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范文精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的构成、构成系统诸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及其运行方式,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本文拟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的接受主体利益、实践主体利益、本体性主体利益等利益圈层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他们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系统的运行模式,遵循原则及其运行路径和指向作简要分析。

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基础性范畴,利益在人们的思想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1]“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列宁更是把物质利益归结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从执政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更加注重从人民切身利益看待和衡量人们思想反映。“坚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各种现实利益矛盾上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无疑是利益方法在新时期的重大创新与发展”。[5]同样,利益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本身中也是一个重要范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因其以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所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6]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分析它的特殊性质,而其特殊性质在于它的目的性,在于“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7]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把物质利益原则和精神鼓励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8]这里提到的利益范畴,利益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方法,是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概念从不同维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遗憾的是,尽管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利益问题多有研究,但从利益视角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多见,更没有把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加以探析。

机制本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借指由事物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系统。离开系统谈机制是毫无意义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各部分在整体制动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部分按着系统整体的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系统整体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以及更多子系统构成的综合体,整体内在结构是由要素、层次、中介构成的,系统整体与部分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思想政治利益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一个两位一体统一体,它既包含利益主体,又包含利益客体,是二者的辩证统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便直接间接地追求道德需要和精神满足的人(个体或群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追求者、承担者、生产者,实践者、消费者和归属者,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要通过它来传递,利益主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构成网络式利益主体关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客体是主体所指向,所需要,所欲求,所消费的客观对象,它在与主体相对应的层面上,形成各种客体间关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客体组成利益圈层,形成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大系统。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利益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利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利用,消费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诸利益圈层。诸利益圈层依主体类型不同,分布在不同层次上,从而构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纵横交错主体网络式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体系。

所谓利益,就是“好处”,“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形式”,[9]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属性,在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中,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形成的关系形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机制,必须从主体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从利益范畴构成要素上看,主体需要构成利益的自然基础,社会关系构成利益社会基础,社会实践是形成利益的客观基础,利益客体作为人的需要对象而存在,形成利益的实际内容,人的欲求是利益形成主观因素,可以看出利益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则是主观的。[10]利益始终围绕主体而展开,相对主体而指认。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在主体不同层次上形成了诸利益圈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可能有多种视角,如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经济学视角,政治学视角,这些研究的视角,为我们从主体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提供了借鉴。遵循科学分类的同一原则,周延原则和相斥原则,从主体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可分为三个类型和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接受主体利益圈层(以个体为主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利益圈层,如地区、企业、部门、学校、单位、家庭、社区等主体利益圈层;三是本体性主体利益圈层,即代表国家、民族、阶级的利益圈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利益圈层是由教育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和教育内容——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构成的纵向横向关系网络。从个体主体角度看,个体首先产生需要,需要表现为各种利益,需要和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个体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利益主体是有着各种需要,尤其是有着为满足个体全面发展而追求真理、信仰、道德等的精神需求的个体。⑵利益主体是有着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主动性、实践性的人。⑶利益主体在纵向上与实践主体、本体性主体发生关系,在横向上与其它主体产生关系,在对象上,与客体形成辩证统一体。从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应的利益客体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个体客体有以下特点:⑴精神性,它不同于物质性等实体利益客体,它是非物质的,既包括思想、道德、政治观点、世界观,又包括心理、情感、文化、信仰等。⑵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形成它期望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就是利益的消费活动,而这种利益的消费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⑶交叉综合性,利益客体从类型上看,既有长远利益和[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集体和国家等不同利益;又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就是利益互动的过程。主要产生六层利益关系:欲求与被欲求关系,需要与被需要关系,满足与被满足关系,利用与被利用关系,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改造内化与被改造、外化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有三层含义:第一,这种利益关系是一种利益主、客体关系;第二,这种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关系,即利益分配关系,是利益主客体互动中形成的利益主体间的社会关系;第三,是利益客体关系,是利益主客体互动中主体对客体体认、认识、内化、选择、分析等主观因素作用中,形成的客体关系。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利益客体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追求真理,提升自我,全面发展的渴求,而且因为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主体人们所消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与根本动力之所在。

应该看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机制仅仅看到接受主体利益圈层这一层面是不够的,这是因为:⑴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而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⑵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一定社会实践的人,必然要形成各种利益群体,为了自身利益,它必然要对成员施加一定影响。⑶个体利益只有通过群体利益才能实现。因此,还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组织者、管理者、实现者、教育者和创造者,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由心理、思想、行为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内化、外化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知情意行改变受教育者品德结构的过程,受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通过感受、分析、选择等过程、在一定道德动机制约下,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加以外化,实践主体是这一过程的调控者,是满足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实践者,是居于一定阶级、国家、政党与个人之间的中间系统操作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主体应充分看到个体利益需求,要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选择和创新教育方法,分析和把握教育对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代表好。同时,实践主体还应在群体中倡导一种适当价值准则,以确保利益取得方式方法的合法性。正因为实践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实现中的这些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把这一群体主体的利益关系体系称为实践利益圈层。

