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建设市场上所需要的不仅是单纯只懂技术的人才,而是需要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中国科学院路甬祥和浙江大学王沛民在《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它包含非技术成分,例如经济、政治、人文社科。技术里头既有科学原理也含有非科学因素(经验的、经济的、道德法制的、艺术的、社会传统的等等)或尚未发现的科学道理,它们以综合应用的目的联结成为一个工程整体,文献里现在多用seamless和holistic等词来形容它。”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工科教育中除了要开设诸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这类工程技术的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工程法规、工程经济、合同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择业范围从单一的设计人员向具备专业基础的经营管理人员拓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研究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建筑工程经济学主要是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果等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以期达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结合。建筑企业管理学主要以建筑企业为对象,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质量优良、经济效益好的目的。鉴于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对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本文拟从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与该课程的关系入手,探讨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现状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课、轻经济管理类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课时间不合适建筑经济与管理课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而此时正是大四学生考研、求职的忙碌期。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少数学生在听课,其中部分还在看考研的书,部分人在消耗时光。2.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学了大量诸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之类的课,也做了几个这方面的课程设计,所以思维的惯性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列入可学可不学的范畴。有些习惯了计算弯矩、应力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这门课,他们还试图在教材里寻找公式和例题,照着某一个模式去解题。3.课程设置的偏向性纵观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工程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大多数,8个课程设计中只有1个是属于经济管理类的概预算课程设计,最后的毕业设计更是倾向于结构设计,毕业答辩时的提问几乎都围绕着结构设计,偶尔涉及建筑设计和制图。这种教学上的偏向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4.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措施

1.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

以我院06级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军训结束后开始进行为期14周的学习,总学时234,周学时16.7,其中数学80学时、建筑制图50学时、英语类课程60学时、其它类课程44学时,白天的多数时间学生都无课可上。而那些03级的大四学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总共8门专业课,总学时280,周学时21.5,另外还有3个课程设计。学生忙得晕头转向,考研、求职、读书,一个都不能少。针对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建议学校在大一时就开设理论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提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较早认识所学专业,也可以避免日后大量专业课与考研、求职在时间上的冲突,既保证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1个学期大量的空闲时间也不利于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平稳过渡。那些十八、九岁的大孩子,远离了父母的管束,面对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大城市五光十色的诱惑,会逐渐养成懒散的习惯,将多余的精力花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两年打基础的阶段将课程设置得饱满些,不要将大量的专业教学都压在后两年。

2.改变轻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在毕业设计前安排学生进行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内容的毕业实习,如到施工企业去了解他们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投标的决策过程,企业的日常管理;到设计单位去看对初步设计方案经济性的比选;到建设单位去了解一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等,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实习也方便。实习完毕后,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避免使实习流于形式。这样就可以将土木工程学生的三大就业方向(设计院、施工企业、咨询管理部门)通过一个毕业设计、两个实习体现出来,改变学生和老师唯设计独尊、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3.从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队伍素质,推进深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对外开放,国家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目前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执业资格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这一执业资格,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就业面广只要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就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查(核)、控制及管理等岗位配套有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结构工程师之于设计院、建造师之于施工企业而言,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涵盖了建设领域的各个部门。(2)报名参加考试的时间相对较早工程类本科毕业后工作满4年可报考一级建造师;满4年可报考造价工程师;取得中级职称后满3年可报考监理工程师;评估通过并在合格有效期内的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已通过基础考试且职业实践不少于4年的情况下可以报考一级结构工程师。相比较而言,造价工程师考试报名对工作年限要求较短,有利于学生及早考试通过。(3)考试难度相对较低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考试难度相当,且有部分科目是共通的,而结构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涉及到的科目达二十多个,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测量、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等,还涉及十几本规范和规程,比前面三种执业资格考试难度都要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从事设计工作的毕竟是少数,从事施工、咨询、管理的是多数,因此从考试难度、就业面、社会需求及与课程联系的方面考虑,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只要在建设领域内工作,就免不了要走执业资格考试这条路。及早向大三、大四的学生宣讲这些情况,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选择就业方向。事实证明,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很快就有学生询问考试内容、试题类型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希望能尽早参加考试。其实,考试是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有效手段,另外,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也可以由人及物、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以下简称为郑州新联,是经河南省政府同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被纳入郑州新联的课程体系中。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因此,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既要有学院的独特发展特色,又能满足于市场的现代化要求。在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前提下,从课程结构体系、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和措施,以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构成现状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1]。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开始近五年的时间,还处于初创时期的摸索阶段,很多的方面有待改善。从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结构看,分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旅游礼仪、旅游美学等专业选修课,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实习。

