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经管理专业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精选

财经管理专业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实训教材开发机制主要包括实训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机制,校企联合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与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配套机制,实训教材开发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实训教材开发资助机制等。建立健全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既是实训教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教师教材开发能力和实训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教材;开发机制;研究与探索

现阶段财经类各专业的实训教材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有效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而且存在与专业课程设置、“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不配套,仿真程度不高,实用性不强等众多问题。综观其根本,主要是各高职院校在实训教材开发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教材开发机制,没有制定相对规范的教材开发执行标准,校企合作不够全面深入等原因所致。本文仅就建立健全实训教材开发机制问题作一简要的研究与探索。

一、实训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机制

教材开发属于课程建设范畴,一个专业只有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适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之后,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能够满足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实训教材。因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不同,实训教材的内容构成和要求也不一样。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税务专业(企业税务方向),根据专业特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了“税法实务”、“纳税会计与纳税申报实务”、“企业税务电子化”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对应开设了“纳税会计与纳税申报实训”等实训课程。而会计专业则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了“出纳实务”、“会计核算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税收实务”、“内部审计实务”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对应开设了“会计核算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内部审计实训”、“企业税务实训”等实训课程。据此开发的实训教材,其宗旨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其依据也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相同,所开发的实训教材更能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更能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实训教材开发不仅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真接的关系,也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现阶段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理实分割”教学模式,二是“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前者是各高职院校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后者是各高职院校正在探索试用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理实分割”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分别编写与开发的。由于开发主体、思路、要求可能不同,其教材的内容体系、编写方法大部分不相对应,不太符合实训教学的需要。而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合二为一的,理论教材同时也是实训教材,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同步的问题。所以,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实训教材开发是完全不同的。鉴于“理实一体”是未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财经类各专业的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理应按照理实一体的模式进行编写与开发。

二、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实训教材机制,

开发财经类专业实用性强、仿真程度高、能充分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教材,需要应用到大量的典型业务案例、发票、银行结算凭证、许可证照等来自企业一线岗位的原始素材,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方法或操作技巧等。所有这些,对于长期在教育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的专业教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或者说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而实训教材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则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要创品牌、建名校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对此更不得掉以轻心。所以,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起紧密型的校企联合开发机制,吸收一批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较高专业水平的企事业单位一线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企业岗位培训专家共同参与实训教材开发,以使实训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相一致,教材的仿真性、实用性得到保证。

校企联合开发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开发人员选定机制、教材开发方案制定与完善机制、教材开发工作交流机制、教材应用验证机制等。其中,企业一方主要开发人员的选定要考虑到开发人员的行业、岗位工作经验、学生实习指导经历以及教材编写能力:校方主要开发人员的选定要考虑到开发人员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与教材开发能力。实训教材开发初步方案确定之后,要组织企业对应岗位的一线人员、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教材开发过程中企业一方的开发人员与校方开发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交换意见、取长补短。教材开发初步完成后可利用基地企业的优势,在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学院专业课程教学中试用,多听岗位培训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定稿、出版应用。

三、实训教材开发与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配套机制

财经类各专业的教学素材资源主要有典型经济业务、作为典型经济业务的物质载体——发货票、涉税票证、交易合同、经济法律文书、许可证照、交易媒介、电子章印等等。这些原始素材因涉及到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收集难度大,且大部分原始素材中所记载的文字和数据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有些原始素材因本身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或管理上的要求而受到使用单位的严格控制,很难轻易取得,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及实训教材的作者为了应付实训教学需要,不得不纸上谈兵,开发一些类似于练习册的有名无实的实训教材。笔者认为。实训教材开发不能就教材开发而开发,而应与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同步进行,并以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为基础,形成教材开发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配套机制。建立了教学素材资源库,有了丰富的原始素材,再根据这些原始素材结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适度的设计与组合,就可编写、开发出仿真程度高、实用性强的实务性教材和学生实务操作用资料。

要建立和完善实训教材开发与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的配套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实训教材开发计划或方案时,要将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并预先进行建设。这既利于本教材的开发,也有益于相关实训教材的开发。二是要确定多种原始素材的收集途径,发动广大师生尤其是历届毕业生的优势共同收集。必要时,学院还应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三是与基地单位进行合作,取得基地单位的大力支持,或与基地单位共同开发实训教学素材资源库。四是要建立教学素材资源库制作、利用、管理、耦合和对外开放等网络平台,并以此为窗口向全社会开放,以便于充分发挥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利用效能。

