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选择适合组织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有利于促进组织知识转移和知识分享,从而提升组织运营绩效。然而,如何选择适合的知识管理战略需要从组织知识管理特性、知识转移情境和组织发展阶段或目标进行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代表着组织通过增加知识管理的价值而达到公司共同目标的选择方式(Kim等,2014)。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应根据组织特点、业务类型及战略、条件和所处环境进行确定,以找到最适合组织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在组织实际运营过程中,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一般是按照组织自身的主观经验、经营常识进行的主观抉择,并不是系统的决策和分析。截至目前,出现了一些科学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模型化知识管理战略选择的方法和技术(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多准则决策、多维度复杂权变模型等),它们能够动态、准确地反映出知识管理选择的影响因素、组织环境和决策结果之间存在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例如,詹越(2009)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模型辅助知识管理战略决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所具有的非线性映射优势可以辅助组织进行知识管理战略选择决策。詹越(2009)较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选择相关文献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组织类型、组织知识来源、组织知识资源定位(核心知识、领先知识和创新知识)、组织核心业务类型(事务型、集成型、协作型和专家型)、组织核心知识类型和组织产品生命周期。例如,秦立栓(2010)通过充分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点及经营现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必须走人际化战略发展道路。陈洁、谭宏(2012)研究了职业院校知识管理战略选择所面临的问题:缺乏整体的知识管理理念;知识管理系统不健全。据此职业院校应根据特定专业的知识特性、知识转移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阶段来分阶段适时选择编码化战略或是人际化战略。潘溯源(2013)则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他认为对于基本型高新技术企业,如果企业外向合作能力强则宜采取合作知识获取战略,反之则采取自主知识获取战略。对于拓展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强则应以自主知识创新战略为主、合作知识创新战略为辅;若合作能力强而自身创新能力弱则应选择合作知识创新战略,若合作能力弱而创新能力强则应选择自主知识创新战略。对于核心高技术企业,应该以自主知识创新战略为主,辅之以合作知识创新战略。

另外,组织文化也是知识管理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被不同组织广泛地应用和研究。例如简传红等(2010)在竞争价值框架(CVF)下得到:在宗族型组织文化下,组织倾向于选择人际化知识管理战略;在创新型文化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选择人际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层级型文化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采取编码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市场型文化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采取编码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安健等(2013)基于医院文化的视角探讨医院内不同群体的知识管理战略选择,他们认为医院文化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前置变量,医院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选择要与医院人群亚文化相匹配,发挥知识管理对医院文化的塑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医生群体中的知识管理应侧重于积极人际化的战略,护理群体中的知识管理应侧重于保守人际化的知识战略,行政人员群体中的知识管理应侧重于保守编码化战略,医技人员群体中的知识管理应侧重于积极编码化战略。

2知识管理战略选择模式探讨

知识管理战略选择模式的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焦点和话题,在此以典型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作如下探讨。Zack(2002)从知识来源以及企业现存知识差距两个方面,通过“SWOT分析”来确定企业是选择进攻型战略还是保守型战略。国外学者Earl(2001)从知识资本、基础、能力、地图、流程、沟通和共享7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也有国外学者从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总部授权、总部执行”“、总部授权、区域执行”“、区域授权、当地执行”3种知识管理战略选择模式。我国学者姚先国等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内部组织结构以及文化特征、组织各层级发展目标、企业网络环境状况等从战略、战术和业务方面来确定自己的知识管理战略选择决策。国内学者在跟踪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选择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通过过程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保持竞争地位。目前,企业较多采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主要包括自主知识创新战略、自主知识获取战略、合作知识创新战略以及合作知识获取战略四种适用于不同情形的战略。自主知识创新战略主要凭借企业自身力量进行知识创新,需要极高的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来面对各种市场风险的威胁,来获取市场回报及份额,并维持自身的竞争地位及优势。自主知识获取战略主要依靠企业外部知识资源来弥补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缺陷,因此企业的知识吸收以及利用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合作知识创新战略主要通过企业的外部产学研联盟及合作进行知识创新活动,企业间的合作能力是本战略成功应用和实施的保障。合作知识获取战略主要通过外部合作活动来汲取有效的知识或信息,因此对企业合作能力及知识吸收能力显得较为关键。

