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局学院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教育局学院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院从三月初开始在全体党员干部中进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学院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根据学校特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党委明确我在这一阶段的联系点是财经学院、成教部和机关第一支部,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任务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抽出近三个半天专门下到三个支部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听到了基层群众对学院发展方方面面的很多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我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平时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关政策的了解、把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年的历史背景

1、直接诱因

*年10月,在党的*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第一次系统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在党的*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在新时期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前几年,有学者: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没有发展,半点科学也没有。这种理论貌似合理,但事实上并未切中要害,这种观点并没有考虑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没有充分理解胡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是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25年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9.8%的背景下的。显而易见,它的重点不是讲发展,而是讲科学。发展的主旨是经济增长的速度;科学的主旨发展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例证)1、孙教授报告中所的问题,我国贫富分化加剧、城乡分割明显。2、污染严重,(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有人称应该改成“有山皆灰、有水皆黑”,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张北县地下水超采、北京以南水漏斗(吃子孙饭、掘祖宗坟的行为)

第二项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河北省委2009年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决策,目的就是要解决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办事效率低下、漠视群众利益、宗旨意识不强官僚主义盛行和腐化变质问题。直接诱因显然是引起中央和社会高度关注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和芋县7.14矿难瞒报事件。

2、深层次原因

两项活动的深层原因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结构和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客观地讲,我国法治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治的痕迹还很明显,大政府小社会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改观,甚至政府还在进一步走向强势。目前我国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状况还经常出现,政府是绝大部分社会资源支配者的角色并没有削弱。因此,为保持政府廉洁自律、高效运作,就需要经常性的开展“运动式”的政治整饰活动,纠正社会治理中的不良行为。这和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我并不是说我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和政治体制不合理。事实上,它是中国历史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虽然存在消极、局限的一面,但却具有历史合理性。黑格尔说过,存在的事物有其存在的根据,必然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

3、处理好“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年”的关系。

前者是终极目标,后者是手段和途径。或者说,“作风建设年”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抓手和着力点。发展要以人为本,找问题纠正错误也必须“以人为本”,某种客观的不良因素终究也是主观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4、本部门科学发展与全局科学发展的对立统一。

(1)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构成了其它部分的环境。因此每个部分的健康发展是全局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我院对*区。这是部分和全局科学发展统一性的一面。

(2)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对立的一面:如某学校升本,但大局并不需要太多本科院校;*年7月内蒙违规建设的新丰火电厂,但大局不需要大规模重复上马热电企业;*一直推动高新区改设经过正式批准的行政区,国家大局需要保证18亿亩的基本农田的最底线;*需要工业立市,大干快上,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但北京则需要*不发展或慢发展,把*当成一个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旅游区。事实上,不仅相同类别的部门和部门之间有竞争性和排它性,国家和国家之间同样具有竞争性和排它性。有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对立和矛盾只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

因此,许多地方和部门都希望把“科学”交给别人,而将发展留给自己,就像美国希望其它国家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而自己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拒绝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

我们的对策是什么?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应该有宽广的视野看待一个学校的发展,站在全国的角度考虑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比如师范类中专已停办、专科的全面萎缩也是大势所趋,而应用性职业类人才相对短缺,这就决定了我们专业调整的基本方向。但是在做事的时候必须从学校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自己的发展目标。

本位主义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每个部门首先考虑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能推动全社会的进步。

二、目前学校办学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下基层调研和平时的观察思考,我认为目前我院在办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办学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师范类专业还偏大,某些就业前景良好的职业类专业发展还不足,我院依然存在专业调整的巨大压力。

(2)办学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学校各方面体制依然维持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模式,因此而错失许多办学的机会,比如我们曾经因为体制问题无法考察运作某些定单式培养和合作办学的项目。

(3)对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比如对办学目标、办学环境和职业院校发展前景发展态势研究不够。满足于习惯性办学动作。

(4)系室设置与办学实际不匹配。师范类专业系部规模太小、太多,效益低下;某些受社会追捧的热门职业类专业系部规模超大,管理难度很大,系部设置规模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某些大系如护理学院在校生是小系的30-40倍。

(5)在办学定位学校体制上长期徘徊犹豫,导致校牌问题迟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内部管理和分配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1)岗位津贴、课时费等校内分配制度不合理、不科学,

(2)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固疾依然存在。

3、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干部身上存在眼界狭隘、缺乏远大理想,对自己要求不高,奋发向上、提高自身素质上做的不够等问题。

(2)在部分干部身上还存在精力不够集中、工作专注程度不够的问题。

(3)部分干部身上还存在责任和服务意识不强、对基层同志态度生硬等问题。

(4)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习惯。过去在学校整体工作中“以教学为中心”、在利益分配上“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具有局限性。以教学为中心解决不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无法解决将“产品”有效销售的问题(二次销售),当然也无法解决如何使学校工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职教中心靠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中学成为领导满意、群众认可,全国知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办学历史很长的张柴两所师范学校,为什么没能完成办学的转换,而最后走向了合并?

