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危机管理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精选

风险危机管理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投资业;应对措施

1次贷危机后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致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有了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必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全球证券市场受到重创,流动性紧缩,全球经济出现萧条。而中国的证券市场也于2008年初一路下挫,宏观经济自下半年出现紧缩征兆。这些都对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风险投资如何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案例数环比来看,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都有微幅上升。但除第一季度大体与去年持平以外,第二、第三季度均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同比分别下降32.8%和21.1%。可见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风险投资的项目数同比出现了明显的递减,但存有复苏的迹象。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总投资额来看,2008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5.5%,第三季度环比更是高达51.8%,这说明目前投资者投资动机在稳步增强,但与往年相比,第二、第三季度同比分别下降11.4%和6.8%。可见次贷危机与国内经济不景气还是对风险投资业造成很大影响。

2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2.1次贷危机造成全球证券市场持续低迷

该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于拥有已上市被投的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在证券市场的泡沫逐渐散去之后,企业的估值回归正常。但之前要求的必要回报率较高,所以会影响风险资本的安全退出。再加上前几年是我国风险投资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家风险投资机构都在争抢项目,在造成要求回报率提高的同时,部分风投机构也忽视了对企业合理谨慎的估值,如果被投企业当初被过分高估的话,也增大了风险投资机构安全退出的风险。(2)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前几轮估值较高的时候融资比较容易,为企业的成长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而如今估值下降,并且面对投资者愈发谨慎保守的资本市场,该企业的再次融资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次贷危机造成全球经济不景气,众多企业今年的盈利状况会不容乐观,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加工制造业、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必须消费行业、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行业、占用大量资金的工业产品行业都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无疑会影响企业的上市进程。(3)对于刚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的恶化使他们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那些之前募集到资金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因为过早投资于那些估值还没下降到正常水平的企业而面临风险,即便这些风险投资机构能安全的存活下来,当危机逐渐过去,某些行业出现转机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再投资。

2.2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风险资本的需求与供给、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退出渠道等方面都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因此风险投资行业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动的行业,所以我国政府的一些文件指示就成为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是否有利关系到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衰。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持有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的106号文限制了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很多高科技项目的投资,而国家六部委颁布的10号文件则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必须在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审批核准后一年内完成资金接受和回流的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红筹模式今后要至少多花2-3个月的时间。今年8月底证监会出台了142号文,指出那些合伙制企业支持的公司不可以上市。这三大法令直接影响到了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此外,次贷危机之后,国家对风险投资的监管和控制也会比以往更加严格。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经济自营商、对冲基金、私人股权集团、结构投资工具与渠道、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等,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次危机中也起到了推动危机不断恶化的作用。因此,我国势必吸取美国的教训,对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这种新型资本市场进行严格监控。

3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应对措施

3.1与资金雄厚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由于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相对较为安全,众多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准备进入国内市场,这就给本土风险投资带来了与国外先进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的机会。通过与国外的风投机构进行合作,可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不会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即使面临较为低迷的证券市场和萧条的国内经济,不能获取短期的财务回报,但从长远战略来看,这对本国风险投资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3.2重新审视退出问题

由于全球证券市场的低迷,国内IPO审批难度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使得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风险资本必须适当措施才对待退出问题。首先,退出机制可以从传统的IPO改成借壳上市形式,这虽然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先例,而且程序也比较复杂,但这不失为一种方法。其次,如果该风险投资下有上市公司,可以把风险投资集团的一部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然后将其持有的股权互换,将自身持有的变成上市公司的可流通股份。最后,当退出受挫时,风险投资可以选择延期退出。面对萧条的二级市场,即使可以IPO成功,也对企业的成长不利,所以可以将重心转移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向上来。

3.3积极寻找反周期行业、获取投资机会

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紧缩周期,但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周期行业。这些行业在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依然保持良好稳定的增长。风险投资应放弃传统的热门行业,积极准确的评估新项目,寻找适合的投资机会。

由于传统的风险投资热门行业TMT受外部金融环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因此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风险投资开始倾向投资于非TMT行业。例如对经济周期变化不敏感的新能源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教育培训行业。2008年第三季度,当传统行业投资额一直下降,而北美、欧洲、中国和印度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技术领域总获投资26亿美元,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37%。而我国的医疗健康业也开始得到风险投资的重视。2008年第三季度投资在医疗健康业中的案例数大幅度增加,在总案例数中占的比例也同样增加。而仅在十月份,投资在医疗健康业的案例数达到了4例,接近整个第二季度的总水平,并且占到了总投资案例数的16%,属于历史最高。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转向了此类行业。在此类行业中,风险投资如果能做到准确估值,选择科技含量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可以在将来获得较高收益的。