四、实训教材开发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

实训教材开发虽然依赖于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的合作,但实训教材开发的策划者和施用者仍然是学院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及其实务操作水平如何,对实训教材开发的策划、教材内容的组织、教材编写方法的设计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实训教材开发完成之后,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加以应用。所

以学院专业教师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典型经济业务及其操作方法、典型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发货票、交易合同、银行结算凭证等原始素材的填制与应用技巧都必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否则就谈不上实训教材开发的策划、设计,即使使用兄弟院校或他人已开发的实训教材,也难以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训教材的编写与开发经验,而且实训教材开发对作者的要求比一般教材要高得多。另外,现阶段各高职院校正在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理实一体”教材、岗位综合实训教材的开发任务相当繁重。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建立实训教材开发与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联动机制,吸收广大青年教师参与实训教材开发,结合实训教材开发促进青年教师带任务下企业实践锻炼,在丰富青年教师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务操作水平的同时,增强其实训教材的编写开发能力和实训教材的应用能力,壮大实训教材开发队伍,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五、实训教材开发专项基金资助机制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一、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的现状及不足

(一)教材内容适应性不强

职业教材适应性的内涵包括教材的适合性和适用性。美国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认为:教材的内容和编写除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高职专业教材的适合性不但要考虑学科知识的背景要求,而且要适合高职学生的年龄、个性和心理发展特征。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在教育层次、类型、培养目标和生源结构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专业兴趣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学生虽然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学习目的性不强,动力不足,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要么是本科教材的“减肥”,要么是中专教材的“增肥”,亦或是授课老师自编的“嫁接变异体”,难以真正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特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需要。高职专业教材的适用性需要教材能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教材要立足行业,把握最新科技成果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对一线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材的内容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能够真正契合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由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步晚,课程设置和教材沿袭本科问题严重,教学内容大、空、全,理论偏深,实用性不强,不能体现高职教材的“知识够用”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因缺少对产业、企业的前期调研,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专业教材的编写大多是高校教师闭门造车的产物,缺乏系统的实训项目设计,使得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有载体,更缺乏系统性,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往往流于形式。培养的学生很可能陷入了理论不如本科、技能不如中职的“夹心层”的尴尬境地,学生的技能要求难以与岗位迅速融合,无法满足服务第一线对高素质、高技能行政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二)教材选用标准不一

目前,全国共有66所高职院校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进而影响专业课程的规范设置和教材选用标准的统一性。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随意性大,课程设置往往照搬本科课程模式,缺乏高职特色。教材编写未能真正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没有形成统一、成熟、具有高职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各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重复,授课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深浅不一,结论也会出现偏差,容易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和理解障碍。现用教材中,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理论性教材居多,与之配套的实训教材较少。而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比重越来越多,实践教学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标准更是难以统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难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要求,影响学生岗位综合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教材形式灵活性不够

现行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大多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除了纸质教材,与之相关的多媒体电子教材要么质量不高,要么就没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教师参考书的普遍缺失,使教材的应用很不方便。同时,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材相互分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少了现场操作和实践模拟的练习,领悟不深,印象不深,很快就会遗忘。而实践教材,少了理论知识的引导,原理规律的启发,使得各个实践项目相互隔离开来,缺乏知识的系统和规范性,学生的操作水平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很难成为真正的行业能手和职场高手。很多教材编写风格单调,往往沿袭学科知识体系来编写,章节逻辑清晰却很老套,内容素材详实却不适用,案例材料选用缺少情景性、针对性,实训项目的编写也因场景性、操作性的不足形同教材中的“鸡肋”,用之无趣、弃之可惜。受选用教材的限制,任课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窘境,其教学方法简单,学习方法指导性不够,灵活应用性不强,难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率往往也不高。

