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精选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市政债券是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重要方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也到了利用市政债券为基础设施融资的时候。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外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具——市政债券在我国一直还处于禁区。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的供求环境分析

一、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的效益成本不易分摊等,这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而通过发行市政债券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是使国家财政减负的好方法。它的优势在于:1.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分摊。市政债券的期限多样,短的几个月,长的可达30年;2.可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3.承销商之间的竞争可以降低发行成本;4.向广大的投资者发行,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可以降低利息成本。

上面这些成本方面的优势既使发行者有发行愿望,也增强了发行者的还款能力。另外,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效应,它的建成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这也加强了发债主体的还款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发行市政债券的能力。起步阶段应让那些最有能力发行的地区来做,比如北京。在2008年之前,北京市需要投资1800亿元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而目前北京市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300多亿元。所以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很是必要。另一方面,以奥运会为契机,基础设施的建成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北京市统计局测算,奥运会将对北京的经济增长产生每年两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这能够提供足够的还债力。

二、从需求方面看

首先,我国现有超过10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如果有合适的投资机会——风险不高,收益相对较高,这些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会很高的。国债的供不应求足以说明这一点。

其次,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有分散投资风险的需要,他们也将是市政债券的重要投资者。尤其是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更是需要长期资产来与他们的长期负债来配比,而市政债券刚好符合他们的需要。并且,法律上对这些机构的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投资比例也有明确规定。可是目前的债券市场品种太少,债券惜售现象很普遍,大大限制了他们建立投资组合的空间。

最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很需要新的债券品种来丰富市场。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该是结构平衡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发展之初就着重于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一直以国债为主,企业债发行很少,交易也不活跃。而资本市场很发达的美国,在1970年~1985年期间,美国公司在股市的融资只占整个外部融资总额的2.1%,债券融资额几乎为股市的10倍。并且债券市场品种非常丰富,有货币市场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公司债券等。其中市政债券占有11%的份额。不仅从国际经验上看应该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固有的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也使它可以起到资本市场缓冲器的作用。近几年股市行情不稳,如果资本市场保有足够的债券比例,这种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将不会那么剧烈。

我国发展市政债券的条件分析及对策

有了供给和需求还不够,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而国家何时能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则取决于发展市政债券的条件何时成熟。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发展市政债券的条件包括:相关法规的出台、投资者对市政债券的了解和信任、活跃的二级市场、债券的信用质量高、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独立的债券评级机构、可参考的基准利率等。

1、健全的市政债券管理法规。这是进行任何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基础性的条件。如果不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某些地方政府也会发生变相举债的行为,更不利于国家的监管。

2、可参考的基准利率。我国已形成了长中短各种期限的国债结构,可以作为确定市政债券利率的参考。

3、培养债券的二级市场。市政债券一般期限较长,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如果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没有方便的退出机制,在他们需要资金时可能面临困难。我国的债券二级市场还不够活跃,交易所市场交易清淡,银行间市场债券惜售现象严重,倒是刚刚开设的柜台交易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实际上,只有债券品种足够丰富时,才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

4、提高债券的信用质量。市政债券虽然由地方政府或其所属的企业发行,但也是有风险的。从1940—1994年,美国市政债券的平均违约率为0.5%。可以采取某种补贴拦截机制——即为了保证地方政府按时足额偿还债务,中央政府将一部分给地方政府的补贴暂留在中央,同时对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进行限制。对于保障程度更低的收入债券,可以由政府以其他来源的收入做担保,以提高债券的信用级别。

5、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这是任重道远的目标,它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6、发展独立的评级机构。债券的评级不是还本付息的保证,事实上,美国在1929年发行的被评级机构评级,到了1932年违约的债券中,78%曾被评为AA级或更高,48%被评为AAA级。评级机构重在质量,不在数量,目前已经有包括中诚信、大公等几家,他们可能缺乏评估市政债券的经验,所以向其他国家学习是必要的。

7、投资者对市政债券的熟悉和信任度。事实证明,我国投资者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关键是要建立信任度。股票市场发展的问题已经对投资者的信任度有了足够的打击,如果债券市场再出现类似问题,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要选择信誉最高的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进行预审,标准要严格,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被证明有效的标准,还可以对市政债券的还本付息进行商业保险。有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中央政府担保的做法,我不认为这是个好方法。在成熟的市政债券市场上,不应该存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连带责任。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城市规划区内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我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种市政基础设施必须按已经批准的各级城市规划实施,并依法履行规划审批手续。本通知所称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设施,防洪堤、电力、电信、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管线及工程设施。

