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绿色经济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精选

低碳绿色经济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第1篇

1.国际因素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主要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总需求大大降低。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仅增长4.3%,加工贸易进出口仍呈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0.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时,发达国家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典型地以“碳关税”、“碳标签”、“低碳认证标准”等为代表的低碳壁垒。低碳贸易壁垒将增加广东贸易成本、缩小贸易规模。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碳关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实施的话,中国出口产品可能要面临平均关税达26%左右,随即可能导致出口量下滑21%左右。另外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低碳认证标准及强制要求实施碳标签制度,提高产品准入门滥,减小广东出口贸易规模;三是与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加剧。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广东将面临两方面威胁: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正面竞争;另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竞争。

2.国内因素一是成本上升

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629美元,广东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刘易斯拐点”来临,劳动力价格上升。目前,广东省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使用、环保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广东企业出口成本上升,长期以来广东外经贸赖以快速增长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一些大型出口企业及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将产能或订单向内地省份或周边国家转移;二是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内陆各省区后发优势明显,广东外经贸原有区域和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原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内陆转移,招商引资面临严峻挑战。

3.自身因素一是广东能源消费结构高碳性明显

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平均为45%。由于能源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广东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广东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倍;二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广东贸易结构现状是:货物贸易出口远高于服务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近年来广东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于货物贸易其规模明显偏小,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广东省服务贸易额为1064.76亿美元,仅占货物贸易额的10.82%。广东加工贸易占据外贸的半壁江山。广东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贸易方式导致高消耗、高污染局面。广东省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家具、鞋类、玩具等,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较高比重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无线电话、集成电路等,大多处于价值链中效益较低的制造、加工环节,造成广东贸易顺差,环境逆差;三是广东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中小企业达502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而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导致企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很难实现。

二、推进广东发展绿色贸易的对策

1.优化外贸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①优化广东外贸结构。首先,优化出口结构。广东粗放型、高碳性的国际贸易产业结构造成贸易顺差过大引发贸易摩擦,环境逆差引发碳排放超标、污染激增的局面。广东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转变。外贸企业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产品含碳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促进低碳产品出口。首先,可以加快传统机电产品、纺织品等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深度加工,延长加工链增加附加值;其次,适度增加进口。广东长期保持外贸顺差,2013年贸易顺差额达1812.38亿美元,这种贸易结构加大了国内污染,因此政府应引导适度扩大部分制成品如最终消费品和资源能源深加工产品的进口,发挥进口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②优化广东加工贸易结构。首先,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政府应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吸取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鼓励加工企业延长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层次,鼓励加工企业开发自主品牌、自主设计和生产、培育自主营销网络;其次,大力发展服务性加工贸易。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贸易因其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而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以全球最大的服务型加工贸易基地印度为例,其最具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广东加工贸易应尽快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型升级,将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加工产业转移出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可以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作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承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商业流程外包等。大力推进粤港澳合作,承接香港、澳门服务业转移和外包。政府应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扶持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首先,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服务贸易具备能耗低、排放小、污染轻的低碳特征,是当今全球贸易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广东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增加服务贸易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广东各市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2012年广州深圳两市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八成。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要提升服务业开放层次,强化辐射带动功能。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重点开拓旅游、文化、中医药、工程承包等领域,使全省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再次,推进传统优势行业升级,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世界服务贸易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广东服务贸易以消费性服务为主,科技含量低。广东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自身发展优势,以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技术引进、文化出口、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旅游相关服务、运输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服务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保障广东外贸低碳化转型

①着力研发低碳技术推进低碳贸易发展。政府应鼓励并积极扶持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广东外贸低碳发展,必须研究开发并引进先进低碳、节能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促进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升级,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促进低碳产业和产品发展。同时,企业必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政府还应加强开发低碳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实现清洁生产。

②强化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首先,利用财政激励措施促进广东外贸低碳发展。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出口生产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开发低碳产品及投资低碳产业;鼓励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其次,尽快开征碳税。为避免广东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碳关税”打击,可选择在珠三角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作试点城市,在试点市中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征收碳税。征收碳税后将增加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利于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通过征收碳税所得的收入可以用作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用于补贴省内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这将降低广东能源消耗和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促进广东外贸低碳发展。

