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知识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模式

知识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模式

摘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建实践团队,对贵州省黔南州卡蒲毛南族乡进行了实地调研。本研究立足产业规划的目标,通过访谈和考察,发现贵州卡蒲毛南族乡存在一些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难以形成规模化、缺少同类品牌竞争能力、手工艺产品附加值低等。另外,毛南民族文化竞争力也弱。根据毛南族乡发展现实,提出结合文旅融合以文化吸引游客、重视教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等措施对毛南族乡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改造,以产业助推卡蒲毛南族乡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效路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现阶段,我国仍需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果实,促成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推进脱贫攻坚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新时代青年到贫困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工作,自身也得到了极大成长,但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研讨[1]。为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建师生团队,以贵州省黔南州卡蒲毛南族乡为背景,探索引领新时代高校青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一、认识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理论沉淀,基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创造性地提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战略,解决好乡村的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2]。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如何实现减贫以至于乡村振兴尤为重要。对于乡村振兴,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一)调研设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要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了解卡蒲毛南族乡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一方面,课题组提前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以及文献分类,从整体上对卡蒲毛南族乡的大概情况基本清晰为后续实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团队对驻村工作队、农民进行访谈,团队于2022年1月来到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以“筑梦卡蒲延锦秀,乡村振兴奏强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承品、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马卫平经理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立足产业规划的目标,尝试对毛南族乡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增加亮点,以产业助推卡蒲毛南族乡的乡村振兴。先后去了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毛南族产业园、民族风情园等实践基地。随后又先后走访了卡蒲毛南族乡的新关村、场河村等村寨。

(二)访谈调研

访谈调研对象既包括乡村干部,又包括农民、基层工作者,访谈的主题主要是对目前乡村振兴的评价以及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下的具体措施。对中小学生莫跃争、莫跃柔、石儒杰等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实际困难,把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向学生家长细致讲解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帮扶政策及学校具体举措,团队设身处地且形式多样地对学生进行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宣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常怀感恩之情,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在与村民、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为加强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效果,全面展示同济学生资助政策,讲好同济学生资助故事,分发了关于同济大学的纪念明信片等,在此次走访的尾声,驻村第一书记也鼓励学生家长携手并肩加紧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为家庭、家乡和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在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马卫平经理的带领下,课题组参观了新关村校农结合示范基地。作为特色种植园新型立体大棚,其在种植技术、种植品种等方面都有着创新。同时,马卫平经理也提出劳动教育基地的发展需求,需要以较低的运营成本实现短时间创新升级。团队成员则提出发挥基地优势,依托毛南族乡独特文化携手打造一产、三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文旅创意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乡村,从而打造特色品牌,反哺一产,提高自身竞争力。虽然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起点较晚,发展缓慢,但是已经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都是外销的,农副产品都会发往广州、贵阳等周边地区。现在和产业园内基础设施都已经初步完成,未来方向将会朝着农旅结合的方向运营和过渡。课题组同时对毛南族产业园以及民族风情园进行参观调研。聚焦于乡村振兴问题,对卡蒲毛南族乡的文化以及产业展开一系列深入的调研,在“校农结合”示范基地的引领下,农业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以“中药材、蔬菜、畜禽、水果”为主导的产业逐渐收效颇丰,试图实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以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为契机,着力打造毛南民族特色产业旅游文化,构建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毛南小镇由功能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在与驻村书记吴承品的交谈中知悉卡蒲毛南族乡为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总体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图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夯实集体经济根基,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实现绿色产业新成效。以“校农结合”为依托,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支持、补助奖励等方式,将就业创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农村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电商化经营、品牌化提升的发展新模式。

