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政增强气象服务农业通知

市政增强气象服务农业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东部新区办公室,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衡发展,提高“三农”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最直接的产业,农村是气象灾害多发区,也是气候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密切联系。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利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意义,着力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不懈抓好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基础,努力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防灾、有效防灾。

二、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国办发〔〕33号)、《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大风、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和局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加快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优化升级现有气象站网,增加灾害易发区观测站密度,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水平,力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以上。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各县市区要普查辖区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按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编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重点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农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建立应急处置体系。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按照《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规范》(气减函〔〕28号),做好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气发〔〕93号),在乡镇(街道)中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四)增强防御灾害能力。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农村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按防雷标准规范建房,提高防御雷击灾害能力。各县市区至少要建成1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创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一)做好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开展作物关键农事时期天气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农业部门合作,对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及时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二)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在各县市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土质、方位(以普查墒地段为主)布设1~2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选取有代表性的日光温室,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开展栖霞苹果和蓬莱酿酒葡萄果园小气候观测及专项服务。

(三)强化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完善气象部门和乡镇(街道)、行政村、中小学校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逐步建成以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为主体,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手段为补充的气象信息网络,力争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覆盖所有行政村。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作用,组建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等建立直接联系,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快捷性。

(四)深入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完善落实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为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依据。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工作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动态预警服务。加大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人员队伍等保障力度,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防灾减灾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发展改革、科技、民政、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气象、保险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和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推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气象为农服务整体合力。

(二)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攻关研究,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实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三)强化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和信息员培训,提高农民群众气象信息运用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基层干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制度,分别由乡镇(街道)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各行政村发放给全体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