3.4与政府的创业引导基金进行合作

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创业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该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政府可以看成是一个特殊的LP(有限投资人),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合作,在获得一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还能发掘出当地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但这对于风险投资对来,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风险投资与当地政府合作时存在双方的博弈。首先是双方主要目的区别,政府引导基金的首要目的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当地产业进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风险投资首要目的则是获得最大财务收益。无论企业出于哪个阶段,只要符合政策要求,政府引导基金便会参与进来。而风险投资则不倾向于投资过分早期的项目。有的时候风险投资会为了战略上的安排,将15%-20%投资于早期,60%投资于中期,20%投资于Pre-IPO项目,双方可能在投资阶段选择上会存在矛盾。政府引导基金旨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一般都会规定资金必须投资于当地产业,而风险投资则没有地域的界限,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收益最大的项目,这也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最后,政府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考虑的是政府的绩效以及社会效应,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力,政府往往希望跟尽可能多的风险投资进行合作,而风险投资则适合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鉴于风险投资与政府引导基金的众多不同,风险投资在选择合作方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忽视评估与审查,必须做到合作关系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阳.创业资本的金融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2]高成亮.风险投资运作[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6).

[3]王乐嘉.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时代经贸,2008.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加强工程风险管理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的全过程监控机制。这是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上提出的要求。他强调,必须深化政府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从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向政府风险管理的模式转型与超越。

6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设部质量安全与行业发展司、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共同主办2005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地铁建设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就如何加强地铁与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如何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深入的探讨。黄卫在会上指出,我国地铁建设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4年就要建成一条20公里的线路,世界其他国家还没有每年建设20~40公里,甚至100公里地铁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供借鉴。鉴于地下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系统复杂等特点,城市地铁工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我们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的全过程监控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建立完备的反馈机制。

风险管理在地下工程的应用研究在美国、欧洲已相当普遍,有些国家甚至已编写出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规范。目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最缺乏的是没有可资利用和借鉴的方法,没有可以利用和指导应用的风险管理手册和指南。据悉,建设部委托土木工程学会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学者编制的《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指南》一旦成熟即可出台,并将形成指导全国的地铁风险管理的规范。

据黄卫介绍,为了保证重大工程的质量安全,目前已经建立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实施审查、超限高层抗震设防审查、新技术专家审定等一系列审查制度。未来还要引入保险机制,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培育和规范我国的工程保险市场。建设部即将与保监会联合颁布《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原则上两类工程应办理工程质量保险:一是技术风险较大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土木工程,如商场、体育馆、剧院、学校、地铁等;二是各类商品住宅工程。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其中基本符合国务院规定建设标准的城市18个(地铁6个,轻轨12个),初步统计近期规划建设55条线路,约1500公里长,总投资达到5000亿元,而目前在建线路总长则超过390公里。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企业风险

美国金融海啸波涛汹涌,席卷全球,根据目前形势来看,已经演变为更加剧烈的经济危机,华尔街的恐慌从3月中旬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的倒闭开始,在经历了多家州立银行倒闭、两房公司陷入困境、以及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之后,似乎仍然没有达到顶峰,因为人们发现金融风波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中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同样受到重大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从8月份到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可能将很快走向通货紧缩。宋国青称,CPI同比往下走,从8月份到现在来看,将很快走向通货紧缩,从9月份的数据上看,大宗商品煤炭、钢铁、建材等价格跌势持续。8月份我国用电量实际增长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江苏、山东这两个对我国GDP增长贡献较大的省,用电量最大增幅只有0.3%,上海已经是负增长。十一之后史无前例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仅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在经历了年初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冲击之后,又陷入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大幅增加、资金紧张的困境,截至9月底,东莞倒闭的企业大大小小或已逾万家。而其他勉强支撑下来的企业目前除了资金短缺,又要面对订单匮乏的新困境。由于全球经济的下行态势,外向型企业出口订单景气度回落而国内需求又很难弥补这一缺口,产品毛利率大幅下降,现在这种势头持续蔓延。

据权威机构调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高达1100种之多,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加剧,政策错位、战略迷失、融资艰难、管理困惑、人才流失、现金流困难、客诉增加、销售不畅、文化瓶颈、品牌危机、媒体的负面报道等危机扑面而来,企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企业必须正视和理性分析目前所存在的危机和隐性风险,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能够安全的“过冬”。