二、“校企协同”的内涵

“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为共同工作。20世纪7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教授哈肯(Hakan)首创协同理论,并用于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规律。哈肯的协同论认为,一个协同系统可以有多个序参量,序参量之间相互竞争、合作。当众多子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各子系统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序参量;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各子系统间相互合作,协同效应应运而生,促使序参量的最终形成。校企协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进行有序架构,实现系统内外良好沟通、交流、合作,有效培养人才的过程,是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体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就是合作育人。校企协同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需求,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的必然途径。能力本位教育通过对职业角色活动的全面分析,以学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能力为基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导地位,真正促进学员职业实际能力的形成。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的有机系统,各系统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系统间相互影响进而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超越各子系统自身的独立作用,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拉动效应明显,将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系统整体效应的最大提升。校企协同使学校、企业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产生优于双方资源要素简单叠加的协同效应,协作机制得以全面深化,协作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共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圈定职业能力,并以能力为本设置各相关课程,确定合适教材,以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三、“校企协同”视阈下的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路径

(一)创建校企协同中心,完善教材运行机制

首先,构建校企协同中心引领教材建设。201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建设,鼓励校企深度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各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建设实情,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局面。专业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课程是实施专业建设的基础,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次,健全责任机制。在校企协同系统中,政府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情,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规范各专业主干课程,使高职院校有所遵循。行业组织承担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的职责,是联系学校、企业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利用行业发展信息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建设、教材的编写起到规划和协调作用。企事业单位直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岗位群信息,围绕岗位群中的工作任务提炼出各岗位的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基础能力,并转化成学习领域,衍生出各专业知识点,为专业教材内容提供依据和素材。高职院校作为协同系统中心最主要的主体和受益者,需结合自己实情,将各合作主体的行业发展信息、岗位信息和能力要求及时消化提升,形成专业能力知识模块,渗透到课程体系和教材中。最后,明确教材选用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行政管理教材建设应当体现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性和适用性。教材编写小组成员要迈出“象牙塔”,踏入社会,深入企业现场调研,积极获取行业发展动向信息,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一同会诊,明确教材的编写、采购、选用和评价标准。对拟选用的教材按照区域性、职业性、能力性等标准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同时,要特别注意选用一些内容合适、案例新颖、结构合理、形式活泼的优秀精品教材,以确保选用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明确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的定位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提出编写要求。意见指出专业课程教材要注意其针对性、实用性。2006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的具有高职特色教材进课堂。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直接参与教学等措施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不难发现,高职教材从适需教材———特色教材———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再到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变化轨迹,越来越清晰地表明教材建设必须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必须明确教材的行业企业属性。首先,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体系。通过来自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基层政府、科研机构、高职院校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分析,明确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公共行政+企业行政+商业行政”复合式人才,需要注重学生政策、法规执行能力和办公室行政事务操作等能力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能力本位性。其次,正确定位教材的内容。教材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联系,与课程体系开发相结合。要使高职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需要更加注重构建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据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要求设置课程,使课程实施技能更加契合企业岗位标准。教材编写内容需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加大实践环节设计的力度,充实更多的实训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充足的岗位实践机会。最后,准确定位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品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彼此年龄相仿,身心发展有共性的规律,但高职学生有其特殊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教材编写应多考虑高职学生实情,尽量降低教材的理论深度,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专业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教材编写队伍是教材建设的关键因素。传统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大多由学校教师单独编写,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从事本专业的实践经验,编写出的教材难以贴近岗位要求,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生命力不长。组建一支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编写团队,是开发优质高职教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职教师定期走进企业参加挂职锻炼,掌握最新行业发展信息和岗位能力要求,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教材编写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高职教师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基础、熟悉高职教学规律和教材编写规范,而企业能工巧匠熟知行业的新规,掌握职业岗位群业务流程,了解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并将其模块化,工作案例丰富多样,信手拈来,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实现功能优势互补,既能反映行业职业的要求,又能反映教育教学的要求,教材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教材质量更高。

(四)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步伐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途径

