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评估

财务风险评估范文精选

财务风险评估

财务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文中所指高校均为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办高等学校)在许多管理环节上的复杂性大大增加,高校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然而,资金是高校运营的血液,如果资金流转不畅甚至资金不足,将会给高校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

在研究高校财务风险之前,有必要对财务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财务风险一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一概念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相对应的,一方面,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缺乏资金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企业的资金运动按照“资金——成本——利润——资金”的运动轨迹循环,这一运动过程并非时时处处都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实物运动相伴而行,而是经常发生游离正常实物过程的独特运动。因此,将企业资金运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考虑是很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

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财务风险。从概念的性质看,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概念,只是要将研究对象换成非营利的高等院校,即:本文所研究的高等院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

结合以上对于风险及财务风险的理解,笔者将高校财务风险定义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作用下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高校蒙受损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其生存的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目前,关于企业界的财务风险,我国学者提出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财务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认为应当按“两权分离”后所形成的不同财务主体,将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财务风险也顺理成章地划分为出资人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这样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划分经营者和出资人的管理责任。然而,对高校而言,“两权分离”及多层次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在事实上对财务管理也存在两个层次。因此,对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也应当分别从政府与高校两个层面进行。

(一)政府角度

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政府角度的财务风险是高校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高校风险程度中最高的,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此财务风险的限度为前提。就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

1.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未来收益的可能变动幅度,亦即高等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可能背离程度。它可分为系统风险(主要指政策风险、财政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风险、教学质量风险)。这是由于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普通高校,作为最终出资人的国家所要求的主要是高校带来的社会效益增值,包括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提供智力产品两方面。因此,对这一风险的管理,将是国家首先要考虑的。

2.教育资本减值风险

在企业,当出资者投入资本以后,企业管理当局为履行其受托责任,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对资本的保全并力求不断增值。而高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国家也要求对高校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当然,这种保值增值必须服务于高校的生存目标——社会效益的增值,但这两年出现了所谓的净资产潜亏风险,现实表现是:高校净资产的账面余额少于净资产的应有余额;净资产结构与专项结余指标不对称;预算包干与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缺乏净资产保证。产生净资产潜亏的直接原因是预算失控,特别是对实行零基预算的公用经费使用失控。事业支出按支出对象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三类,公用经费按余额的预算处理方法又可分为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和零基预算经费。实行零基预算的经费项目在年初预算时不管其是否存在余额,均应抹为零;而结余留用的专项经费余额是不能抹为零的,其未用完的余额必须仍然有资金保证。如果这部分资金因预算控制不严而被前者挤占、耗用,必然使事业基金下降,从而形成潜亏。这部分专项经费的结余指标并不会因为其资金被挤占而减少,且其余额随时有可能被拥有者投入使用。因此,净资产潜亏必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构成巨大压力,进一步使高校发展缺乏后劲,必然影响高校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自身角度

1997年,汤谷良教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于高校财务风险而言,高校层面面临的财务风险更直接。在财务管理层面,与国家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经营的最终结果不同,高校本身更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以确保高校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发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由于不存在收益分配活动,所以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风险,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筹资和投资这两个环节中。此外,高校的经营过程与高校财务状况息息相关,因此也应将高校经营风险考虑在内。

1.高校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活动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

高校作为国有公办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不同。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畅,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局面。目前我国没有并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存在高校破产制度,虽然很多高校财务事实上已经破产。同时,高校资金来源中,仅有银行贷款是需要向银行偿还本息的。因此,高校筹资活动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其又可具体分为:

(1)利息风险:借款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利息。对于高校而言,借款资金本身不能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举债金额越大,所付利息越多,日常运行费用中的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支出。“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学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1/10时,该校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

