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财经改革下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

新财经改革下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新财经”教育改革注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客观上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文章在对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359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新财经”改革背景下专业教师是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保险学课程思政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并采取校外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利用保险科技提升学生的保险服务理念和质量,强化学生的保险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等。[关键词]新财经;保险学;课程思政自教育部大力发展“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来,河北经贸大学提出了“新财经”教育改革模式,在培养理念上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这也是学习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保险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为加强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对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学过保险学课程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集到359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二年级251人,大三年级37人,大四年级51人,保险专硕研究生20人,其中大二学生本学期正在学习保险学课程,所以人数较多。

一、加强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

“新财经”教育改革注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课程思政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1],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的保险人才。可见,“新财经”教育改革理念、课程思政要求及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三者高度契合,在“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很容易使保险课程与思政教育产生协同效应,为保险学课程思政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多数人对保险存在一定的误解。作为保险行业未来的从业者,保险专业的学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化的互助保障机制,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保险是对未来的承诺,具有无形性、长期性的特点,保险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保险行业诚信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保险行业以“最大诚信”为基本原则,其对诚信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业的生命线。在保险经营过程中要履行最大诚信原则、强调自律约束、强调服务意识,要遵循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原则、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原则,这些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倡导的,所以保险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必不可少。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并不乐观,在359名学生中有293人选择了“一般了解”,占比高达81.62%;只有32人选择了“了解很多”,占8.91%;“没听说过”的有34人,占9.47%,具体数据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加强保险学课程思政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就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关系而言,有256人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占比71.31%;有63人认为“关系不大”,占17.55%,详见表2。综上,将思政教育与保险专业知识融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保险学课程教学之中,是进行“新财经”改革、培养高素质保险人才的迫切要求。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高等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保险学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在此次调查中,对于教师在保险学课程中是否需要讲授思政内容,有139人认为“很有必要”,占38.72%;198人认为“由教师自己决定”,占比达55.15%;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占比6.13%,详见表3。可见,专业教师是实现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在价值理念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使命贯彻到保险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全过程,挖掘保险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作用,构筑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并不是在课堂和课外简单地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而是要将一份保险事业的情怀传递给学生。课程思政不仅体现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也体现了教师本身的思政作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与思政理论素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业教师在传授保险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培育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新财经”改革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重点

“新财经”改革强调培养具有“财经知识+信息技术+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国际视界”的人才,培养同时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财经人才,这为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有关思政内容的选择上,调查结果显示,时事政策与业界热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占比分别高达85.24%、85.52%;典型人物案例次之,占72.98%;相比较而言,行为规范占比较小,占47.91%;传统文化占的比重更小,占32.87%,详见表4。教师要根据保险学课程的内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注重把最新发生的保险方面的时事政策、业界热点、典型人物及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实现保险知识与价值观培养的融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教学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传播正能量。

(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与“稳定器”,微观上为个人、家庭及企业分散风险,宏观上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国爱家、从一份保障开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将保险保障融入家国情怀,让学生敢于担当奉献[2]。近些年,保险行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通过资金支持、创新保险产品等多种形式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非常好的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对比国内外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告诉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人民,这是基础,是做人之本,是我们的根。在此次疫情中,许多保险公司向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人员捐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保险产品,对感染新冠肺炎或因疫情遭受损失的客户优先进行理赔,并及时推出“企业防疫险”“复工复产综合保险”,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这些都体现了保险行业的家国情怀。

(二)利用保险科技提升学生的保险服务理念和质量

“新财经”改革需要将传统的保险知识进行改造和升级,使传统保险专业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科技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保险行业[3],传统的保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险科技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保险,缩短了核保和理赔的时间周期,提升了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速了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保险科技拓展了保险保障职能,使保险与医疗、健康、养老、农业等业态在更深层次融合,提升了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保险科技的发展,及时加入保险科技元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保险科技在保险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要结合保险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保户至上、忠诚服务,笃守信誉、准确理赔等内容,强调如何利用保险科技高效履行保险责任,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三)强化学生的保险职业素养

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保险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应强调保险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认识到要做好保险,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真诚友善、诚信敬业的合格保险人。一项关于思政内容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行为规范和传统文化占比较小。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主席多次强调,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强调“厚道做人,诚信做事”,做人要注重“仁义礼智信”[4],这些都十分契合保险理念。因此,在保险思政的内容里,建议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和行为规范的比重。此外,保险专业的学生还应对宏观经济和国内外保险市场保持持续关注,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和保险需求的变化,培养大格局,激发社会责任感。例如,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对风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提醒我们要用更大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过硬的技术去管理风险,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思考当风险发生的时候,保险机制应如何发挥它的作用,为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和保障。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新财经”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引领型保险人才。在我国,保险本身就是舶来品,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基于当前全球金融保险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保险专业人才非常有必要,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全球保险业规则,学习借鉴国际保险业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在风险管理和保险创新上少走弯路,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保险业的转型。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启发学生思考保险公司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提供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四、“新财经”改革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形式“新财经”倡导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强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5],除了第一课堂的教育,“新财经”改革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要求实践育人,所以,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将“新财经”教育与产业、国家及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政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上,有226人倾向于“校外实践”,占比62.95%;192人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占比53.48%;175人选择“研讨交流”,占比48.75%;167人选择“专题讲座”,占比46.52%,详见表5。“新财经”改革背景下,保险学课程思政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保险人才为核心目标,组织开展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保险专业特点、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例如参与保险业精准扶贫、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调查、保险公司养老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等。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牢记使命担当,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对爱岗敬业精神能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每年不定期地邀请在各大保险公司的学长回校为学弟学妹开展职业素养与能力方面的交流会,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推广正能量,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同时,我们还邀请保险公司各级管理层来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高端论坛,从不同层次了解新时代保险行业的用人需求。河北经贸大学作为地方财经高校,需要紧密对接及服务河北省建设,联合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开展多方协同的教育模式,以使保险人才对产业现实需求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为推进河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总之,“新财经”是一种新理念,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加深认识。同理,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并逐步探索出适合保险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2]蔡小菊,田旭明.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的理性自觉[J].学习论坛,2020(7):7-19.

[3]周雷,邱勋,王艳梅,等.新时代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0(2):57-67.

[4]肖群忠.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5]黄瑞宇.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李鸿敏 杨雪美 吕秀萍 范庆祝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与企业创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