引言

当互联网技术与经济协同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数据经济随之出现。在信息化技术普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呈现出了大数据技术应用愈发频繁的状况。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之后,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以便适应已经改变的经济环境,并增加获得更好发展的可能性。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之一,符合时代的财务工作处理制度可让企业的效益上升,使得竞争力高于同类企业。如今,一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意识到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传统管理模式的重大问题。怎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如何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让新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效益更好,是各个企业的经营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是一种与以往情况有很大区别的经济形态其发展跟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关。如今,数字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增加,已到了能够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程度。由于应用了信息技术,其可做到消除边界限制,削弱区域对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影响力,让各个地区的企业都可抓住机遇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展。一间企业想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发展,必须提高经营水平,执行互联网营销战略,并且把数字经济与财务管理结合在一起[1]。在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时,企业经营者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进行改变,只有依据市场实际情况与企业真实状况来转变管理模式,才能建设为企业带来强大竞争力的财务管理机制。第一,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需根据时展来进行转变。部分企业所用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诞生于经济水平不高、企业内部信息相对较少的背景下。如今,我国经济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地步,而企业内部信息类型与信息量也日益增多,传统模式已不适用目前的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涉及到事后的管理,而较少涉及到事前的调查,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以往的模式过于注重对资金的处理,和企业其他业务的联系较少,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这使得当企业的业务量增多、业务种类增加时,财务工作量将更为庞大,复杂程度也更高。此外,由于企业员工有可能提供准确度不足的数据,会导致管理的效率下降。因为传统模式只使用了人力与少量信息技术,且信息存在着准确度不足的情况,所以最终处理结果很可能出现问题提。随着各类硬件价格的降低、信息技术普及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愈来愈多的企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财务管理。以往的财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令企业的发展受阻。只有充分应用各类技术,才可以令管理效率提升。第二,数字经济对与之匹配的财务管理机制有需要。数字经济时代对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熟练应用数字技术,就可以完美替代手工运算,使得处理财务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所以,处理财务工作的员工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可以让其所在的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招聘专业水平更高的财务处理人员。为获得酬劳较多的工作,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积极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学习,以适应发展速度极快的数字经济时代。

2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的问题

2.1财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

在传统模式之中,负责处理财务工作的员工为会计人员。因为企业有保密的需要,且财务工作存在着传接性,所以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员工较少。由于只有少数人员负责企业的财务处理工作,会计人员们处于工作量大的窘境,没有闲暇时间去学习财务管理的新概念,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许多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财务数据来源渠道极少的问题,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了解业务方面的数据,对财务处理工作不利,进而限制了财务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2.2管理制度落后,缺乏激励机制

部分企业的高层人员没有现代经营意识,过于看重商品生产方面的管理,而不看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在社会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之后,因为不看重财务管理,财务数据相关的问题就被暴露。尽管数字经济时代已来临,但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依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根据时代变化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变革。当处理某个项目的工作时,只让少数处理财务工作的员工参与,甚至避免财务人员参与,这导致财务人员不能准确评价项目的风险。此外,企业没有制定对财务人员学习进行奖励的制度,致使财务人员缺乏学习动力,无法促进财务人员主动提升自身素质而增加企业竞争力[2]。

2.3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强

大部分企业都会通过建设内部财务系统的方式来避免财务数据流失。因此,财务人员的办公地点只能是企业,让工作处理受到了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因为财务人员被限制工作时间,当某段时间的财务工作量较多,一天之内无法完成时,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完成,令财务人员处理数据的时间长,财务工作处理的效率下滑。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企业高效运转,而财务工作的处理效率低下,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令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不高。财务数据的传播速度慢,会让高层人员了解企业状况受负面影响,令他们无法及时根据财务状况的变化来调整发展战略,使得企业竞争力被削弱。

3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途径和建议

3.1转变财务观念

要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必须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无法让企业拥有创造力,而创造力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塑造十分重要。对生产密集型企业而言,维持自身的竞争力与创造力,才能在市场上击败其他竞争对手,得到更多客户认可。企业高层人员应该积极了解新概念,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通过价值分配机制将资本和知识结合,加强企业凝聚力,让员工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2重塑企业财务管理角色定位

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践行数字理念,一定要调整对财务决策进行支持和管控的比例。企业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得财务交易处理的占比下降,进而让财务管理机制有较大的改变,促使企业核算标准化。在完成核算标准化的工作之后,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数据就可集中到一个系统当中。财务人员可登陆这个系统处理全企业的财务工作,此外,企业的管理层也可通过这一系统了解财务状况,并且调整和财务有关的措施。这一系统可让企业各部门共享财务数据,并且提升处理效率,令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有助于传统财务管理机制顺利转变为新型财务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只定位为对账务进行简单处理的人员,对企业决策没有太大帮助。若要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必须鼓励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位调整。财务管理人员原本可以在企业决策中发挥作用,但因为自我定位为简单的处理人员,管理层也不重视,就导致其不能在决策中产生作用。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而企业管理层为了保证竞争力,也应当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项目决策。