(2)偿债能力恶化风险:高校使用借入资金与企业使用借入资金不同。企业借入资金的本金仍然没有耗费,它还是以某种可以偿还债务的形式存在;而高校对借入资金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最终耗费,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弥补利息支出,还需要用其他资金来偿还本金。因此,高校举债实际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使用,而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压力的扩张性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难以估量。即使支出压力按现有收入能力同步扩张,本金偿还的需求也会使未来财务结构趋于恶化,最终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3)信用等级下降风险:当前银行大力推崇向高校进行放贷,就是因为高校信用记录良好,收入来源稳定,并且在性质上是国有公办。而一旦出现高校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必然直接影响到高校在银行心目中的信用等级,并对高校将来的融资造成困难,使得高校将来的现金流入可能性及筹资能力大大降低。

2.高校投资风险

笼统地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高校情况与此相似。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主要有四类:(1)教学用固定资产;(2)后勤经营性资产;(3)校办产业;(4)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面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经营的状况。投资金融资产的高校,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只有后勤经营性资产在后勤开始社会化这几年,可以说经营得蒸蒸日上。然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同时,除了金融资产,其他资产都是无法快速变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同时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从短期来看,高校的资产变现能力天生就比企业差,还有资产流动性风险。同时,这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这种过量投资主要是体现在基建项目上,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实力,盲目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正常的资金负荷,从而加剧了短期的流动性风险。

3.高校经营风险

无论是“过度投资”还是“过度负债”,归根结底都是决策者做出了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决策。错误决策的做出既有可能是内部控制过程的失效——决策者不必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也可能是人员的缺乏——决策者本身就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BaselII(巴塞尔协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做出了有关经营风险的定义:“经营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过程、人员或系统缺乏或失效,或外部事件引起损失的风险”。毫无疑问,高校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外在表现。而社会主流产业更侧重于外部实践,将经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由于市场与技术变化而引起的种种风险”。因此,笔者结合这两者将高校的经营风险定义为:由于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教学科研等服务活动,其资产受到流失可能给高校和高校产业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其核心是由于高校委托关系,而使高校资产配置遭受资产损失的种种风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而言,高校财务风险是制度性缺陷在高校财务状况上的外部体现,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因此,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更为行之有效的是从高校制度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采取一些技术手段。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3个方面12项财务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如图1所示。

财务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财务风险管理

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支撑性作用,肩负着国家基础建设和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重任。但是在中国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工业企业在发展中存在滞后现象,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都难以做到与时俱进,这就影响了工业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效率,对企业自身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工业方面建设的快速进步都有一定消极影响。工业企业想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还需要从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两方面入手,紧抓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御,才能适应工业市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的

在工业企业中,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企业中各个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充分的控制和监督,以保证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工作组织等各个方面能够更合理、高效的推进。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第一是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与日常经营相契合;第二是为避免企业存在的潜在经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把控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经营中发生风险的可能[1]。

(二)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工业企业在业务发展和日常生产中所涉及的资金收支量都比较大,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容易出现风险问题。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自身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因素进行统筹和监管与处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涉及企业财务管理的全方位内容,包括对企业经营各个环节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应对、及时处理,并对企业日常项目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三)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联系

在工业企业经营发展中,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方法是减少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方法,能够保证工业企业经营生产的合法、经营高效和财务管理信息真实性;其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性的建立,能借助流程的规范避免全面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最后,通过对全面财务管理指标和经营指标的控制和对比结合分析,能够实现业务和财务的融合管理[2]。借助这种业财融合形式的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融合,能够借助财务指标变化发现内部控制、业务管理中的问题,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也对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促进工业企业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是具有相辅相成作用的。

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虽然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业市场竞争环境下,工业企业对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都有一定的思考和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但是由我国很多工业企业在管理思路和方法方面仍然有传统国企滞后的弊端,在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仍表现的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机制

很多工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但是在内部控制管理建设方面仍然理论多于实践,内部控制要求和管理方法都不落地,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机制,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上比较形式化,而不能真正让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例如,一些汽车制造类企业,虽然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以及内部控制对财管风险管理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内部控制过程中制定的控制管理制度一来不系统,只有理论概念要求,没有具体数据上的衡量把控,二来难以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现实管理环境结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规定都形式化严重,难以起到真正的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3]。