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有以下特点:⑴主体是一定组织,在利益群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利益主、客体之间形成一定利益关系;⑵从客体看,实践主体的客体是一定的个体,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是以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受教育者的利益的集合;⑶由主体间、主客体间相互交错形成的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是基于一定的利益结合而形成的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联系他们的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此外,实践主体利益圈层还具有宽泛性,历史性,交叉性,多样性,多元性,矛盾性等特点。

历史发展证明,作为接受主体的个体利益,实践主体的群体利益,最终必然要上升为代表社会、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本体性利益。本体性利益从本质上讲,是一定社会现实矛盾和冲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本体性利益所代表的思想,是这些利益在观念上的反映,一定阶级、政党、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要对其成员施加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以培养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从而,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以代表社会、政党、国家的本体性主体利益圈层。

本体性利益圈层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表现在:第一,作为宏观主体来说,就是要协调、平衡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主体的利益,除用政策、法规、制度调控以外,还要用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功能、内容、方法方式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使社会成员形成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防止利益对立个体的负面博弈使社会成员在观念上分化,进而用别的意识形态代替。第三,利益的多元化、异质化会导致不同阶层人们意识分裂,产生群体间隔阂的心理对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公民意识到,公民在其共同利益基础上,通过正式的政治制度安排达成的公共利益,不是通过利益对立一方消灭另一方来实现的,即不是消灭对方共同利益实现的,这有利于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接受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本体性利益圈层它们在性质、特点、构成、功能等方面是不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中,接受主体利益是基础、核心,个体有接受思想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动机、愿望,才为思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实践主体是利益的实现者,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是接受主体和本体主体利益的交汇点,是中介和桥梁,其利益圈层可以向上拓展,向下延伸,具有较强的张力和融合空间;本体性主体是利益的代表者、调控者,其最大利益是政治利益。在通过意识形态维护本阶级统治中,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任务等,属于“顶层设计”。

接受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本体性利益圈组成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益这个大系统,它们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此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动力,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发展。

接受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本体性主体利益圈层组成的利益系统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三个圈层交错运动的过程。接受主体利益圈处于核心地位,一旦这个圈层发生重大变化,利益系统其他圈层也要相应地变化,它们形成一波又一波浪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前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就是在这些浪潮的相互冲突,前后相涌的基础上,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圈层互动遵循一定的原则。⑴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利益圈层外延最大,内涵最丰富。不同主体在追求利益时,总是趋利避害,希望利益最大化,总是把更多的利益纳入自己的利益范围,由此产生的利益圈层力求达到最大。⑵利益重合最多原则。所谓利益重合最多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三个利益圈层的利益交汇重合应最大,当他们的利益重合最多,当三者利益趋于一致时,由此产生的合力就强,就会产生具有新质的合力,反之,合力就会削弱甚至抵消。⑶利益圈层波峰最高原则。当利益圈层相遇时,必然形成波峰,这是利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加,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既代表和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利益,又是不断用马列主义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作指导,就是在不同时期、时间与空间上与受教育者的利益相契合,不断发展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益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只讲利益的功利、实用主义。利益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主体利益,二是看利益获取方法方式如何、看如何获得利益。如果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利益取得的方式,那么,当个体一味满足自身需要的时候,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损害。在利益问题凸显的今天,怎样使人们以合适的方式取得利益,既牵涉到“荣辱观”等价值准则问题,又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用利益圈层理论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解读当代中国现实,具有重要意义。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对待不同主体的利益问题,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不同主体的利益的统一。目前,最大、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发现个体利益之所在,维护好,代表好,实现好他们的利益。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和建立,确立了利益价值准则,规范了利益圈层运行的路径和方向,扭转了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的局面。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解决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文明与和谐进步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和实现目标;而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没有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利益之所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两种利益最能把各种因素凝聚起来,各种力量调动起来,它就是力量汇合点,是利益圈层运行的指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在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的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最大、最迫切的利益,由此产生的力量也是最强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魏连.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利益分析方法[J].理论月刊,2005,?穴1?雪.

