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我们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期,全国人民正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因此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的多。如何使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的道路上加快发展,富民强村,从而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农村工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只有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想方设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

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工作重心转移,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做好组织协调、信息咨询等软环境的保障工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乡镇企业大量改制,农村中集体经济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村级集体经济正在从企业经营活动领域逐步退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也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转变为资本或资产经营。面对新情况,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不畏难,发扬敢闯、敢拼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变前台主角为后台勤务兵,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这些都对农村工作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思想,转换角色、转学新技能,由第一线管理者变为幕后服务者,做好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宣传执行、组织技术培训、搞好信息服务等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2、全面取消农业税等新政出台实行后,村级经济来源渠道变窄,亟待农村党基层组织拓宽思路、开源节流,多渠道、多手段地走好强村富民之路。要解决农村现有问题就必须走城镇化、工业化道路,但以往那种主要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取得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收益越来越小,这使得农村通过增加建设用地取得企业用地租赁收入等来源越来越窄。而农业税、两经一费等农业税费的全面取消,使得村级经济依靠农业收益一块也仅限于鱼塘等土地流转发包中的村级提留。如何集约农业生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如何采取合法措施,挤出土地发展工业;进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级经济实力,更好地为民谋利、改善民生、建设优美环境,这些也都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多渠道地开源节流,扎实做好“双带”工作,增强村级财政实力。

3、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工作。2006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8元,农民生活富裕程度逐步提高、步伐逐渐加快,广大农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较之以前都有了长足飞跃。大量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来,技术培训方兴未艾,农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趋向初显端倪,传统单一的文化生活已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农民也热切期望能和城里人、镇上人一样,出行更方便、餐桌更丰盛、衣饰更鲜亮、家居更温馨,这都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做好引导和引领工作。

4、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民主权利更为渴求,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率先垂范,加强引导,不断推动村民自治工作朝广度和深度前进。解决了生存需要的现代农民,必然要求更多民主权利,把握自己命运。今年在*市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中首次采取的“一票直选”形式,就是为适应和满足广大农民日益高涨的民主权利诉求而适时采取的全新形式。事实证明,这一形式得到了广大的农民朋友的支持和欢迎,收到了预期效果,但也的确有小部分地区,宣传没有到位,引导存在偏差,没有取得应有效果。其实,要提高村民政治觉悟,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党内民主示范不可少。作为先锋队的党组织,如果自身平时能注重党内民主,强调普通党员权利,不搞“一言堂”,必将影响广大党员,并通过他们的宣传引导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更多周围群众,从而在广大村民中切实形成讲民主、重实效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能举“旗帜”、善探路子、会促发展的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经营比较分散,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等都势单力薄,在市场经济中难以和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展开公平竞争。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高举强村富民旗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多的优势,不畏难、敢为先,走别人没走的路、淌别人未过的河,闯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农民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一起推进新农村建设。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夯实党组织基础。要建设新农村,人是第一要素,基层党组织要使培养苗子提高觉悟、集聚力量、奋发图强,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更加重视新式农民的培养,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大工农业技术培训、拓宽市场经营思路。同时对于农村中已经涌现的优秀有为青年,党组织也要及时培养考察,适时吸收他们到党组织中来。同时转变发展党员的思路和模式,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重以事业激发创业热情,以事业留住创业主体,以事业吸引发展对象,使先进青年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影响和带动一批人,促进新式农民不断涌现,从而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蒸蒸日上的良性循环轨道。

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田园风光。“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城镇化、工业化,而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蓝图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则必须由农村基层党组织来担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超前规划、总体布局,调优农村土地、人力、金融资源,创设良好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加大环境保护,从而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固本清源,抵制不良歪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几千年小农经济的桎梏、二元结构导致的文化落后,使一些低级、庸俗、迷信的东西极易流毒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设条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可以有效地抵制并清除农村迷信等落后东西影响,引导农民投入到健康文化中去,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

