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精选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第1篇

(一)风险矩阵法与Borda排序法简介

风险矩阵法是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ElectronicSystemsCenter)采办工程小组于1995年4月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估项目风险潜在影响的方法,主要是以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危害性两个维度来评估风险,根据预定标准评定风险等级,然后实施风险管理计划。运用风险矩阵法,能够克服过往只根据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的片面性,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程度。Borda排序法是一种投票方法,它是由法国数学家Borda在1770年提出的,其原理是由每个投票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各候选人排序,根据投票结果对候选人从高到低进行评分并且累加,最后得最高分的候选人获胜。将Borda排序法引入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模型,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对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提升评估成果的运用效果。其中候选人指代的是待排序风险,投票人则为人民银行风险管理专家或资深业务管理人员。

(二)构建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模型

根据风险评估的相关准则,结合风险矩阵的特点,在风险评估模型中,风险评估以识别风险为前提,以应对风险为基础目标,各环节缺一不可。本文对其中分析、评级、排序三个环节进行重点阐述。1.对风险的危害性和发生概率进行分析。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风险分析,科学性和可靠性强,但必须以获得各种风险历年内发生的频率、造成危害的量化数据为基础。在人民银行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中,许多风险造成的危害难以量化,如声誉受损、效率下降等,风险历年发生的频率也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使定量分析方法难以运用。在目前条件下,可运用德尔菲法①、头脑风暴法②等定性方法,对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分析。2.通过风险矩阵评定风险等级根据分析结果,我们以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危害性两个维度来评估风险,按照风险矩阵表(见表3)确定风险等级。3.对风险进行Borda排序。从表3可以看到,在上述步骤开展之后,我们得出的只是高、中、低三个直观的风险等级,即风险结(风险结是指处于同一风险等级,具有基本相同的属性的风险模块)。然而同一等级的风险的重要性程度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人民银行部分比较复杂的业务流程来说,在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区域分布的风险会分别有很多个,在风险结较多的情况下,管理者将无法从众多的高风险结中分离出最为关键的风险。为此,我们将Borda排序法引入评估模型,在表3的基础上对同一风险结下各风险进行专家排序,以有效确定哪些风险最为关键,准确引导风险管理资源的分配。设N为参与排序的专家总个数,专家分别对同一风险结下各风险的重要性按照1,2,3…进行升序排列,设Ti为某一个特定风险的排序值,最后,根据各风险的排序值Ti的大小进行Borda排序,设Bi为某一个特定风险的Borda值,则Bi=K-r-1,其中K为接受排序的风险总数,r为排序值比Ti小的风险数。Borda值为0时说明该风险在风险结中最为重要,Borda值为1时说明有1个风险比其更为重要,依次类推。

二、应用实例

为检验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和运用效果,我们选择国库部门的预算收入退库业务开展风险评估试点。

(一)识别风险。在评估试点中,我们成立由预算收入退库业务经办人员、会计主管、国库部门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以业务运行现状为基础,以管理的要求为指引,绘制了标准化的退库业务操作流程图,准确反映该业务的操作过程和各环节的操作主体,明确岗位之间的业务流转、审批、报告关系。根据业务操作流程图。

(二)分析风险并评定风险等级。针对以上风险,评估小组在充分收集相关风险事件案例、过往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对以上9个风险点进行危害性和概率的分析。

(三)进行风险排序。从表5可以看出,风险1、3、4、5处于高风险结,风险2、6、7、8、9处于中风险结,没有出现低风险。为进一步确定各风险的重要程度,我们成立由内审人员、国库部门负责人、分管行领导3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高风险结、中风险结分别进行Borda排序,并进行最终排序。由于中风险的排序应在4个高风险之后,因此,风险8在全部风险中的Borda值B2=2+4=6,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出风险6、7、8、9的Borda值分别为5、8、4、7。

(四)形成风险评估结果。根据以上步骤,我们得出完整的风险评估结果如表8(风险及其所属的业务环节以编号代替)。

(五)重要风险的应对。从完成的风险评估表来看,预算收入退库业务中的风险整体水平较高,重要风险主要集中在退库凭证受理与审核、明细核算的账务处理、资金清算的账务处理三个环节中。其中在退库凭证受理审核环节中,因凭证要素不全、无文件依据、退库款未退给原申请人、超额退库等引发的资金风险是整个业务中最为关键的风险;在资金清算和明细核算的账务处理环节中,由于“一手清”导致的操作差错和舞弊风险也极为重要。根据以上情况,管理者应着重加强岗位制衡,严格业务系统的用户代码及口令管理,强化对明细核算、资金清算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对于在对账环节中经办人自行对账引发的舞弊风险,虽然我们根据对账本身处于事后阶段、主要起核对作用的特点,将其风险等级评定为“中”,但根据其Borda值,该风险在整个业务中仍比较重要,需要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重点控制。以上即为对预算资金退库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的完整过程,在人民银行风险评估的实践中,我们应以业务部门为主体,以业务品种为单元,围绕操作流程开展风险评估,对各部门的全部风险进行分析、评定等级并排序,形成以业务部门为单位的风险评估结果,以有效确定人民银行的主要风险和实施控制的重点部门、重要业务、关键环节,合理分配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