3.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第2篇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作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把有机整体,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欧盟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对现有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变,并率先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低到15%—25%左右,到了2050年可减排至70%左右,而丹麦、英国等国家建设低碳城市,挪威的目标是建设低碳国家,希望在2020年减排到35%左右。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更加严峻,以石油、煤炭、天然等燃料为主,“高碳”经济特征非常明显,从而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1000多亿元用以治理大气污染,投入3500亿元用于八大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能力建设等八大类。以上重点项目投资总需求约3500亿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约730亿元,氮氧化物治理约530亿元,工业烟粉尘治理约470亿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约400亿元,油气回收约215亿元,黄标车淘汰约940亿元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彻底落实低碳经济的各项措施及行动,从而使我国快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发展与生态之间的重重矛盾。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1.我国新型能源短缺,出现“煤多、油少、气缺”的情况。近几年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煤炭比重下降了27%左右,石油消费提高了15%,天然气消费提高到4%,核电、水电及风电在能源比例中提高到了10%左右。其中我国传统的能源占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煤炭在能源比例中一直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2.我国的制造业和传统业仍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消费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等对这些行业需求在日益增加。

3.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人均收入不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的享受仍然是重点追求部分,离“田园式”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措施

1.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工作,提高新能源的绿色化,并以新能源为核心形成绿色能源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圈,从而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点。

2.加强环保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建立一系列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环保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就是绿色能源也可以说是低碳或无碳能源。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未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

3.加强化石能源的生态化,降低高碳能源的利用率,把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方向,也是我国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应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或无碳化的处理,从而实现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目的。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1.提高环保意识,制定规划。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们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和意识,使人们明确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人们过低碳生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各级政府应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项目、措施的彻底落实,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2.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即清洁环保能源技术和清洁环保生产技术以及低碳或无碳技术。重视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运用,形成一系列绿色能源技术体系,从而为中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的条件。

3.合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的制定,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推进低碳经济体制的各种创新。例如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绿色信贷的体制机制、节能减排产业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绿色化的体制机制以及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绿色管理机制机制、法律保障体制机制等,从而形成一系列我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环保发展等法制机制。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第3篇

1.1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的特点表现为能耗少、排放少、污染少,主要以灵活应对碳基能源给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为重要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根本关键。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善生产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广泛使用节能技术以及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处理技术,以推进我国低碳产品开发步伐,最大限度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行低碳经济除了能满足人们对自然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以及改善社会环境的巨大决心。而从一方面看,绿色建筑又是低碳经济下的重要产物,它的出现在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2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

1.2.1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能源使用

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能源选择因环境而异,但总的来说,必须要以节能为根本核心。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能源去支撑建筑照明、暖气系统的建筑来说,能源即生命,这些高能耗建筑除了造成能源使用紧张,还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60%的全球能源都用于建筑生产和使用,因此,为了降低能耗,人们开始倡导在低碳经济下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能源使用、设计观念及技术选择都与传统建筑生产存在较大差异,它倡导改善传统的建筑生产观念,大力使用节能技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注重新能源的开发,让新型建筑减少对能源的依赖,降低建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基本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最终实现低碳生产。据统计,全球环境总污染中约38%的环境污染都与建筑生产及使用有关,这类污染主要包括光污染、电磁污染和空气污染。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环境,人们开始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是综合整个建筑生命的全面性考虑,它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必须要得到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掌握该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以采取特定手段保护环境。首先,绿色建筑十分重视新型材料,如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的开发和优化,以实现建筑热环境性能的提高。例如在建筑的内外墙的空气层中,使用高效的热发射材料,将红外射线有效反射出去,实现建筑保温隔热。我国部分绿色建筑已引入国外新型的热反射膜去实现建筑节能;而且,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高效节能的墙体,如节能玻璃与硅气凝胶等,最大程度实现节能。此外,我国近年也在积极研究收集再生能源的技术,制造出可以储存、回收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装置。如我国部分城市已建成太阳能恒温式住宅区,该类建筑主要以建筑物自身作为太阳能收集器,实现建筑内部的取暖制冷。