[6][7][8]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的构成、构成系统诸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及其运行方式,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本文拟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的接受主体利益、实践主体利益、本体性主体利益等利益圈层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他们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系统的运行模式,遵循原则及其运行路径和指向作简要分析。

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基础性范畴,利益在人们的思想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1]“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列宁更是把物质利益归结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从执政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更加注重从人民切身利益看待和衡量人们思想反映。“坚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各种现实利益矛盾上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无疑是利益方法在新时期的重大创新与发展”。[5]同样,利益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本身中也是一个重要范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因其以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所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6]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分析它的特殊性质,而其特殊性质在于它的目的性,在于“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7]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把物质利益原则和精神鼓励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8]这里提到的利益范畴,利益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方法,是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概念从不同维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遗憾的是,尽管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利益问题多有研究,但从利益视角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多见,更没有把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加以探析。

机制本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借指由事物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系统。离开系统谈机制是毫无意义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各部分在整体制动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部分按着系统整体的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系统整体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以及更多子系统构成的综合体,整体内在结构是由要素、层次、中介构成的,系统整体与部分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思想政治利益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一个两位一体统一体,它既包含利益主体,又包含利益客体,是二者的辩证统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便直接间接地追求道德需要和精神满足的人(个体或群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追求者、承担者、生产者,实践者、消费者和归属者,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要通过它来传递,利益主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构成网络式利益主体关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客体是主体所指向,所需要,所欲求,所消费的客观对象,它在与主体相对应的层面上,形成各种客体间关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客体组成利益圈层,形成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大系统。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利益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利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利用,消费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诸利益圈层。诸利益圈层依主体类型不同,分布在不同层次上,从而构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纵横交错主体网络式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体系。

所谓利益,就是“好处”,“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形式”,[9]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属性,在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中,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形成的关系形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机制,必须从主体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从利益范畴构成要素上看,主体需要构成利益的自然基础,社会关系构成利益社会基础,社会实践是形成利益的客观基础,利益客体作为人的需要对象而存在,形成利益的实际内容,人的欲求是利益形成主观因素,可以看出利益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则是主观的。[10]利益始终围绕主体而展开,相对主体而指认。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在主体不同层次上形成了诸利益圈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可能有多种视角,如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经济学视角,政治学视角,这些研究的视角,为我们从主体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提供了借鉴。遵循科学分类的同一原则,周延原则和相斥原则,从主体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可分为三个类型和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接受主体利益圈层(以个体为主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利益圈层,如地区、企业、部门、学校、单位、家庭、社区等主体利益圈层;三是本体性主体利益圈层,即代表国家、民族、阶级的利益圈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利益圈层是由教育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和教育内容——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构成的纵向横向关系网络。从个体主体角度看,个体首先产生需要,需要表现为各种利益,需要和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个体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利益主体是有着各种需要,尤其是有着为满足个体全面发展而追求真理、信仰、道德等的精神需求的个体。⑵利益主体是有着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主动性、实践性的人。⑶利益主体在纵向上与实践主体、本体性主体发生关系,在横向上与其它主体产生关系,在对象上,与客体形成辩证统一体。从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应的利益客体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个体客体有以下特点:⑴精神性,它不同于物质性等实体利益客体,它是非物质的,既包括思想、道德、政治观点、世界观,又包括心理、情感、文化、信仰等。⑵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形成它期望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就是利益的消费活动,而这种利益的消费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⑶交叉综合性,利益客体从类型上看,既有长远利益和[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集体和国家等不同利益;又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就是利益互动的过程。主要产生六层利益关系:欲求与被欲求关系,需要与被需要关系,满足与被满足关系,利用与被利用关系,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改造内化与被改造、外化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有三层含义:第一,这种利益关系是一种利益主、客体关系;第二,这种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关系,即利益分配关系,是利益主客体互动中形成的利益主体间的社会关系;第三,是利益客体关系,是利益主客体互动中主体对客体体认、认识、内化、选择、分析等主观因素作用中,形成的客体关系。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利益客体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追求真理,提升自我,全面发展的渴求,而且因为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主体人们所消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与根本动力之所在。

应该看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机制仅仅看到接受主体利益圈层这一层面是不够的,这是因为:⑴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而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⑵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一定社会实践的人,必然要形成各种利益群体,为了自身利益,它必然要对成员施加一定影响。⑶个体利益只有通过群体利益才能实现。因此,还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组织者、管理者、实现者、教育者和创造者,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由心理、思想、行为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内化、外化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知情意行改变受教育者品德结构的过程,受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通过感受、分析、选择等过程、在一定道德动机制约下,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加以外化,实践主体是这一过程的调控者,是满足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实践者,是居于一定阶级、国家、政党与个人之间的中间系统操作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主体应充分看到个体利益需求,要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选择和创新教育方法,分析和把握教育对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代表好。同时,实践主体还应在群体中倡导一种适当价值准则,以确保利益取得方式方法的合法性。正因为实践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实现中的这些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把这一群体主体的利益关系体系称为实践利益圈层。

