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作者简介孔丽苏(1984—),女,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基础教育。(四川宜宾 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十年研究》(项目编号:SLQ2012C-10)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在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占全省的52.47%,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乃至整个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①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环境较差,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改变观念,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责任“重心”低,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加强立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指导下,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省)、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专款专用,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注释:

①据2012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川办发201163号)8.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为了生存,大多数农民工只好把孩子留给老人监护或者寄养他人,于是在广大农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就业岗位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数量逐年递增。全国妇联近日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多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增长。

本文是外语系社会实践团第三次对机司村留守儿童开展调研工作,实践团每天都会派出队员对每个家庭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走访调研。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临时监督人看管,而且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年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习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缺乏关注,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研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自从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于是,全国上下刮起了义务教育的新潮,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解决了当时农村家庭没钱上学的难题。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多的孩子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甚至有许多未成年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其中不乏有家庭经济困难者,但更多的是自己放弃教育机会。为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情况,此次我们再次以湘西花垣机司小学为实践基地,在学校和当地妇联以及村委的支持和前两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52人(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从所有儿童中随机抽取20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10男10女)进行义务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并对20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且我们团队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王春 2013年)在调查的20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75%。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且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很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而且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出去打工(有这一想法的多为男生),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那些已经辍学外出打工的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的10人中,有6人是初中未毕业的,约占总人数的60%。而且很多孩子对学习根本就没兴趣又怎么会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原因:

(一)政府关注力度不够大,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得到政府资助资金少,政府机构不完善,制度管理也不完善,学校建筑物年久失修且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司小学共开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孩子们坐在破旧的双人桌椅上课。教室内陈设也极其简单,一些桌椅一个讲台一个黑板,课间娱乐也极其简单,水泥操场上只有爱心人士捐赠的两个篮球框架,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捐赠。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完善,但总会有其缺陷,孩子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会让孩子们觉得多读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

(二)教师师资力量不完善

据我们调查得知,机司小学只有四名教师,三名是代课老师,校长也是代课十八年,这十八年代课生涯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校长一人得知。上课采用包班制的原则,每一个老师会上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课程单调简单,基本就是语文数学循环,但是学生更喜欢看到不同老师上不同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无限循环。机司小学地处偏僻农村,海拔高,经济不发达,老师工资低,政府对老师的补助又很少,这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望而止步。师资力量弱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更多的孩子选择外出打工。

(三)监管人关注力度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从调查的学生对象中可知,只有约60%的家长受过小学教育,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从没上过一天学,家长和监管人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看管不严且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很多人还受到农村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读书只是纯粹的浪费钱,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读书,中午还可以享用营养午餐,但营养餐也只是迫于压力在学校敷衍推行,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尤其是暑假农忙时节,大人都要进行田间劳作,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得不到保证,更别说学习问题。学校也无法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于是毅然决定辍学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却没看到光有廉价的劳动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立足下去的,当醒悟过来时,时间已不等人。俗话说,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

三、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更加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机司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例,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完善提出三点建议。

(一)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放,并做好有力地监督,使钱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只是空喊口号而已。据我们从麻校长那里得知,政府已慢慢加大对机司小学的帮助,去年完善了营养餐制度的推行,今年更是为学校安装好了电线路,购买冰箱,做饭所需要的厨具碗筷等。当然,政府也可以完善一些体育设施,定期为孩子们购置一批图书,让孩子们能跟得上外面世界的脚步,有更多途经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的重要,使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

(二)提高教师薪金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没有老师,祖国的花朵也很难培养出。政府可以投资一笔钱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上。据我们调研组在机司小学教师走访调查中发现,代课老师较多,每个农村代课老师一年的工资就相当于城市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学校没有安排老师的住宿问题,像麻校长每天就必须爬过一座山来给孩子们上课,风雨无阻,家里的农活都只能挤出周末的时间来管理。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用自己地区独有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有志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监管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又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他人传授知识,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机司村的学生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大,而且学校老师和监管人也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这也导致更多的学生过早的走入社会。此时学校就应该大力发挥自己的重要性,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开设一些心理课程,了解学生们心理的真正所想,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政府、学校、家长三者就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担负起孩子教育学习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在大山深处还有一群无法享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孩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教育条件差,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一定的保证。只有政府和学校真真正正为学生着想,实际行动多于口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相信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的教育会得到改善,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将会更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杨S.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2012.