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必须按规划实施,确需调整已批规划的,按以下规定进行审批。

(一)*市规划管理局负责下列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调整审批(按规定须报上级审批的除外)

1、机场,铁路,港口;

2、对外客货运站场,公共交通枢纽;

3、城市主次干路、快速路(包括桥梁、隧道等);

4、水厂及输水干管,污水处理厂及排水干管(渠);

5、110kv及以上变电站及送电线路;

6、国家通信干线;

7、高压燃气管道,燃气储配站

8、跨市、区、县行政区的所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这次全市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总结去年全市建设工作,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林梃副市长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去年全市建设工作作简要回顾并对今年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建设工作回顾

*年,我市建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发展目标,注重改善民生,加强市场监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全市建设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按照“四个一批”的总体要求,积极克服拆迁、融资、协调等诸多困难,全力实施一批事关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市政投资1.83亿元,比增211%,新建道路面积26.6万平方米,新筑下水道近3万米,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均创近年来之最。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我市首批BT项目海滨路中段改造顺利实施,已有部分路段试通车;海滨路西段改造完成了70%的工程量,金砂路东延路段建成试通车。一批市政连接段、治污绿化、危桥改造等“民心工程”相继启动、实施、建成。金新北路、*路竣工交付使用,*桥改造、*北路、*立交首层道路及东区污水处理厂厂外截污干管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焰峰路获第二批中行贷款批准,进入招投标阶段;*北路、*路、*路、*路、*路、*大桥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积极创造实施条件。管道燃气建设步伐加快。升平工业区气化站及金平区民营科技园供气管网启动建设,阳光海岸三期、万泰春天、景天园等10多个住宅小区管道燃气工程建成,全年铺设管道108公里,投资额2660万元,新增用户9820户;天然气置换工作稳步推进,约3000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

风景名胜区管理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完善景区设施,规范景区管理,通过省建设厅的考评验收。*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被评为“中国百强旅游品牌景区”。牵头做好侏罗纪公园落户*风景名胜区协调工作。以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为契机,抓好北山湾片区招商引资工作,并加强北山湾公共海滨泳场建设管理。

城镇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市城镇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我市城镇化工作今后十年的目标任务及相关保障措施。承办全省第六期和第十二期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将培训对象延伸至广大老区山区村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老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筑业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建筑强市”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走出去”步伐,建筑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突出。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46亿元,比增18.2%,创税4.39亿元。全力拓展外地建筑市场,形成广州、深圳、江西、湖南等多个规模市场,完成外出施工产值97.8亿元,占施工总产值67%;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协调、服务和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外出施工企业所得税转移工作调研,为“走出去”的建筑企业排忧解难,全年转移外税1.3亿元;进一步优化资质结构。多家企业晋升或增项施工资质,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梯次较为合理的资质结构体系。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3家企业荣获“*市企业五十强”称号,4家企业跻身深圳建筑企业百强行列,部分企业承接地铁、填海、高速公路、污水处理等高端项目,并将经营范围扩展到房地产、工业等领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继续推行工程质量巡查制度,大力整治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深入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创部优工程2项,省优工程项,市优工程项;市建安(集团)公司承建的广州富力金羊花园C5—C8工程、省二建公司参建的深圳市市民中心获“鲁班奖”,市建安(集团)公司荣获“创鲁班奖工程特别荣誉企业”称号。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强化。继续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和应急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一批违法违规企业、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认真吸取潮阳三建安全事故教训,加大外出施工安全监管力度,开展一系列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地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旧城改造取得新进展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积极探索旧城改造新模式,调研起草了《关于加快我市旧城改造的实施意见》。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已有548户居民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现正抓紧动迁工作,争取尽快动工建设。着力解决旧城改造历史遗留问题。5个片点完成改造,金樟立交、大华路尾、浮东老村等片点改造顺利推进,全年竣工新楼30幢,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回迁居民83户。乌桥岛改造各项前期工作有效推进,召开公众听证会和组织民意调查,并编制完成初步实施方案。加强房屋拆迁管理。严格控制拆迁规模,把好“三个不开工”关,进一步规范拆迁管理,切实做到拆迁程序规范、行为合法、补偿到位,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加大重点项目拆迁执法力度,对6户钉子户依法作出行政裁决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为推进金凤路桥建设清扫障碍,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拥护。