一、“冬天”来临之际企业该如何应对:

1、树立危机意识;2、重新审视原来的管理模式和思想;3、审视自身的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4、结构上的升级;5、“冬天”不是蛰伏而是自身内部的优化调整;6、资源整合特别是现金流的整合;7、开源节流;8、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二、经济危机下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体系

1、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都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去应对,因此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并紧跟形势;

在全球化的时代,发达国家引发的危机,也同样让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除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等不利因素外,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受到能源和粮食价格飙升的冲击,这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在今年IMF和世行年会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代表强调,由发达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让发展中国家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援助资金更难获得,另一方面出口出现下降。一些国家则强调,它们目前遭受的困境“并非自己的过错”,对这种困境它们根本没有足够准备。

面对持续的经济下滑和萧条,市场的不景气,作为企业主,需要加强对支出项目的管理。降低浪费,提高效率,减少支出。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应该怎么减少支出呢?首先,要提高对自己的员工的教育。日本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对于员工,请忘记教育的成本。企业的员工不同于企业家,对于工作的认真态度肯定没有企业家那么用心。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要反复耐心的教导员工。即使员工一直犯同一个错误,每一次的提醒都要象第一次的提醒那样认真仔细,直到员工真正改掉那个错误为止。采取"我已经是第N次教育你了,你怎么记不住呢"这种态度是不可以的。为何要这样做能?因为员工在工作中,每犯一次错误,就会增加生产成本。员工的会把生产工具损坏,把工作程序搞错,这都是生产的成本的增加。一个好的企业,一定需要好的员工。好的员工,才能减低生产成本。

其次,就是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家来说,可以做出一个财政预算,然后根据根据企业的财政预算,结合下一年的经济形式,来总结出企业是否可能存在巨大的风险。同时,需要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保持自己的财会状况的健康。

2、企业整体的组织体系根据形势进行调整;从内部组织体系和管理平台的角度,要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益,需要针对以上三个层次问题多管齐下:

首先、明确的目标体系:建立一套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到每个人岗位具体工作目标的贯彻到底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要提升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必须引导团队中每个成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必须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将自己岗位职能的发挥和日常工作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对应起来,并充分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符合自身的根本利益。管理上必须将每一项具体的改革举措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严格挂起钩来,建立起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目标、并使之及时相互反馈的正向调节机制。其次,充分的弹性原则:围绕组织根本目标和基本管理规则最大灵活性的设计企业组织运行体系。在外部环境和市场形势具有更大不确定性、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出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随时能够调整内部管理模式。因此在组织结构和人员方面的变动将快于已往任何时期。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最有效的管理不是最标准最理想的管理,而是最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从管理上,最适应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最灵活的管理方式,只有使组织的机体变得更灵活,企业整体抗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强,企业内在生机与活力才能体现得更充分。再次,彻底的激励机制:在管理运营制度化安排和文化建设中贯彻基本的激励原则和强化激励效果。

3、适时调整企业战略;战略解决企业发展方向是公认的。企业是实体,经营是实践活动。实体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发展不同。实体的发展方向也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不同。企业的发展包括经营的发展,但不限于经营的发展。经营只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手段与环境的联系渠道和方法。企业发展是经营发展的目的。如同姚明的发展不等于姚明球技的发展。投资者的利益是通过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的发展得到的,没有企业的发展就得不到经营发展带来的收益。这是很一般的常识道理。若战略管理理论违背了一般常识,它的正确性应予质疑。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要有发展方向和任务方向,缺一不可。但是对于竞争性企业仅有发展方向和任务方向还不够,还要有战略方向。战略方向处于发展方向和任务方向中间综合位置。因为在竞争中,竞争作为条件,制约企业的实践。企业的发展不会直线向前,总要随竞争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曲折向前,不仅是弯曲,波浪发展,而且可能要折回。这就决定了要有战略方向作为任务方向的指导。战略方向是企业在竞争发展中的战略目的决定的。在特定战略目的的指导下,按各种竞争关系的复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有一个到三个战略方向。战略方向要符合于发展方向的要求,一定地反映发展方向,但不直接等同发展方向。战略方向要指导任务方向,指导各个任务按各种竞争条件统一到企业的本体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指导各个任务方向在竞争中互相协调。在现实中常常出些一些企业经营运行得不错,任务指标完成得也好,却突然出了大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各任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不协调不统一,缺少战略方向的指导。如当年实达电脑的失误,表现出经营任务与改革任务的发展不协调,后者对前者的冲击很大。