1.2.2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设计考虑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人类已开始利用机械设备去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高能耗、违背气候节理的建筑物,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有效降低现今运行的建筑模式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更为注重建筑环境和气候变化,针对人们所取环境,设计出最为满足人们舒适要求的建筑。实际上,人们想要的舒适健康生存环境在缺乏新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获得的。正如我国常年严寒的陕北地区,当地特色建筑———窑洞即使在-24℃的温度下也能维持17℃左右的室内舒适气温;而在西双版纳建造的干阑住宅区,尽管在高温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其建筑内部依旧维持着舒适荫凉的温度。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念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再生能源,通过一系列的辅助设备进行生产使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都是采用太阳光进行照明,通过空气流动实现室内制冷,采暖则通过相关设备获得。另外,通过太阳能加热也可以实现建筑采暖,利用风压、太阳浮力能实现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而制冷则是利用水分蒸发。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点就是地方气候特点,将建筑所处环境气候包含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当作额外的资源,以实现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本质。

1.2.3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

绿色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它具有高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其采用的建筑外层材料与结构,这类材料、结构不仅要能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以收集、转换自然能源,有效避免自然能源的流失;还要具备一定的气候调节能力,尽可能地降低、减缓、消除或改变气候变化给建筑温度带来的波动,让建筑室内温度长期稳定。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不得不依靠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绿色建筑的基础材料是环保节能材料,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绿色建筑所需的全部材料与施工技术,随后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环保、节能评估,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改良措施,让建筑设计更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自动化、信息、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技术日趋完善,并且在绿色建筑生产使用过程广泛应用。目前我国部分建筑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有机体原理引入到结构设计中,将光导纤维埋置在混凝土结构当中,以实时监测建筑构件在各种荷载作用的受力情况,再对混凝土进行自我修复,并加以运用。而绿色建筑采用的表面材料,利用其自身的综合性组织进行呼吸,以净化建筑室内空气,同时降低室内温度,实现环境保护,建筑内部多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进行百叶窗调整与空调系统风口阻挡或关闭,根据实际所需调节太阳光亮度;绿色建筑设置在表面的太阳能电池,也能为建筑内部提供暖气和光度。总之,绿色建筑始终坚持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生产为生产的基本原则。

2结语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发展研究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料污染以及包装物污染等,这些问题都成为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物流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1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1.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绿色物流可以促进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绿色物流鼓励物流企业实行低耗能高效率的发展方式。从短期来看,发展绿色物流会导致物流企业的成本增加,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绿色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物流管理方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物流资源能源,增加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物流效率,进而降低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物流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

绿色物流可以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要求。首先,绿色物流能够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传统物流活动的过程中,物流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物流运输过程所导致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物流包装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等,而绿色物流能够实现物流活动的绿色化,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绿色物流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在物流活动的过程中,物流所产生的剩余材料难以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这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而绿色物流能够减少物流资源的消耗,提高物流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绿色观念的淡薄

绿色观念的淡薄导致企业经营者和大众对绿色物流的了解不足。在企业层面,企业没有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没有将绿色观念与物流完全地结合起来,这使得物流的各个环节仍存在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就大众而言,大众在购买商品时缺乏绿色消费理念,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生活中也不注重节能环保,这些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绿色物流信息平台的缺失

信息化管理是促进物流发展的有效手段。物流信息平台具有集聚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互联网快速发展,但是物流行业仍存在绿色物流信息平台缺失的问题。首先,绿色物流信息平台的缺失增加了各类物流资源整合的难度,使得物流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其次,绿色物流信息平台的缺失使得平台之间难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从而使得物流效率降低。

2.3未形成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目前,我国绿色物流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物流标准的制定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物流企业自身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标准体系、政府对物流企业也未形成完善的监管标准体系,物流标准的缺失不仅仅会阻碍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会使得政府不能有效地对物流企业进行外部约束。

2.4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从我国目前的物流现状来看,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存在不足之处。在运输层面,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运输方式。在包装层面,包装材料单一且回收率低。

2.5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培养物流人才的周期较长,导致人才的供给和物流市场的需求不对等,从而形成了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的局面。除此之外,众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一些问题。

3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的发展路径

3.1加强绿色观念的普及力度

在企业层面,物流企业要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将绿色观念融入到物流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合理调整物流运输的路线、对物流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对物流包装进行回收利用等。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将低碳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在大众层面,大众应遵循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参加绿色行动,选择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3.2完善绿色物流信息平台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加强绿色理念的普及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绿色物流信息平台的完善。一方面,完善绿色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促进绿色物流平台的发展,可以加强各类平台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推动平台中信息的对接、交换、追溯和分析,提高物流效率。

