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思政实践浅析

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思政实践浅析

摘要:新闻传播学专业与政治关系密切,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相应地,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也就具有思政价值,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天然具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作为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责无旁贷地需要把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结合起来,做好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文章采用文献检阅法和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新闻传播学硕士对该课程思政实施内容和实施方法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得出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总体实施情况较好,学生评价较高,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改进空间的结论。根据问题提出提升团队建设、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等建议,旨在提升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授课质量,打造研究生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主流意识形态;实践路径;探索

一、引言

2020年,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课程思政开启了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过渡的历程,课程思政实践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界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必须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互相融合,让二者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具有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属性,与意识形态存在紧密联系,理所应当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急先锋。在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提升其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媒介素养,树立新闻理想,培养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风云诡谲,各种技术形态掩饰下的国际假新闻大量涌入网络。而在我国的新闻一线则存在这样一些现象:部分主流媒体无法快速有效识别假信息;沉陷“后真相”漩涡无法自拔;面对突发疫情和紧急情况时,舆论引导技巧陈旧、舆论引导内容苍白空洞;正面积极有效宣传内容与技巧双缺失;甚至出现部分记者新闻立场不坚定,文字表述不精准、价值传播误导受众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新闻教育从业者都应该思索在培养新闻接班人时,如何在进行课堂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中国化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界[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还是沿用以美国实验学派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理论,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难免不受这样的理论体系制约,且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会不自觉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学术训练的同时不利于学生形成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建立并坚定属于中国人的“理论自信”。新闻与传播专硕作为新闻事业接班人,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责,在本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交互融合,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二)优化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举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课程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但这几门课程在学生课时总量中占比较小且与专业没有关联。从专业课层面来讲,为了适应媒体格局的新态势,新闻传播学类课程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整体倾向于短时功利性,忽略了对学生新闻理想的培养和价值引领。通过本门课程网络问卷调查得知,许多学生在上课前对于课程思政仅仅是简单了解,缺乏系统认知,在授课过程之中,教师直观感觉到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是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掘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这是优化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举,既能强化学生的新闻立场和职业理想,又有利于延伸学生的专业视角,提升学生看待事实的眼光和政治站位,可谓一举多得。

三、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专业学位硕士生核心课程指南建议中有关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教学内容安排,仍然是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为主要讲授框架,一般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核心观点,以及新闻传播运行机制、新闻的客观性等。这使得学生对美国实验学派十分熟悉,对施拉姆、拉扎斯菲尔德等西方学者及其知识体系如数家珍,却只有少数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常长期从事新闻写作与编辑工作,并有着对于新闻和传播事业的深刻见解,且对于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念的理解十分粗浅。本课程改革之后,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打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垄断我国新闻专业硕士基础理论课堂的局面,重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优秀传统,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论述脉络。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范式,引导学生认真思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焦点问题,形成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批判,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中国当前自己的问题。

(二)深挖案例课程思政元素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理论性强,遇到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适合以“案例讲解+理论研讨”为主的传授方法。教学中需以大量鲜活的新闻案例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对实践的深刻认知。新闻案例的选择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与理论紧密贴合,不一定选择最新的案例,因为最新的案例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反转从而误导学生,一定要选择可以解释理论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开展互动;二是思政元素自然地嵌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加入,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第七章《法兰克福学派论述文化工业的内涵》中,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呈现虚假的个性化和内容的标准性。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案例使用了韩国、美国等不同时期影视剧作品,指出其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虽然呈现“虚假的个性化”——即外在表现和包装五花八门,但是内核都是如工厂流水线产品一样,都是标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梦,宣传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消除了无产阶级的个性化反思与积极抵抗,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统治。

(三)自选慕课片段开展混合式教学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过去一般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需要调整和改革。尤其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紧要时刻不得不让位于在线教学。本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利用企业微信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群接龙作业、视频会议等各种网络互动手段组织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电子教材与科研论文,梳理新闻传播理论脉络,围绕研究方向搜集、整理论文、案例。课堂上由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辅助播放精选慕课片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之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授课内容的专业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笔者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焦点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新闻立场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的辩证关系,展示了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传播理论前沿”慕课片段和浙江大学相关慕课片段,并当堂引导学生发起关于新闻是否客观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新闻并非像西方媒体宣传的那样一直保持完全客观、脱离政治的立场,一致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立场的观点。

(四)以实践促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思索中国本土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因而本课程充分借助学科竞赛、学院自媒体账号、实践基地等平台,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实践去思索中国的问题。课程主讲老师带领硕士多次深入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班级互动研讨活动,本科生认真聆听硕士的媒体实习实践和考研心得体会,与硕士当堂互动讨论,从而加深了对党性和人民性、“四力”、舆论引导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培养了其新闻理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立场。课程作业除了要求学生积极认真阅读马新观经典学术原著之外,还要求学生拍摄短视频,录制音频作品,撰写网络舆情研究报告,要求其制作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贴合,反映新时期的新主题和新生活,如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传播,如精准扶贫、古村落保护等,实现正面传播,达到积极传播效果。舆情报告要求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关注当下网络舆论话题,认真思索舆情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给出切合实际的舆论引导方法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导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结课作业参加各种比赛、学科竞赛,或者将作品到学院微信公众号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实践作业,思索作品传播价值。

四、新闻传播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思考

通过连续三年的学生课程评价和网络调查可知,学生整体对这门课程的评价较高,79.59%的学生对思政教学效果非常满意。89.8%学生认为本门课程中思政占比较合适。但同时也发现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71.43%的学生认为缺乏与校外业内导师互动,67.35%的学生建议应多讲解当下现实中的案例。针对以上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团队建设需多方力量加入

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实施者、指导者,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十分重要,来自单一学科的教师很难对课程知识形成有益的补充。目前,笔者所处学院集合了学界、业界各方专家打造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但仍然缺乏知名业界专家力量的加入,仅仅一个学期举办几场学术报道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建议形成稳固的长效合作机制来保障业内外专家对学生的指导。例如,可以通过邀请业界专家进高校开设工作坊的形式,不断深化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双导师制应该继续强化,不仅应该聘请媒体优秀记者担任校外导师,而且应该真正把指导学生落到实处,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让学生真正走入业界进行实操演习,实现学界与业界优势互补。学院也应该不断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交流,帮助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努力培养复合型、专家型新闻接班人。

(二)宜多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硕士生授课应该体现出与本科生授课不同的特点,即更突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研究性和延展性。硕士生群体已经累积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所以课堂授课不能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满堂灌,应该更加强化硕士的独立思索、研究能力,培养其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具体到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多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基础去努力探索新的知识。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熟悉课程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学识积累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提前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3]。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都应该紧密围绕专业领域内的中国当前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前布置话题准备或者参与到实践调研中去,课中热烈分组讨论,课后形成作业总结。

(三)要搭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和相关课程案例库

后疫情时代,网络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必然是长期的选择,也能更好契合网络“Z世代”求新喜变的心理。搭建合适的网络教学慕课平台可以及时上传或修改云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案例、课前预习内容以及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也方便翻转课堂。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更是值得尝试的方法,能通过师生合作寻找合适的课程思政案例,有助于教师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使教学不脱离行业发展实际,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更精准的把握和产生更深入的思索,对课程思政的融合有更切身的体会,对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有更深刻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理论为主动解释理论。当然这一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对思政类素材多累计、多思索,对相关政策多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多应用,与学生多对话[4]。

五、结语

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如今已经风生水起五年有余,新闻传播专业在课程思政领域也做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对于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而言,如何不使课程思政建设浮于表面,如何真正做到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是值得每个新闻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作者:张琦 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