(二)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监管能力不足

监管能力不足和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当前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内部控制想发挥作用,并且实现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协同起效,一定要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监管,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能够全面落实自身工作[4]。但当前很多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管理中都缺少内部监督程序,有些及时有内部监督程序,却也难以对监督的公正性和效果实现保障,内部监督的独立性难以控制,进而导致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其本身最重要的作用,一些情况下由于内部人员出于人情关系的违规操作,会对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造成一定风险问题。

(三)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意识和风险预警机制

工业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和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措施,也是当前工业企业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工业企业仅仅关注自身经营发展,而对整个工业市场和其他同行企业的关注不足,缺乏收集行业信息和进行自身风险评估管理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对工业市场发展和自身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缺乏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方案的制定,无论在经营中还是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都比较大。

(四)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弱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实践投入和重视度不足,也是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新时展中企业经验管理的必由之路,很多工业企业也在积极学习和升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管理水平。但是一方面,工业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部门在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使用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对复杂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方式和内部控制方式不能做到很好的应用;另外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经验发展过程中,也没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之下的大数据、信息共享、信息化监管等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应用和财务风险信息化管理控制方面都比较不足[5]。

三、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通过对当前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想实现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更强的助力中国工业建设和市场经济进步,针对工业企业经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机制

工业企业想提升自身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避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机制,通过更全面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实现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第一,应该建立权责分明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工作程序,让工业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员都能在既定职责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进行权力范围内的决定执行,减少因为权责划分不明和内部控制标准与要求不清晰而产生的企业经营问题和风险情况。第二,要注意内部控制活动要与工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全面财务管理制度相契合,让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管理形成统一整体,明确财务风险责任落实制度,用内部控制制约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问题溯源准确性。

(二)强化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管能力

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中,想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并减少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严谨的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管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工业企业运行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考核、监督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管理风险性较高的原因多出在内部审计、财务管理、内部工作效果控制不足等方面。工业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制定内部控制中各个部门和岗位完成工作质量、效果、绩效的考评和监督,尤其对全面财务管理工作要实行定期的监督审计,对于发现的潜在财务风险问题要进行及时解决和调整。并且在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督审计工作中,要注意保持监督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可由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兼岗,避免碍于人情而导致的监督审计不严格。另外,监督审计部门除了对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以外,还应该对企业全面财务管理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生成监督审查报告,通过报告分析,逐步优化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不足,肩负起监督审计和内部工作纠错改革的双重职责。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

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实现对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优化升级,推动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当前工业企业面对的新市场环境十分复杂,很多企业风险不但来自自身的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受到外界行业竞争和市场变化的影响。所以在工业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方面,应该建立内外兼顾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根据工业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目标,结合外部市场变化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自身的财务风险评估。在评估的全过程中还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同时,针对财务风险评估结果,应该对企业的收益、财务风险、经营决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预警方案及应对措施的制定,以便在出现真实财务风险情况时能灵活解决,避免更多损失。同时,也建议工业企业可以成立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小组,由各部门领导层人员作为组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阶段性检察和把控,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并从领导层更广阔的视角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四)善用信息技术实现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

工业企业还可以引进在信息化平台操作和信息化技术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原有员工进行信息化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入的挖掘如何更好的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财务管理数据等方面的共享。让企业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和定期的数据分析与统计,发现全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借助信息化平台管理更透明化、标准化的线上流程,规范内部控制全过程,实现企业统一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复杂化的今天,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和经营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降低,还是需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管能力、制定更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措施等方面入手,更多工业企业管理优化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企业发展实践中总结探索。

参考文献

[1]由君.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9(23).

[2]方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6).

[3]李忠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8).

[4]王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重点分析[J].财会学习,2019(12).