3.3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标准化在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与国际物流成功接轨之间有着重要的地位[1],因此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一方面,物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完善物流管理标准体系,加强物流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促进物流企业的规范发展,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绿色物流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2]。在运输方面,加快物流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包装方面,物流企业要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采取精简包装方式,并对包装进行回收再利用。

3.5积极培养绿色物流专业人才

绿色物流人才是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提高物流行业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培养与绿色物流相关的专业人才,缩小物流行业人才缺口。其次,各大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把绿色、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等理念融入到物流管理的课程中,建立健全绿色物流课程体系,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

4总结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提高绿色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推动物流企业的升级转型。这也就意味着绿色物流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做到加强绿色观念的普及力度、完善绿色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积极培养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物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宇萍.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情,2019(33):58-59.

低碳绿色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环保;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十分快速,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下,建设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项目。绿色建筑的发展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节省不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浪费,获取更高价值,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及其经济效益的相关概述

(一)绿色建筑和建设费用

绿色建筑的提出基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主要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生存发展关系,在满足建设要求的范围内,尽可能节省各种有效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等,并且要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及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障民众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的健康。绿色建筑中所应用的资源都是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如光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避免过快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和破坏[1]。绿色建筑费用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角度来看,包括投资、能源、非能源运营﹑维护和废除或拆迁方面的费用。从要素上可分为材料含能、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处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材料含能,即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输入量,是指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和后续维护及回收所能带来的循环利用率,因此,一般绿色建筑的建设施工都会选择高含能的建筑材料降低维护费用,提高材料回收率,实现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第二部分为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该部分主要以整体运行以及细节部分的节约措施进行组合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第三部分为建筑后期处理,当出现建设技术过时或者由建筑功能废弃、建筑使用周期长导致的物理衰退等问题时,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改造或者部分更换。

(二)绿色建筑的建设原理和二氧化碳减排价值

中国属于高耗能国家,因此需要大力提倡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使资源能源的建设消耗符合生态环境,避免污染和高耗能。在建筑行业,同样提倡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环保理念,实现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循环发展。绿色建筑以低耗能、可再生、减排放和控污染作为建设理念和方针,创立绿色环保项目工程。从减排方面进行分析,绿色建筑的主要价值是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实现商品化,进行市场化的交易和管理,提高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收益。

(三)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概念

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和理念即为节能环保可持续,因此,在分析绿色建筑效益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设计和建设施工的短期过程中,更需要结合绿色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效益考虑,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考量,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长期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在分析与评定经济效益时,主要是考察与检验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降低的节能、节水、运行等多方面的效益情况,从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空间层面与时间层面的绿色经济效益两方面。空间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在建设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绿色建筑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都以保护环境为首要原则,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观念,并在建设使用过程中保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2]。时间经济效益主要针对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考虑,保障绿色建筑的耐久性,确保建筑持续作用的发挥,保障建筑内居住人员的生命安全。绿色建筑行业的诞生极大地缓解了建筑行业中建筑资源浪费和紧缺的情况,同时促进民众绿色环保意识的树立和养成,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使国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自然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为经济建设和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构成

(一)土地资源成本的经济效益

绿色建筑的项目工程大部分是对城市、郊区废弃场所及接近建筑使用年限的老旧建筑的改造或重建,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因此,相比于购置其他闲置的土地资源,绿色建筑所购置的土地资源花费更低,且节约决策费用,提高绿色建筑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模拟技术的经济效益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种创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在建筑领域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技术也逐渐趋于完善[3]。在传统建筑工程中,常出现建筑设计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或建设施工完成后所建项目工程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等情况,导致建筑整体出现一定问题或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无法得到贯彻落实,难以完全发挥绿色建筑的功能,而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建筑设计方案实现3D、4D、5D虚拟化,使建筑施工人员能直观看到建筑设计方案以及其中的关键节点,及时发现建筑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设计人员进行修改和优化,提升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BIM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设计问题的出现,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此外,通过BIM技术检查,可避免施工与设计文件的误差,达到绿色建筑评比指标,还可解决二维方式难以解决的管线综合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时间和资金。

