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文教师

中文教师范文精选

中文教师

中文教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偏差;普遍问题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可以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为作文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辛苦,而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还是一头雾水,到了临场作文,更是无从下笔,乱象丛生,历年高考作文现状调查出现的普遍问题可以看出。笔者在2018年跟随课题组对内蒙古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情况,以及当地语文教师作文观进行调研。

一、考场作文的调研结果显示存在的普遍问题

标题上,不会立题,对标题的基本目的和意义不了解,才会有缺失题目、题目太宽泛(如同没有题目)、文题不符的现象;观点上,或没有观点,没有见解,或随意肤浅,但是基本能做到不跑题(或不太跑题),却没思想;缺少真情实感,其实是没有情感;论据随意,毫无新意和典型性,太俗、太熟、太落伍、太热;没有辩证思维,缺少对材料的核心问题的解析和价值判断;语言干瘪乏味,或看似优美,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文体选择不当,等等,不作罗列。除了优秀的考生外,以上问题极具考场作文的普遍性,这说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当然,影响学生考场作文的因素很多,但是,学生生搬硬套、作文模式化、学生对作文没有感觉,没有写作的热情,没有对作文写作的基本素质,缺少情感和细节化等问题,则显示了教师课堂作文教学观念和策略等问题。笔者在这里只谈影响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几点偏差

(一)认为作文不用专门训练的教学观念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认为作文不用专门训练,作文是随意的,自然的,甚至是运气的,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留于形式,没有真正推进教改,还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教师从作文教学的付出与作文分数回报率上看,认为高考作文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平时不用花费多大精力,只要写出四平八稳的平庸之作,就能拿到考场作文的基准分48分左右,这是很划算的。二是平时的作文重“讲”,至于作文训练留待考场实战。语文作文教学,一些老师还在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单位时间内将作文写完上交,教师会在卷面上留下分数和几行评语,费力不少,几无收获。因为学生根本就不明白他的文章到底要怎么改才会变得越来越好,甚至都不会思考自己的文章到底好不好、要不要修改的问题。于是很多考生就将这一部分实战训练,放到考场上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了。

(二)重技巧,轻生命体验的作文教学观念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认知、技巧、具体,专注于具体的教法,而忽视了语文作为审美的生命体验。对于语文课文,从教法看,重视段落大意、句法、字句、手法等具体的、片段的、甚至是零碎的深入分析,硬生生地把表情达意具有审美的整体文章肢解开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重教师的“讲”,即便有学生的“说”,或师生互动,多数是给“讲”锦上添花,缺少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深层思考的参与,这在推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把握、体味、美的感受等方面,到底起多大作用,可想而知。当然,这不仅仅指我们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小学,大学也是如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一直所孜孜探索和呼吁的也是这个事情。2016年7月最新增订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一书中,他非常犀利地指出以北京大学为例的百年来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针对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指出为什么是文学史,而不是文学,并非常气愤地说:“文学教育从来如此,便对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与此恰恰也有一种内在的因果。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当初就是这样被培养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以文学为核心的,不是以阅读、体味、涵泳、写作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输出为核心,而是以文学史、字词语句、段落分析、文学常识等为核心的知识性的输入教学。恰恰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中缺少对文学美的感受过程,我们的学生对美的发现不强;缺少对文章整体的深入把握,我们的学生对材料观点的提炼、素材价值的发现不够;缺少与个人生命体验的对接,我们的学生作文时缺少真实的自己、真切的情感。

(三)读者与作者谁主谁宾的问题

中文教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分析

我国古代典籍记录形式是文言文,虽然在“”以后开始普及白话文,但传承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原则,因而各类教学大纲还要去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比重逐步较大,因而在现代教育中,让学生读懂和理解文言文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目标。

1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常见的问题

1.1注释术语使用不当,导致注释混淆:

在探究注释不当问题时,需要介绍何为语义注释,其实语义注释严格上说是表述或者现实文言文词的概况义的句子或者局面含义注释,体现方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形式。语义注释相对应的是文意注释,主要涉及范围是陈述词句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内在含义,主要是客观语义包含主观内容。

1.2注释缺乏准确性

1.2.1需要详细的地方注释趋向简单:

部分注释的简单,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产生误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与项羽曰:沛公欲亡于关中”在课文下面有着明确的注释左司马,官名。但是很多高中学生都质疑过左司马是什么级别的官级,后来学习中才逐步了解,其实左司马不是一般程度的官级,是掌管整个军中事物、执行军法、参与作战计划的一个重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级别,所以是具有极高地位的官级,处于这样重要位置人员成为内奸,刘邦回去后才会马上诛杀曹无伤。如果课文在注释时能够详细的讲明情况,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习细节,更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主旨。

1.2.2无需注释的地方详细注释:

