活动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农业科研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可以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行绿色会计委派制。推行绿色会计建议实行委派制,有利于单位对所属机构实施更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业务上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度。按照单位自身的特点,会计委派制应该设置委派机构以及管理机构。一是要组建会计委派有关的领导机构,当作本单位相应的会计委派机构;二是要授权给本单位的财务部门成为其管理主体机构。三是可以采取从基层筛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委派到其它单位的内部委派制度、委派形式以及范围。

(三)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认为,绿色会计是单位的“绿色账本”,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融入环境因素,采用会计报表方式反映单位损耗的环境资源及污染状况,向公众展示单位环境保护的活动过程和环境业绩,以接受社会对单位的监督。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在全国还尚未出台可以指导环境会计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条理性规定的情况下,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报告的形式及内容方面实行某些约束性指标数据的绿色会计报告。报表要规定以下会计要素:一是绿色资产的确认;二是绿色费用的确认;三是绿色效益的确认;四是绿色负债的确认。

(四)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绿色会计管理的要求。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单位可利用现有条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强化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农业科研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绿色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