财务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控视角;医药流通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作为当前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方式,可以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保证资产运用安全。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也面临诸多考验。要想实现医药流通企业稳定发展,应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减少财务风险出现,保证医药流通企业运营安全。

一、基于内控视角下医药流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从医药流通企业角度来说,财务风险受到内部及外部因素影响,使得医药流通企业遭受一定的财务损失,影响企业发展。而医药流通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目标设定、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处理,保证医药流通企业运营目标顺利实现而开展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当前背景下,部分医药流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缺失、风险意识薄弱,导致财务风险频频出现,严重阻碍医药流通企业今后发展。因此,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加强医药流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提升医药流通企业管理水平,给企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内控视角下医药流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问题

有效风险评估可以对某个事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过程,其中包含了风险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等,如果缺少风险评估,将不能及时找出企业运营发展中潜在风险因素,不能识别和处理风险,让企业陷入财务风险危机中。例如部分医药流通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涉及大量收款业务,而此环节面临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如药品定价风险、信用管理风险、收款管理风险等,医药流通企业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没有采取合理方式进行风险防范和评估,如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缺少正确的风险识别,不能及时察觉并分析风险产生因素;再如信用部门在撤销审批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而风险识别和评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医药流通企业运营发展遭受各种风险影响。

(二)控制管理问题

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做好内控管理工作,能够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如果医药流通企业没有落实内控管理,相关制度实施不到位,将不能实现风险识别和防范,影响医药流通企业健康发展。从医药流通企业当前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没有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例如在选择会计制度过程中,缺少对医药流通企业自身特性的思考,缺少规范的会计凭证管理机制,给舞弊现象出现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企业缺少有效审计监管,不兼容岗位没有做到充分分离,控制活动缺乏体系支持,实施执行效率不高,内部控制时效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医药流通企业中,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涉及的部门和业务种类繁多,所以做好内控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实际中,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对药品采购、支付、存货管理重视力度不高,缺少审批流程,这样不但会造成药品积压或短缺、资金损失,也会出现舞弊或药品丢失等现象,让企业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内部监管问题

科学内部监管,可以让企业实际了解自身运营状况,并且对各个业务活动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让企业财务工作得到强有力的保护。但是,部分医药流通企业没有在内部设立专业的监管部门,缺少有力监管,例如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充分落实,内部审计过于形式化,对企业投资决策、购销决策等缺少综合监管。医药流通企业特别是以终端销售为主的药品连锁流通企业,采购业务规模庞大,同时采购业务频繁,在实际中容易受到企业内部审计不独立因素影响,削减监管效力,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从而引发财务风险。除此之外,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缺失问题没有及时处理,给企业财务活动开展带来不良影响,加剧财务风险出现。

三、基于内控视角的医药流通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财务风险评估

针对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科学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出现原因,如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对企业当前运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企业运营发展的各种因素。企业可以采取流程图分析法,把企业运营状况绘制一个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分析,及时找出企业运营发展中潜在风险因素,如药品储存中,储存条件是否满足国家药监部门药品保存要求,在药品管理和销售过程中,是否可以确保药品质量。医药流通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只有提升自身风险防范和处理水平,及时找出各种风险因素并处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对于风险分析,医药流通企业可以通过采取现代信息技术,依据企业特点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对风险发生几率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如对药品销售退货率、客户回款及时率进行统计。通过风险识别和分析,发现风险,结合实际及时采取防范对策,从根源上分析风险出现因素,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对策,降低风险发生。

(二)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医药流通企业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对各项运营活动的把控,根据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加强授权审批管理,对药品采购、营销和储存、运输过程进行控制,在保证药品质量的情况下,优化药品销售流程和授权体系,加强实物管理,落实财产保护机制,对药品采购和销售规模和类型进行划分、登记,做好盘点清查工作,没有通过授权的人员,严禁直接接触企业各项资源。除此之外,医药流通企业应改善会计系统,对会计凭证、账目进行管理,结合医药流通企业特点,明确需要选择的会计制度,完善企业核查和对账机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将企业各个资源得到科学分配,加强各项运营活动控制。

(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医药流通企业需要做好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结合运营情况和管理要求,构建可行性的监管体系,并根据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优化。针对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国家政策的变化,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这些都会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一旦迎合时展进行转变,必将会给企业运营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医药流通企业应积极完善组织框架,明确岗位职责,特别是财务及审计部门工作职责,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威严性。与此同时,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找出医药流通企业运营发展中潜在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实现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例如,某医药流通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将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监管,一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医药流通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医药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医药流通行业竞争的激烈,为了实现医药流通企业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应重视财务风险,并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及时找出运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改进优化,提出可行性防范对策,增强医药流通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减少财务风险出现。财

参考文献:

[1]梁化成.医药流通环节税收管理难点与对策[J].纳税,2019,13(30):5-6.