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使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教育、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拓宽思路,创新形式,主动承担起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物质是基础,作为先锋队,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担负起发展生产的重担,紧密结合新情况、新形式,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形式,通过各种途径,组织生产,发展生产。按照“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公共担、民主管理、依法登记”原则组建土地合作合作社等各种合作社和行业协会,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加大招商力度,发展高效现代农业,逐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做好规划,搞好配套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民改变分散居住习惯,节约土地用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根据自身实际,走“一村一品”之路,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发挥“双带”效应,加强引导,成为强村富民的实践者和带头者。一个班子好不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带头致富做得好不好。作为农村生产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多方努力深挖潜能发展村级经济,多管齐下广扩“财源”增加农民收入,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戴。这就要求党员同志首先要成为求真务实的人,加强学习,敢闯敢为,走出一条致富之路,起好带头作用,从而带领群众致富。其次是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活水平新提高。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拓宽渠道,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

(三)完善规划,加强建设,成为田园风光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农村不等同于城镇,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现代工业文明和发达的服务业,但更需要天仍清水更绿的田园风光。要使农村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的进程中,不污染水源、不损害耕地、不污浊空气,继续保持天净水秀本色,做到村容整洁,基础设施齐全,就需要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具有超前意识,做好规划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把关,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的效益同时丰收。

(四)淳朴民风的引领者和熏陶者。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要在百姓中树立起和谐社会新风尚,党组织自身首先得过得硬,廉洁奉公、勤勉节俭、仁爱宽厚,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继而提升所在村农民群众素质,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农村实际,抓好乡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喜闻乐见的经常性、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文化知识和各项技能培训,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使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加强科学、文化、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农民群众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五)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的示范者和保障者。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不应搞家长制、“一言堂”,而应该重视和引导农民群众的能动性。作为引领者,基层党组织自己首先应发扬党内民主,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从而依靠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提高思想觉悟,发扬主动性,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共同投身到“两个率先”的洪流中去。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现象

(一)思想僵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不善动脑、不敢动手,“等、靠、要”思想严重。现在农村村书记、村主任年龄普遍偏大,尽管思想观念与过去比有不同程度的解放,但和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相比,思想观念仍显陈旧,许多人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里跳出来,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思想模式化、工作简单化仍有相当市场,“等靠要”思想仍较为严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任务,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年龄结构不均衡,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落后用人观仍较为顽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突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村党员多是四十岁以上甚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青壮年党员较少,党员队伍存在着严重的断层和青黄不接,极个别村甚至多年没发展党员。由于党组织活动不正常,加上中老年人在经济社会中影响力、向心力的不断下降,使得农村党组织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动力,直接导致了农村党支部战斗力下降,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的作用,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而少部分村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着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等不良现象,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三)组织形式有所改善,但吸纳有为青年、培养潜在人才的主动性仍不强,力度还不够。为适应新变化,我们打破了党组织设置的级别观念,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网络体系建设。加大了对非公企业中党员的管理,扩大了工作覆盖面。但面对现在部分青年人对入党积极性不够的现状,我们的工作还未能有效展开,主动性有待提高;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有效激励机制还有待制订。

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点想法。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要从全局上、战略上充分认识这项建设任务的重要性,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有关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担负起新形势下振兴农村、富裕农民、繁荣农业的历史重任。

(一)创新形式,广开纳贤之路,不拘一格引人才。针对当前村级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的实际,打破传统用人框框束缚,坚持多渠道选人。一是通过“双带双培”,形成“能人治村”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坚持把村干部培养成经济能人,成为群众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积极把那些优秀的经营能人、致富能人培养入党,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二是通过“公开招聘”,探索“大学生”村官新渠道。利用他们的理论知识,结合农村实际,帮助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高度重视,加强培训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培养全面人才。强化培训教育,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必须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激励他们的斗志;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来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农民群众强村富民的本领。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培训,才能真正使农村基层干部从小农意识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保障、壮大村级经济,实现保障留人才、事业留人才。自我表现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我们应该创设条件,鼓励党员发展、促进发展,用事业留住人才,同时,在职位晋升上创造更大空间,使优秀人才乐于在农村扎根,愿干、大干、干好。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上级党组织也要创设条件,对进入村领导班子的党员,通过保障扩面,加大养老、医疗保险力度,也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保障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