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有以下特点:⑴主体是一定组织,在利益群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利益主、客体之间形成一定利益关系;⑵从客体看,实践主体的客体是一定的个体,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是以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受教育者的利益的集合;⑶由主体间、主客体间相互交错形成的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是基于一定的利益结合而形成的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联系他们的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此外,实践主体利益圈层还具有宽泛性,历史性,交叉性,多样性,多元性,矛盾性等特点。

历史发展证明,作为接受主体的个体利益,实践主体的群体利益,最终必然要上升为代表社会、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本体性利益。本体性利益从本质上讲,是一定社会现实矛盾和冲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本体性利益所代表的思想,是这些利益在观念上的反映,一定阶级、政党、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要对其成员施加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以培养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从而,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以代表社会、政党、国家的本体性主体利益圈层。

本体性利益圈层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表现在:第一,作为宏观主体来说,就是要协调、平衡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主体的利益,除用政策、法规、制度调控以外,还要用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功能、内容、方法方式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使社会成员形成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防止利益对立个体的负面博弈使社会成员在观念上分化,进而用别的意识形态代替。第三,利益的多元化、异质化会导致不同阶层人们意识分裂,产生群体间隔阂的心理对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公民意识到,公民在其共同利益基础上,通过正式的政治制度安排达成的公共利益,不是通过利益对立一方消灭另一方来实现的,即不是消灭对方共同利益实现的,这有利于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接受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本体性利益圈层它们在性质、特点、构成、功能等方面是不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系统中,接受主体利益是基础、核心,个体有接受思想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动机、愿望,才为思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实践主体是利益的实现者,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是接受主体和本体主体利益的交汇点,是中介和桥梁,其利益圈层可以向上拓展,向下延伸,具有较强的张力和融合空间;本体性主体是利益的代表者、调控者,其最大利益是政治利益。在通过意识形态维护本阶级统治中,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任务等,属于“顶层设计”。

接受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本体性利益圈组成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益这个大系统,它们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此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动力,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发展。

接受主体利益圈层,实践主体利益圈层,本体性主体利益圈层组成的利益系统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三个圈层交错运动的过程。接受主体利益圈处于核心地位,一旦这个圈层发生重大变化,利益系统其他圈层也要相应地变化,它们形成一波又一波浪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前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就是在这些浪潮的相互冲突,前后相涌的基础上,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圈层互动遵循一定的原则。⑴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利益圈层外延最大,内涵最丰富。不同主体在追求利益时,总是趋利避害,希望利益最大化,总是把更多的利益纳入自己的利益范围,由此产生的利益圈层力求达到最大。⑵利益重合最多原则。所谓利益重合最多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三个利益圈层的利益交汇重合应最大,当他们的利益重合最多,当三者利益趋于一致时,由此产生的合力就强,就会产生具有新质的合力,反之,合力就会削弱甚至抵消。⑶利益圈层波峰最高原则。当利益圈层相遇时,必然形成波峰,这是利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加,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既代表和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利益,又是不断用马列主义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作指导,就是在不同时期、时间与空间上与受教育者的利益相契合,不断发展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益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只讲利益的功利、实用主义。利益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主体利益,二是看利益获取方法方式如何、看如何获得利益。如果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利益取得的方式,那么,当个体一味满足自身需要的时候,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损害。在利益问题凸显的今天,怎样使人们以合适的方式取得利益,既牵涉到“荣辱观”等价值准则问题,又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用利益圈层理论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解读当代中国现实,具有重要意义。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对待不同主体的利益问题,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不同主体的利益的统一。目前,最大、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发现个体利益之所在,维护好,代表好,实现好他们的利益。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和建立,确立了利益价值准则,规范了利益圈层运行的路径和方向,扭转了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的局面。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解决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文明与和谐进步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和实现目标;而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没有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利益之所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两种利益最能把各种因素凝聚起来,各种力量调动起来,它就是力量汇合点,是利益圈层运行的指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在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的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最大、最迫切的利益,由此产生的力量也是最强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魏连.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利益分析方法[J].理论月刊,2005,?穴1?雪.

