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宝贵结晶,*省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当前,*省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已成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据统计,*6年,*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0.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比上年增长28.6%,增速远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本文拟根据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照《*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和《*省文化强省纲要》,对*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省文化产业存在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文化消费较弱和投入不足,机制落后等五大薄弱环节,并为此提出加快*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

*6年,有两件事情对*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国家“十一”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二是*省为贯彻落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文化强省建设纲要》以及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首次编制了《*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明确政府文化工作重点,引导文化市场主体行为,推动*省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显而易见,文化产业被纳入政府专项规划范围,意味着*省文化产业发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表明*省文化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增长势头强劲

截止到*6年底,*省文化产业拥有总资产1027.36亿元,首超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加208.15亿元,增长25.4%。全年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95.15亿元,比增29.5%。当年实现增加值210.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7614.55亿元)的比重为2.76%。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96.8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3.7%;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13.16亿元,占6.3%。*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6%(按现价计算,下同),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3.2个百分点。其中法人单位增长29.5%,个体工商户增长15.9%,均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现价增长速度。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78.27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90.5%;公益性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8.61亿元,占9.5%。与上年相比,经营性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同比提高了2.21个百分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现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同比降低了2.21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多元化投资主体已经形成

1.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相关文化产业大幅增长。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6年,传统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9.23万人,实现增加值42.41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4.5%,增加值增长9.9%;新兴文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6年,新兴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4.84万人,实现增加值20.82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略有减少,但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16.7%;相关文化产业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6年,相关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34.97万人,实现增加值133.66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11.6%,增加值增长39.8%。

*6年,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之比为18.8:9.9:71.3,资产之比为24.3:19.3:56.4,营业收入之比为13.9:14.4:71.7,增加值之比为21.5:10.6:67.9。与上年相比,新兴文化产业在拥有资产和实现收入两个指标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相关文化产业在吸纳从业人员和实现增加值两个指标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而传统文化产业在这几个指标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均有所减少。表明*省文化产业中,新兴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在*省国民经济运行的贡献中占有优势份额。

2.经营性产业单位发展大大高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6年,经营性产业单位与公益性事业单位吸纳从业人员比为92.3∶7.7,拥有资产比为87.5∶12.5,全年营业收入比为96.4∶3.6,实现增加值比为90.5∶9.5。说明文化产业已经不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服务部门”。从具体行业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在文化产业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超过一半,*6年实现增加值123.30亿元,比上年增加34.4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58.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次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有从业人员5.43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拥有资产140.42亿元,比上年增加12.67亿元。实现增加值27.9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新闻服务和网络文化服务的规模最小,从业人员分别只有831人和1310人。

3.文化领域不断开放,呈现多样化形态。*6年,在法人单位中,内资单位有1.24万个,占92.3%;港澳台商投资单位667个,占5.0%;外商投资单位370个,占2.8%。与上年对比,内资单位减少415家,所占比重减少0.6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增加33个,所占比重增加0.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单位增加29个,所占比重增加0.3个百分点。在全部文化产业单位中,内资单位实现增加值125.8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的59.3%;港澳台商投资单位50.01亿元,占23.8%;外商投资单位34.21亿元,占16.3%。

(三)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效果初显,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崭露头角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促进发展,效果初步显现。以*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剧院、昙石山博物馆等省级重点项目和各地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提高了*省城市群的文化品位,推动了*省文化设施建设迈向更高层次。*6年,全省共有219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大剧院、厦门园博园项目、莆田妈祖文化城项目等10项文化产业项目名列其中。在183个预备重点建设项目中,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工程、莆仙戏大剧院等7个项目名列其中。在文化产品制造业中,年利润超过100万元的有461家,占11.2%,年销售收入超过*万元的有2578家,约占62.5%;在文化流通企业中,年利润超过100万元的有73家,占3.3%,年营业收入超过*万元的有943家,约占42.4%;在文化服务业中,年利润超过100万元的有117家,占1.9%,年销售收入超过*万元的有854家,约占13.8%。逐步形成了以*省广播影视集团、*日报报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厦门日报社等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成为*省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二、*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文化艺术成果丰硕

