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学

风险管理学范文精选

风险管理学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1篇

1.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

2.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结论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管理;

“问题导向”教学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到“金课”一词,他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要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随后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高教司吴岩指出,金课即“一流课程”,并将其特点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李志义认为金课由五个方面组成: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3]。严敏强调“金课”必须具有两重性:教学内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效果[4]。由此可见,金课建设的要求既是对本科课程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一种教育常识的回归。目前,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采用“5+X”的形式建议各专业设置专业必修课,“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学类本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家标准把其列为五个专业的“5”类专业必修课,建议另外两个专业把它作为“X”类必修课之一。Z高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在经济学院设置金融学、金融工程和保险学三个金融类专业,每个专业均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多年来,课程组教师持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当明教育部金课建设的要求,课程教师进一步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把“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流课程。

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特征分析与内容梳理

(一)先修知识多,综合性强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5],其内容涉及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管理学、计算机编程、高等数学,尤其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表1为课程中部分市场风险知识点和所需的先修学科,从中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管理”的先修课程至少十门,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基础金融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所讲授的基础性金融产品知识,还要掌握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品知识;学生既要懂得“证券投资学”和“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中的金融业务,还要明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中的金融监管要求。第二类是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中的导数、泰勒展式,线性代数中的矩阵运算、概率论中的条件概率、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等知识都是理解市场风险度量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第三类是计算机操作和编程类课程。无论是对模型参数的估算还是对在险价值VaR的估测,均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编程能力。对于这三类先修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仅理解基本概念远远不够,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运用能力。如果未能很好掌握先修学科相关知识,势必极大地影响本课程的深入学习。

(二)模型为主,量化程度高

与金融基础学科偏重于定性分析不同,“金融风险管理”更注重定量分析。正如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其名著《与天为敌》一书中所说,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取舍的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6]。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主要依赖于运用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涌现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模型来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和管理。如从1990年开始出现在险价值VaR的概念和生产系统,演化到条件在险价值ES,再到谱函数型风险度量指标。再如,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从20世纪70年代的Z计分模型、到90年代的Va-sicek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Plus模型和CreditMetric模型。目前一些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等偏理工类的学科知识也开始出现在模型之中。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模型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而且概率和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人类的思维方式来源于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在确定性问题环境下发展出的思维模式。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风险时,人们常常无所适从,即便是数学素养很高的人,也经常被概率问题所迷惑。同样,运用统计推断理论,把历史数据作为未来风险事件的样本来分析推断总体的状态,也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目前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的在险价值VaR模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当该部分学习结束后,Z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在回答“在险价值VaR概念的理解速度和程度”的询问时,往往只有一两位甚至没有学生回答“很容易理解”,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后才能理解”的学生占一半,还有一半学生认为到“现在仍然似是而非”。表1中对多个市场风险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其依据为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尤其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的多寡,如风险因子相对简单,难度标示为两颗星;波动率和相关性估算难度最高,标示为五颗星;其他知识点难度介于二者之间。

(三)应用性强,实习机会少

金融风险管理的各项技术和模型,并不是仅存在于专家学者著作中的理论,一旦开发成功就能够快速商业化并被金融机构所应用,而且越是那些管理先进的金融机构,越是重视量化技术和模型。比如VaR的开发和应用始于摩根大通银行,CreditRiskPlus模型来自于瑞士信贷。国际上负有盛名的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在《巴塞尔协议1》的修正案中提出,先进银行可以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1999年的《巴塞尔协议2》进一步允许先进银行可以用高级计量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的《巴塞尔协议2.5》,再次调整了压力在险价值和基于相关性的综合风险计量模型等,而且允许银行可以自主决定选用内部模型。金融机构运用内部模型所确定的监管资本金通常会低于巴塞尔委员会的标准法所得金额,换句话说,采用内部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升金融机构的资本收益率。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机构还缺乏足够的人才和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量化模型管理,但近年来其内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逐渐完善,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技术的综合运用,显著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层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员占比及风险管理投入均有明确规定,但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专职岗位大多分布在风险控制、稽核等中后台部门,产品的设计部门和前台的交易部门等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仍显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实习于金融机构的前台岗位,很难接触和体会课程中所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有些学生虽然能在理财产品的销售岗位上实习,但产品风险揭示部分内容复杂,往往不为客户、金融机构及其销售岗位所重视。对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模型,学生在专业实习当中难以亲身接触,也就无法加深理解。总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一门内容综合性强、技术量化要求高的应用型课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学习该课程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课程难度较大,二是现实中实习机会较少。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面临以上各种困难,但其对学生的金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关系到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升级转型的人才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进一步研究,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管理”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的理论和实践