[6][7][8]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认知

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思想觉悟的高低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要靠新一代青年为之努力奋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使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要求与新挑战,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探索和方法体系创新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在诸多探索中,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引入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思路,特别是基于心理接受机制研究的探索成为有效引领青年一代正确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概念及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含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接受是指受教育者处于某种需要下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1]31而所谓接受心理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求,在客观环境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接受、理解、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接受与接受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接受心理对接受起着建构性功能,成为影响与调整接受的重要内在结构因素;另一方面,接受结果也反作用于接受心理,成为接受心理结构化调整的重要动力。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既符合上述普遍性规律,又有其特殊运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反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的内在心理建构过程中,不仅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内化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的价值判断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通过外化的行为表现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上,从而实现两者在认识论与实践论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结构

系统学中所谓的结构是指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体系性特征。从方法论层面看,结构决定功能,要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就必须分析事物的结构,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对系统结构的研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正如皮亚杰结构认知理论所认为,结构建构的意义不仅能够使观察到的事实得到理解,而且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某种思想、观念的接受程度也是基于心理结构之上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是由许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关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结构是以需要为驱动心理、认知为核心心理以及认同为落脚点的效应心理构成的。其中,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的内驱力,它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教育动机;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过程中起根本作用,使受教育者心理过程直接呈现出来;而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三种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分析

(一)需要是内驱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发展和需要的相关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5人的需要是人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内在推动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所有的行为活动是在需求的刺激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理解需要是人们从事行为活动的动力。同样,从某种意义上看,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激发机制。因此,围绕心理接受机制开展思想政治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是要以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分析为重要路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人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追求决定了人的需要机制不仅受到低层生理活动的影响,而更多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念塑造和需求机制的建构。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理解心理需要,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程度也会出现相应变化。这种需要的调整和变化,生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产生的基础。而人的需要同时会受到人的意识自觉能动性的制约,如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人的多种需要的取舍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受教育者对自身需要的评判,并进一步转化为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推动力,体现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望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应”[3]20。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分析,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社会制约性。人本身的需要取决于社会本性,以及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所生活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现这些需求所具备的客观环境。二是发展性和多样性。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130。因此对于个人来讲,“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就会游离出、创造新的需要”。[5]260这实际上说的就是需要的发展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发展性与多样性才使得受教育者能不断产生新的接受动力。三是层次性和渐进性。人的需要就是有层次且渐进的。例如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多层次且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渐进的过程,且每个层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与提升关系。

(二)认知的核心地位

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思维获得知识,是思想生成的基础加工机制。[6]在宏观层面上,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和心理活动的反应向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意义。在微观层面上讲,是外部刺激导致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认知与接受密切相关,是客体对教育信息产生注意、反应并产生自身态度的过程,[7]是完成接受过程的重要环节。从上述概念分析可以看出,认知过程包括感觉过程、知觉过程、记忆过程、思维与想象过程以及注意力过程,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感觉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人与人的感觉是有区别的,而信息接受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区别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中,教育者应不断调整受教育者的刺激点,不断转变受教育者的表达方式,并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感官意识。其次,知觉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有着反映性作用。知觉是客观事物刺激人的头脑而产生的对事物的认识。在受教育者的知觉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教育内容作为教育对象的知觉对象显得十分重要。再次,记忆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着重塑性作用。在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工作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感知到教育内容,还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接受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并指导自己的言行。这就要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在活动中采取接受主体感兴趣的方式,帮助接受主体理解内容并做到识记,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记忆的目的。最后,思维与想象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思维和想象的预见性,在活动开展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与方式,帮助受教育者主动打破认知局限,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总之,在各项心理活动过程中,注意力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机理。人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记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旦引起了注意就相当于打开了通往认知、接受的那扇大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根据教育目的与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设置不同的教育环境,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三)认同是落脚点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持有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广泛支持行为的活动过程。这是因为“心理机制简言之就是组成心理结构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机理和方式”。[8]11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机制具体包括认知接受机制、情感调节机制、信念导向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上述四种机制的有机整合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多维结构。[9]只有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与思想特点,认同机制才会发生作用。首先,认知接受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建构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说服力,受教育者才能自愿接受,并指导实践。其次,情感调节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导向性作用。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情感的存在,它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强化或削弱作用。人的任何认知和活动都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情感可以对认同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判断等起增强或削弱的作用,对认同主体的行为取向具有影响,增强或削弱认同活动的运行。再次,信念导向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信念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统合,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很强的心理品质。[11]思想政治教育信念是以工作内容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念,通过对认同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征进行引导,促使其形成坚定的信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目标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形成坚定的信仰。信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长久地引导人们的行为。最后,践行强化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对象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优化策略