4、资本运营体系调整;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5、人力资源策略调整;第一.建立竞争性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危机感。在奖金上做文章,使其随市场而动调整支出总额;同时强调内部分配的差异性。籍此在给员工心理上灌输竞争意识同时加强个人的危机感。第二.重新设置公司的架构并对岗位进行调整,建立完整的基于市场变化的岗位绩效薪酬体系在充分考虑更好地接近市场及顾客的同时,适当提高研发、技术、销售人员的比重,压缩管理人员数量,建立起客户导向型的企业,以更快速度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并迅速转为其需要的产品、以更合理的价格、更稳定的质量打开市场。第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经营期望和战略,制定出公司的目标指标,将公司目标指标分解到部门和岗位。制定目标指标时与管理者、被考核者充分沟通并制定所奖金挂钩的奖惩体系。第四.认真开展员工培训与开发。将培训当成一种投资,增加培训费用并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大力加强内训辅之以必要的外训,不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业务水平。重视新员工的培训与引导,使培训成为一种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手段。

6、财务体系;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应当与公司的发展阶段匹配,无论财务管理水平相对于发展阶段超前还是滞后,都会制约公司的发展。具体而言,财务机构的职能、财务机构和岗位的设置、相应的财务和会计基础管理制度根据公司发展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界定财务机构的职能,设置财务机构和岗位,实现管理提升的平稳过渡;与业务流程相衔接,整合会计核算流程,在完整的流程中明确会计核算的位置和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而明确财务人员、各级业务人员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责权,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制定财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工作。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需要适应企业生产规模的发展,需要科学有效地管理事业部,需要及时地服务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等,通过对管理需求分析可以明确北标的财务核算体系需要改善的方向。

7、研发、质量保证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8、产品结构体系;

产品结构调整是产品多样化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战略安排中亦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产品结构调整不仅仅是企业追求最佳产品组合和多利目标的一种战略措施,而且也是顾客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变化,企业内部条件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使资本的营利模式愈加呈现多样性。多层次的产品结构调整总是与不同规模的资本运营相关。任何产品结构调整行为都与资本运营相关。产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在战略安排下,以资本运营为基础,通过技术和管理推动,调整产品组合,实现资本/相关者利益目标。

9、市场战略;(1)树立过冬的意识。(2)组织治理要高效

(3)寒风阵阵,什么是企业过冬的棉袄?——找准“价值占位”

(4)审视自身的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

(5)结构上的升级与方式上的转变

(6)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7)创新才是硬道理

(8)重新审视原来的管理模式和思想

(9)练好"内功"

(10)积极拓展融资方式,改善融资环境

(11)用低成本的方法,节省开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12)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经营风险,保证资金链健康

(13)控制成本,确保盈利

(14)收缩战线,建立根据地,强调投入产出比

10、公共关系;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正是信息”。企业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市场需要产品质量、产品开发、新技术方向、竞争者动向、潜在危险、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信息,不断传递给企业领导,要求领导者做出及时而有效地决策。因此,现代企业把公共关系信息的获取划入企划之中,成为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共关系部门就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和网络搜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一切信息,为企业决策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搜集信息包括企业战略环境信息、产品声誉信息及企业形象信息等。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2008年12月1日,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收缩2.1%,是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由此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将加剧。

市场信用风险大幅上升

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普遍下降,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大量发生,国际国内信用风险将大幅上升。

2009年美国将有6.2万家企业破产;西欧破产企业数量将增加1/3,增至19.7万家,其中法国将有6.3万家企业倒闭,破产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而2008年1~11月日本就已有1.43万家企业倒闭,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

从倒闭原因看,“流动资金匮乏”(同比增加37.2%)尤为突出,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导致资金链恶化的企业增多,年底可能进一步增多。