三、分析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问题

郑州新联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掌握并具备丰富和扎实的旅游管理、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部门,从事旅游管理、资源开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了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目标上,培养的目标定得太高。这就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理论知识优越于一般本科院校,实践操作能力不逊色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分配不协调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基本上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各校课时比例不一,但差距不是太大,大致为公共基础课占课时的41%—43%,专业课占37%,选修课占20%左右[2]。从郑州新联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和所占学分来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门数比例分别为33%、27%、27%、12%,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的学分比例分别为44%、27%、14%、12%(资料来源于郑州新联教务处相关材料)。而且,在旅游管理专业所修科目的总学分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高达44%,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

(三)开设课程的时序安排违背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3]。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就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肤浅的或者说是片面的。从分析每学期安排的课程得出,郑州新联第一学年、第二学年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第四学年课程安排以专业课为主,导致整个课程结构成层次分化,违背了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

(四)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郑州新联的实践教学设备只能满足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其他的课程教学设备还未到位,例如模拟导游课程,缺乏导游模拟软件或者是导游实习基地。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和景区经营与管理这两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就变成了死板的课本知识,缺乏灵活性。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仅在上海和厦门的星级酒店,缺乏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实习基地。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体现学院独立发展特色

一般的独立院校大多沿袭它所依附的高校的课程体系,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上。作为介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独立学院,应调整其培养目标,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加之旅游管理本身的专业要求,其课程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出和普通本科院校相当的旅游管理人才,又不逊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优化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

国外如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四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5]。通过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和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的对比,可以看出欧洲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占到了50%,而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只占到27%。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会造成学生为争取学分而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的门数比例协调,使在校的旅游管理学生不仅能学到广泛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学到与专业有关的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三)优化课程时序衔接

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符合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首先,独立学院旅游管理课程在设置传统科目的基础上,要注意建立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学科。其次,改变传统大一、大二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课的传统教学计划,在新课程设置计划中,可以适当的将一些专业课穿插在公共基础课中,让学生在掌握公共基础理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特色,提前产生对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兴趣。再次,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前,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实践技能综合在一起,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优化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多媒体实验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3-02

一、教学理念

1.实验教学理念。学校一直秉承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共同推进的时代精神,致力于具有创新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多面手”的培养。在本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学校明确提出了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着重着眼于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学校坚持推行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更是有着特殊的要求。由于在数字技术产业和现代计算机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和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艺术产业已经不能独立存在了,而是迫切需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在全世界都在由“创造”向“设计”转变的时期,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中国教育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更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弥补我国兼通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为此,我校建立了数字多媒体艺术教学中心,以培养新型数字艺术人才为己任,努力突破传统艺术教育形式的局限,为推动国家数字多媒体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学校对于数字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视,使得实验室的教学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如此,我校还为实验教学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及教学评估办法等,用以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

3.实验教学定位和规划。我校的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可以直接面向数字艺术市场的人才,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并且掌握这门艺术设计形式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而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熟练掌握数字艺术设计、数码影像、视频技术、电声音乐等专业技能。就此教学定位,学校制定了以下几点发展规划:①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数字艺术这一新兴领域的教学,怎样讲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了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学校致力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修正教学方案,以求能培养出能适应现代艺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国际型人才。②整合教学资源,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在网络信息已十分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完全打开现实教学的局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主的学习环境。同时开放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促使学生之间加强互动,有利于学生尽快提升专业技能。

4.发展思路。坚持创造性设计思维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思路,实践课程与艺术课程并行的原则,与世界先进数字媒体理念同步,为社会输送集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型于一体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5.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学校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利用数字艺术多媒体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集设计与实践于一体的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体系。