(一)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将注意力过多地关注到受教育者的行为上,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需求变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可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这种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被很好地认同,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要更为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根据需要理论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个人需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受到主客观发展条件的制约,每个人都有需求,且需求各异,需要层次的不同会影响到接受的层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观察、了解与受教育者需求特点相关的教育信息,不仅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还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形成的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靶向性。其次,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受教育者的需求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需求中又有可以满足的需求与不可以满足的需求。因此,要了解受教育者合理需求中可以满足的需求并做到尽可能地满足。只有满足需求,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改造、完善自身。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不能做到很好地改造自身,从而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最后,要指导受教育者向高级需求迈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旦脱离教育对象的需要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因此,要满足受教育者合理的不同需求内容的合理性。同时,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追求物质需要的时候不能忽略精神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只有高级需要才能使人得到永久的快乐与幸福。此外,也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对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知,切勿片面追求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状态。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效率。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的不同,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认识水平,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受教育者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才能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力量,从而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认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典型人物的宣传,通过多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认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次,要引导受教育者把政治思想理论认知转化为理想信念。信念的确立不仅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把握程度相关,而且与自己的实践生活体验相关。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理念,受教育者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愿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评判能力。随着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受教育者会逐步提高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通过这种评价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

(三)增强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

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是受教育者对某一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认可,并以此作为调整自己的价值评判、确定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指导自己行为的内在依据。受教育者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摈弃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才可能保持正确的价值认同,并外化为受教者的自觉行动。因此,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成效。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利用心理引导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提升接受对象对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使接受对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在心理层面激发起自觉奉献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要加强情感心理疏导。从接受心理的一般规律看,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具有其个性特征。如果单纯运用无差别和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无法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无法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建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自觉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人心理状态与诉求,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与思想变动,将抽象的理论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效结合。要充分体现出感情的力量,让情感在互动中内化为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构建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本质层面提升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最后,要培养受教育者心理建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将受教育者心理要素的优化和建构作为重要教育目标。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在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思想认知体系结构,积极思考重大社会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对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自我学习与受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梁方.基于接受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19-21.

[3]陆庆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曹文秀.关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参与机制分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87-91.

[7]张平,张卫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学机制分析[J].高教论坛,2017(10):5-8.

[8]张海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探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9]徐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之所以形成一个固定的定义,这不仅与学者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有关,还与学者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理解有关。在研究视角方面,候惠君学者认为:“学生的工作机制是指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基础,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活动结构、操作方法的体系。”张崇生从长效机制的研究视角来给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定义,他认为应该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结构性、实时性和协调性,张崇生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非常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方面,好多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结合。两者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定义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张敏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以及科学和合理的工作机制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学者石其在他的著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过程性、动态性和系统性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目前,学者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的界定方面,在“物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一,高校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时候,总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往往重点研究的是整个高校,这样的弊端就是只把教育者作为整个主体,研究的比较片面。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只是从高校的角度理解教育机制的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自己理解教育机制的整体运行。第二,两者在主体上也有差异,教育者和管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是大学生,充当着教育机制中的客体。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中,大学生是整个教育机制的主体,而高校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物化”思维的方式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非正式教育和非正式管理。从上面很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定义为: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认知、实践能力,高校各部门、团体之间应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要问题

1.内容残缺化

所谓的“制度内容残缺”指的是制度不完善,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没有制定制度,造成这种制度缺失主要是因为是大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有可能是小制度方面的缺失。另外一种是只是制定了一部分制度,制定的制度不全面。这种情况就是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大制度,但是与其配套的小制度还没有制定,因此,就会导致制度不能完全实现的状况发生。国际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就是制度不能完全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全世界各地都会有大批量的交流生往世界各地交流学习,这种现象在我国也非常常见。我国的高校每年也会输送大批的人才往世界各地。一些西方国家会对一些国际交流生进行思想的转变,他们打着“民主”和“人权”的口号,扭曲大学生对思想的认识。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在国际交流生出国之前,首先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如何捍卫祖国的尊严等。同时在他们进行交流期间,还要通过网络及时关注和纠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他们的思想有不良的变化,就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矫正,促进他们身心教育的发展。目前,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还非常缺失,上面所述的那些工作具体由谁来做、怎么做,都还是一片空白。

2.制度过密化

所谓的“制度过密化”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制定的制度太过密集,不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思想去制定制度,而是为了盲目地崇拜制度而制定制度。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往往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很大,这不仅是因为实际情况需要这种制度,更是因为不存在更多的制度问题。因此,就会过分的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因此,就会毫无节制的制定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想以此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因此,好多学生就会对这些制度感到厌烦和逃避,或者是对这些制度胡乱的遵守,导致最后效果不佳,互相推诿的效果。最后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康发展。