二、贵州卡蒲毛南族乡遇到的问题

(一)产业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受限,阻碍一产成规模化发展卡蒲毛南族乡地处黔南山原峡谷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80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但晴日较少。“地无三尺平”的地理条件使得卡蒲毛南族乡没有足够平整的土地用以耕地,无法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规模化蔬菜、粮食的种植;“冬无三日晴”的气候条件又使得这里难以培育出优良品质的果蔬产品,反而适合种植茶叶,但周边“都匀毛尖”的规模化生产已形成完整且固定的产业链,卡蒲转行进行茶叶种植没有竞争力。由此,一产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乡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进而导致耕地荒置的恶性循环,一产难以成体系、成规模发展。2.二产附加值低,缺少同类品牌竞争能力目前,卡蒲毛南族乡的二产以农特产品加工为主,如蓝莓特色产业、酿酒系列产业等,此类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规模较小,品牌企业的比例较低,缺少内生发展活力。而相关毛南土布床单、毛南山鸽蛋、毛南刺绣等民族品牌在同类商品中缺少品牌竞争力,知名度较低,无法通过毛南族这一标签打响品牌。与此同时,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是卡蒲毛南族乡可供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但目前以毛南族传统织布、刺绣、香囊、酿酒等手工艺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并未形成规模,难以将相关技术人员系统组织起来,这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仍有待开发。3.旅游业投入大,短期难以得到有效回报卡蒲毛南族乡在一产与二产发展受限的情况下,考虑以毛南族文化为源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但与此同时需要将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相继建设起来,投入资金巨大,短期无法得到有效资金回报。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足够的知名度予以支撑,卡蒲毛南族乡距离县城较远,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也有较远距离,交通成本的投入与旅客可获得的游玩体验不成正比,同时平塘县旅游景点较少,难以形成区域链接的旅游游线,在贵州省多个知名少数民族村寨的影响下,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由此,需要立足本地实际,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既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路径的改动,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推动形成毛南族民族工艺传承、“校农结合”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集群,将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发展路径小规模的融入并进行试点发展,助力全乡实现二产带动一产联动三产的发展格局,成为一二三产业态融合发展示范点。

(二)文化问题分析

1.手工艺产品附加值低毛南手工艺品以竹编为主,大部分产品为竹凳,调研过程中发现毛南族的竹凳凳面极具特色,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由于是普通的生活用品,所以其附加值低,普通人家编制竹凳耗时长且没有售卖市场,所以手工艺品以家用为主,没有进入市场流通。2.生产与销售衔接困难为转型升级劳动实践基地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询问其经营者是否有考虑过将养殖出的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成毛南族特色食品进行销售,被告知他们的产量有限,不能提供大批量的毛南族特色食品原料,同时小作坊式生产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没有前期市场基础,购买者会很少,最后导致产品滞销。现在有毛南族特色食品制造商,他们一般大批量进口广州、云南等周边地区原材料,满足其大规模生产需求。3.毛南民族文化竞争弱毛南族文化和贵州比较知名的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相比竞争力较弱,首先,毛南族文化被汉化影响巨大,从毛南语来说,由于毛南语没有专门的文字体系,所以传承需要口口相传,然而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年轻一代只能听懂毛南话,大部分不会说毛南话,尽管学校提供毛南话教学但是缺少语言环境,导致毛南文化在不断流失;其次,毛南乡不像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保留有原始的少数民族村落格局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在一次次翻新之后,毛南族乡现存的原始建筑十分稀少,在少数民族风情园中有复原建筑,但是新建痕迹重,导致其对游客吸引力弱;最后,毛南文化缺少宣传,导致其在外界鲜有人知,难以和出名的其他少数民族竞争[3]。

三、基于当地实际的应对措施设计

(一)产业要结合文旅融合以文化吸引游客

目前,卡蒲毛南族乡已有的1500亩“校农结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主要功能停留在蔬菜种植方面,结合少量的寒暑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收入来源仍固定在售卖种植所得农产品上,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同时蔬菜价格受环境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由此考虑将种植基地拓展为集农业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开辟土地作为农业采摘专用,种植蓝莓、葡萄、草莓等适用于农业采摘的果树,同时开辟依山的梯田与相应服务设施供农业观光专用,形成完整的种植基地农业体验游线。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村民对自家进行农家乐、民宿改造以进行服务设施配套的完善。建设农业种植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需要对目前的种植基地进行小规模改造,以突出该基地供游客游玩、观赏的功能,融入毛南族文化以达到农业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结合的目的,使得游玩项目更加多样化,更具独特性。同时需要加大宣传面,如在来往道路上予以标识牌的引导,在各大宣传平台对目标人群进行针对性宣传等。