(一)“金融风险管理”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的指导理论

美国学者斯派蒂(WilliamGSpady)等人在1981年首次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OBE),随后该理论在各国高等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应用。OBE强调专业内容教学要以学生得到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毕业后要达到的核心能力来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价值。以此理论为指导,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现实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情况,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对各级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尤其是系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各级管理人才。对应用型院校的金融类本科毕业生而言,工作的最初几年主要从事于前台和中台业务岗位,因此“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外,还要为学生搭建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胜任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确定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设置上总体要求难度不宜过高,难易适度,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保证其学习效率。

(二)Z高校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的实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伴随着认知阶层从低阶向高阶迁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也从低阶上升到高阶,而批判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核心。根据该认知理论,同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依照“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点本身难度,对教学目标设置做出负相关的阶度要求,即难度越低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越高的认知阶层和思维阶层;而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就会降低。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即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初阶,能应用知识点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为中阶,能对知识点进行评价和创造则为高阶。亦即,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管理”教学应以初阶、中阶课堂为主,尽量拓展至高阶课堂。仍然以表1中所显示的市场风险部分的六个知识点为例来说明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要求。在全部相关知识点中,市场风险因子的识别相对而言最为简单,教学目标要求除了能记忆、理解基本概念外,还能对现实中的金融风险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评价。例如对于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原油宝,通过分析其产品结构,可知中国银行面对国内理财客户,充当的是交易商角色;如果其在CME市场上进行了净头寸的对冲,那么按照产品合约,无论原油期货价格如何变化,只要价格不为负值,中国银行都不会发生实质性损失。当2020年4月21日CME市场上5月份期货价格击穿底部为-37时,中国银行在CME市场上的亏损,完全是由于其忽视CME的交易系统改变,且未能及时移仓所致。所以中国银行在该事件中的损失到底应该归因于操作风险还是市场风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该事件,并形成小论文,这个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对希腊值对冲部分和VaR估算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对其的认知能达到中阶水平,即除了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外,还能应用理论来对现实金融数据进行处理,这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和研究能力,还有助于增进其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深入理解。对于波动率和相关性的估算的GARCH模型,由于难度较高,因此教学目标设置为较低阶的理解模型含义,学生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达到能够读懂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中的要求,这样有助于与专业投研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

三、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

(一)以“问题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设计

“问题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理论源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并非是外界灌输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个人主动创造或建构而得。当代国际著名教育技术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梅丽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时,其学习会得到促进。在这些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学”一词应该理解为“教学生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顾问和教练,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能力。PBL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呈现教学内容,教学的目的是达到学生“乐学”“会学”和“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3],“会学”即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能力,高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PBL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必须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大脑潜能,把学生从舒适区带到发展区。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类大脑的功能,首先是确保生存,其次是满足情感的需要,再次是认知学习。当外界的刺激让大脑感觉压力或无法满足情感需求时,大脑就会把这种信号传递到杏仁核———作出“逃避或应对”的反应中心,从而流向丘脑信息流量减少,进而流向主管判断与决策的额叶的信息流量也相应减少[7],学习者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探查更高水平的组织结构的能力就会降低,也常会引起情绪上的厌学。总之,高压力是学习的障碍,而轻松愉快的问题导向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法。PBL教学法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大脑的特点与功能,能否促进大脑功能的开发,进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判断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