3.实际参与度不高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指的就是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这一过程当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老师基本上都是给予一些原则性的指导,但是由于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主体变革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代进行有效的配合和发展,不能达到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4.时效性维持不长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起步较晚,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对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差。同时,我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研究还不是很多,“制度万能论”和“制度无用论”等现象依然还频繁出现。好多大学生都没有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行,因此,对于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好多大学生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认真学习,因此,这种活动在他们的过程中维持的时效不长。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

各个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一定要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专门安排相关的人员监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对政府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应从长远利益进行考虑,专门成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经济、生活和社会等很多方面。因此,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机构是保证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领导、组织、协调制度化各组成要素机制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以全局为重,从整个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发,一定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上级的文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较的研究规律,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任务中来。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持有坚定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落后手段和陈旧方法给出了纠正。老师直接对大学生进行直接受教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缺乏实际性,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没有很好的创新,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非常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到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时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随时和学生形成互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应该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来,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所谓的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不再依靠传统的板书或者是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的课堂效内容,达到生动的课堂效果。传播速度快、内容生动、形声结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

3.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高校的种种原因,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很多的实践活动。通常教师习惯于为学生一味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从不注重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力的提升,因此,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高校培养思想政治人才的主要任务。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型的符合人才,要从思想上和观念上优化实践教学活动,要将实践教学放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首先,高校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高校还应该定时让教师走出去,积极学习一些企业的实践能力。其次,一定要成立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使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很好的统筹规划起来。明确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的硬件设施一定要到位。鼓励大学生通过媒体深入学习,收集信息,促进理性思考。

三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区分专业时,可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案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制定出教学体系。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实习、实验或者毕业论文中,充分利用时间,利用相关的资源研究探索。争取建设出功能强大、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在社会上的实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品质。假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可获得的有利资源,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很快融入社会工作当中,还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至今,高校一直以来很鼓励大学生能积极投入工作当中,加大实践管理力度,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比如,动员大学生定期参加“三下乡”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感。还可以引导他们到山区支教,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为我国的教育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在这期间,还可以建立多种社会实践团队和项目,各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特点,打破传统型、局限性。假期实践是大学生的财富,而且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具专业性,实践能力也会逐步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了深深地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提升,培育除了完整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只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充分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时刻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互动,为学生及时排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充分保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实际性。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一定要及时创新,随时开拓新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对教育的客体进行相关的评价,这种评价和协调的过程就是在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

[3]胡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德育变革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11

[4]李正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领导、人员队伍、资金场所、手段方式等方面条件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等6个方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进行同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继承和发展。在共性方面,它们具有高度类似的原则、方法与目的;在个性方面,网络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新发展和新内涵,德育保障、法制保障、技术保障、舆情保障、政策保障和绩效保障等6方面的保障机制及方法得到了强化、改进、创新或提升。它们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线上线下联动教育。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德育保障

德育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保障。德育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德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效内化教育内容,提高道德水平,提高网络社会文明程度。同志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员动员,全面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保障可以通过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开展。线下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化、指导和预防功能。德育教育课程应当设立诸如《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规范》等网络德育有关内容,向受教育者指出网络社会中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促使他们主动对自身言论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线上教育要增强先进网络文化的熏陶、感染和同化作用。要积极创建先进网络文化阵地,大力弘扬先进精神文明,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提供和谐的网络育人氛围,促使广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实现他们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法制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体现着统治阶级意志。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法规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顺利开展,是最坚实可靠的教育保障。网络社会虽然以“虚拟”的方式存在,但它同样承载着人的活动,并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发生关系,同样需要法律的干预和调控。特别是当网络作为文化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时,为确保网络阵地内容健康、氛围和谐,必须要采用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我国对互联网立法工作十分重视,截至2010年2月,已经出台了包括网络管理、域名管理、网络安全三个类别在内的55部互联网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地对互联网文化、管理、争议、安全、保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细分网民人群,有针对性地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是维护网络良好秩序的必要保障,是实现人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是顺利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与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都是规范公民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保障。作为信息社会的“双刃剑”,技术一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文化社会繁荣;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蛀虫”,这些“蛀虫”对人民的经济利益甚至人身安全构成了危害,更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技术武器,将“蛀虫”扼杀在茧卵之中。技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主要被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S转向机制,二是不良信息搜索引擎,三是IP实名制管理,四是内容屏蔽。

DNS转向机制是新近应用的、重要的反不良信息传染技术之一。我国境内严禁从事非法互联网网站建设和运营,国内外的非法投资者和反动分子就从境外购买服务器空间和域名,传播色情内容、反动政治信息和非法言论,在敛收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毒害着我国民众的精神健康。DNS转向机制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从2009年开始,国家DNS转向机制已经在国家DNS人口上对流入国内不良的信息进行严密侦听,对有害网站的IP进行无效转发,使信息不能流入或被受众访问,有效反击了境外污染源,净化了国内网络文化环境。这种机制不仅可以应用于互联网的“国门”,也可以应用于各企事业单位网络文化建设,使其网络文化环境更加洁净。