[2]刘思远.业财融合背景下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9(18):77+79.

[3]曹广霞.论述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19):11.

财务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开展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和不可抗力因素等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公立医院经营的所有环节中,财务风险都随时有可能发生,并且具有不稳定性。当公立医院发生财务风险时,不仅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还会使整个医院陷入财务危机中。因此公立医院应在内部控制的框架下,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一、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导致的财务风险

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已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我国目前的卫生体制,已将医院推向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公立医院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公立医院要想谋得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改革,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金,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加剧了医院的负债压力,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医疗技术方面导致的财务风险

医院在给患者进行治疗中,承担着风险,这是医疗过程本身的独特性决定的。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运用医疗设备和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医疗设备的质量和药物产生的副作用,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也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医疗风险的结果就是患者病情得不到控制和治疗,甚至会死亡,这会导致某些医疗纠纷事件的出现,造成医院经济损失,财务风险出现。

(三)行业特殊性方面导致的财务风险

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这是一种社会义务,也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一种表现。当发生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事故时,公立医院必须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和无助病患提供良好的医疗救助。这些受助对象常常支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要求其不得停止治疗,应提供无偿救治,这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应时时做好坏账准备,带来了财务风险。

二、基于内部控制框架,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一)加强医院内部坏境管理

公立医院领导管理层应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其道德和能力,为财务人员创造提升能力的条件,积极组织学习培训,保证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医务人员参与医院内部控制的管理中,提高其思想意识,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内部控制中,规范自身的言行。公立医院的管理领导层应转变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加强培养管理人员的审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在应对财务风险时,能够从多方面考虑,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财务控制能力,提高识别财务风险的评估有效性,加强监控财务风险。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财务风险评估能力方面,医院可以适当地借鉴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小组,通过识别财务风险,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公立医院还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通过查看风险评价指标,采取合理的财务风险预防管理措施,最低化医院的经济损失。

(三)强化内部控制力度

公立医院应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通过内部审批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保证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得到贯彻,从而为医院内控制度的实行提供条件和保障。在筹集资金方面,公立医院的筹资活动应得到严格监管,保证医院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避免财务风险。同时,医院内部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完善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关键点出现问题,尽量为医院预防财务风险。

(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公立医院在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应加强内部审计,有效评价内部控制。医院应及时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强化内部财务控制的监督力度,提高对各项工程业务的审计水平。公立医院还要对药品、固定资产、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定期检查。公立医院应以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为基础,细化内部控制各要素,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做好内部的管理环境,对于内部环境引起的财务风险,能够及时采取对策,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

(五)合理控制成本

公立医院应进行准确地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支出管理。在编制预算时,应详细列出资金的使用计划和必要性,对不必要的开支,尽量省去。在后期的资金预算审核过程中,公立医院也应严格执行标准,不断总结好的标准,反思不好的标准。医院还应加强建设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员工的职责,避免出现员工在岗不谋其职的现象。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和更换,应经专家考核和建议,报上级领导请求批准,避免不必要的采购。

三、结束语

公立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发展,避免财务风险,应首先分析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从多个方面着手控制风险,避免出现较大损失,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霞.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财经界,2016

财务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自从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以来,人们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深入。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严峻,由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缺陷导致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案例经常发生。为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我国企业逐步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管理机构,为我国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关键一环,是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随着风险的逐步增多和风险失控案例的不断增加,企业管理者逐步认识到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财务风险控制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对财务风险管控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企业要将财务风险控制提升到发展的战略高度,及时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制定出风险管控措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加强企业管理。