(二)要重视教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目前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在寒暑假也作为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但实践岗位较少,覆盖面不够。因此建议扩大覆盖学生的年级,丰富劳动实践的方向,与小学、中学均开展劳动实践合作,作为学生们劳动课的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自己种植并培养农作物,全周期参与劳作;与职业学校、大学进行合作,邀请大学生作为小学、中学生劳动实践的指导老师,补足寒暑假之外的学生实践岗位缺陷。同时可以向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基地以进行学业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作为小课堂内容向低年级学生进行讲述,完善全年级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由此,一方面可以完善学校培养学生的培育体系;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家庭选择此基地作为周末游玩去处,进一步吸引更多客源,将劳动实践基地与田园综合体进行结合发展,相辅相成。

(三)科技要结合示范性种植开拓精品化方向

目前的蔬菜种植基地面积为1500亩,与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尚有一定距离,在发展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劳动实践各个方向后,供以专业生产售卖的土地面积也会大幅减少,由此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将种植基地朝着精品农作物的示范性种植基地方向转变。对农作物种植的培育方式、培育技术进行创新性的尝试与研究,利用大棚或智慧方舱进行自动化培育的尝试,并向其他省份平原规模化种植区进行推广,目前的种植基地提供种子、肥料,并进行种植技术和培育方式的指导。

(四)区域要突出毛南族文化的个性特点

1.强化产业园区文化品牌打造产业园区建设结合文化品牌打造,引进龙头企业进驻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以规模化生产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聚力做强蓝莓特色产业,打造卡蒲特色农业品牌;开发“毛乡源”酒系列品牌,做强、做优毛南土布床单、毛南山鸽蛋、毛南刺绣等民族商品品牌,大力设计开发有关猴鼓舞的来历、石孃的故事、卡蒲的由来等民间传说中的相关挂件、饰品、摆设,不断丰富生产多样化的民族旅游商品。2.加快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升级探索以民族特色产业升级为切入点,以毛南族传统织布、刺绣、香囊、酿酒等手工艺为主导产业,依托入驻产业园区的一批企业带动,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逐渐形成户有作坊、村有产业、乡有特色的“一户一业”产业格局,实现乡域内毛南土布、刺绣、香囊、酿酒等农特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和产业化,让独具毛南特色的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增收效益。3.引入民族传统文化体验业态以毛南族民族传统纺织、刺绣等手工艺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民族文化展示、民族节庆体验、民族文化研学、民族美食体验、民族工艺体验等,以此推动毛南族特色产业种植和民族手工加工业深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推动形成毛南族民族工艺传承、“校农结合”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集群,助力全乡实现二产带动一产联动三产的发展格局,成为一二三产业态融合发展示范点。4.建立校—农—民产业生态链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中心,加强与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合作,改善当地种植环境,提高农产品价值;考虑农村居民就业问题,为当地农民提供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就业机会,吸引原住民回流,让年轻的劳动人才留在当地建设毛南族乡。现阶段,我国仍需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果实,促成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课题组依托贵州省黔南州卡蒲毛南族乡实地考察,探索高校在引领青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建多层次梯队实践团队,持续对接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撰写贵州卡蒲毛南族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报告、产业分析调研报告,提出了以数字化方案助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形成“智慧方舱”基本技术指导案,完成“卡蒲毛南•智慧方舱”乡村振兴产业园区一期、二期规划方案,设计智慧方舱外观构想示意图。2021年暑期团队扩大规模并再次出发,在以发展生产为核心的基础上,关注到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开发,并完成了项目文创产品设计。从提升当地人居环境出发,打造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民居,团队对“智慧方舱”的应用场景、外观进行了搭建和设计。同时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破解区域农产品滞销难题。下一步同济大学还将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积极促成同济—卡蒲毛南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落地,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四方合作共赢的态势。在校内,一方面依托同济大学的智力优势,开发乡村振兴相关主题课程,提升当地农民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积极宣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旋律。在校外,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源融入校外实践教学。做好动员工作,完善岗前培训,树立安全、纪律意识,号召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社会实践与“三下乡”活动,持续孵化团队参加“挑战杯”及“互联网+”竞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所长,将专业所长转化为当地所需,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化合作输送乡村振兴人才、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精神。

作者:孙亚琛 方勤 单位: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