3.3重构财务管理任务清单,建立激励机制

如今,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依旧为处理企业的账务,不深入参与企业的决策。在以往的时代,财务管理人员只处理企业账务即可。而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改变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参与多个方面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现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以往的会计人员在工作内容上存在较大区别,企业必须要设立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岗位,并且为财管人员分配与会计人员不同的任务。某些企业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后,将财务工作分为财务核算、监督,也就是对会计业务进行整合处理,以及会计的基础业务,并且强调业务指导职能,令财务和业务的融合速度提升,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大量的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3]。财务管理任务重构之后,可企业提供更多信息,进而实现财务部门的决策支持职能与管理职能,完成资源的管理、配置等工作。数字经济时代的财管人员需处理更加多样的工作,例如为企业评估项目情况、进行风险预测。由于财管人员需要处理多种类型的工作,所以企业应当改变奖惩措施,建立对财务人员进行激励的制度,促进财务人员自觉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处理各类工作的效率。此外,企业也要组织与财务知识相关的培训,促使财管人员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帮助他们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对员工的要求。

3.4加强信息系统支持

要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能只加强财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建设可顺畅运转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定着财务数据是否能被快速保存,而财务数据是分析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资料。若财务数据缺失,管理层就无法做出有效决策。因此,企业必须将资金投入到财务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当中,否则就难以完成财务管理机制的转变。财务信息系统的建成,可让企业管理层准确评估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等情况,并且促使管理层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资源的使用率上升[4]。企业经济体系不但会影响企业内部的运作,还影响着供应商、企业竞争对手等多个组织的运作。此外,对市场运行也有一定影响。企业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联系。如果财务信息系统运转良好,财务管理人员可利用这一系统进行数据的收集、筛选等,促使财管人员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有利于财管人员与企业适应变化极快的数字经济时代,迅速找到发展目标,并落实发展战略。

3.5加强财务监督

在企业监督制度之中,财务监督措施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企业想要避免财务人员对自身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做好财务数据的监督工作,确保各类监督措施得到落实。只有切实执行监督措施,企业管理层才可获得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加强监督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层可引入大数据技术,令负责审计的员工知晓真实的财务数据。在财务监督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各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也会提升。事实表明,引入大数据技术之后,可减少财务人员贪污企业资金的几率[5]。

3.6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想要熟练应用各类信息技术,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补充更多的知识,加强自己使用财务系统的能力,并且积极培养自己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能力。如今,我国存在着缺少优秀财管人员的问题,这使得部分企业把资金投入到人才招聘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培养出优秀的财管人员与会计人员,必须提升培训次数以及质量。在进行财管人员的招聘时,必须从专业水平、管理能力、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考核应聘者,不然无法招募到符合企业要求的财管人员。财管人员上岗之后,企业管理层应当采用激励的方式,促使财管人员积极学习。企业要完成财管体制转型,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建设由高水平财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组成的队伍。

4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激励程度高于以往,企业想要将竞争力维持在原先的水平,一定要转变财管体制。而要改变财管体制,就必须从财务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信息系统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而建成符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时,企业不但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而且加强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市场敏感度,促使他们成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多面型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层,需要查阅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因此,必须建设运转高效的信息系统,让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与市场的变化,促使决策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雅芬,杨丽红.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路径探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0):115-116.

[2]林成喜.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8):122.

[3]陈玉凤.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J].中国中小企业,2020(09):65-66.