目前条件下,高职院校更应该的是“办学”和“经营”。

这首先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虽然我们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的历史,但高等教育推向市场化仅仅是1999年前后的事情,十几年的事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对我们的办学环境有什么改变?计划经济时代,招生计划是真计划、就业方案是真方案,一切都遵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来执行,甚至那个地方需要投资新建一所高校也完全都是政府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相当于一家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校长相当于一个车间主任,他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它生源、发展、学校定位、投资建设等等完全用不着他来考虑。因此,在这样一种办学环境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就是一个完全合理的逻辑。学校校长必须懂教学就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是真正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是学校定位、办学发展、招生就业的主体,甚至还是投资的主体。这就要求校长也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敏锐市场意识的经营和管理人才。

别说是学校,甚至工商企业,其行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计划委员会决定,其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主的关注点也主要是产品质量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不是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命运,而是你生产什么,你生产的东西是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你的产品以什么形式包装、企业采取什么营销手段,采取什么发展战略,是坚持主营业务,还是要跨行业搞多元化发展路线等等。(案例分析)深圳华为集团起步于1987年,其创始人是一个叫任正非的转业军人,经过20年的发展,华为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通讯领域屈指可数的高科技企业,*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而海外市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5%。短短20年就成长为仅次于诺基亚的全球第五大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集团公司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特别善于捕捉市场信息,那里有市场机会,它的触角就伸向那里,70%的公司员工从事的是跟踪开发新产品的研发人员和开发新市场的策划管理人员,而生产环节几乎全部外包,公司内部几乎没有生产车间。

不同类型学校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普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校长对教师应该的就是教学、教学、再教学,而对学生的要求就应该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目前“不尽合理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你就不应该搞任何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花架子。在这种办学环境下,“分数教育”搞不好,你就会失去领导的支持、败坏学校的办学形象、丧失优质生源,使学校发展步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而研究型大学,面对的发展环境是多出大师、名师和在一个领域响当当的知名专家,切实能为国家和社会科技领域解决问题。而学校管理层要做的就是为这些优秀人才搭建他们发挥才能的平台。当然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行政化倾向也很明显。

三、实现办学行为上的七个转变

为了解决学院上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种种问题,全体干部需要在思想作风上完成以下转变:

1、完成由成人师范院校向职业院校的全面转化。

2、完成由封闭型到开放型办学的转变

高校过去被称为象牙塔,原因:1、高等教育的行业特殊性,门坎较高,一般人想进进不来,教师想出去又可能不适应社会;2、高等教育长期属于稀缺资源,整个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不存在任何问题。表现:1、高校比较少的去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因为高校毕业生反正是供小于求,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2、形成特定的小环境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学校教师可能不认同机关干部的行为方式,而机关干部则对教师普遍有偏见,认为教师就意味着固执己见和保守,或者说知识分子如何如何等等;3、人才流动较少,与社会交流不足。甚至表现为与机关相比较高校双职工比例要高的多。

要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乃至实习就业等诸多环节增强学校和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

3、在教育理念上完成由单纯理论知识传授到注重实践实训教学的转变要把学院看成是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的基地。如果我们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无法适应饭店服务员的工作。那么,可能就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惯性存在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了。我们经常抱怨在校生素质低下,诚然他们可能学不好某门文化课,但不可能连一个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也做不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对活动课的兴趣要大于理论课。增加实训环节还能吸引学生专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而还能降低学生管理,减少学生违纪现象。中职学生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实践课开出率低,而文化课不想学,就只能寻求在其它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了。

4、完成由单纯招生工作到招生就业并重、以就业为导向开放办学的转变。应该主动溶入社会,捕捉需求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5、完成由外延扩张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的转变。由重基础设施建设到重视直接教学投入的转变;由扩大招生规模到稳定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的转变;经历连续六年的高校扩招,以往被压抑的高等教育需求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或者说地方高等教育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学龄人口将大幅度下降,高考学生从*年,中考学生从*年将出现一个拐点。

6、完成由单纯教学向全面育人的转化。有一位教育专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改革内参》上写了一篇名为“救救孩子”的文章,认为现有基础教育是摧残人的体制,过早引入的淘汰制度使大量学生早早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文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学龄人口内的孩子,不进学校就会就监狱”。初中毕业生不上普高而选择上职业院校大多是因为在中考竞争中落伍,家长把他们送到我院恐怕并不指望他将来能够当科学家或大学教授,但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合格劳动者的愿望是有的,不成才起码是要成人的。我们起码要满足家长的这一基本需求。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性问题。高校没有基础教育阶段那样严峻的升学压力,有理由做的比中学更好一些。应考虑将课外活动纳入总体培养计划,开发一系列能培养学生社会和交际能力又健康向上的活动单元由学生自由选择。做到活动有考勤、结束的时候有考核。使课外活动项目成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7、完成由计划依赖向服务市场的转变。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校招生的计划控制模式使我们习惯了对国家计划控制的依赖。一切的办学思想和都行为方式难以一下子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年的教育发展状况分析我们会发现,一切对政府和对计划依赖的做法都是靠不住的,最终将把学校导向衰败。

因此,职业院校应树立市场化观念,有强烈的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从市场中寻找出路。我们尚未“下海”,但已置身竞争激烈的“商战”之中。在高校和职业院校群雄涿鹿的时期,我们必须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办学,工作中处处讲求投入产出比,强化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加强市场调查和业务拓展。我们是一家“企业”,我们的产品就是服务,它们的共同品牌就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