[3]王春.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以及干预措施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了7年,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评价体制限制和新课程实施情况不好等方面。旬邑县需要继续加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对策有: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改革评价制度和研发校本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92%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3、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87%、75%、71%。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7.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转贴于  2、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3、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40%;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旬邑县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旬邑县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各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2]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3]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4]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 师教育,2008,(1).

[5]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J].教 育研究,2010,(11).

[6]刘宗南.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 2010,(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农村英语教师;流失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34-03

引论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历史性目标。虽然河南省义务教育也已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由于河南省所辖区域大,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非均衡状态,具体表现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在义务教育资源占有与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状况。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义务教育前进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全面开设是基于国家教育部的两个文件,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2)才得以推行的。从各地乡镇小学开设英语课迄今,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都卓有成效,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英语教师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但具体情况如何呢?本论文即打算在对流失问题进行定义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前提下,选取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新乡市和驻马店市的16所乡镇学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力图映射出整个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流失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缓和教师流失造成的农村“教育贫血”问题,促进河南省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一、教师流失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流动是指教师从一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岗位,分为教师的地理流动、职业流动和社会流动等。教师流动有合理和不合理、良性和非良性之分。合理的、良性的教师流动是双向的,非合理的、只流出而无补充的教师流动就是非良性流动,我们称之为教师流失。如何实现教师流失向合理流动的飞跃,是解决该问题的症结所在。

流失问题在国外一般被理解为流动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研究主要包括教师流动因素的研究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研究。首先,教师流动因素研究涉及到工作条件、工资水平、性别角度、年龄角度和学校管理等内容。还有学者从经济因素(博弈论等)、非经济因素(学生组织情境等)以及教师本人情况(学历、家庭、健康等)等对教师流动进行分析。英国学者Dolton &Vander Klaauw(1999)[1]调查英国教师时发现,教师流动与教师本人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相关等。其次,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和“特殊津贴制”;韩国的“教师互换制”;美国的“教师补给政策”和“福利制度”;英国的“优先教育区”和“中央统一拨款政策”;法国的“教师统一分配政策”和“教育立法”等。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很多国家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标。国内的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多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状况进行的研究。具体包括:一是教师流失的特征研究:教师的流动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的无序、单向流动。[2][3]二是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包括经济、社会、学校和心理原因。三是教师流失的影响研究。[4]四是教师流失的对策建议。[5]但是截至目前,国内并未出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流失现状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证研究,本文及对此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拟在综合国内外教师合理流动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以河南省四地区农村16所中小学为例,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师流失的原因,深入研究教师流失的弊端,探索如何建立新形势下规范、有序、科学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流动机制,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学校英语师资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前者主要是用于全面调查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状况及教师流失情况:鉴于村级中小学数量有限,本课题组成员分成五个小组,带领学生志愿者,分别到许昌市、漯河市、驻马店市和新乡市的32所公立乡镇学校(16所初级中学和16所小学)进行调研,重点调研内容包括教师队伍概况、教师流失情况及造成的影响。后者主要是用于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局调研员进行了深入的个别访谈,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旨在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流动需要、学生和家长对本校教师流失的看法以及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周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调查组从2012年5月10日起到2012年12月10日止共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发放了3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8份),访谈了4名调研员,32名学生,32名教师(调研学校每所两名),32名家长(随机),初步得出了有关许昌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现状问题的数据。

1. 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队伍构成现状

经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得出了以下结果:从性别上看,初中英语男教师占35.7%,女教师占64.3%,小学英语男教师占5.3%,女教师占94.7%。这说明中小学英语教师中男性比例很低。

从年龄来看,初中英语教师20~29年龄段比例占32.9%,30~39年龄段比例占37.3%,40~49年龄段比例占22.6%,50以上年龄段比例占7.2%,小学英语教师20~29年龄段比例占44.5%,30~39比例占32.1%,40~49年龄段比例占20.2%,50以上年龄段比例占3.2%。这表明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更凸显出年轻化的特点。

从学历上看,初中英语教师大专比例占56.35%,本科学历占43.65%,,小学英语教师大专比例占49.6%,本科学历占50.4%。这说明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虽然绝大多数已达标,但整体受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

从职称来看,初中英语教师初级职称比例占26.3%,中级职称比例占56.12%,高级职称比例占14.28%,无职称比例占3.3%,小学英语教师初级职称比例占35.35%,中级职称比例占46.3%,高级职称比例占9.2%,无职称比例占9.15%。