出口坏账率成倍增加

据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统计,2008年中国出口坏账率在2%~3%之间。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采取的经营方式,覆盖率只有出口额的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信用保险可占到该国贸易额的20%~30%。中国24万家外贸企业中只有数千家投保了信用保险,央企中也只有1/3投保了信用保险,已投保的企业数量不足10%。由于绝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并没有投保信用保险,所以他们的坏账只能由自己承担。对于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一笔坏账也许就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国内企业经营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普遍认为三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好,私营企业信用状况欠佳,对国有企业信用状况的看法有一定分歧,三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虽然比私营企业守信用,但仍然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失信状况较为严重,但内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的守信状况良好,甚至可以和三资企业媲美。企业经营者选择守信企业所在地区均为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为避免占压资金和节省开证费用而拒绝给出口商开立信用证,转而要求卖方接受信用付款方式。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亚洲出口商都坚持要买方开立信用证,但今天则几乎完全丢失了这个“强势地位”,全面接受了承兑交单(D/P)或放账(O/A)等信用付款方式。据了解,目前中国只有大约20%的出口使用信用证,80%都是放账交易,且放账期限越来越长,来自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80天,拉美地区的买方甚至长达360天,与此同时,进口仍然以对外开立信用证为主,变化不大。外贸顺差掩盖着巨额信用逆差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随着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进出口的信用条件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出口贸易采用了赊销方式,进口却依然以信用证方式为主,有些甚至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从贸易信用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在外贸顺差帥掩盖下是巨额的信用逆差。据估算中国每年通过出口赊销和进口预付款等方式有近万亿美元的信用净输出,放账期基本在90~180天不等。

产生信用逆差的原因

与外贸顺差一样,中国对外贸易中“信用逆差”的形成有一定客观原因,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决定的。可以将其称为“结构性信用逆差”。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供过于求的商品,不得不放账、赊销。而进口的商品大多是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关键技术和设备,消费品不足3%。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对外开立信用证,甚至提交预付款。

“信用逆差”的产生还有“非结构性”原因。首先,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外国出口商对中国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信用程度不了解,不敢贸然赊销给中国进口商:其次,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差,对信用管理知之甚少,信用管理水平低,不会运用信用管理工具也是重要的原因。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外贸教材仍然在宣传“外贸尽量采用信用证”,而很少讲解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第三,由于社会制度和司法体系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地域隔阂产生的误解而引发的猜疑和歧视,也会在贸易信用条件上表现出来。信用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服务行业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迅速,各分支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开放度不高或尚未开放,大多数分支行业缺乏监管,秩序较乱,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有关信息公开与保护,以及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活动等方面的立法滞后,监管部门不明确,全国性行业协会也没有建立,行业发展受到影响,信用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高,已经建成的信用信息平台的使用效率不高,信用信息分割,不能共享,互相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使行业发展面临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的障碍。专业信用人才匮乏,信用产品创新不够,目前虽有几所大学设立了信用管理专业,但市场上信用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除部分国家垂直管理部门和经济发达地区外,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进展缓慢,行业信用建设刚刚起步,又基于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现状,要保障商务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推动企业信用建设走向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也出现了普遍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也越来越重视信用管理,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与大型跨国企业差距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对部分信用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滞后,决定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必然较低,进而影响企业进行信用交易的信心和能力,而信用交易规模小又决定了企业对信用服务需求不多,从而限制了信用服务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国企业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水平,同时,开放企业急需的商账追收行业,加快信用保险、保理,融资租赁和信用交易担保等可以直接分担企业信用风险、帮助企业融通资金等信用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

促进企业信用交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企业信用交易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商协会,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和广大企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高度重视信用交易及信用管理,共同努力,从制度建设、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尽快构建起完善的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企业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由商务部牵头尽快制订《公平商务信用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科学开展信用交易,适当披露信用信息,建立债权登记制度,对所有客户公平授信,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买卖双方在信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财产抵押登记行为,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各类信用管理工具,促进信用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其执业行为等。

二、大力开展信用管理培训,推广《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标准,协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三、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依托行业商协会及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按行业(分区域)建立会员制的信用信息交换系统,促进企业征信、信用评级等信用信息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四、推进信用风险转移与债权保障机制建设,大力发展信用保险、保理、交易担保等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在探讨危机管理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一下危机的概念。本文把所探讨的危机界定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Rosenthaleta,l1989)。对于危机管理,我们通常的视角是结合时间序列(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也是在危机发生、发展的每一阶段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包括危机管理的准备、预警、处理及恢复等几个阶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就其本质而言,危机管理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这类决策极为复杂而困难,往往关系到组织的安危。为了最大程度地限制和避免公共紧急状态给社会的基本秩序所造成的危害,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立法、完善机制、机构建设等几个方面,而目前我国在旧有体制下成长的传统危机管理模式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很难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的全球性危机。