(四)行业监管水平得到新提高

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管理。完成《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意见》和《*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增聘燃气、会计专业评标专家,开展评标专家教育培训,强化投标报名、资格预审、评标开标等环节监督管理,有效地规范招投标行为;不断拓展交易中心服务功能,BT项目及特许经营权首次纳入招投标范围;完善工程招投标与造价管理机构联动机制,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全年办理交易登记项目158个,造价30.7亿元;实行招投标项目67个,造价13.3亿元,招标率和公开招标率均达到100%。进一步巩固清欠成果。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市开展整治欠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抓好清欠“回头看”工作,并完善落实防范新欠长效机制。

勘察设计管理日趋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加强对新颁布的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及资质标准的宣贯,引导勘察设计企业适应市场。勘察设计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勘察设计概算41.3亿元,设计面积408万平方米,业务收入1.7亿元。加强施工图审查工作,完成105个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及时纠正违反强制性条文问题,全市施工图审查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勘察设计市场专项整治,规范了勘察设计行为。组织开展勘察设计创优活动,繁荣设计创作,提高勘察设计水平。

燃气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全面推行燃气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个燃气工种100多名操作工人通过首批技能鉴定。完成56家燃气企业60个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工作,协调黄厝围三家气站搬迁工作。深入开展清理燃气行业无证无照专项行动,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180宗;加大燃气市场整治力度,取缔非法燃气销售点10多个,没收钢瓶以及非法充装工具一批,强制送检钢瓶20万个;加强用气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

房地产资质管理进一步强化。严格按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把好市场准入关。新设立12家有土地、有项目的开发企业,扶持发能、宜华等企业晋升二级资质;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行为的动态管理,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落实项目手册管理,健全信用档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商品房投资额33.5亿元,销售额56.4亿元,新开工面积272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75万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上年。

(五)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

建筑节能力度加大。编制出台《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纲要》,建立建筑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强化了设计、审图、施工、监理、质量监督闭合管理机制,顺利通过省建设厅专项检查。抓好锅炉厂改造项目、东方玫瑰花园等节能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并总结推广。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产品目录,全市已形成一批建筑节能材料生产企业及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企业。扎实推进“禁实”“禁现”工作,全年散装水泥使用量72.5万吨,商品混凝土使用量80.4万立方米,新型墙材使用量21.7万立方米,被评为“*期间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先进单位”。

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大“四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施工工法开发应用,8项工法推荐申报省级工法,创一批部级、省级QC成果,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人才建设扎实开展,完成1461名项目经理和7730名专业技术人员、注册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194人通过一级建造师初始注册,127人通过建筑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建设职业技能鉴定范围不断扩大,实施送教送考上门和到施工现场考核鉴定,组织技能培训鉴定8批次1331人。

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网应用系统日趋完善,总访问量240万人次,成为全市建设行业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被评为“*市十佳政务公众网站”。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机关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发展。以创建好班子活动为契机,加大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机关办事提速增效。15项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及一般业务管理事项顺利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并纳入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去年受理事项79项,办结率100%,实现零投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成为我市首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关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组织中层领导职位缺位竞争上岗,全力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扶贫帮困成效明显。圆满完成3年“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任务,被评为全市驻村工作先进单位;关心系统特困党员和职工生活,全年筹措慰问金12万元,慰问基层单位17个,困难户328户;从建筑业劳保费中调剂1600万元,帮助部分困难建筑企业解决了社保费缴交问题。

法制工作不断加强。完成《*市商品混凝土管理规定》等2个规章的修订和《*经济特区城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并按程序提交市政府审议;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建设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一年来未出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召开全市建设系统普法工作会议,制订“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建设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

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和反不正当交易行为工作,注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同时,工青妇、计生、城建档案、造价管理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结去年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方针。去年,全市建设系统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做了大量以人为本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开始转入科学发展、全面进步的新阶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源泉。一年来,我们坚持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之路,在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不断提高建设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推动建设事业新一轮大发展。

——必须始终注重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做好建设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年来,全市建设系统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于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房屋拆迁、清欠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建设工作的理解支持,为建设事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必须始终重视依法行政。我们的依法行政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效率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建设部门的形象。去年,我们着力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深入普法,使建设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社会各界对建设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人民群众就会支持我们,建设事业就能顺利推进。