基本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是指来自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实验,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则是侧重于课程设计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主要包括自主创新训练和科研等方面,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进行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分明,就能够极大程度地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方法。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着眼于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并且借助各种软件和硬件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们开放性思维,以及创造潜能。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不是单独开课的,而是采取与一门理论课程结合在一起的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开放式实验室与开放式课堂相联系的形式。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校在教学中也十分强调要将多媒体实验设备通入教学中,增加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课程内外互动以及基础与创新训练的互动。

2.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一改平时的单纯采取实验联系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办法,而是改为将实验成绩与最后创新成绩加权后得到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办法,以达到鼓励自主创新的目的。实验成绩和创新成果成绩都需要进行备案。学校以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为指导,严格遵守既定的实验考核办法,为学生创造富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的特色

1.数字多媒体实验室,促进艺术性与数码技术紧密结合。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的核心是综合创新,各类硬件软件的综合灵活使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并且通过这种环境,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个实验平台,打破了既有的艺术教育形式,结合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共享。大力发展了数字技术,促进了数字化与艺术性的结合。

2.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数字艺术专业强调数字性和艺术性,要求满足相关专业的实践性需求,特别是对数码设备、多媒体实验设备以及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的应用,来实现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课程内外互动以及基础与创新训练的互动。在教学设计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自主创新潜能,培养综合型人才。

3.特色实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人才。数字多媒体实验室,采用特色教学方法和体系,在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提高设计效率,丰富设计表现,完善设计效果。

学校采取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一方面遵循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致力于帮助学生打造夯实的美术造型基础,使其具备全面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设计技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数码手段,表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和灵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创作,提高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玉珍.谈高校数字动画产业化教育实践教学[J].美术大观,2009,(5).

[2]于九红.多媒体网络应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

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要求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最低毕业学分为160分,其中通识教育课48学分,专业基础课51学分,专业主干课13学分,专业系列课12学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0学分,其余为任意选修课,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1.专业教育课

参见“东北师范大学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目录”。

2.任意选修课

参见本专业专业系列课、学校通选课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目录。

六、副修专业和第二学位课程说明

1.副修专业课程说明

副修专业是根据学校的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而提供的选择。副修专业的课程为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修满30学分,符合要求的学生,发给体育教育专业副修证书。

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从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具中职特色,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电子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明确的培养方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扩大应用性层面,建立有技术支撑的专业课程;与优秀企业合作,形成职业技能培训多层面的教学方案。通过课程改革,实施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完善教学实训设备,营造生产性实训环境,构建“师生角色企业员工化、教学环境生产现场化、教学过程生产工艺化”的企业生产氛围。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面向电子生产一线岗位操作与电子技术应用等相关职业岗位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等信息为引导,科学、准确地确定专业角色与功能,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

二 课程改革内容

1.教学模式

实施“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传授知识,在课堂上学习电子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师教学费时费力,学生难以理解,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教学搬到实训室,同时模拟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工作环境,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教、学、做”一体,在职业情境模式下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课程结构

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完成教学方案。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从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综合化、模块化,既发挥了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更能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课程设置建立核心课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做重新整合,形成核心课程,并编修以能力指标体系为主线的校本教材。

将原《电路基础》《电子技能训练》《电子元器件与工艺》等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形成基础模块《电子技能基础训练》核心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将原《模拟线路》《数字线路》等课程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形成《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基础》技能模块核心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将原《电子仪器》《传感器》等课程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形成《综合技能应用训练》模块核心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核心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现了本专业的核心内容。核心课程要尽量丰富,要体现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能体现本专业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起到基础“骨架”的作用。

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采取“学习―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工学结合之路。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第一,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虚拟工艺、动态示教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方法,结合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4.评价方式

不再用传统的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考试分数高低的方法评价学生的优劣,而是更加重视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实行过程考核方式,建成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以企业用工标准、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去考评学生的能力,即使是理论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如果较善于动手实践操作,也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员工。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与定位。

三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认真分析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和核心课程,使课程建设符合企业所需人才的技能需求。

2.培养专业教师

加大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技能水平。

3.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完善教学内容,既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等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课程改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