[4]李超凡.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路径研究[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0.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社会对房地产方面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房地产人才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国内大学房地产专业的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房地产专业培养模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注重培养基础课程,强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口径较窄。比如上海同济大学,专业基础课占52.5%,物业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是其很重要的专业课。第二类,重视厚基础,强调完整的课程系统,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口径较宽。比如,哈工大专业课占43.39%,基础课占45.76%,对毕业生要求具备“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在建设领域能够全程管理。第三类,基础课与专业课不够完整和系统,重视实践,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口径较窄。比如,天津大学公共基础课占36%,设置特色课程、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第四类,有针对性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重视实践,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就业口径较宽。比如,清华大学基础课与专业课各占43%,在教学方面实行学分制,总学分高达173。[1]

二、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房地产管理专业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将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践,转化成应用成果,并为社会带来一定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对技术应用的要求更高,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有关房地产的从业资格证内容中,强调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较少。[2]在设置课程与培养目标方面,应结合“社会———教学——社会”的模式,进行开放式思维教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汲取一些财经类学校的办学优势,建立起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房地产市场需求,加强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多层次培养,培养出房地产专业人才兼具全面人才、专业人才以及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

三、房地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需求,合理地调整房地产专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侧重点,从而使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实际需求。

1.构建较完善的培养结构。

结合房地产专业的学科知识,将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技术融入房地产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而且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既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也熟悉一定的工程技术。重视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养成投资理念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养。在工程管理方面,着重训练学生的识图、画图以及概预算的技能。以“社会———科学———社会”为出发点,结合“学———考———用”实行实际教学,使人才能够面向社会、面向学科以及面向发展。[4]

2.完善房地产专业的实践教学。

借助三个课堂完善房地产专业的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在学校里学习理论教学体系,掌握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学科知识以及专业课知识,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第二课堂主要以校内实践为主,在校内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三课堂主要以社会实践为主,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并且运用相关技能。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新技术以及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逐步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实践和教学的合理结合。

3.实行实践导师帮扶制。

高校可以聘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优秀的企业家以及教授在实践基地、学校指导学生更好的实践。定期邀请他们回校授课,及时为学生提供本专业前沿的知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交流和探讨,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熟悉当前的市场动态。[5]

四、培养房地产管理人才的条件

1.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

与国外市场相比,国内房地产业起步较快,时间短,行业具有明显的特色,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落后。这一现状要求本专业的理论教师应在教学中紧随行业发展,剔旧补新,重视实践应用,及时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我国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专业理论,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使之适用于实际。在教学方法方面,应结合案例教学,启发式授课。借助网络和行业资源优先选择具备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筛选行业信息能力。理论课程应注重联系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为实践课程打下基础。

2.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当前房地产专业国内的师资力量有限,大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高校应该注重对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努力引进国外高级人才。

3.规范管理实践课程。

不管是模拟现场或是真实的企业场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很难管理,不利于教学的实施,因此需要进行规范管理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进行有效、可控的管理,确保每门课程的开设都是有科学依据。从教研组、学院与课程组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执行实践教学标准,确保教学质量,定期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查,最终形成规范管理教学。

五、结语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高校应及时调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开设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组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与企业加强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专业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房地产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但承龙,常建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03):25-29.

[2]黄燕,艾小锋.浅谈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32-34.

[3]严勇.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孵化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8):99-100.

[4]李丹.浅析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434.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途径

引言

当互联网技术与经济协同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数据经济随之出现。在信息化技术普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呈现出了大数据技术应用愈发频繁的状况。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之后,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以便适应已经改变的经济环境,并增加获得更好发展的可能性。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之一,符合时代的财务工作处理制度可让企业的效益上升,使得竞争力高于同类企业。如今,一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意识到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传统管理模式的重大问题。怎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如何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让新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效益更好,是各个企业的经营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是一种与以往情况有很大区别的经济形态,其发展跟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关。如今,数字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增加,已到了能够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程度。由于应用了信息技术,其可做到消除边界限制,削弱区域对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影响力,让各个地区的企业都可抓住机遇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展。一间企业想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发展,必须提高经营水平,执行互联网营销战略,并且把数字经济与财务管理结合在一起[1]。在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时,企业经营者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进行改变,只有依据市场实际情况与企业真实状况来转变管理模式,才能建设为企业带来强大竞争力的财务管理机制。第一,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需根据时展来进行转变。部分企业所用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诞生于经济水平不高、企业内部信息相对较少的背景下。如今,我国经济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地步,而企业内部信息类型与信息量也日益增多,传统模式已不适用目前的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涉及到事后的管理,而较少涉及到事前的调查,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以往的模式过于注重对资金的处理,和企业其他业务的联系较少,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这使得当企业的业务量增多、业务种类增加时,财务工作量将更为庞大,复杂程度也更高。此外,由于企业员工有可能提供准确度不足的数据,会导致管理的效率下降。因为传统模式只使用了人力与少量信息技术,且信息存在着准确度不足的情况,所以最终处理结果很可能出现问题提。随着各类硬件价格的降低、信息技术普及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愈来愈多的企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财务管理。以往的财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令企业的发展受阻。只有充分应用各类技术,才可以令管理效率提升。第二,数字经济对与之匹配的财务管理机制有需要。数字经济时代对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熟练应用数字技术,就可以完美替代手工运算,使得处理财务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所以,处理财务工作的员工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可以让其所在的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招聘专业水平更高的财务处理人员。为获得酬劳较多的工作,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积极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学习,以适应发展速度极快的数字经济时代。