我市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资金、拆迁等诸多因素制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二是行业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不足,利润率低;三是行业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仍需提升;四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仍需加大力度,“八无”工程整治亟待加强;五是城镇建设粗放、资源浪费问题仍较严重,建筑节能工作亟需加强。

二、*年全市建设工作意见

新一年建设工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继续围绕“加快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实现*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发展目标,发挥城乡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建筑节能力度,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建设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法制、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建设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128亿元,房屋竣工面积700万平方米;商品房投资额30亿元,新开工面积1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新开工面积5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新楼60幢;设计面积348万平方米,投资概算40亿元,业务收入1.4亿元;燃气销售量100万吨,销售额50亿元,新增管道燃气用户9000户;散装水泥使用量82万吨,商品混凝土使用量94万立方米,新型墙体材料使用量25万立方米。

为顺利完成上述预期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六项工作。

一、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城乡建设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便捷、协调发展的要求,以新一轮市政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推动各种要素的大集聚,拉动我市新一轮经济的大发展。要妥善处理好城建工作的“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大工程与小项目的关系,注重大小兼顾,实现整体发展;处理好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注重新旧并举,实现统筹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和谐发展。要全力加快海滨路中段、西段道路改造和*北路、*桥改造、*立桥首层道路、兰水星主题公园周边市政道路、东区污水处理厂厂外截污干管等项目建设,启动焰峰路、*北路、东坝仔周边道路及北轴污水处理厂厂外污水收集系统等市政项目建设,抓好*路、*路、*路、*路、海霸王周边排水系统等项目的筹备工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绿化、美化、亮化的市政“景观工程”。继续加大管道燃气建设力度,启动中心城区管道燃气实施特许经营相关准备工作,加快升平工业区气化站及金平区民营科技园燃气工程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继续采用BOT、TOT、BT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市政项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突破资金短缺瓶颈;探索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以通过省级风景名胜区考评验收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风景名胜区条例》,加强*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严格执行风景区建设项目定点和设计方案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防止违法建设和破坏性建设;加快侏罗纪公园建设,力争在今年国庆节建成开放。进一步抓好北山湾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加快发展。

二、全面实施“建筑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建筑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实施“建筑强市”战略。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市建筑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研究出台加快我市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素质等具体扶持措施,促成市政府将建筑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扶持。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制订企业资质培育工作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建筑企业做好应对新一轮资质就位准备工作。积极培育高等级资质企业,扶持1至2家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型企业向特级资质冲刺,形成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专业施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专业市场的施工能力;积极培育劳务分包市场,鼓励现有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申请劳务分包资质,今年争取培育10家劳务分包企业,使我市劳务分包市场形成一定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改制、联合和重组,发展成为施工设计一体化企业,提高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的竞争能力。

加快“走出去”步伐。围绕“巩固传统市场,开拓重点市场,培育新兴市场”的思路,发扬我市施工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建筑铁军”精神,在巩固发展现有规模市场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拓展建筑业市场空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信息、形势分析、行业指导、部门协调等方面上下功夫,积极引导企业在市场布局上进行错位竞争。要研究建立激励机制,对产值高、转移外税额度大的外出施工企业予以奖励,并对外出施工企业在资质升级、培训鉴定和创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扶持。各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建筑市场布局分析研究,在市场容量、投入产出比、政策环境等方面作出判断评价,集中力量开拓利润率高、政策环境好的外地市场,规避经营风险;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账证,主动适应税收政策调整形势,抓好外出施工企业所得税转移工作,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创新改造模式,全力推进旧城改造

积极推进旧城改造。遵循“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扶持、引入竞争、企业运作、部门配合”的原则,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前提,加大解危济困力度;以保护历史建筑风貌为基础,优化规划设计;以路网建设为先行,提升区位价值;以实现良性循环为目标,创新改造模式。对尚未改造旧城片区进行统一规划,划定成片改造范围,开展详细规划编制、现状调查和经济评估,形成若干个如“小公园”、“海滨路西段”的改造方案,作为我市旧城改造项目储备,适时进行招商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以往政府下达计划的方式,代之以通过土地公开挂牌、拍卖、项目招标等方式选择最具实力的企业作为主体实施改造。要积极推动梅溪河沿岸及乌桥岛改造项目的上马建设,引入有实力、有品牌、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企业参与项目改造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将乌桥岛改造成为一个生态型的高尚居住区;继续推进“新兴片区”、小公园历史风貌保护区和海滨路西段片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遗留片点建设进度,今年完成改造片点3个以上,回迁居民200户。