三、结语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立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风险评估模型,是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本文建立的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评估模型,在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估结果的可用性两方面实现了有效提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是推动人民银行风险评估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但由于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目前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善:一是对风险的危害性和发生概率的判断依据不够充分。相对于分布在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的风险而言,可资参考的案例、风险损失数据等历史资料较为匮乏,分析的参考依据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二是对风险等级评定的合理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在尝试运用风险矩阵法评定风险等级时,有关风险应如何与高、中、低等级相对应才最为合理,没有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需要通过风险评估的广泛开展、积累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来进一步验证和改进。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第2篇

1.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首先,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为:企业领导人员具有较长经济责任审计期限,并且审计具有较大的跨度,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以及审计工作难度;此外,经济责任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缺乏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在部分问题的评审与定性工作上其准确性不能得以保证。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职能具有综合性,通常情况下审计职能会向管理领域延伸,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人的个人责任的评价需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完成,进而无法保证财务收支以及报表审计方面得以完善。因此,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方法及职能的有机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具有个人性,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工作的重要区别。国有企业的法定人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直接对象。因此,对于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要从日常工作入手,还要以个人为审计工作对象,并通过审计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事项来对领导人员个人应承担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概述严格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审计工作中应联系联系识别的风险与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重大误受风险,确保风险评估程序的实施工作得以落实。审计人员应在识别与评估的风险中结合实施的审计程序。在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后进程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以及评估的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是进一步审计程序的主要针对对象,而重大误受风险是后进程序的服务对象。关于进一步审计程序与后进程序的概念,介绍如下:与风险评估程序相比较,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工作,包括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等,其中审计程序包含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而相比于风险评估程序,后进程序实质审计人员以行为责任为依据进行审计中的重大误受风险而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及后进程序的设计与实施还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评估的关键程序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通过相关被审计人员及环境了解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重大误受风险而进行。需要了解被审计人员以及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及其环境,还有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的应对措施

1.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领导干部应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时效性,并且其涉及的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对于工作质量要求较高。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应对措施,可以成立相关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设置相关专职审计责任人员以及专门审计部门,并且将责任内容根据相关部门职能进行细致划分。此外还应积极召开相关会议,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认识,并且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于出现的相关问题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先审后离”原则;同时,对于审计任务较重以及审计难度较大的工作部分应予以大力支持,包括财政拨款以及人才输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针对财政困难的情况,应安排固定的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费。

2.确保审计制度的规范性完善和健全审计制度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在工作开展时不仅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还应确保制度的规范性,对于出现疑问与漏洞的部分应及时处理并纠正,由于部分制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应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以保证能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做到工作有计划,管理有规范。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应对措施

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多个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各大经济主体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经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而工程共同则是连接各个经济主体的主要纽带,也是减少确保工程能顺利进行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既包括外界因素的变化,也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合同管理面临的风险,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及应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概述

某建筑工程,地下2层,地上27层,总建筑面积为4.24万平方米,在开始施工前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各个施工工种,并签署了相应的工程合同。但是在具体施工中,受到市场经济变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合同管理中遇到了合同订立风险、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合同履行风险,严重影响了工程合同作用和价值的发挥。通过对工程管理风险进行深入的评估,并制定了有对性的应对策略,把工程合同管理中遇到风险一步步化解,值得其他单位广泛学习和借鉴。

2工程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内容

风险评估在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的是要通过相应方法和手段,识别出可能会影响合同管理目标实现的潜在事件或者事故。既包括有潜在负面影响的事项,也包括那些代表机会可能的事项。通过分析影响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因素,就可以有效确定会对工程合同造成影响的主要事项。在具体识别过程中,既要识别出主体层次的事项,也要识别出活动层次的事项,不但要避免过去发生的风险重新发生,而且要做好未来可能发生风险的防范工作[1]。

2.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充分了解合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便确定风险的可容忍性和可接受性,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ISO31000风险管理原理与指南》中明确提出,风险分析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第一,确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事件的结果以及发生风险的概率;第二,考虑现有风险防范措施的效果;第三,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结果,确定风险水平。