在课文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注释在文章中有过介绍,其实在后面就无需仔细说明。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课文下面明确写明之,到的意思。其实学生对这个“之”字很了解,由于在初一时学生就接触过这个字,并且这是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汇,因而这类的注释就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并且重复学习也不利于培养学的自学能力。

1.3注释详略不当:

注释缺失准确性是注释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注释过程中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因素,不但需要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更好结合实际情况,从上下文、具体语境角度考虑问题,目的是让文言文注释能够接近于文章本义。从常识角度考虑,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由于白色是不能倒影景物颜色,因而也就不存在倒影各类景物的。其实详细解释应该是白色的急流回旋清波,在碧绿潭水内倒映各类景物的影子。还有在《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这句话,课文注释则写着皇上要大征兵。其实在我国古代可汗是鲜卑和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域的最高统领,中原地域才称为黄帝,两者的地位相差不多,但是称谓还是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其实严格上说汗是小的部落首领,有时候要听从于黄帝号令,比如清朝的准格尔葛尔丹可汗,就是臣属于大清朝,要每年向大清朝朝贡;鲜卑在游牧民族时也是用“汗”作为部落首领的称谓,但是在入住中原以后,却也改成“皇帝”,所以严格意义上黄帝与大汗不能等同。

2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产生之因

2.1教材编者意见不统一:

为教材做编著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编著教材不但需要有较深的文字功底,更需要具有较广的知识层面,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方方面面的知识,另外更要对训诂学、音韵学有深刻体会,最重要的一点需要遵循教材编著原则,一个注释是否能够完善与编著者的个人知识储备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编著者对古今字、通假字和同源字概念不是很清晰,那么就会造成注释术语使用混乱的状况。但是严格的区分这三方面,不是依靠查阅资料或者基础文字功底就能做到,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并且熟悉各类典籍和不同版本的释义,对比筛选中找到最合适的版本,不但需要贴近古义,更要便于学生理解,因而如何筛选、如果取舍是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文言文编著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另外编著者也要有个人智慧。因而做好教材文言文注释是一项较为繁琐和细致的学问,需要编著者学问广而且深。另外教材选文注释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选择的文章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详细筛选出来的,因而注释要结合这两方面,形成课程互动依据,并且准确解读课文。但是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阐述不是十分统一,并且对于文言文注释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多注释,辅助学理解。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点到为止,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意见多少会出现不一致。

2.2未考虑教学实际:

文言文注释方面难易、繁简等都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还有教师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文言文教学过程和注释过程需要详细探究教学实际需求,在探究中不能割裂探究需求,考虑学生的发展,在探究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教材注释也编写规则要有紧密联系。其实注释主要是要写给教师或者学生看,若注释开展时不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需求,那么注释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当注不注的情况。很多学者的观点是文言文注释不易太详尽,如果注释详尽,把文言文翻译都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自己探究方面就会减弱,平时学习中更依赖注释,不益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结束语:

文言文注释研究方面,需要做到态度严谨,编制时要做到精益求精,教学中遵循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不能不懂装懂,最终误人子弟。另外相关的编撰部门要在编撰时多听取中学语文教师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积极探究我国灿烂文化发展史。

参考文献

[1]张志磊,包偎丽.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校对及商榷[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2):35-36.

[2]林冰清,潘巧媚.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华师版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6):41-43.

中文教师范文第3篇

本人1993年7月从零陵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于1996年10月取得中教二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同期被聘为中学语文二级教师,至今已九年,符合申报中教一级的各项条件,现就任现职以来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工作表现述职如下,请组织审议。

一、政治思想表现

身为国家干部,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觉悟高。关心时事,遵纪守法,自觉按时参加政治学习,写下笔记心得达数万字之多,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专业思想巩固,工作责任心强。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教育教学能力与工作实绩

我潜心教学,热心教改,细心育人,教育、教学与教研能力强,成绩显著。

任现职以来,我一直满负荷工作,尤其是近五年来,根据工作需要,我都跨年级执教两个班的语文,所教年级从初一直到高三,其中三年还担任班主任,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成绩显著,赢得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我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进修和培训:自2002年起,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两年内系统地学习了本专业的十一门课程,并于2004年12月完成论文答辩,顺利地拿到了湖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文凭。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和普通话培训,分别拿到了计算机操作初级证书和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2004年参加新课程培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论,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