加强房屋拆迁管理。严格执行拆迁程序,制订符合我市实际的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探索实行拆迁前听证制度,切实维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积极研究改造、解困、安置等相联动的拆迁管理机制,创新拆迁模式,从制度上推动拆迁工作,破解重点建设项目“拆迁难”问题。

四、完善监管机制,全力推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继续完善工程招标投标管理配套制度,争取《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意见》和《*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尽早颁布实施。研究出台防范围标串标行为相关措施,加大对工程招投标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中标后项目的监管检查,强化评标专家培训教育、定期考核和准入清出,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管理。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制度,建立社会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做好信息,强化标准定额实施监管,规范工程造价咨询市场。继续抓好清欠“回头看”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欠薪专项行动,并通过加强项目监管、严格用工管理等措施,建立健全清欠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新欠发生。

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考核,进一步落实建设各方主体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健全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约谈、预警和应急管理等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继续深化以预防高处坠落和施工坍塌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建筑机械初始使用登记和安装使用登记管理,建立建筑施工起重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推行建筑工人“平安卡”管理制度,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建筑工人的有序流动。继续推行工程质量巡查制度,深化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整治,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深入开展质量创优活动,研究出台创优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各级安全、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改进监督管理方式,继续实施差别化管理,提高巡查频率,加大处罚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安全隐患。

继续加强勘察设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组织开展勘察设计市场检查,加强对勘察设计活动的监管。抓紧制订《*市勘察设计企业诚信管理办法》,完善信用档案,推进勘察设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建筑节能设计各项要求,提高勘察设计质量。研究推行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制度,促进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

强化燃气市场监管。组织开展燃气企业经营许可延续工作,把好燃气企业准入清出关。继续深化燃气市场专项整治,推行燃气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规范燃气市场。加强瓶装燃气市场监管,鼓励燃气企业创新经营模式,设置瓶装供应站,完善供应布局。理顺燃气执法体制,继续提请市政府尽快成立燃气执法机构,构建燃气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燃气供应管理,完善供应预案,确保燃气稳定供应。

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组织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换证工作,加强资质动态管理,严把市场准入清出关,进一步规范我市房地产市场秩序。

五、加强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全力推进建设科技工作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把建筑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着力推动建设事业集约式发展。建立“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调节”的节能推进机制,强化以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突出抓好按图施工和建筑节能分部验收,确保新建建筑施工图文件建筑节能设计合格率和施工执行率达到100%。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继续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广。加强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新型墙材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检测监督,全面推进我市“推散禁现禁实”工作。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树立科技兴业意识,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多渠道、多方面加大建设科技投入,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加强对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的谋划,引导骨干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逐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并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加强工法、专利研发和申报,广泛开展QC活动,争创部级、省级工法、QC成果及专利。

加强建设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建设职校、协会、学会的积极作用,全面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注册执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扩大考评鉴定范围,实施送教上门和施工现场考核鉴定,积极主动为施工企业服务。建立健全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机制,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注册执业人员、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等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高层次、高技能建设人才队伍。

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工作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一、我县给水基础设施的现状

受地理环境、区域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给水基础设施现状远远落后于其它城市。县内发展也极不平衡,总的来说,城镇优于农村,城区优于乡镇。目前,我县汉丰、镇东、丰乐城区人口近11万人,供水面积近5个平方公里(其中旧城2个平方公里,新城2个平方公里,丰乐1个平方公里)。主要由日供水能力2.4万吨的石龙船水厂、1万吨的驷马水厂及0.5万吨的姚光荣水厂承担。供水管网干线总长近30km,最大管网直径400mm,石龙船水厂和驷马水厂均以南河水为水源,姚光荣水厂以东河水为水源。随着2007年旧城按175m清库,现有石龙船水厂被全部淹没和彻底关闭。2009年三峡水库按175m蓄水,驷马水厂及姚光荣水厂取水泵房均需要不同程度的改造。旧城的管网使用年限长,老化腐蚀严重,淹没后不能原功能利用。总之,随着旧城搬迁,现有石龙船水厂和旧城给水管网面临着全部报废的局面。