2.3风险评价

工程合同风险评价指的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获得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风险量。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就该建筑工程而言,在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遇到风险指标包括[2]:合同订立风险、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合同履行风险。

3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

3.1合同管理战略与文化风险

到该施工单位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同管理文化。整个公司内部都缺乏工程合同管理意识,在公司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工程合同管理文化氛围。

3.2合同管理组织结构风险

工程合同管理职能部门是建筑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的主要部门,其组织结构可以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大小以及复杂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3合同管理人员风险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极强的专业化,需要工程合同管理人员具有法律、经济、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任何一方面没有达到具体要求,都可能引发工程合同风险[3]。

4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的应对策略

根据该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指标的结果,以下针对该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指标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4.1合同订立风险应对措施

通常情况下,合同订立中所遇到的风险指标包括:相对方投资风险、相对方信用风险、立项合同规范性风险、资金来源风险四大类。相对方投资风险的应对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证明合同相对方依法成立,并保存相应的登记文件;第二,对合同签订方的相关资质以及经营许可证书进行核实;第三,如果合同签订方是跨市施工,则要求其当地建设施工行政部门办理相应的备案准入证。相对方信用风险应对措施,要求合同签订方提供其能够胜任此次工程项目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或者相行业协会等部门充分了解合同签订方的商业信誉。对于某些相关信息掌握不全面的信息,要采取要求合同相对方提供担保的形式,将相对方的信用风险进行转移。立项合规性风险的应对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严格履行和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第二,在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之外,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必须遵守和自愿遵守的一些要求[4]。资金来源风险应对策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注意分级审批和权限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严格限制对外担保权和对外投资权。落实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应用效率和安全性。

4.2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应对措施

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包括:合同标的实施风险、财务结算方式风险、质量风险、安全环保风险、技术风险与法规标准适用风险。合同文本内容风险是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分险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风险指标,所以应对此类风险时,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控制合同文本内容风险。通过各关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职能权限对施工合同进行审查的方式,在合同签订前对合同进行经济、技术和法律审查。

4.3合同履行风险应对措施

有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中,很多工程项目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更,因此合同履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风险也是具备不确定性的。也是工程合同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应对此类风险中,必须充分应用现代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上降低合同履行风险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优化的合同管理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减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风险,为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工程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应对措施。造成工程合同管理发生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应用现代合同管理学知识,并结合建筑工程的情况,合理分配工程合同管理组织结构,才能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为建筑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颖芳,刘晓东.论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及应对[J].珠江水运,2014(16):50-51.

[2]薛冰.公路工程建筑合同管理及风险防范措施[J].交通世界,2017(27):132-133.

[3]韩鹏.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7(20):102-103.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分包项目;风险评估;问题;对策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水平呈现了极好的发展趋势,在政府和相应政策扶持下,市政建设工程能够吸纳到的资金也越发充足,为市政项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政工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国内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发展,市政项目的建设通常涉及较大的施工范围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同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市政项目的施工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这样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市政项目都选择将工程项目分包出去。从实际分包项目管理的状况来看,分包项目的风险评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确保市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1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概述

1.1风险种类介绍

市政项目工程分包存在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关系到国家社会整体环境的政治风险,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国家出现战争、动乱、政变等状况,必然影响市政项目的分包工程,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施工质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与我国项目分包相关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的法律风险,现阶段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承接了分包项目的建设单位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但是因法律的漏洞分包商的行为并不能被追责,严重影响了市政项目的质量。第三,与国家经济发展环境挂钩的经济风险,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一直在变化。当有新的经济政策变化风险出现的时候,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经济体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被分包出去的市政项目必然也会受其影响,承担相应的风险。第四,没有办法通过人为干预或控制的环境风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地理环境条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一旦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等地质变化或者是其他类型自然灾害,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不可能不会受到影响。

1.2识别项目分包风险的方法

想要识别风险是有很多方法的,常见的有头脑风暴、财务报表、情景分析和德尔菲法,这些方法都能帮助相关部门有效的识别项目分包可能应对的风险。但是市政工程进行项目分包风险分析时,主要是参照项目系统中的要素、结构、项目主体风险来进行评估。所有的风险评估方法都有其独有的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将上述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才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识别项目风险。

