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思考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和谐社区建设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浦东新区潍坊街道通过把握基层社会建设的新变化,在创新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

社区建设新挑战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基层社会更面对着众多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就潍坊街道而言,基层社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人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从单位转向广阔的社会,社区逐渐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基本单位,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工作等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趋势。

二是大量“两新”组织注册经营在社区。潍坊街道辖区内现有3200余家“两新”组织,其中2007年一年新增的480多家企业中,就有80%是“两新”组织。“两新”组织从业的白领人员思想活跃、流动频繁、需求多样,传统社区党建面临新的挑战。

三是大量文体团队活跃在社区。潍坊街道有多达11000人自发组织、自愿参加了各类文体团队,这些团队已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需要予以正面引导。

四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社区。浦东开发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潍坊街道共有1.5万外来人口,其中有“两新”企业的白领,有餐饮行业的服务员,也有参加各类工地建设的工人。对他们的服务和管理面临着诸多难题。

五是大量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落到社区。社区管理注重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拓展新视野、增加新内容、强化新功能、发挥新作用,但也出现了“社区工作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现象。

六是大量社会摩擦出现在社区。动迁矛盾、房屋装修、群租现象、劳资纠纷、医患冲突、交通问题、消防安全等社会摩擦集中体现在社区,给和谐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

七是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如何通过资源供给和培植,为社区改善居住环境,提供公共福利,满足广大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多方面需求,已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社会管理新对策

基层社会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给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对此,潍坊街道不断思考,在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创新组织体制。完善组织体制,是提高党对社区各项工作全面领导能力的基础。近年来,潍坊街道分别在社区(街道)党工委、行政事业党委、社会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的组织体制方面作了新探索,基本形成了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各类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从而使党组织对居民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其次,创新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府改革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潍坊街道力求通过进一步加强街道与共治组织之间、街道部室与部室之间,以及双管单位与双管单位之间的联系,探索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这主要包括:通过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共治委员会“1+1”的管理体制,着重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要求;通过建立机关内部机构新的管理体制,着重实现街道机构设置“精简、统一、效能”新目标;通过建立双管单位互通有无、紧密关联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多网协同、多队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新机制。

再次,创新领导体制。健全和完善的领导体制,可以提升领导效率,同时给予领导活动以有效的监督。潍坊街道通过推进党政领导“双肩挑”、交叉任职以及双管单位双重管理的领导体制创新,进一步搭建了基层社会管理沟通协作平台,提高了街道机关办事处置问题的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个社会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求基层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潍坊街道作为一个基层单位,要在进一步掌握社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效率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