目前,我县城区供水水质基本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但受给水基础设施投入、制水工艺的限制和老化腐蚀管网的影响,致使我县城区水质还不能完全达到卫生部高标准要求,特别是浊度指标难度更大,但总的情况城区水质优于乡镇。因此,如何加大投入,改进工艺,提高水质,就成了当务之急。

按照移民资金双包干规定,我县给水基础设施的搬迁实行移民资金“双包干”的政策,坚持“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按照新城建设规划,2006年前要建成包含中吉、安康、平桥在内的给水管网80余公里,需要建设资金6000万元,2007年前要建成日处理10万吨的陈家坪水厂需要资金9600万元,共需建设资金1.6个亿,而移民双包干资金仅有1.1个亿,尚差资金5000万元,资金差口严重,移民资金到位不同步。

二、我县给水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给水产业结构单一化是瓶颈。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水养水”的单一化产业链在短期内还难以改观,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如何形成以水为主业的相关产业网是给水行业的发展趋势,这需要在给水发展规划方面作宏观调控。

2、加大搬迁力度,尽快完成陈家坪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是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家坪水厂和配套管网的建成,是水务公司生存的基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按照规划要求,要在2007年前建成陈家坪水厂,2006年前配套城市供水管网,任务十分艰巨,资金差口严重,恳请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彻底理顺“水价”机制是关键。自来水作为供水企业的生产成品,虽是特殊商品,但应主要由价格杠杆来调控。我县城区供水价格一直低于周边区县,虽然今年年初进行了水价调整,但仍属于亏损调价,国务院办公厅[2004]36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市政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努力建设成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明确了城市供水价格要以“补偿成本,合理盈利”为原则。因此,建议尽快实行“两部制”和“阶梯式计量水价”,促进我县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自备水源的管理和统筹是难题。自备水源的管理和统筹问题一直是城市供水管理的一大顽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取水问题,二是排放问题。对于城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将严重影响该区域地下水的平衡,直接影响城市基础的稳定,轻则出现小范围沉降,重则出现房屋跨塌。城市污水处理费的收取往往是通过自来水价格为载体,取用地下水直接将污水排入污水管网,不仅规避了交纳污水处理费,而且加大了污水处理厂负荷。按照36号文件第十二条规定“切实加大对自备水用户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严禁用水单位在城市排水管网覆盖范围内,擅自将污水直接排放水体,规避交纳污水处理费”。目前新城已陆续出现直接采集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单位和部门,为了保护地下水,提高水质,节约用水,改善服务,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协调禁止在城区范围内开采地下水,将其纳入水厂统一供水对象中。

5、将“一户一表”制纳入供水规划是必然趋势。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和延续下来的多户一表制,面临着查表收费难、误差分摊难、安装不规范等多种弊端。我县旧城总表内用户近15000户,随着旧城的搬迁将全部实行“一户一表”制。为了加大力度,建议在规划上首先要求搬迁用户实行“一户一表”制。

6、加强综合管网规划设计是城市管网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规划是龙头,城市综合管网规划直接影响到各专业管网的建设,影响到将来城市管网的正常运行。就我县新城已实施的综合管网来看,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暴露出了一些具体问题,出现了包括供水管道到内的各专业管网互相打架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强化综合规划协调的作用,同时监控好各专业管网的施工图设计。

7、合理布局具有污染性质的项目,加强污水收集与处理力度是保证库中库水质的关键。一方面将那些有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放在库中库下游,让它们远离城区;另一方面要加大雨污管网建设的质量监控,保证污水全部正常输入污水处理厂,加大污水的治理力度,确保达标排放;三是及早制定库中库规划管理方案,严禁有污染的水上项目投入使用;四是要加大上游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保证库中库源水的质量。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确保库中库水质,真正体现滨湖城市风貌的真实含义。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标显示,进入9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已开始从短缺经济转为结构性的过剩经济。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需求管理政策便成为宏观调控的主旋律。199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来增加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加之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现有的投资仍不能为日益增大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给。在现有的财政投资中,由于我们对财政职能的转换方面的理论积累相对薄弱,实践中仍不能抵御旧体制的惯性冲击,使投资不能产生理想的预期经济效益。因此从理论上探讨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试从这方面提出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财政投资基础设施产业最适领域的界定和行业选择