第一,中国危机管理的立法现状

为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事件,世界各国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法治原则,而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1997年)、《防洪法》(1997年)和《消防法》(1998年)等,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也没有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使得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危机预警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

第二,危机管理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政府也没有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制定反危机战略,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发生之前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表征,而在危机爆发后处理过程中政府往往仓促上阵,形成撞击式的被动反映模式。同时,我国目前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也不能完全适应危机管理件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危机管理各部门彼此独立,政府对单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强,而对需要各种资源协同运作的复合型危机的快速反应的效率比较低。

第三,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

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核心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目前发达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囊括和涵盖了国家安全和危机的界定、预警、智囊参谋、决策和执行等机制和相应的部门,其体制内的人、财、物也都有相当充分的保障。在处理实践上,各国有着诸多的历史案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各类生物疫病危机等)。我国在国家层面的实际运作上,至今仍缺乏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旦需要动用各方资源的重大危机爆发,或是多种危机事件并发,可能会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加以协调,从而严重地影响政府处理紧急事务的效率。同时,由于目前政府实际部门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应急处理危机的综合性管理部门,决策主要由相应的行政领导决策,往往存在地区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迟报、漏报、甚至瞒报紧急重大情况和事件的情况比较严重。

第四,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应对能力

危机实质是对一国社会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美国社会在“9•11”事件中表现出的内在有序和恢复能力,不仅仅来源于其法治化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重视。在美国,紧急事务管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在灾难防治与紧急应变上发挥极大的功效。而在中国,我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体系、公务人员的培训系统、危机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都十分匮乏,更无从谈及其中危机状态下的心理防范、法律救助和心理援助。一旦发生危机,组织和个体的危机应对大都依赖于本能的自我反应,连自身的生命保护都很难实现,灾难程度常常急剧蔓延。

第五,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披露机制

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不同于国家安全信息,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使得政府对信息来源渠道的控制减弱,如果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若仍采取传统的“外松内紧”的宣传策略,容易使自身限于被动。然而,我国现行的媒体政策受现行的法规、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在危机报道方面存在以下两大问题:其一,有些灾害发生地的政府为自己开脱责任和逃避法律制裁,阻挠媒体公正介入事件报道,不让公众了解危机事件真相。其二,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部分媒体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人为制造热点、炒作新闻。上述问题要求建立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致机制,既保证媒体的新闻自由,又能保证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管制。

二、关于风险管理

1986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出版了《风险社会》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个概念和风险社会理论。贝克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在自然和传统失去他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风险。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的,他们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首倡者和构建者。在1992年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贝克最初把“风险社会”定义为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具有普遍的人为不确定性原则的特征,它们承担着现存社会结构、体制和社会关系向着更加复杂、更加偶然和更易分裂的社团组织转型的重任。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对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出现的“社会风险”地位、作用、可能性影响的系统性、整体性概括,从而也是对现代社会性状的一种整体性概括。

三、风险管理对于危机管理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风险管理是管理主体(可以指个人、公司、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科学的决策,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置,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使损失减至最小。对于危机管理,我们通常的视角是结合时间序列(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也是在危机发生、发展的每一阶段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包括危机管理的准备、预警、处理及恢复等几个阶段)。从各自不同的概念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风险与危机有如硬币的两面并无本质区别,没有爆发的危机称之为风险,失去控制的风险就是危机。危机管理,其核心的思想在于风险管理。任何危机都有一个潜伏的过程,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在危机的潜伏期,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风险,它是指增加危机发生概率或危机严重程度的条件和原因。当代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于从对危机的回应转为对危机的风险管理,即危机风险管理。它包括风险的确认、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估、风险的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实行危机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预防危机,是最好的危机管理,但它又最不受重视。因此,政府应该在日常的政策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中,全面实行危机风险管理。那风险管理对于危机管理究竟有哪些方法论指导意义呢?

第一,从总体上看,风险是不可控制的,这是由风险的潜在性质决定的。但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些特定的社会领域,风险仍然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贝克指出:“详细考察200年来各国在处理工业化所造成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沿用的政策、法规、条例体系,通过比较前后的异同。可以看到过去200年的确是一个对工业化所产生的风险和灾难进行推算和预警并不断提高推算和预警之精确性的时期”。其结果是,通过风险的精确推算,通过一系列信号灯和指示器,我们现在就可以对未来的灾难未雨绸缪,制定出关于预防预警、事故赔偿、善后处理等一系列预案,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贝克2003)。现代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对危机的处理转移到对危机风险的控制,这就得益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风险可控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