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领头羊”,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党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井冈山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了一些研讨和思考,仅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目前,井冈山市下辖17个乡镇106个行政村,现有村干部300余名。现对在职的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分析如下:一是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比例达到1:3:1,平均年龄40左右岁,而且每个村都有老、中、青干部。二是文化结构明显改善。在现有村干部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到一半以上,其余的绝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极个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都是从事农村工作几十年的老干部,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并能在班子中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干部职数配备比较合理。106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村都配备了4—7名村干部,能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四是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年初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新产生的村级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进。目前,大部分村干部事业心、责任心较强,能热心农村工作,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热心为村民办实事,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对照农民群众的期望,我市村干部队伍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滞后,整体素质偏低。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突破个人的局部经验和思维定势,分析形势没有新观点,研究情况没有新见解,发展经济没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没有新办法。有的村干部求稳怕乱思想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视而不见,对外地、外村、外乡镇的新经验、新做法漠然视之,开拓创新精神不强。有的工作被动,精神状态不佳,面对差距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魄力。整体素质偏低也是当前村干部队伍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虽然目前农村干部的文化程度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全市绝大多数村干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仍然是低层次文化结构占据着村干部队伍的主体地位,岗位需要的政策、法律、经济、科技知识较为欠缺。

2、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村干部对本地经济发展走势心中无数,对新形势下如何对农村工作实施有效领导模棱两可,仍沿袭着发号施令、催收催种等“一贯制”的工作方法,不懂得运用经济规律指导本村经济工作,不愿意用示范、引导、服务的办法推动工作,不善于用法制的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有的村干部对为什么建设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把握不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积极性有待加强。有的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高高在上,与群众交流、沟通不多;有的村干部在换届选举时充满激情,许下承诺,但当选上任后就安于现状;有的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有的村干部间相互比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不讲风格,讲资格;有的村干部廉洁自律不够,用公款吃喝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有参与现象……等等,所有这些,既失信于群众,又损害了村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村干部心难稳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村的村干部任职“昙花一现”,一有门路,就丢下沙帽走人,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影响。

4、服务手段相对弱化,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的财力大幅度减少,村干部服务手段弱化,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并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应该去办的事没法去办,一些该办好的事很难办好,一些群众发生困难靠不了集体,因而,村委会和村干部失去了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注意到发展村级经济这个问题,但由于底子空、基础差、困难多,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仍然十分缓慢。村级集体经济的弱化以及无钱办事的现状,必然影响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村级干部积极性的发挥。

5、后备干部队伍不足,选人视野相对较窄。尽管这几年拓宽了用人范围,但由于村内优秀人才多数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加上回乡高中生、复退军人等能任职者寥寥无几,导致村干部选择余地较少,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干部缺少活力和战斗力。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带来困难和影响,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主要成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更新不及时,使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全市大多数村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2、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在村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民选村干部提拔较少,本事再大、工作再好,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就到头了,工作一辈子,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在经济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一概没有。在生活上,村干部存在子女上学就业、照顾老人等困难。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一年四季超负荷运转,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3、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把基层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市、乡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筹措难,乡镇财源有限,又不能由农民负担。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阻力。

4、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年轻人及能人外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国家社会管理有关政策的松动,农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不少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转包甚至放弃土地,转而务工经商,特别是那些有文化、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青年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中的优秀青年有的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的参军去了部队,还有的直接去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成为城市工业的“临时工人”。这一部分农村青年的数量最大,特别在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他们的示范效应将带动一大批农村优秀青年进入城市打工。这样以来,在家务农的人员便大多成了老人和妇女。有文化的“能人”外流,直接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断层。有的村选举村委会的几乎已无优秀人选甚至无人可选,勉强选上去的只能是那些没有多少文化且年龄偏大村民,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

三、对策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是农村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村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优良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要建好这支队伍,我认为要首重把握六点:

1、要把基本点放在“提神换脑”工作上,增强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的责任感。一要迫使村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组织基层干部开展“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点什么”的大讨论活动,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定式,把农村经济发展定位于大农业、大经济、大发展的高层次的框架之内,以此开创产业富民的新局面。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发村干部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干事业的积极性。三要组织赴外参观考察,促使基层干部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干部到外省市、区和本省本市的一些先进乡村参观考察,使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学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敢闯敢干、敢担风验、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断增强善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

2、要把立足点放在“充电补能”工作上,强化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培训力度。加强现有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增强村级组织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机制,注重在职村干部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培训,也要注重实用技术的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除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可组织专题讨论、经验交流、外出参观、“村官说给村官听”现场对话、“三农”问题咨询会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村干部的农村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为提高村干部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可逐步推行上挂锻炼制度和异地学习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选送部分村干部到镇机关上挂锻炼,或外派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

3、要把着重点放在“教育管理”上,建立健全村干部管理体制。村主要干部是村级组织的“龙头”,是村级各项工作的“主心骨”,抓好村主要干部的教育管理,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工作。为此,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对村干部分别建立起《政治理论和科技学习制度》、《村干部岗位责任制度》、《村干部联系包保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年终述职制度》和《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还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方法、程序等方面也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进行,市、乡、(镇)两级坚持狠抓管理,定期深入村屯,采取测评票进行测评的方式,对村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考察,并将考察结果与评优、待遇挂钩,群众测评满意票不过50%的,就地免职。严格的监督管理使全市村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村主要干部更好地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4、要把根本点放在“待遇提升”上,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村干部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各方面的待遇也有了明显改善,但要真正保护和发挥好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除村干部“不想当”、“不好当”和“不敢当”等思想顾虑,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关怀。在经济待遇上,要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建立健全村干部离任养老保障制度,使村干部感到经济上有“甜头”;在工作环境上,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大力支持和表彰,对家庭有困难的干部,要给予关心和照顾,对村干部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工作权利要依法予以保障,使村干部感到工作上有“干头”;在政治上,要重视从优秀村干部中培养、选拔镇机关工作人员,拓展他们发展进步的道路,使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有“奔头”。

5、要把关键点放“人才储备”上,建立一支优秀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立足选好苗子,建好人才储备库,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注意从复退军人、回乡青年、优秀妇女、务工经商者等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并把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与此有机桔合起来,力争做到每个村有2名以上村级后备干部。要注意给村级后备干部交任务、压担子,提高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同时,还要坚持备用结合,加强动态管理。当时干部出现缺额时,一方面要把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及时地充实到村极主要领导岗位;另一方面,对后备干部要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基础档案,定期考核,及时调整补充,落实管理措施,提高村极后备部队建设的总体水评。

6、要把落脚点放在“挖潜激活”上,大力锤炼提高现有村干部素质。实践长才干,实践出真知。要让村干部注重实践锻炼,立足岗位成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创造中锻炼提高自己。一是与一些科研院单位及发达地区的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施结对帮扶,选派一些村到发地区的村挂职学习,邀请科研院单位和发达地区的村干部来传经送宝。二是每年选一批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驻在农村,帮助村干部开展工作,有计划地选调村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增长才干。三是继续开展“五个好”村支部创建活动,使村干部在组织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新任干部,主动交任务、压担子,加强实践锻炼,帮助逐步克服缺点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