(二)Z高校“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践

1.以学生感兴趣的轻松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转向高难知识的学习

如前所述,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转化思维模式,提升其对未来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的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但该部分知识难度最高。在对Z高校金融工程学生调查其“掌握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程度”时,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回答“不是十分清楚”,没有学生认为自己“能用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仅有一半左右学生回答已经“掌握均值、方差、概率密度函数、置信度等基本概念”。为此,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轻松问题入手,化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如针对青年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提出“你脱单的概率有多大”这一问题,以引入二元正态分布的应用。给出以下思考情境:如果你只对男(女)朋友的颜值有较高要求(给出均值和方差),那么你能找到“另一半”的概率会是多少?如果你对颜值、身高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两个变量往往是正相关的,相关系数为0.4,那么你找到“另一半”的概率又会下降到多少?学生反馈显示,有趣的问题引入可以让他们对概率分布没有那么抵触。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把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用当前的肺炎检测为例加强对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的理解。假设发病率为0.1%,而当前某项检测技术的准确率有95%,如果你确定没有和任何可传染源接触,但测试中显示了阳性,那么真正患病的概率并非95%,而是不足2%,虽然是之前的概率0.1%的20倍,但距离确诊还有很大距离,完全没有必要整天为此忧心忡忡。

2.以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为主,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中国以“实用”为特征的文化基因,使得大部分学生愿意学习那些“有用的”知识,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无用的”知识,满足好奇心也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Z高校金融工程学生在被询问“你认为这门课程重要的原因”时,只有约十分之一学生回答为了“满足好奇心,锻炼思维和动手能力”;一半以上学生“为了考证、为了工作”。考虑到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对职业前景的迷茫,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和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尽可能直接取材于现实。例如,可以模拟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真实场景,包括金融机构的需求、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实时的市场数据和风险管理绩效考核方法等,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直接接触风险管理岗位的困境,帮助学生适应即将到来的求职和工作环境。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练习题,可以来源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组织的每年一次的“中金所杯大学生金融知识竞赛”真题库,或者历年我国商业银行从业资格等考试真题。除了现实之外,教师授课内容也要反映当下金融行业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指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比如可以在课程绪论中介绍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组织“全球风险管理协会”(GlobalAssociationofRiskProfessionals,GARP),告诉学生由GARP组织并进行认证的“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和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是我国紧缺的金融风险专业管理人才,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多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和鼓励持证人员[8];让学生知晓本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材是赫尔的《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是FRM和CFA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改善,让学生认识到金融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专业技能需要经过刻苦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在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中,教师也应选择那些结合时代特征、能代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成果,如利用“11超日债违约”案例讲解我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的打破;对中行原油宝事件的分析中指出,中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参与国际市场上的投资。当然,教师也应该在原油宝事件中强调中国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规则重视不够,指出其对客户的资金亏损应该承担而不是推卸责任。在选取和讨论现实案例时,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以便为其以后从事金融行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个人投资者可以有明显的风险偏好,比如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我国股市的散户,他们可以承担风险以获取高额收益,但是金融机构更多扮演的是风险分配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各种不确定中生存下去并给予公众信心是金融机构管理的第一目标。

3.以学生无问之处发问,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升级

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有可能会被社会发展淘汰,但其拥有的思维能力具有稳定性和生长性。人们公认,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现有的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受教育者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要给学生一个“句号”,而是要给学生一系列的“问号”,解决一个个问号的过程,就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励其学习劲头。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开展PBL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打开“句号”开始,也就是从学生的无问之处发问,对学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去反思、去论证,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在利率风险管理部分,学习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时,学生最熟悉的是流动性溢价理论、期限溢价理论,根据这些理论都可以得出“期限越长利率越高”的结论,这和学生平时的认知“商业银行短期利率通常低于长期利率”是完全一致的。此时可以打开“句号”提出问题1:“你是否见过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现象”?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因为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倒挂现象。教师一方面可以用现实市场中“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倒挂图形”展示给学生,另一方面提出“预期理论”对利率曲线进行解释。当学生认识到了利率曲线倒挂的可能,接下来就可以提出问题2:“投资是否可以‘借短贷长’”?此时可以提供“美国橘县财务破产”和“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两个典型案例给让学生讨论。一旦学生接受了投资中的利率期限风险后,再反转提出问题3:“为什么商业银行通常都是‘借短贷长’”?学生会调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的一系列知识进行分析,包括银行吸收存款、主动借款、分散化贷款、流动性资产、资本金要求以及最后贷款人的安全网等,这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能保证商业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是可控的。问题4则可以进一步把利率风险管理者从商业银行拓展到基金管理公司,指出他们通过久期、凸度、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以及互换等衍生品来管理日常的利率风险[9]。

