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员分类分析;教师角色;合作学习;传统教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12-02

教师角色的转换直接影响到了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教师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高校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社会中教师角色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如何实现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成功转型,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崭新课题。转变与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有助于高校教师角色转型的实现。

一、成员分类分析理论

成员分类分析理论(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简写MCA)是由哈维萨克斯(Sacks)于1972年提出的,属于民族方法学和对话分析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解释实际导向、公认意义和文化推理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把焦点集中在个体作为某个种类的人的一种可识别性。更加具体的说就是有关个体作为社会的中某个种类,根据这些分类来组织活动,与此同时把自己归为某种社会成员。这种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个体与他们的语言交流进行的。成员分析理论经常别用来分析人们日常情境对话中人们如何使用语言。MAC不多用作一种来测试实际对话中发生情况的一种预测,更多的是用来解释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资源。

MCA(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旨在研究成员如何通过种类(categories)、策略(devices)、预测(predicates)三个手段展开对话,进行互动。Sacks以“婴儿哭了,妈妈过来抱起他”为例指出,根据这两句话,读者会很自然地理解为,婴儿哭了,他的妈妈把它抱起来。其中,婴儿和妈妈被称为成员种类(membership categories)。人们之所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两者同时属于更高一层的the family,也就是成员分类策略(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s)。在整个活动当中,婴儿的哭与妈妈的抱婴儿都属于种类必做活动(Category-bound activities),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常识性知识相联系。

在此基础上,Sacks提出了两条规则,即经济原则(economy rule)与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rule)。经济原则指的是如果一个成员仅用任何策略(device)中的一个种类(category),那他就符合了经济原则。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如果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给种类(category)的同样特征,那么其他该群体的成员也应该同属于这个种类(category),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原则。随后,Sacks又提出了一个听话人准则(hearer’s maxim),即听话人听到了两个或者更多的种类(category),而这些种类category又同属于一个策略(device),那么听话人就会把这些种类(category)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根据萨克斯所说,使用社会分类的核心元素是成员分类的策略和一套应用规则,应用原则可以根据分类策略将各个种类分入某个体或者个体的集合。其中一致性原则和听话人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是会根据这个分类策略将说话的人和听者进行分类。进而,这种分类还可以推论某典型的对话活动,根据种类这种活动被认为是会一定发生的。但对于萨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的问题是某人在某种情形下常被认为是“正确的”的,定义这个正确的原则是什么?根据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所提供的顺序排序和接收者设计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Jayusi(1984 &1991)提出了有关分类的道德和规范的特征。道德性和规范性的标准被引入到了成员分类分析的解释中,正如萨克斯在文中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婴儿在哭,妈妈过来抱他,根据道德规范,孩子在哭,母亲就会或者应该过来安慰宝宝,这是符合妈妈的角色的。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就将MCA固定地拖入了一种社会的情境中,更加具有应用性。关于成员分类分析国内鲜见此类研究,只有王颖(2012)对萨克斯提出的成员分类建设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在即时语境和即时交流的框架内,对教师的成员分类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成员分类分析

下面以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浅议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分类建设。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对体育课堂上的教师成员分类进行分析时,我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在所记录的语篇中找到成员分类建设的谈判过程。以下是以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太极拳项目教学中即时交流为例,从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提出教师角色的成员分类建设。

例1:传统教学。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现在我们学习第一个动作——起式,两脚分开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双手慢慢抬起,抬至……学生:跟着做。教师:(做完起式动作)回头看学生,并到学生中纠正错误动作。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体育教学中是以教师教学—学生模仿—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改正为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是以较规范的语言,类似于播音员,建立权威的形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信息的提供者,这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主要来源,遵循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可以直接接收到教师传递的权威信息,不需要探索只需要模仿和记忆,效率较高;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并做示范,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接受知识,其过多强调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示范,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相对少,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减少,不利于课堂信息量的丰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2:合作学习。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大家看看我刚刚发给到你们手中的材料,上面有四个动作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现在我们根据上次课的分组,大家一起来学习这四个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的四个成员分别担任讲解员、研究员、动作示范者和组长,所承担角色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并在下一次课后进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学习材料后,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检查合格为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将根据小组学习速度来决定优胜组,大家现在开始学习。学生:开始协商分配角色,并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给予合作技能的指导,在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给予解答。有小组示意完成学习后,教师给予评估,检查合格视为完成学习任务,检查不合格给予再次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莉.知识传播者还是课程建设者——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否与教改同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8):31-32.

[2]王德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教育评论,2010,(01):68-70.