一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省以精品战略为导向,精心规划和组织各项艺术活动,促进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6年8月份,*省歌仔戏《邵江海》获戏剧文学最高奖--曹禺剧本奖;10月份,*省选送的越剧《唐琬》获“*6中国越剧艺术节”金奖;5月份,漳州木偶剧团凭《大名府》《卖马闹府》《人偶同台》3个节目在第13届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夺得优秀表演奖。二是基层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队伍素质逐渐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从城市到乡镇、从社区到农村,形式活跃的基层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受益者。*6年,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3个,剧场、影剧院69个,群众艺术馆10个,文化馆80个,公共图书馆86个,博物馆85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26万场,观众1156.20万人次,剧场、影剧院演(映)出1.72万场次,全省以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以及文化站等“二馆一站”为主体展开的社会文化网络基本成形。三是戏剧事业带来新机遇。*省号称戏剧大省、戏剧强省,是南戏发源地之一,剧种多达32种。*6年,在公布的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省有11项戏剧类项目入选,包括了*省五大剧种的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以及永安大腔戏、四平戏、泰宁梅林戏、闽西汉剧、寿宁北路戏、木偶戏等。到*6年底,全省有专业剧团93个,民间剧团765个。众多戏剧类项目入选“国遗”,将极大地推动*省戏剧事业的发展步伐。四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全省启动了面向广大城乡的“*文化信息网”工程建设,以省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全省文化信息网站,通过整合全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宽带网和卫星通讯传送技术,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向广大城乡群众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娱乐和各方面的信息服务。

(二)新闻出版发展良好

一是图书质量继续提高,品种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有130种图书在省级以上各类图书评选中获166个奖项,比上年多19种44个奖项。其中《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分子创伤学》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全年图书出版3002种,比上年增加59种。既出版了《海峡西岸的崛起》、《中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读本》等一批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图书,也出版了近百种研究“三农”问题和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读物。如:“新农民新农村”丛书、“农民工学技能”丛书等。既出版了《*新童谣》、《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等反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图书,又关注市场,掌握读者需求,出版了众多文化品位高、市场潜力大、读者反映好的畅销或常销品种。如《古文字构形学》、《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等。闽版图书的影响力有所扩大,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二是报纸出版的各类指标增长较快。*省报纸出版紧紧把握舆论导向,既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旋律,又突出服务性、知识性、娱乐性,各类指标平稳增长。*6年,*省报纸出版种数达59种,全年报纸出版总印数9.7亿份、总印张34.55亿印张,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6.1%。三是期刊出版各类指标恢复性增长。*6年,*省有174种期刊,全年出版2902万册、总印张为12.74万千印张,平均每种期刊印数为16.68万册,分别比上年增加61万册、2902千印张、0.35万册。四是音像电子出版物高速增长。*6年全省6家音像出版社出版盒式音带63种、54.27万盒,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21.0%,出版激光视盘606种、2151.90万张,分别比上年增长106.83%和511.35%;全省4家电子出版社共出版电子出版物43种、18.08万张,分别比上年增长230.8%和112.0%。

(三)广播电视实力增强

一是“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止*6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0%和98.1%,分别比上年提高0.04个和0.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6年全省广播节目有85套,电视节目有36套,与上年基本持平,比*0年分别增加13套和20套。三是有线电视联网取得新突破,截止*6年底,全省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超过13万公里,全省有线电视用户数量突破450万户。四是广电行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将有新跃升。119米高的*广电中心主体工程已建好,现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于*8年3月建成,届时*省广电行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将有质的变化。

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即包括传统文化产业,也包括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品法人制造业*6年增加值增速高达38.7%。但相比之下,*省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6年*省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速为12.0%,比文化产业制造业增速低26.7个百分点。面对当前群众文化消费大幅度增长,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性、个性化的趋势,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6年*省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省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32.1%,从业人员占28.7%,资产占43.6%。