四、总结和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强、量化难度高的特点,且学生在实习中难以接触课程内容,因此打造该金课的过程中需要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目标难度,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问题教学法”。Z高校在该课程的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以上理论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该学科发展较快,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教学中仍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问题。为了更好地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流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让教师更多地参与“产、学、研”项目,不仅要到金融机构进行实践,了解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还需要积极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二是开发更多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包括校内校外资源的共享、线上线下的混合以及线上与线上的混合,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深入学习课程所需的金融学基础知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编程处理金融数据等。三是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目前而言,让学生顺利进入单位进行实习并接触风险管理的实质岗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院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10]。院系不仅要积极与实习单位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更要选择具有职业资格、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另外,可用实验室的仿真实验部分代替业界实习,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的现成软件,或者鼓励教师建设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在网站上即可模拟实验和仿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4-10.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4]颜敏.目标引领,科学提升,系统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金课”建设先行之路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38-46.

[5]周宇亮.先修课程多的专业课教学策略思考:以《金融风险管理》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4):170-172.

[6]彼得•伯恩斯坦.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XII.

[7]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5):46-48.

[8]余玮.基于FRM认证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5-46.

[9]HULLJC.Riskmanagementandfinancialinstitutions[M].4thEd.NewJersey:JohnWiley&Sons,2015:182-195.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当前各个学校将安全工作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以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也可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1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有关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确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发生的结果的概率,它介于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即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是消极结果,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对风险有效地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

2体育教学中的风险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规避、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转移。

2.1体育教学的风险控制

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体育教学风险的特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体育教学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主要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

2.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风险管理者主动采取措施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者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的行动方案。风险规避是一项有意识不让个人或者单位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规避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减低为零。风险规避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较为消极的一种方式。

2.1.2损失控制

风险规避在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之一,损失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损失控制是指风险管理单位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防止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损失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1)防止损失的发生。损失发生之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减少损失的程度。风险事件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可以抑制损失。一般来说,减损计划和减少损失后果的计划和损后救助计划,这几种措施都可以减少和控制损失程度。在体育教学前,根据风险的识别并针对具体的活动列出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具体的措施,可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发生的紧急控制预案,以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1.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这里主要介绍保险转移。保险是保险人提供转移风险的工具给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保险也是一种分摊风险和意外的方法,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保险人就可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一般来说,保险人承保的是纯粹风险,然而并非所有的纯粹风险都具有可保性,风险具有可保性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3.1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很容易因碰撞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通过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警觉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

3.2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生不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地准备活动,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管理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练习,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教学内容要求要合理,技术动作难易程度得当。教学中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3.3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留守儿童传统走读学校风险化解

当前,随着民工潮涌向城市,农村涌现大量“空壳村”及留守儿童,为确保留守儿童的就学及健康成长,国家适时提出了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程,至2005年为止,教育部、国家发展委、财政部已批复各地项目学校4852所,下达中央专项资金60亿元,用于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学校被列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全国的目标是今年将建成供农村过半数学生入住的寄宿学校①。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拥有大量留守儿童,截至今年,我省已建成413所农村寄宿学校。

广义的寄宿学校包括幼儿园、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种贵族学校,在此限于篇幅,我们仅讨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这种全日制寄宿学校有公立与私立两种形式,那么新形势下这种大量涌现的寄宿学校与传统的走读学校相比有什么特点?学校的管理风险又有何变化?下面试从比较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两类学校的义务范围及归责制度不同,因而其风险和责任大小不同

首先,传统的走读学校尽的主要义务是教育、管理和保护。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规定了学校保护的内容,集中阐述了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和未成年在校学生之间是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关系。即一旦学生在校内外发生意外事故首先要划分学校是否存在过错,学校有过错则按过错大小承担一定的比例责任,否则学校不承担责任,这种归责制度民法上称之为过错原则。虽然,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校园伤害赔偿案中,学校屡屡作为被告不得不承担巨额赔付,但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中均不承认学校对未成年在校学生承担监护职责。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表明了审判机关的态度,《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此规定显示审判机关认为学校并不是生的未成年在校学监护人,否认了学校应当承担监护责任的观点,同时确立了一般过错原则为学校承担责任归责的制度,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详细规定了认定学校存在过错的客观标准.