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内涵;追求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来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们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其一,教师的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的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的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我们要探讨的是作为教师角色所应具有的教师行为。

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每个人的角色要随着身份及其现实的不同做出恰当的调整。尤其是当传统教师角色内涵遭到质疑的情况下,其教师行为的转变就成为必须。

一、社会发展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熟悉,教案确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通达,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极而言之,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角色新定义及其应然追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作为教师不管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或者是有多年教学经验,都要适应这一转变,,必须尽快适应教师新角色要求,从传统教师角色的理念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逐步进入下列角色:

(1)“非权威”的角色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4)“学友”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即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5) “信息平台”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应战者”的角色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7)“徒弟”的角色

适应角色的转变,对每位教师来讲,都是挑战。教师之间互为徒弟,互想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新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校和同行的肯定,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拜师当徒弟。多与老教师沟通,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速角色进入的进程。

(8)“学者”的角色

教师即学者、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学者”形象。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更应该成为年轻教师的职业追求。

那么,面对上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何扮演呢?笔者认为下面的教学行为理应成为教师追求的方向: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发展多元智能;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4.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5.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通过对话、交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应该说教师进入角色的快慢,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观因素的作用是主要的.作为教师要发挥自主性,主体性,对自身角色意识进行积极反思与认识,并且进行自主调整与修正,使自身角色扮演更加完善与适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师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1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当今各类教学模式,教师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随着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教师相平等的知识建构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的唯一来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一、教师角色

结合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同时,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整体而言,教师角色也即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以及设计者,担负着知识的传递和解惑而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设定教学计划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主导者”转向“指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也即当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之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实情给予适当指导也即搭建“支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向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指引的“引路人”,借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达成以上教学要求之后,教师要及时“隐退”,卸掉给予学生的“支架”,以开展下一个教学内容。

(二)“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由此可知,知识是具备主观性的产物,经过一定刺激即可使之与大脑发生联系进而将外化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均能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计划发展,因而教师必然要加以干预,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学习与管理意识,进而“摆脱”教师的监督管理。对于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即可采用“放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发展;反之,则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乃至家长进行沟通,将脱轨的学生引到既定的轨道之上,跟上教学步伐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学习和生活“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在知识建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均需要成功分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再次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未受到角色的影响而是彼此平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以最终完成知识构建,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占据一定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构建过程中的“指导者”,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整体而言,在翻转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教学对立转向为教学互助,两者实现了在知识学习与探索层面上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题,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强硬灌输,而是与教师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上述过程中,师生逐渐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亦最终达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隐喻;教师角色;角色重塑

作者简介:王乐乐(1989-),女,河南鲁山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敏(1975-),男,安徽寿县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安徽 淮北 2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导向的高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8007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5-02

一、教师隐喻的意义

隐喻不仅是语言学的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帮助人们准确认知事物。在教育领域中,人们习惯于运用教师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蜡烛、春蚕等)来概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还能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的追求。对教师隐喻的理解,在此借用陈桂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师隐喻是借与教师有某种相似点的有价值的人或事物,显示教师职能的意义与价值。在把教师职能活动与某种人或事物比较时,要以教师为本体,与其作比较的人或事物为喻体。[1]教师隐喻无论在对教师精神境界的阐释上还是对理想教师角色的塑造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隐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师隐喻一方面突显了不同的教育现象,另一方面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不仅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教师隐喻为“圣人”,如《尚书·周书·泰誓》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而当代对于教师的隐喻就更为耳熟能详,教师常被比作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思性实践家等。通过教师隐喻,一方面使教师角色更加形象化、更富生机和活力,也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同时给予教师精神层面的莫大鼓励;另一方面教师隐喻彰显了时代的价值,突显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无形之中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这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境界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

二、教师角色重塑的现实要求

1.新教育理念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角色期待反映了教师角色发展的特殊历史轨迹,也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固然要有蜡烛的奉献精神,但在奉献的同时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育人先育己,正如兰德所言“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他目的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或他人利益的手段,正如生命以其自身为目的一样。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生存下去,他既不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为自己而生存意味着达到他自己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的。”[2]所以没有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的光只能是瞬间的,在强调教师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应尊重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与个体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和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职业,但工程师面对的是无生命的物,教师面对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民主的合作关系,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2.新型知识观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社会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知识也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网络资源的开放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一个具有成熟的知识观的学习者可能会相信,大部分知识是不断进化的,部分的知识是有待于发现的,少部分的知识是不变的。与之不同的是,不成熟的学习者可能会认为大部分知识是确定的,部分知识是有待于发现的,只有少部分知识是不断变化的。[3]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中心,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成了教师的复制品,学生的创新意识被遏制了。新型知识观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切实转换角色,深刻认识到自己首先是知识的学习者,然后才是知识的传递者,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知识观,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将知识从权威中解放出来。