不良信息搜索引擎是常规反不良信息技术手段之一,它通过自动采集对互联网非法内容进行采集报表,供网络监管人员分析处理,具有覆盖面广、速度快、查询准确等优势。经过网络监管队伍的努力,我国的网络内容已经得到了有效净化。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已经购置了内部搜索引擎,对本单位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管理。各类专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员参与,责无旁怠地担负起“网警”的责任和义务,为及时处理不良信息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IP实名制管理是对网民进行有效管理的常规举措之一,已被社会各互联网运营商广泛采纳,高等学校更是普遍采用了IP实名管理,做到了每台计算机责任到人,对用户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实质约束。IP实名制管理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互联网经济犯罪、政治犯罪、技术犯罪、文化犯罪和刑事犯罪的发生,有效规范了网络社会行为。尚未开展IP实名制管理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应当加快IP实名制的实施进程。

内容屏蔽包括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和网站自身屏蔽两种。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是国家监管部门与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达成管理协定,由搜索引擎运营商将非法信息过滤,是屏蔽非法信息网际传播的重要方法,有效抵制了非法信息的蔓延。网站自身屏蔽是网站管理团队应用技术手段对网站内部非法内容或关键字进行的屏蔽处理,是阻止非法信息网内显示的重要方法,保证了网站信息的清洁度。

五、建立国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舆情保障

舆情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保障。舆情决定着事件中受众意识形态的走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受众线上线下言论和活动具有重大影响。随着上网人数不断增加,网民对网络新闻、事件的舆论力量也不断增强,能够广泛引起受众关注的人物和事件,经常受到网民热议热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对于内容较为敏感,具有集群暴发特征的舆情动态应当加以严密关注和适当调控,使受众的思想意识处于积极正面向上的状态。舆情保障的目标是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这些内容具有舆论引发和导向作用。网络上的图文、音像、软件等信息以及它们所含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倾向都属于舆情保障的标的范畴。在这些内容中,国内外重大事件,网络热门话题,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是舆论暴发的主要诱因。新闻网站和web2.0社区是舆论暴发的主要“场所”,必须重点加以关注。

要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宏观调控,确保宏观网络舆情健康,就必须成立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建立国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首先,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建立高素质的国家舆情工作队伍,对国计、民生、外交、内政等重大政治事件发表官方评论,进行舆论引导。其次,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对网络媒体进行范规化管理。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明确指出具有新闻资质的媒体范畴,明确规定具有新闻采编和转发资质的网络媒体范畴,明确评定网络媒体的文化性质和级别资质等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国家管制的新闻传播内容以及其它文化内容,规范互联网传媒行业。再次,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要求具有新闻和其它文化采编、转播资质的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及其它类型文化传播时,对于国家界定的舆论管理内容,必须引用国家官方评论引导受众。最后,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严格网站审批制度,对其经营、运营许可的文化内容进行明确限定,提高网站管理团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要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微观调控,确保局部舆情积极正面向上的良好氛围,各网络文化建设机构,各建有新闻网站、web2.0网站的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人员,制定舆情管理办法,对来自官方的信息和自民间产生的信息进行区别管理。官方信息是指国家的大政方针,各单位的施政举措,要做到与国家高度一致,对其坚决支持和拥护。民间信息是指各基层单位建设的网站上,网民发表的见解,网民与网民之间互动形成的思想、认识和舆论信息等。各基层单位要明确划分信息类别,明确信息类别所对应的舆情级别,达到关键舆情管理标准的内容,应当要求网民在指定内容区域,实行审核管理。对于能够引起正面积极向上反响的信息,应当给予公布推广,引起正面的评议热潮;对于有可能引起争议的信息,应当注意监控,对受众反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有可能被误解的信息或负面内容,应当禁止其传播,确保网络信息可控、舆论可控。

六、加大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障。政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对资源和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良好的政策保障能够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快又好发展,有关单位必须注重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政策、物质政策、经费政策和行政政策等四个方面的政策保障。

人才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学校设置的专职工作人员学历构成、岗位层次及数量、兼职工作人员的水平和数量等,决定了教育实施能力。物质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优厚的物质政策能够为开展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一系列便利条件。经费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动条件。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达到的高度。行政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条件。它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局部开展还是全面深人,是单兵作战还是全面协作,只有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广泛地发挥实效。超级秘书网

七、应用管理和激励手段.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绩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