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局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市

教育局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事务上具有不同的责任和相应的权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照顾了地方和学校差异,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从而也强化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基本责任和权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实行学校课程管理的积极应对,使学校真正把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的基本责任和权利落到实处,从而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实践积极开展,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不少。如何统一认识,解决问题,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新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制校本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并积极实施,以促进校本课程建设更加规范,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前,校本课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关键要把握好“校本和发展”二个方面,即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发展。本方案自始至终贯彻这一思想。

评价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评价

一、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1、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2、体现二个“有利于”。即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哲学,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性。主要包括学校情况分析、学生需求调查及民主决策等等;

2、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完备性。主要环节:情境分析、目标设置、组织与实施、评价与改进。

3、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主体是教师,同时可以吸收专家、家长、学生等参与。

三、校本课程基本构成要素齐全。主要包括《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指南》,教学材料及教辅材料等。

四、课程目标的评价

1、课程目标的科学性。选择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

2、课程目标的个性性。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目标,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的现实性。重视学生需求,同时考虑到目标达到的可能性。

4、课程目标的完备性。在个性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总目标;形成目标系统。

第二部分:组织与实施的评价

一、课程构成要素的开发。

1、合理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确定课程纲要、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实验基地、辅助材料等课程构成要素,使之配合协调。

2、积极开发确定的各课程构成要素,并且达到教学活动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1、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符合青少身心发展特点。

2、课程内容符合已确定的课程目标。落实素质教育,具有载体性。

3、课程内容安排科学合理,建立在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之上。

4、根据需要向师生提供教学活动有关资源。

三、合理选择课程的呈现形式。呈现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一般应采用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隐性课程、选修课程等形式。

四、课程实施

1、广泛宣传。充分向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有关教师介绍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步骤,力求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努力实现学与教方法的变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实践。

3、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创办学校特色。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

5、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6、形成同课程教学相配套的评价办法,并积极施行。

第三部分:课程的评价与完善工作的评价

一、课程的评价

1、教学实施中重视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渠道畅通。

2、制订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

3、有专人负责进行评价工作。

二、课程的完善

1、定期组织力量进行修订或重建,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有专人负责进行修订或重建工作。

第四部分:课程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明确校长是主要责任人,指定某处室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二、成立学校课程审查委员会。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审定学校课程开发项目。

三、课程开发经费落实,设施到位。

四、建立管理制度。主要有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的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