(三)节能、节水及节材的经济效益

绿色建筑不仅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影响环境健康,同时也能节省大量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和目标。在绿色建筑建设施工过程中,可以实现建筑资源的高效配置,节约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绿色建筑的建筑材料一般会采用高性能材料,有效保证建筑质量,同时也能减少材料消耗量。在选择材料时,尽量选择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避免产生过多建筑垃圾,而在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工程会减少装饰性材料的应用,并就近选择材料供应商采购材料,降低运输成本,节约材料采购时间,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除了能节省建筑材料资源外,绿色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也能形成水循环的建设施工系统,利用雨水收集器等装置收集雨水、渗水和施工用水等水资源,在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施工现场清理用水以及混凝土养护用水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电成本。

(四)运营阶段的经济效益

运营阶段即为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后的阶段,该阶段是体现绿色建筑施工设计理念的关键阶段,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投入使用后的建筑物在运营期间节能节水措施应用、系统运转、建筑实际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等方面,一般来说,绿色建筑在投入使用后会制定一系列的节能节水措施,加强照明、空调等系统节能管理,提高节能效果,同时注重对雨水等水资源收集装置的维护和保养,确保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消耗,从而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低碳理念下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

(一)注重技术创新,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

近年来,建筑领域涌现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很多新技术能切实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节省施工成本,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绿色建筑中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工程的各方面和各阶段,其增量成本的产生主要集中于建筑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由于现阶段绿色建筑工程大多都会应用新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但部分施工技术和工艺应用需投入大量资金,而绿色建筑的建设理念是节能环保,因此对建设施工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而是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加强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创新和应用,尽可能节省资源,节约建筑成本,同时保证生活和居住环境。在选择技术时,需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类型和地质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积极应用新型材料,因地制宜选材,控制增量成本,加强质量建设[4]。

(二)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增加需求侧资金补助

在绿色建筑工程中,政府发挥着极大的支撑作用,通过政府下发的政策体系和建设理念等建筑标准,加上财政政策的激励,不断健全完善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制度,提升绿色建筑的建设水平和市场经济。在市场大环境的经济条件下,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消费需求作为支撑和动力,政府通过增加对绿色建筑行业中消费者的补贴和优惠补助等政策和措施,降低消费门槛,提高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人群,扩展绿色建筑消费市场,实现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提升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大对绿色建筑侧向资金补助等相关优惠制度的扶持力度,不断挖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的潜力空间,降低消费者的增量支付,提高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经济效益评定体系,提供制度支持

科学完善的经济效益评定体系和制度至关重要。由于目前很多绿色建筑在分析与评定经济效益时,只注重开发商的经济收益而忽视消费者方面的经济效益,使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量不够饱满,导致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5]。因此需根据绿色建筑的特性以及运营期间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开发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完善科学的经济效益评定体系,结合体系制度合理准确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性评定,并在落实过程中,根据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整改与完善体系标准。

(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强化能源节省

能源节省是提升建筑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在绿色建筑中,应多用新能源设备或者节能设备替代传统建筑中的高耗能设备,比如采暖能源、通风设备等,加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利用自然能源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建筑设计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环境,通过设计优化建筑内的空间布局和构造,提高建筑功能设备的使用效率,进一步节省能源消耗。此外,也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建筑成本问题,现有的诸多新能源和新设备的成本较高,应在有限的建筑成本预算内尽可能提升绿色节能水准。在建筑施工阶段,需要掌控好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消耗,设计阶段尽可能选用可再生资源和可循环利用资源,严格把控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产生过多浪费,比如在设计规划中,可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制定节电节能的措施和制度,积极推广和应用绿色能源,根据当地政策和相关原则标准,提升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贯彻落实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

(五)量化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降低建设成本

量化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定和提升而言至关重要,绿色建筑旨在为广大居民创设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单位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既要考虑节能环保的标准要求,也要充分结合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不断研发创新相关技术,再从后续建设施工中将研发投入补偿回来,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工作成效。

四、结语

总之,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新兴事物,是国家扶持并且提倡大力发展的项目,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和价值。建筑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当地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确定建设目标,积极创造经济价值,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水平,将低碳节能的绿色环保意识贯彻落实到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水平,保护地方环境,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佳林.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24):16+22.

[2]冯春辉.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节能,2019(6):6-7.

[3]齐欣欣.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分析[J].建筑与预算,2012(2):1-2.

[4]李齐民.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9(1):59-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