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最适领域的界定和行业选择,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只有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无论是新增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对原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都完全由财政拨款来满足。这种投资体制,一方面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财政枯竭,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和有效需求日益增长的尖锐矛盾,使得反映我国基础设施拥有水平的许多指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发电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只是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市平均污水处理率只有10%,电话的普及率也很低。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基础设施产业欠帐较多,它在未来需要有个大发展,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可是,政府的财力又十分有限。根据联合国的推荐,基础设施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应为3-5%,而我国在1953-1983年这一比重仅为0.37%,近几年也只有2%。目前,在财政还要承担大量的体制改革成本的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依靠财政增加投资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是很难办到的。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必须扩大投资渠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更要优化投资结构。由于基础设施产业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财政投资的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领域,但不能是全部。因此,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这首先就需要明确界定财政投资基础设施的最适领域。一般地说,基础设施产业按照其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如电力传输、有线通讯、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城市街道照明和绿化系统、环卫环保和防灾系统。这些产品生产的增加,并不引起边际成本的增加,其个人使用也并不排除他人的使用。二是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如出租汽车,无线传呼等。三是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如一座桥梁,在不过分拥挤的条件下,增加一辆车的通行并不增加边际成本,故具有非竞争性,但要阻止辆通行设一个岗就可以做到,所以又具有排他性。有的物品具有竞争性而不具有排化性,如私人建造一座花园,即使设置围墙,也不能排除路人闻到花香并享受净化空气的好处。

上述三类物品,因性质不同,提供方式和途径也不大一样。私人物品可完全由市场提供。因为市场交换要求客体的可分割性和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私人物品具备了这个要求,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换来提供。而公共产品,它的需求和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其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和无法量化的,利益边界也无法精确计算。如果由市场来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可见,市场只适合提供私人物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所以对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投资的最适领域。至于混合的物品,它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最终采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即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解决。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必须由财政投资来发展。因为这些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众不可能且不应该通过生产交换来获得,而只能通过政府安排支出来满足。

对财政投资基础设施最适领域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时,不至于发生“挤出效应”,保证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在1998年下半年,启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发生了一些“挤出效应”,主要是财政政策扩张时,适当的投资领域界定不清,项目准备不充分,出现了抢项目的情况,挤出了一部分外资准备投资和地方政府自筹的项目。对于纯粹的私人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原则上财政要退出,完全由市场提供。至于一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根据我国的目前情况仍然要保证适度的财政投资。这些领域可以采取三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采取社会化的投资形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财政可采取参股的形式投资。二是可以利用外资,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对基础设施投资,对微利和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财政可通过贴息和风险担保形式投资,以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和减少风险。三是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公共基础设施,财政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对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投资形式,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财政投资基础设施产业最佳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式选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作为计划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建设的支出,其中也包括了全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由于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税收和国企的利润上缴,没有债务收入,因而基础设施的投资直接反映在国家预算中的经济支出项目上。

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1996年已下降到11.57%的最低点。另一个变化是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实现体制的转轨,开始建立了国债制度。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到1998年底内债余额已达7,100亿元,预计2000年可达11,311亿元。因此,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形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一般地说,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应包括:财政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外资和向社会集资。就财政资金来说,可有预算内、预算外和国债资。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与形式。

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必须采取财政预算内的直接支出形式,它的资金来源应主要是税收和规费收入。这种资金来源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与纯公共产品提供的性质是相吻合的。因为征税虽然是可以精确计量的,但公共产品的享用是无法量化的。所以,纳税人的负担与纯公共物品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缺乏精确的经济依据,使得这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只能通过国家税收收入来弥补,免费向社会提供。对于大多数准公共物品的投资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财政投资的重点是为基础设施提供基础条件的部门,其最适的资金来源是国债资金。因为国债资金也是国家可支配的资金,毫无疑问应该投向那些私人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承提的公共工程项目。但国债资金又与其他财政收入在性质上不同,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如果将它投到那些完全无法收回成本的纯公共产品项目上,势必造成国家未来偿还债务的压力,很可能使国债资金陷入借新还旧的不良循环之中,国债资金的这种投向即不符合还本付息的使用原则,也不能使其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我国目前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较大,1997年当年的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以上,还本付息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达26.9%,因此必须考虑国债的投资收益。实际上1995年底,我国国债余额的3,300亿中的80%是投在财政性的建设领域,主要是这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1998年下半年,财政对四家商业银行增发的1,000亿特种国债也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由于我国目前国债余额还仅仅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今后,国债发行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要很好的探索国债的最佳投资领域,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既包括期限结构,又包括收益结构,安排好盈利、微利和无利项目的投资比例。建议国家可考虑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国债基金,专门用于准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这样既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又使国债资金运行于良性循环之中。

