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浅析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浅析

[摘要]新文科建设对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在梳理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四个方面,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科教融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阶段,高校内涵式发展成为新主题。“新文科”的概念最早在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旨在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交流。2019年,我国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工作。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关于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新任务,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特征、任务、发展路径,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各类文科专业建设的模式研究。新文科建设之“新”表现在育人理念、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张俊宗,2019)[1],重点任务是对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以及新理论等进行探索和实践(樊丽明,2020)[2]。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刘利,2020)[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对传统本科教育的突破和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新文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新文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学生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经济思维、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诚信与人文情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要加强培养(洪永淼,2021)[4]。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贺州学院于2008年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迄今已有十届毕业生。新文科建设对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基于此,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产业经济学是基于理论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产业经济学课程是贺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中观经济层面的产业,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产业现象与产业政策,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备完成符合现实需要的产业分析报告及政策方案设计的能力。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产业政策等。

二、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教师围绕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认为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教学。如杜传忠(2006)建议围绕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案例精选、授课方式改革,以及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等方面展开该课程案例教学。喻言(2008)将案例教学实践分为课前案例讨论、课中案例分析、课后案例调查三个部分。吴方(2009)指出应侧重于案例的收集和选取,结合理论知识,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陈桃(2012)认为可通过讨论式、辩论式和研讨式等方式实施案例教学,同时在课程考核中加大案例分析占比。部分学者提出应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如吴晓明和刘琳(2016)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科特点、教学问题等角度探索翻转课堂的运用。喻言等(2017)针对课程中的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等章节进行了教学设计。齐文浩等(2018)认为授课教师既需要重置知能结构,又需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并提出从教师教学的前期准备、学生课前自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课后拓展与巩固,以及教学评价与反思5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刘艳(2007)探讨了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思路。汪芳和赵玉林(2007)的研究指出,该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材、实验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着手,同时强调了教学团队组建、课程网站设计、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重要性。魏丽颖(2009)认为需要将问题教学法、小组研讨法和辩论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郭南芸(2010)认为应采用专题式教学、演讲、讨论、案例分析和撰写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推动课程创新,同时要注重适应本科生心理需求,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朱玉林和侯茂章(2012)通过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学内容甄选、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等实践,显著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也有学者探讨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出该模式的实施步骤包括:建立学习小组、设计解决方案、汇报研究报告、评价总结等(张海莹,2015;吉粉华,2017)。项目教学法也被应用于该课程中的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教学(杨蕴丽2015)[5]。产业经济学双语教学问题也引起了个别学者的关注。原小能(2011)的研究发现,学生英语基础、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陈启斐(2017)提出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双语课程设计、引入微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等路径加强该课程双语教学。有关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成果也颇丰。侯茂章和朱玉林(2013)分析了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以及师生互动、教学设备、课程考核要求、教学督导等因素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闫二旺等(2017)探索了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认为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教师主导是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汪芳等(2018)对产业经济学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陈静(2019)讨论了情景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效果。武云亮和袁平红(2019)基于讨论课研究性教学实践结果,提出了有效开展产业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思路[6]。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该课程教学亟需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考核,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以此破解“能力培养困境”(陈和平、韩永彩,2020)。少数学者还对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混合式“金课”、课程思政等问题展开研究。梁姗姗(2018)设计了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框架,阐释了具体教学方法,并探讨了考核方式和效果反馈[7]。刘荣荣和瞿华(2020)明确了超星学习通平台在该课程课前、课中及课后的等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8]。曹瑾(2021)提出了由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构成的立体教学模式,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体系[9]。崔娜和陈芳(2021)对混合式“金课”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特色化、混合式教学、考核多元化等建设措施。陈娟和齐玮(2021)认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构成。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10]。

三、新文科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鉴于产业经济学课程理论体系众多、图形复杂,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产业经济学课程安排只有32个学时,且均为理论教学课时,没有实验教学、社会调查等课时。本科生仅通过课堂学习很难实现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坚持全程贯穿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将课程内容分为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管理六个单元,以“概念-理论-应用”作为每个单元的主线,注重引入最新前沿知识,提升课程高阶性。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1.加强案例教学产业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主要体现为导入式案例、穿插式案例和专题式案例三种形式,所使用的案例大多来自报刊、书籍和网络资源。基于案例的讲授教学,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甄选,并事先设定好各环节的时间,才能实现对案例教学进度的有效掌控。在各单元理论学习的开始,教师通过导入与该单元内容相匹配、难易适度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建立初步的认识。如在产业结构单元,教师首先导入案例“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在产业结构优化分析部分,借助穿插式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在产业布局单元,将“中国制造业布局的动态变迁”作为专题案例,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制造业布局的变化特征。2.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通过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教师应立足中国实际,收集中国代表性产业的数据和文献资料,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而较全面的梳理出中国代表性产业的实践进展及理论研究成果,从而探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或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中国产业现象的关键要素,更深刻的理解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认知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本土思维和家国情怀。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素材,分析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重要影响,中国抗疫成果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使学生在现实中深切体会抗疫过程中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其奋勇拼搏,努力为服务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3.开展研讨式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共设置了4个研讨模块,有效串联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设定每个模块的研讨主题和目标。其次,除了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以外,教师还需要通过现场演示等方式,加强学生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和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再次,考虑到广西共有14个地级市,教师要求学生以自愿结合为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人数5-6人,共分为14个小组,并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决定各小组负责的具体研究区域。比如在研讨模块一,要求学生选取所抽取的城市内最具代表性的产业进行分组讨论,重点分析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明确各个研讨模块的具体要求。以研讨模块一为例,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列明各成员具体分工,小组成员应按照要求通力协作制作好PPT文档,并标注好主要文献资料和数据来源。在最后的成果展示阶段,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中一名成员进行PPT汇报,以此尽可能避免小组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4.深化科教融合理念科教融合的核心是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关系。如何理清并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是科教融合需要解决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加快推进科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深化科教融合理念,增强课程挑战度。一是充分利用教师最新的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科研成果充实案例库,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入理论教学;二是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创造条件,支持学生撰写并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三是引导学生参考教师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产业经济学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比30%)与期末成绩(占比70%)相结合方式。本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平时成绩占比达到50%,期末成绩占比降为5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堂互动、小组作业、PPT汇报4个部分组成,设定各部分占比分别为10%、20%、40%、30%;期末成绩采用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由教师命题,学生从8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并严格按照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完成课程论文撰写。

(四)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此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为93.62分。从学生评教结果来看,授课班级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设计完整、有创意,教学氛围很好,教学内容丰富、详细且实用。从学生总评成绩结果来看,优秀等级和良好等级占比达到62.5%,中等等级占比为29.2%。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够按照任课教师要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协作完成小组作业和PPT文档,提交的课程论文较规范。整体而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明显的提升,同时也为其大三第二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并按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向丽 单位: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