2市政工程项目分包现有问题

2.1承包商目光短浅,缺乏项目规划

现阶段国内的市政分包项目还没有足够多可供参考的经验,承接分包项目的分包商没有合适的发展理念,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这些分包商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使用低质量的建设材料或者是偷工减料的方法应对承接项目的建设工作。例如,在进行市政道路施工时,部分分包商使用了不达标的施工材料进行路基的建设,这样的路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就会出现大的裂缝或者是不规则下沉。如果长期接受重型车辆的碾压,道路的使用寿命将会被大大虽短,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使用需求。另有部分分包商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时没有进行等级的划分,施工的全过程中使用了统一的标准,使得市政项目的施工成本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入使用之后也会受到影响,市政项目的施工团队也有可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2.2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市场形势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工程项目的分包,但是国内很多市政工程的施工单位使用的还是过去的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没有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改进和完善,导致很多分包出去的工程项目没有合适的管理机制。另外,管理机制的缺失,部分分包商没有办法有效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常常在问题出现之后才想到要进行管理。但是即使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也只能解决那些已经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整体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也正是管理机制的落后,市政建设项目的工程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都难以令人满意。

2.3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国内很多市政项目的施工单位,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工程的具体实施上,反而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是市政项目进步完善的重要技术支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分包出去的市政项目自然难以得到应有的技术支持。还有不少施工单位因没有提前进行人才的储备,在面对资质考察时难以应对,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难以进行合理的评估。最终出现市政工程施工单位风险管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管理需求的情况。

3识别市政项目分包风险的方法

3.1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概念分析

施工单位想要对分包项目的风险进行更好的识别,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上文提到,市政工程分包项目主要有四种风险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其他风险,风险评估人员必须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才能完成评估工作。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当对分包项目当地相关规章制度、施工周期、工程项目成本和工程技术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同时,还应当考虑分包项目的实际状况,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全项目风险评估的主要参考。

3.2对风险判断流程进行合理分析

分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循以下流程:第一,整合全部相关市政工程资料,并以收集到的信息作为支持项目分包风险评估的数据基础,为后续的风险防控做好铺垫;第二,邀请风险评估能力水平过硬的专业人士,对分包项目的风险进行大致的评估,引导之后的风险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对可能带来风险的要素进行总结,之后的风险防控工作根据总结的结果划分侧重点;第四,以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概率,并对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科学的评估。除此之外,还应当以规范的表格形式记录风险预测方案的结果,便于之后出现变化可以及时进行调整,市政工程项目分包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防控。

4应对分包的风险措施

4.1加强风险监控力度

市政工程分包项目潜在风险主要有两个特点,分别是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分包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以风险特点为依据,重点关注风险的动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当发现有可能出现风险的可能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进一步发展。开展风险防控措施之后还要对实施的结果进行实时的记录和管理,确保其不会再次发生。除此之外,市政工程应当对分包项目实施全程的跟踪和管理,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了解分包项目的风险情况,掌握最佳的风险防控时机,避免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还可以参照分包项目的需求,合理调整完善风险的管理方案,确保市政工程的分包项目能够按照预期顺利开展。

4.2借鉴风险管理案例

风险的发生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在风险发生之后,如何对风险加以控制,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就是企业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工程项目开始施工之前,就应当制定针对潜在风险的方案,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进行控制。方案的制定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加强以往风险控制案例的收集和储存,关于市政项目方面的案例应当重点关注;其次,收集到的案例并不是用作摆设,分包企业应当组织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对深入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借鉴以往的案例对于实际的风险防控有着很大的价值;最后,在分包项目开始实施之前,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各个部门的人员共同研讨,研究分析分包项目的建设需求、风险评估和防控等是否存在问题,汇集全部工作人员的想法能够更好地发现存在的漏洞,为市政工程分包项目按照预期开展和施工做好铺垫。

4.3加强风险档案的管理

在管理市政项目分包工作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档案的管理工作。管理风险评估和防控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通常会详细记录风险管理全过程设计到的所有信息,包括主要的数据信息、维护方式和风险的评估档案。这些档案都是施工单位为潜在风险制定管理措施时重要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依据。由此可见,风险档案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这一工作。档案的借出和归还记录必须合理,不能出现风险管理档案不明去向的状况。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工程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必须通过项目分包的方式降低施工压力。但是分包项目的风险控制工作如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然会给市政工程项目带来极大的损失。基于此,在分包项目施工开始之前,必须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针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这样一来,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基于实际状况分析,目前市政工程分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掣肘着市政工程管理分包项目的顺利开展。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质量的提升,是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提升的关键,需要有关部门局域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陶磊.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项目风险评估与对策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6):207+210.

[2]朱华.分包项目在市政工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对策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4(6):97-99.

[3]陈一达.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风险及评估对策[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12):96-97.

[4]郑伞兵.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6):8+26.

[5]罗志弟.论工程项目施工分包合同纠纷风险的规避和对策[J].时代金融,2018(23):147-148.

[6]周月萍,孙雨辰,纪晓晨.国际工程分包选择与风险防范[J].建筑,2016(10):46-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