为了搞好教学,我一方面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新理念的精神实质,一方面大胆实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初中语文教学新思路。为此,我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报刊杂志,阅读了几百万字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中获取了最新、最详实的教育教学信息,并积极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与同事一起探讨教改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推出了以“语文集体性阅读教学程序”和“加强管理,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所作的改革是采用了集体性阅读教学程序。该教学程序是根据课堂教学社会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设计的,包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评价和演练总结等五个环节。它特别适用于高中、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能满足学生对自身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所作的改革是采用了“加强管理,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胆为学生减负。事实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还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我热爱班主任工作,任职期间,我认真履行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职责,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成绩。下面谈谈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抓好德育工作。我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纪律与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班风。班会课的教育也逐渐摆脱传统的说教、强制灌输的模式,而是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采取主题班会、讨论、讲座、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了教育,并且他们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正所谓“一举多得”。除了重视班会课以外,我注意将德育工作纳入正常的制度建设中,结合本班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班公约,将德育工作正规化、制度化、日常化。

(二)抓好班团干部队伍建设。班团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在班内的影响甚大。对于班团干部队伍建设我一向非常重视。我认为必须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班主任通过了解从学生中指定一定数量的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由学生进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记票。对班团干部要特别严格要求,对他们的工作既要指导,又要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限制得太死。对于犯错误的班团干部要严厉批评,甚至严肃处理。

(三)抓好班集体建设。一个班级的好坏,从班风中可以体现出来。要使整个班级拧成一股绳,增强凝聚力,就要着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具体做法是帮助照顾生病的同学,与同学一起过生日,组织旅游、烧烤、文艺演出、运动会等。作为班主任,主动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对于后进生,要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给予帮教,甚至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帮教关系,由某个班团干部负责帮教某个(或某几个)后进生。作为班主任,我认真帮他们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尽量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整个班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爱学习、同上进的良好学风。要组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还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此,我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考勤制度、纪律制度和卫生制度,由班长统一领导监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辛勤的劳动为我带来了不少荣誉。

在2000年,2002年,2003年的年终考核中,我都被评定为优秀。近四年期期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所写论文也频频获奖:《转变观念,突出思路,改革教法》获2002年度中学语文论文评比一等奖,《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获2003年度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改革,让创新的灵光闪现》获2004年度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之我见》获2004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辅导的学生作品《关于智力竞赛者素质的调查报告》在2003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三等奖,所上的示范课《皇帝的新装》在2003年度暑期新课程教师培训中荣获教改示范课奖。

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我还经常无私地帮助初涉教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作为语文组的老教师,我和他们一起备课,热心地指导他们上课,帮助其熟悉教材教法,提高教学能力。在我的帮助下,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三、出勤

中文教师范文第4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源的缘由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资源越丰富,学生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种知识量的积攒可以为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较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教学素材相比,影视资源更加直观、形象,在这种动态影视频的欣赏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出现较大的转变。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影视资源的观看与收集,这对于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进行影视资源的删选,通过公共平台进行共享,以此来达到其教学的目的。同时,基于部分古典文学自身存在的难度较大,通过影视资源的观看下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思维能力。

2.影视资源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

影视资源是集美术、服装、音乐、历史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诠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风貌。受中国传统阶级观念的影响,部分文学作品在词语的组织及语句的选用上较为严谨,与现代人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在影视资源的欣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直观的了解到主人翁所处的环境及内心情感的变化,这对于文章主旨的了解及人物角色的分析都非常有利。学生可以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学会些许为人处世的技巧,重视个人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雨巷》的分析来讲,其字面上表达出的是一位孤独的雨中行者,他盼望遇到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但是,通过相关影视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发现,其潜在想表达的是革命黑暗时期诗人渴望光明与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内在感情线索的牵引,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逐步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利用的策略

1.阅读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的主线是通过教材中文章的阅读及分析来开展的。因此,学生需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大意的分析及结构的划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写作的技巧。但是,受社会环境限制,各时期的文学作品风格各异,相关影视资源的欣赏可以很好的弥补教材的缺陷,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及音乐的渲染,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水平。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我国古代文人骚客较高的文学水平,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差别,无论是用词还是结构上,其独具一格,寓意深远,因而学生在理解及分析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如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是这样描绘樊哙不惧生死,于危急中与沛公共同进退,“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学生可以通过字面无法准确的了解到樊哙此时的形象特征,而影视资料的观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樊哙的心理动向及鸿门宴氛围的紧张。这对于加深学生对鸿门宴的映像及角色分析非常有利。同样,在现代文学的分析及讲解中,其优势也不容小觑,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都极具代表性,因而在这类角色的分析及文章的讲解中可以灵活地运用现有的影视资源。

2.写作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功底及充足的写作素材,对多种文学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将多种写作技巧融合起来,创作出优美的文学作品。较为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等,这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生活素材的积累为语文写作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对部分表述较为清晰、意境优美影视资源的灵活运用给学生写作提供灵感。如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走遍中国》《动物世界》《百家讲坛》等都可以起到借鉴作用,这些纪录片中的配音,镜头的捕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从中了解到自身不知道的世界。同时,也可通过对经典影视作品片段的观看了解影视作品传递出的讯息,这些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