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纯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可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而准公共产品领域可采取间接投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财政资金的参股和控股形式,财政贴息,对各种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担保和补偿。这些间接的形式,可以用较少的财政资金支持和推动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三、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投资效率的提高

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最适领域是私人不愿意和无力投资的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投资可以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特别是用国债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虑增殖性问题,以保证到期偿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率。具体地说,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基础设施企业的经营方式,建立内在的激励机制。过去,政府拥有和经营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其理由是它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涉及到的公共利益需要国家垄断。这种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使得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外在的竞争压力。投入产出不需核算,使用者的满意程度无需顾及,经营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负责提供基础设施的企业没有为其顺利运营所必需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上的自主权。因此,必须在组织上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使生产和经营基础设施的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使其经营方式多元化,运营原则商业化。对生产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企业,可以继续采取国有国营的方式。因为这些部门投资额大,回收期长,累积了大量的沉淀资本,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其边际成本为零,生产经营具有规模性或称自然垄断性特点。这样的部门,由一家或几家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能减少单位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采取国有国营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以防止自然经济垄断导致行政垄断。改革的第一步是将政府的一个部门转变为国有企业,使其与政府明确脱钩,并赋于经营自主权。这一步改革我国已进行并卓有成效。第二步是对这些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使其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成为市场的主体。公司化的直接益处是建立商业化的会计程序,明确运营成本和收益,使国有企业和政府的成本与收益更具透明度。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后,还必须引入激励机制,通过政府与这些企业签订经营协议,激励这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也可以将国有的基础设施企业交给民营和私营。国有民营和私营可通过租赁和特许权的方式,即公共部门可以把基础设施的经营(连同商业风险)以及新投资的责任委托给民营和私营。也可以采取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政府把由国有单位承担的某一重大项目的设计、建设、融资、经营和维护的责任转给民营和私营,使其在某一时期内(称为特许期),对此项目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并设法偿还所有债务,获得预期回报。特许期过后,将所有权再转给国有企业。

2、制定恰当的政策法规,创造有效竞争的制度机制。由于大多数基础设施行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的特点,使它们缺少竞争活力。这就使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总是面临着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两难选择,必须很好地协调二者关系。政府在制定有效竞争政策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首先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分别制定不同的有效竞争策略。对于自然垄断业务,建立模拟竞争机制的管理体制,即通过经营许可证制度和恰当的定价策略,提高其竞争意识,规范其经营行为。对非自然垄断业务,可完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样才能使整个基础设施产业处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状态。

3、以经济原则为基础,建立高效率的价格管理机制。过去我国对基础设施产业的价格管理,采取从低定价的原则。大多数产品的价格都低于其边际成本,违背效率原则。因此,改革基础设施产品价格的管理体制,是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手段。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效率为准则,根据公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分配体制的改革,使其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既具有刺激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功能,又不损害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分配效率。我们在制定基础设施产品定价策略时,可借鉴英国政府的做法。英国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价格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行最高限价模型,即RPI-X价格管理模型。RPI为通胀率,X为政府对企业所规定的生产效率增长率。最高限价模型,可以促使企业自觉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加强企业管理,使生产效率的实际增长率高于政府规定的X值。这种价格管理体制,既对企业有内在激励机制,又使价格控制在政府期望的范围内。

4、整体规划协调发展,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成本。许多基础设施企业有一些共同需要,如电力、邮电、自来水、燃气等部门都要使用地下管道。过去,由于各自为政,许多城市每年都需要挖开大小上百条路,挖了填,填了又挖。这种重复建设一方面增加了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城市交通、环卫和市政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政府应考虑从共同使用地下管道的有关行业中,筹集一笔共同基金,组建地下管网公司,对地下管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在电信业中也存在此类问题,是否可由政府牵头,将公用网和专业网进行统一协调和共同建设,这样就会大大节省网络建设的社会成本。在交通运输方面,政府应做好各运营企业的协调工作,以利于对现代交通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安东尼.B.阿特金森等著.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莱斯特.C.梭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J〕.经济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