三、理想的教师角色:教师隐喻的视角

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谈到:“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4]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教师隐喻视角下教师角色的重塑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时代意义。因此对于教师角色的重塑,一方面应以传统的教师隐喻为基础,借鉴传统教育隐喻的精华,在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角色重塑;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及新型知识观,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隐喻,为理想教师的重构提供依据。

1.理想的教师角色体现多元化特征

潘海燕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中西方常规的教师隐喻代表的教师形象,认为中国传统的教师隐喻是蜡烛、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在精神层面强调了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而西方常规的教师隐喻有教练、乐队指挥、向导等,则更多的体现了师生之间合作互动的关系。[5]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仅从教师或者师生关系方面对教师角色进行诠释,这样的隐喻形式单一,忽视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能全面诠释教师角色的内涵,要达到对教师角色的深刻理解,需要扩展教师隐喻的范围,反映理想教师角色多元化。如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已面向国际化,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学生拥有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少,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所以理想教师角色的重塑应体现角色的多元化特征,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既拥有高尚的职业素养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理想的教师角色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传统教师角色的塑造,过分重视以社会期待为起点对教师角色进行隐喻性解释和描述,易给教师带来精神负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理想的教师角色重塑时,应理性分析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和学生具有平等地位的学习者,运用其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对自身知识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价值体系。

3.理想的教师角色以师生双边主体关系为本位

师生双边主体关系弥补了传统提倡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不足,是新型教育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我国教师隐喻的发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师被隐喻为神圣,到现代的灵魂工程师,也是围绕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对其角色定位的。这虽然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现行的以师生双边关系为本位更加完善和具体,更能全面的体现师生关系。如后现代主义学者多尔所言:“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未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7]那么,重塑理想教师角色,要以师生双边主体关系为理论逻辑的起点,通过教师隐喻的价值体现,使教师角色更加形象、完善。

4.理想的教师角色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意识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上课通常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却少了情感的传递。情感的传递不仅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有效方法,更包含了教师言语的鼓励、眼神的交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地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8]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学生的心灵,可能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光明。传统教师隐喻的蜡烛论、工程师等所面临的对象是物体,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易形成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新的教育理念已把学生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那么,最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通过隐喻重塑更为人性化、富有情感教育色彩的教师角色意识。

四、结语

无论是传统社会通过教师隐喻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的重塑,都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使教师角色不断地发生变化,虽然教师隐喻并不能全面而深刻地对教师角色进行系统的诠释,然而教师隐喻对教师角色重塑具有特殊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师隐喻通过与新教育理念、新的师生关系、知识观的转变、情感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结合,从多元化的视角去重塑理想教师角色,不仅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尊重教师的生命价值,更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服务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M].秦裕,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3.

[3]Schommer,M.A.Synthesising epistemological belief research:Tentative understandings and Provocative confusions[J].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1994,(5):293-319.

[4].教育大计,教师为本[EB/OL].,2009-09-04.

[5]潘海燕.从中英教师隐喻看中西教师角色的异同[J].科技教育创新,

2008,(22):262-263.

[6]李慧莲.“动态生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J].课改前沿,2009,

(10):65.

[7]陈时见.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第5篇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必须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通过角色转变来主动迎合新课程标准,这对于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这些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个大的冲击,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自身角色的转变来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主动迎合新课程,通过新课程的认知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以此实现教学组织者到课程开发者的有效转变。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只有主动参与角色转变,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不同的教学重点,也植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更强调了初中数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教师只有通过角色转变才能真正地沉下心来,将传统的教学推动者的角色积极转变到教学服务者、教学引导者等重要角色中来,以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全方面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笛Ы淌Φ慕巧?转变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那么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应该朝着哪些方面转变呢?

1.教学工作的服务者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推动者,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任务及考试提纲、教学规划等实施有计划的教学工作,这虽然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计划性,帮助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将传统的教学组织者向着教学工作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积极的氛围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如在几何图形的讲解中,教师既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同时也应该自己准备一些丰富的几何图形,以此优化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讲,教师的服务者角色内涵丰富,教师服务角色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身到初中数学学习中,以更饱满的姿态来迎接挑战。

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单对多”的模式,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感受,自顾自地来开展教学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明确缺乏“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僵化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理解难点在何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教学,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对于优等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针对性地提升数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优化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更要主动地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不同困惑以及难题,给予他们合理化的帮助。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和探究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课程的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