3.口语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

在观看影视作品后,语文教师可以选出一些学生进行课堂模仿与练习,通过这种课堂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学习兴趣。课堂表演要设定好具体时间,在这一时段内,几个学生各自进行表演,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做出一个大致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影视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然后将续写或改编部分表演出来。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能使学生心情放松,从而轻松地学习。

三、结语

中文教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史知识;融合渗透

语文是所有科目学习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将语文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形成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各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其他科目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可在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史知识是让学生在文学中领略情怀、在历史中提高智慧,实现道德品质和思想智慧的同步提高,在教学中具有特别而非凡的意义。

一、词语理解与文史知识

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将语文教学与所有知识的获得和掌握结合起来,形成大语文教育观念,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语文知识在其他各科目教学中都能够得到应用,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各科目的学习中提高自己语文应用能力。就历史知识来说,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引发人们对于历史规律的思考、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思考,提高学习者的智慧。语文教学小到字词理解,大到文章篇幅阅读,都离不开文史知识。语文教学中很多词语来自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作品对于人的情怀引领、人格品质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历史知识可引发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对提高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知和思考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科的融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史知识、地理知识和科学知识是语文教学走向大语文教育和语文全文阅读等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通过在语文词语理解和认知中贯穿和介绍文史知识,让学生理解词语的产生和词语的发展,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也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语文词语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二、文学艺术与历史知识

语文教学中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比较典型和被大家广为所知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时代的小说。更早时期的有著名的先秦诸子散文、两汉辞赋、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发展状态紧密联系,学生了解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场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艺术形式的具体表现手法和表现措施。文学艺术形式是理解当时社会的一扇窗口,而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可让学生对艺术形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艺术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也更容易记住当时历史发展背景和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唐朝有很多优秀诗作至今被我们熟知,也是中小学生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诵读时了解唐诗之所以兴盛,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有着重大的关系,也与当时唐朝的中外交流、思想碰撞有重要关系,对于学生认识唐诗,掌握唐诗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反映着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学生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和生活现状,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文学艺术和历史知识有着重要联系,学生应将历史知识与文学阅读结合实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能促进学生对文学阅读产生更深的理解,了解作者描述内容的真实目的,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和生活场景的态度。教师将历史知识与文学作品结合讲解也是教师进行文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三、文化传承与历史知识

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的讲解、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等目标任务,而且语文教学应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地。教师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读懂文学经典。学会运用语文去学习其他科目,去认识世界,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感受文化自信,并用自己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中所获得的能量去影响外界,影响他人。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学生只有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才能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领会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才能切实认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学习中对建立文化自信产生自觉的行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自觉地了解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智慧,从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成长,依靠中华文化营养和中华文化自信成长起来的一代,成长为中华民族更加强大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任务与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文化传承教育方面,要讲授文化发展的历史性,也要强调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激励和引领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四、语言运用与历史知识

语言的运用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开阔的眼界,才能够在语言运用中表达准确的观点,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说服力,引起别人的共鸣,产生语言交流应有的效果。语言运用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有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字内容。准确来说,给语言表达带来益处并影响语言表达思想深度的是学生的所有知识和所有认识,并不仅仅限制于历史知识,本文所谈及历史知识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及历史知识促进语言运用的部分只是众多知识中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历史知识与语言文化和语言知识的关系最为贴近,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够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理解,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在语言应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知识的掌握使得语言表达显得更有内涵,是语言运用显得更加有吸引力的积极办法。为了实现更好的语言运用,中学时不仅要学好语文知识,还需要学好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其他科目的知识,只有知识全面,认知到位,学生才能够实现在语言运用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自己的认识。在大语文教育思想出现以后,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能够更好地结合。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运用与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补充作用。通过更加自觉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五、语言审美与文史知识

要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文化素养,文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和知识准备的有效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教学中,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准备,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了足够的文史知识,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中更加完整而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和内容,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思想和道理,更全面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具体形象。当然,文史知识的掌握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学生感受文学知识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史知识的掌握和思考。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在培养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时,应尽可能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认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和文学审美的过程中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够在阅读和审美中运用历史文化知识,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总之,文史知识不仅与学生的字词掌握、文学欣赏与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对于词句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对学生包括审美能力、文化传承意识以及学生文史知识的掌握进行全面的要求和教育。使学生在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带给学生知识增长的快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文史知识的介绍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其他科目的学习,历史作为与语文词汇、文学作品、文化传承有着莫大关系的科目,在语文教学和语言运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应在大语文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学科融合实施共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观念下实施语文教学,让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其他各科目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语文学习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道勇.中学历史教材中文史知识的发掘与整合应用探究[J].甘肃教育,2019(13).

[2]丁文梅.语文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7.

[3]沈彩琴.文史不分家———浅谈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