(二)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占GDP比重偏低

*6年,*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210.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比上年只提高0.27个百分点;其文化服务业(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14.08万人)与城镇单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基本一致(13.97万人),但所创造的增加值(63.23亿元)只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1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年的增加值为537.11亿元)。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6年的增加值仅20.8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27%,其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增长16.7%,但比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慢23.1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能结构、市场结构、人才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得到挖掘利用。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成为通病,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文化产业相关层所占比重及增速大大高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6年*省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占全省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9%,增速高达39.8%,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所占比重分别只有21.5%和10.6%,其增速分别比相关层低29.8个百分点和23.1个百分点;从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看,*6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1.34万家,平均每个单位仅36人,资产约750万元;从区域分布上看,*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法人单位数占全省66.1%,实现的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7.3%。而闽东、闽西、闽北的文化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相对落后。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看,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四)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

*6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3.5%和10.4%。将教育消费剔除,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7.0%,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6年*省人均GDP达到21471元,折合美元已超过25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1%,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关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五)投入不足,机制落后

近年来,*省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总的来说还有很大缺口和历史欠账,使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县及乡镇的三馆一站建设还有不少历史积欠;维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为城乡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一些重点文化工程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从文化系统自身的因素来看,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尚不协调,不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落后,一些艺术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游离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与需求之外,因而长期缺乏活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还是要提高认识。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之日,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全面走向世界之时;其次,要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作用。文化体制改革和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增强文化事业活力,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提高文化综合竞争力。政府是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文化服务的统筹者,既要发挥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要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消极作用。要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地制定和健全市场运行规则和法规制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第三,发展文化产业还要处理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因此,在大力加强现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继承中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进步发扬光大。

(二)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在全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到2010年,全省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00%的乡镇(街道)有文化中心或文化站,60%以上的社区和建制村有文化室(文化俱乐部)。继续推进*大剧院、*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以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在建工程建设。适时推动省少儿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海峡出版综合大楼、*省档案局新馆、省艺术馆新馆等建设项目。二是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的目标,重点开发富有*省特色的绿色、红色和文化旅游资源,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提升*省旅游综合竞争力。要加强重点旅游区开发,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经济区和旅游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新建一批旅游产业集群区块。完善、提升十大旅游品牌,培育、推出十条精品线路;完善、培育1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培育建设50个旅游小城镇;推出50家部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提升、推出50个国家A级旅游区,其中5A级旅游区争取突破5个。

(三)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一是加强*省特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和历史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加快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厦门海峡艺术中心、闽南文化生态区、地方剧表演场所等项目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公共文化重点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农村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加强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基本实现全省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及大部分建制村有共享网点;加强全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落实到位。三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省民营经济和吸引外资、台资的优势,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政策允许进入的出版物分销、有线电视接入网、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电影放映、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领域,吸引非公有资本或参加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兴办文化企业,加快*省文化产业发展。

(四)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

要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上重点向内地山区和农村倾斜,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文化领域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大的状况。二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扶持乡镇的无房文化站和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新建500座,力争实现100%乡镇拥有一座具备展览展示、科技培训、书刊阅览、农村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加强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全省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完成全省广播电视高山发射转播台(站)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完成村村通模拟卫星电视接收机改数字卫星接收机的工作。采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和98.5%以上。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建或改造农村数字固定放映点80个、流动放映点80个,实现“每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省扶持建立30个“共享工程示范区、县”,400个乡镇(街道)共享工程服务站点、5000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服务点。

(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其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要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使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自主开展服务活动。要加快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抓好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继续完善*日报报业集团、省广播影视集团、厦门广电集团的改革试点。推进在*新华发行集团和若干个省市县艺术表演院团的转企改制试点。推进省广电局、新闻出版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要坚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和机制,加快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农户组建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文化室,兴办农民书社、民间剧团及集(个)体放映队;推广和配送农村“文化流动服务车”,鼓励创作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文艺精品,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艺术之乡、书画之乡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

(六)进一步增加文化产业投入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鼓励民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产业集团。各级政府应树立正确政绩观,从偏重于经济发展转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重,确保社会事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要逐步增加政府财政在社会领域中投资、投入的比例,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稳步增长,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稳步增长,保持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占全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比重的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