3知识管理选择实例简析

Johansson等(2013)以沃尔沃科技瑞典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聚焦于项目知识管理对项目之间知识分享的研究,提出了项目知识管理引领公司内部的创新业务单元,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定性案例研究项目的知识管理提高对知识共享在组织项目之间的支持度。研究结论表明,知识贡献者宜采用编码化战略与其他项目进行知识共享,而接受者适合采用个性化战略从其他项目检索知识;当公司组织内部实行了较为成熟的编码化战略时,应该提高公司个性化战略,促进知识社区的实施来支持项目之间的知识分享。Stevens等(2014)针对目前住院患儿疼痛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存在的种种不理想状况,应用知识转移战略从多个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多维度知识转移战略转化了不适当疼痛评估和管理对住院患儿疼痛过程和临床结果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了医院患儿疼痛的治疗有效性。以上实例表明,选择适合组织发展需求的知识管理战略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掘知识管理的价值,采用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4研究结论及展望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争情报知识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二)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f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

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性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f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不能单独发挥作用。竞争情报系统是知识的生产和增值。竞争情报的某些结果只有通过知识管理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竞争情报搜集的信息和知识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种知识沉淀、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而知识管理通过对员工的培养,将会使员工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对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有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因为最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产品只有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情报人员才能综合提取和归纳出来。因此只有结合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共同力量才能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信息学习、交流、共享型的企业文化,为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

总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相通的。只有正确地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工作与研究。甚至我们可以把知识管理作为竞争情报的指导思想来认识,便自然地将实践性极强的竞争情报工作与先进的知识管理思想结合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能促进理论的发展。在知识管理成为新经济时代一种潮流的情况下,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加以自觉运用,对于切实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身的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二、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三)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超级秘书网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总结企业文化大体包含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则主要研究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员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沟通企业的外部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原则,那么它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终将被企业抛弃。

2.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不同于泰罗制、不同于行为科学、不同于理性主义管理、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来改造人,使人能够产生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发挥其积极性并作用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作用的积累。

3.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词来源于费孝通老先生的著作。文化自觉主要指企业家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根源的自觉性。大部分企业家在分析企业不景气的原因时,往往强调资金问题、体制问题、包袱过于沉重的问题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现象,它们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这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企业家要想经营好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性,不具备这一素质,就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

4.文化主导。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像泰罗制以经济要素作为主导因素,行为科学把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作为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则是把文化的培育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使其成为主导因素。既然文化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那么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企业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文化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技术模仿、扩散和技术溢出),可以缩小这种差距。Caniels(2000)指出:“知识(技术)溢出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扩散的含义更广,它覆盖了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方式,而知识溢出则只是其中的一种”。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资源。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成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很少是由共同的文化或制度的承袭而维系成一体的”。因此强调,“如果要解释索尼、本田或雅马哈公司的成功,真正应当研究的是它们在善用资源方面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方面的特点。西方管理人员不应过分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而应确保本公司有充足的奋力拼搏能力,促使大家不懈地追求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正因如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方面,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性、创造性。事实上,世界软件开发史上所有的重大里程碑始终都是由个人或很小的组织所创造的。适合个人创新、组织灵活机动、完善的人才流动体系正是使硅谷始终充满新活力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四、企业文化中的知识管理

安德鲁·卡内基说过: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加以管理。

知识四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人之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框架总和。真正的企业往往注重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活动。由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即期收益和跨期收益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短期内提升企业成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整体绩效