全日制寄宿学校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即从周一到周末,学生吃住都在学校,在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健康成长学会做人的过程,上课有授课教师,下课有生活老师,毫无疑问,未成年在校学生对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人身依附性,此时学校实际上承担了家长的监护职责,对未成年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却因与子女脱离不可能再承担监护职责,如在司法实践中生搬硬套法规必然导致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出现缺位,出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空白,从根本上来说可能会损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审判实践中常推定此类学校承担监护责任,如此一来,与传统的走读学校相比,这类学校一责任范围大大增加,学校的管理风险也成倍增加。

二、两类学校的管理对象即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大不相同

其次,从在校学生本身来看,传统的走读学校学生一般没有脱离家长监护,心智健康成长的环境优于留守儿童,而寄宿学校寄住的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及家庭温暖,多数与其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心理上,性情上与正常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儿童大不一样,他们或是孤僻难以接近,或是急于表现自己而整天好动,不听劝阻,无论哪种情况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压力,也成为校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的诱因。

近年来大量案例显示,在此类纠纷中,对寄宿学校的责任追究越来越严格,已突破传统的走读学校适用的一般过错责任而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即学校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时推定其有过错,甚而适用公平原则,即学校没有过错时依据公平原则学校也应承担责任,且对这类学校的定位也越来越接近监护人的地位,以下两个案例或许能说明这种趋势。

16岁的张冲是北京博文全日制寄宿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被同学董强殴打击碎睾丸,在经历四个多月肉体和精神折磨之后,含愤蒙羞自杀。张冲父母将博文全日制寄宿学校告上法庭,要求博文学校向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20万元,精神损失180万元,2000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博文学校作为全日制寄宿学校应对未成年在校学生承担监护不力责任,赔偿张冲父母14.3万元,其中精神抚慰金8万元②。

8岁的司阳是郑州市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在课间休息上楼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经抢救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多家医院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其家长以食物中毒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213万多元,郑州市法院委托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重新鉴定以缺乏证据灿没有认定是中毒。学校称:校方已采取了急救措施无过错,承担责任证据不足。后此案经河南省高级法院两审终审判决认为司阳中毒无充分证据证明是因学校提供的饮食导致的,也没有证据证明中毒事故与学校完全没有关系,考虑到本案的特殊情况权衡双方利益,依据公平原则判决由学校赔偿总数额的60%即284631.69元③。

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对于全日制寄宿学校而言,已实际代替了家长充当未成年在校学生的监护人角色,责任范围随之扩大。管理风险也大大增加。监护权在民法上本来是一种具有人身支配性的亲权,为何转移给了学校呢?原因在于此类学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因住校脱离了家长的监护,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能脱离监护人而单独居住,其监护人不能出现缺位,因此这类学校理所当然的被推定为监护人,对未成年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此类学校承担巨额赔付已成为必然,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此类案件,动辄诉诸法律,赔付巨额赔偿致使学校陷于无尽讼争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对教师而言,学校承担的巨额赔付带来的巨大压力会使教师小心翼翼,令本应活泼的课堂变得被动沉闷,因而在整体上损害了教学成果,对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于公益性的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来说,教育经费有限,中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很多学校学生太多,教师相对少,不可能像家长一样对所有学生都尽到监护职责,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在我省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校舍简陋,教师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要求这样的学校对所有在校学生承担监护责任,动辄赔偿几十万元,实在是勉为其难,也是不现实的,此种做法对学校而言只能束缚学校手脚令教师陷于被动无奈,从而削弱其本应具有的教育职能,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最终,从整体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

不容置疑,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风险的增加,责任的扩大等等,那么如何化解、转移风险,走出被动还原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职面貌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建立建全学生家庭信息档案

为确保未成所人的合法利益,法规要求学校要积极履行合理救治保护义务,现实中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履行此义务并非易事,往往受诸多客观因素限制,诸如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祖父母年迈,即使发生伤害,家长也不能及时承担监护责任,第一救助人实际上就是学校,因此学校应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到学生真正的监护人——家长,以免贻误救治时机致使伤情扩大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就为学生建全家庭信息档案,包括学生本人的照片,家长详细的通讯方式地址等。

二、考虑为学生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在目前教育部门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赔付的情况下,建议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应立即为在校学生投保,以转嫁其所不能承受的风险。新形势下的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正成为意外事故频发的场所,因此为学生投保意外伤亡事故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呼吁教育部门应重视起来,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可考虑从教育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学校、家长各承担一部分,相信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除以上两点以外,相信如果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不难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任何难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