2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各种能够以货币计量反映,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而造成损失的那部分经营风险,这部分经营风险是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从企业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是企业自身由于主观认识和控制风险能力的局限性,对于财务风险认识肤浅,缺乏对风险的警惕性,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对于一些关键控制点不能很好地控制,导致财务风险形成。在筹资方面,融资渠道不合理,筹资决策失误,企业筹集资金不能有效使用,预期效果不理想,资金流动性不强,周转速率较低,资产的流动性和质量较低,导致企业盈利能力缺乏。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相互制约机制,财务决策缺乏相应的合理性,没有建立统一的决策制度,对于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缺乏科学的预见以及应有的防范,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甚至产生巨额的投资损失,为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大量采用赊销方式,扩大市场占有量,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缺乏了解和控制,加大了资金的收回难度,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面临资金断裂,可能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生产经营风险由此产生。收益分配也会造成经营风险,为了扩大相关领域的发展,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如果分配大量的现金股利,将使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经营风险,股票市值将降低,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不严格,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资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财务风险极易发生。外部原因主要是外部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供需等,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的相关变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市场汇率等外部因素,这些原因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是企业难以预测和应对的,有时是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但也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一定的危险。部分企业对于财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融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魄力,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及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投资和筹资、生产经营方面的变化。如果企业对外部环境预测或把握不准确,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就必然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淡薄虽然我国企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留存下来的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的管控意识仍较为淡薄,没有将财务风险控制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者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尚未建立起全面控制和预警机制,没有相关控制防范措施,一般是在风险出现后才进行处理。企业员工风险意识淡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员工来执行和遵守,员工是财务风险控制的主体,员工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成败。

3.2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来自多方面,在业务流程方面,只是注重业务成果,忽视风险的存在。部分财务人员只是对单据做机械式的统计,即使是发现了相关疑点,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和信息沟通,延误了相关时机,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内部监督方面,目前很多企业主要靠内部审计来实现,部分企业对内部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只是起到了会计审核的作用,会计监督和审计、评价、鉴证的作用发挥得较少。

3.3企业风险评估不及时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的有效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前提,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综合评定。公司层面上,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协调,管理目标不明确,战略目标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业务层面,没有规范业务流程,没有将部门的业务目标上升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高度。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不能提前有效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防控预案尚未建立,防控措施存在片面性。部分企业缺乏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不能针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

4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具有相关性,企业追求的是生存和盈利,生存是基本前提,盈利是最终目标,只要有利润就会存在风险。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加强人员管理和相关组织机构建设,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才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的经营管理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4.1增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善于分担、分散风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进一步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落实好风险与收益相均衡的原则,收益与风险防控相平衡。财务风险不是财务人员的专利,全体员工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将风险防范流程贯彻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职业判断和风险识别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对具体环境下的财务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明确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完善考核指标,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

4.2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风险的监控,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管控。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探索将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确保内部控制规范科学有效。制定具体的控制流程和方法,明确控制各岗位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保各岗位之间的形成相互制约,管理层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目标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以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和节点控制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健全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经营运转进行实时监控,时刻关注企业偿债能力与负债比率,及时做出正确、客观的风险分析。在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计量、加工、整理、披露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要及时预警。

4.3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对各类风险全面识别,要善于从未知风险中寻找必然风险,以便使企业能够采取措施或者抓住机遇应对风险,全方位监控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处置意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采用财务指标,进行技术性分析。要注重发挥整体效益,提出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转变内部控制理念,以风险导向为原则,将财务控制扩大为风险控制;以风险导向为目标,针对风险涉及相关流程、提高控制效率,有效识别和控制重大错报风险,提高风险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4加强企业财务活动风险控制

4.4.1筹资风险控制筹资风险要在源头上控制,要做好筹资期限、资金来源、筹资环境等筹资因素的相关预算工作,科学筹资,控制好相关结构和债务结构,降低资金风险。把握好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科学预测。把握市场动态,顺应经济环境,做出合理的预测。提高筹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安排杠杆系数,创造更多利润。企业要对债务进行积极化解,科学管理,加强债务融资治理。

4.4.2投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资金回收风险和投资资金效率风险。一般投资回报率与投资风险成正比,企业要获取投资收益,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现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投资后,如果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将导致企业运行困难,不能准确把握相关现金流量,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要确保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平衡相关收益和风险。要加强投资前的项目审批和风险论证,严格把握投资进度,做好相关预测分析,建立投资决策机制,避免冒险投资,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