IntegerPerformance)。除了企业培训,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的自我培训也越来越重要。“干中学”即边干边学是指在工作当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他人的知识、技术以及互相学习。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单靠企业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不现实的,个人知识、技术等的获得往往是十分落后于知识本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人力必须自觉的学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他人学习和互相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成本(边干边学极大地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种极为可取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结合人力资本的学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人而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个人收入几乎为零(如果允许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则个人的收益不为零,但一般来说相对于未来收入是很小的),而人力资本真正起作用的阶段是在工作阶段,也即人力资本只有和非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增值,这样的学习活动在现今企业组织中被称为学习型组织。

毫无疑问,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对现代企业而言,还不仅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现代企业只能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

知识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超级秘书网

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经济时代为获得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去迎接挑战、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保证。在以知识为最重要经营资源和主要消费品的今天,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在于知识(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数量及质量),而不是有形资产或是库存。因此,只有从战略上重视知识这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并努力实施知识战略,才是经营管理之本。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时代背景轨迹现状发展方向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纵横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面貌和竞争格局。发达国家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将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的,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一、知识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信息与网络产业深刻改变了经济规则,并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了大规模技术革新和全面复兴的时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全球经济得以迅速增长,并迈进了信息经济的新时代。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使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三)“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economy)的兴起。

随着创业型经济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兴起,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思路成为一种管理模式。创业者所依赖的就是发现机会、价值创造和业务模式创新等。

(四)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与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信息、销售、职工教育和培训,知识管理正是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特点而诞生的。

二、知识管理发展的轨迹

知识管理最早源于美国。其理念和实践始于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O年代:开始出现一些超文本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以及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念。

20世纪80年代:尽管古典经济学理论忽视了知识作为资产的价值,而且多数组织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但知识(以及它以专业能力形式的表述)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明确化。

1980年,DEC(数字设备公司)率先采用大型知识系统支持工程和销售。

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

1989年,“财富”杂志调查美国100家大企业的执行总裁他们均认为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个美国企业社团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项目;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组织科学》《哈佛商业评论》及其他刊物上出现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和Sakiya《知识价值的革命》;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在欧洲创办。

1990年,许多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

1991年,“财富”发表知识管理的第一篇文章:《脑力》。

1994年,IKMN吸收了位于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和其他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团体和出版物,公布了对欧洲企业开展的知识管理调查的结果。

1995年,欧共体开始通过ESPRIT计划,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项目提供资助:美国质量与生产力中心和安达信的知识管理会议吸引了500位企业总管并主持11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基准调查。

1998年,一种以《知识管理》命名的新的期刊在英国出现。

1999年.美国有8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知识管理计划。

2002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

如今,知识管理已经在全球管理学理论界与实践者中间形成热潮。

三、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一)从指导思想上看知识管理的现状。

1.定义无统一版本,多数不够严谨,难以指导企业的应用。

2.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定位有局限性。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应该充分体现企业的中心目标。目前,人们普遍认同:企业的中心目标是为它的股东创造价值。因此,绩效成了企业追求的主要方向。毫无疑问.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提高绩效。

3.对知识管理的相关因素在知识管理中地位的认识虽有分歧,但有趋同倾向。

4.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结构方面:数据如何在组织间转换;如何衡量,尤其是技术在其传播中的作用(在特定的内部往中);很少考虑个人层面上如何获取、传播和利用知识。

(二)从技术角度看知识管理现状。

1.对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尚存在错误认识。

2.知识管理技术繁多,但缺少统一、科学而规范的知识管理技术分类标准。

(三)知识管理实践的现状。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者对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实践内容的认识也日趋全面。

2.形成了几种知识管理实践模式,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知识管理策略。

3.导致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失败的原因。在休斯敦的美国生产力及品质中心(AmericanProductivity&QualityCenter)研究指出。受挫的公司通常存在下面的问题:(1)缺少商业目的。(2)规划不当和资源不足。(3)没有专人负责。(4)缺乏符合需要的内容。(5)技术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并制约知识管理的成功实践。(6)知识管理的实施花钱太多(这些钱通常花在那些时髦的IT技术上),但却回报很少甚至没有。(7)知识管理本身与企业的运营、操作结合很不紧密,员工把知识管理的过程看作是额外的工作。