从专业来源上看,初中英语教师有5.26%的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小学英语教师有42.8%的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表明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比较差,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流失现状。

(1)问卷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308名农村教师中,172 人表示有机会愿意调离农村,有60人正在酝酿调离,仅有76 人表示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其中小学英语教师希望调离比例占86%。从性别上看,中学英语男教师75%希望调离,有45%的人正在酝酿调离,小学英语教师男性99.3%希望调离;从教龄来看,有流失意向的工作3 年以下的人数居多。从学历上看,有流失意向的初始学历为本科的占70.3%,其中近三年的本科毕业生占87.1%。这表明本科毕业生和高水平教师这一群体流失意向相对更强烈。同时近3年来,“招教”教师34%希望调离。

(2)访谈结果。访谈的4名调研员都认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对来讲,中学教师队伍会比小学稳定),年龄大、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新教师流失的很快;虽然学校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并按国家政策提升了教师工资,有时甚至刻意抑制教师外流,但是仍有很多人继续向县城、市区、民办学校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调动工作。访谈的32名学生中有28名学生认为调走的老师都是能调动自己听课积极性的教师,调走后对新老师不适应,而且有15名同学感觉自己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示不愿意教师调走,另外仅有8名同学感觉教师有调走的意图。访谈的32名教师中,25人认为做教师工作稳定,有3人认为喜欢当英语教师,有2人认为做教师受人尊敬,有2人认为做教师假期比较长。相对于初中英语教师,小学英语教师感觉自己工作积极性不高。关于同事“流失”问题,初中英语教师中有12人认为这很正常,有4人认为这种行为不适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会让人感觉心里不太适应,小学英语教师有10人认为这种行为会不利于小学生学习,有6人认为这很正常。对于同事“流失”的原因,有24人认为,当地各方面综合因素不利于自身的个人发展,其中小学教师中7人明确表示“看不到未来”。访谈的32名家长中,有23人认为调走的教师都是能让小孩佩服的教师,调走后对新老师不适应,而且有10人认为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28人表示不愿意让这些教师调走。

虽然本课题组的调查范围(郑州市、许昌市、新乡市和驻马店市32所乡镇中小学)有限,且样本不是很大,但已经基本上从管理者(调研员)、学生、家长、教师(包括同事)四个方面显露出了河南省整体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流失的现状。

3. 结果分析及建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从2000年总体呈增加趋势,同时也有局部的减少,但减少幅度要小于增加幅度。“工作调动是教师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录用毕业生、校内变动和其他原因。教师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调出。”[6]

经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流失的总体趋势为:从乡镇流向县市,县市流入省会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好的学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中青年教师流动比例较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流失会对学生不利。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为了应试需要,“省市选拔县市教师,显示选拔乡镇教师,乡镇选拔村级教师,结果导致村级学校英语教师缺编严重,大量代课教师充实教学一线”,[6]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质量岌岌可危,乃至促进了农村中小学被兼并的速度。这和王身佩等人作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行政管理部门角度来看,政府应遵循公平、补偿、发展的准则,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法律,重构义务教育事权和财权划分格局,加大省级及其以上政府责任,深化中小学英语教师职称制度和工资改革,同时引导城乡(镇)教师长期双向流动,变选拔风气为正向力量,为“初中向镇区集中、小学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提供平台,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逐步适应国家的“城市化”理念,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流失。

第二,学校作为人员任用一级单位,应该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的性别比例、学历职称比例等,通过工作轮换、对口支持、跨校兼职、定期支教、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城乡英语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免费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巩固、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讲,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定期流动价值观,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定教育信仰,树立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既要注意自我需求的满足与能力提升,又要增强自己对教师流动的道德约束意识。

第四,从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角度来讲,要修正对教师流动现象的看法,努力为优秀教师队伍稳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结论

教师作为教学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教育质量的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对未来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对河南省四个地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队伍流失问题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之后从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层面给出了建议。但这只是初步研究,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另外,流失教师本身流失后的现状及自我诉求如何,这都将成为将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注释:

[1]Peter Dolton&Wilbert van der Klaauw.The Turnover of Teachers: A Competing Risks Explan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3): 543-550.

[2]张成芳,阳德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探索[J].理论观察,2006(1).

[3]马莉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周生民.山区重点中学骨干教师“跳槽”现象透视及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