(四)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难点

1.体制不改,机制难活,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和有效配置。

2.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全员素质偏低、人才结构老化、知识陈旧、观念落伍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

3.长期以来.我国不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验式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由此造成管理手段、经营方式落伍,企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难以发展。

4.我国企业

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坐失发展良机。

四、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它的三大主题(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

(一)与学习型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二)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紧密关联。

众所周知,企业的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而企业的智能化运营则成为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

(三)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紧密关联。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主题之一.知识管理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注入了新的视角、框架。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融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思想;反之,知识管理的内涵也必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丰富而日益丰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兴起一消失一重新出现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正在逐步清晰起来,并且对它的方方面面的探讨也出现越来越具体、详细的趋势。从纵向(知识管理的起源)来看,研究包括:知识(定义、特性、类型、商业知识的分类等)一知识经济(由来、概念/定义、特征/特点等)~知识型企业(内涵、特征/特点等)一知识管理(兴起过程概念/定义、原则、目的、意义、工具和手段等):从横向来看,研究包括: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管理(ICM)、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ODM)、知识管理与知识网络、知识管理与研发管理(R&D)、知识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HRM)、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人开始关注个人的知识管理,井把个人知识的获取与传递看作构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目前尽管还没有一个为各家认可的权威定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热度。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

组织知识所指的是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包括只拥有的公共知识以及来自于人员的个人知识,因此组织实现知识管理,主要是建立知识管理的氛围,来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收集等,从而逐渐对知识进行积累。而个人知识则是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提升个人知识的储备和积累,逐渐形成个人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形成和积累主要依赖于组织中个人知识的分享、创造、应用等,个人能力的提高对组织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主要针对人员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现出了其重要性。

2人员的知识管理企业竞争力

主要来源于企业人员的竞争力水平,可见人员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管理之中发挥人员知识在企业知识积累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人员进行合理化管理,为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学习、分享和积累,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丰富和沉淀,并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人力资源需要转换新的角色,在知识管理的要求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筛选,留下具有价值的员工,并将员工所具有知识集中在知识系统之中。

1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仍保持企业管理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应充分调动起人员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合管理以及沟通,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同时要将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互结合,使得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管能动性,要让每一位企业员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进而将员工的价值取向变成工作热情,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标准,从而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观。

2建立起科学灵活的薪酬和奖惩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利益的就是员工薪酬和员工福利,人力资源之中薪酬标准的确立以及薪酬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尊敬员工的意见。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对员工进行清晰的定位,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例如知识型的员工相比薪酬的高低,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可,所以对知识型员工,不能一味地采取提高薪酬的方式来留住员工,应考虑到这类员工的价值观以及这类员工的真实所需,采取灵活的薪酬机制,采取适合不同员工所需的薪酬制度,进而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奖惩机制的建立要充分贴近员工的所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工作环境对员工的激励,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更多的工作热情,并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创造力。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硬性的、体制化的管理要弱化他们对知识型员工的影响,从而保证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是对员工的感情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不可忽视感情激励所发挥的作用,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员工之间良好的人际管理,也有利于工作的完成。最后,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要注重员工的目标激励,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要适时为员工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也不仅对员工的工作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在管理中强化了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而这种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荣誉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可以激发出员工更多的工作动力,企业所需即员工所需,使得企业发展更具一致性。

3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优良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员工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同类型、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之间应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相处,使得员工之间,乃至不同部门之间、公司全体员工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要有意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对学习型组织和个人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创造、收集和分享等,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同时对学习型个人的培养,也会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企业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细化的分工和授权,从而使得知识型员工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和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目标积极投身于工作之中,同时也免于知识型员工受困于繁琐的条规制度而无法发挥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并将员工力量凝聚在一起,为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向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