2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的问题

2.1财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

在传统模式之中,负责处理财务工作的员工为会计人员。因为企业有保密的需要,且财务工作存在着传接性,所以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员工较少。由于只有少数人员负责企业的财务处理工作,会计人员们处于工作量大的窘境,没有闲暇时间去学习财务管理的新概念,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许多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财务数据来源渠道极少的问题,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了解业务方面的数据,对财务处理工作不利,进而限制了财务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2.2管理制度落后,缺乏激励机制

部分企业的高层人员没有现代经营意识,过于看重商品生产方面的管理,而不看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在社会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之后,因为不看重财务管理,财务数据相关的问题就被暴露。尽管数字经济时代已来临,但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依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根据时代变化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变革。当处理某个项目的工作时,只让少数处理财务工作的员工参与,甚至避免财务人员参与,这导致财务人员不能准确评价项目的风险。此外,企业没有制定对财务人员学习进行奖励的制度,致使财务人员缺乏学习动力,无法促进财务人员主动提升自身素质而增加企业竞争力[2]。

2.3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强

大部分企业都会通过建设内部财务系统的方式来避免财务数据流失。因此,财务人员的办公地点只能是企业,让工作处理受到了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因为财务人员被限制工作时间,当某段时间的财务工作量较多,一天之内无法完成时,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完成,令财务人员处理数据的时间长,财务工作处理的效率下滑。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企业高效运转,而财务工作的处理效率低下,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令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不高。财务数据的传播速度慢,会让高层人员了解企业状况受负面影响,令他们无法及时根据财务状况的变化来调整发展战略,使得企业竞争力被削弱。

3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途径和建议

3.1转变财务观念

要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必须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无法让企业拥有创造力,而创造力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塑造十分重要。对生产密集型企业而言,维持自身的竞争力与创造力,才能在市场上击败其他竞争对手,得到更多客户认可。企业高层人员应该积极了解新概念,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通过价值分配机制将资本和知识结合,加强企业凝聚力,让员工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2重塑企业财务管理角色定位

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践行数字理念,一定要调整对财务决策进行支持和管控的比例。企业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得财务交易处理的占比下降,进而让财务管理机制有较大的改变,促使企业核算标准化。在完成核算标准化的工作之后,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数据就可集中到一个系统当中。财务人员可登陆这个系统处理全企业的财务工作,此外,企业的管理层也可通过这一系统了解财务状况,并且调整和财务有关的措施。这一系统可让企业各部门共享财务数据,并且提升处理效率,令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有助于传统财务管理机制顺利转变为新型财务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只定位为对账务进行简单处理的人员,对企业决策没有太大帮助。若要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必须鼓励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位调整。财务管理人员原本可以在企业决策中发挥作用,但因为自我定位为简单的处理人员,管理层也不重视,就导致其不能在决策中产生作用。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而企业管理层为了保证竞争力,也应当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项目决策。

3.3重构财务管理任务清单,建立激励机制

如今,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依旧为处理企业的账务,不深入参与企业的决策。在以往的时代,财务管理人员只处理企业账务即可。而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改变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参与多个方面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现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以往的会计人员在工作内容上存在较大区别,企业必须要设立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岗位,并且为财管人员分配与会计人员不同的任务。某些企业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后,将财务工作分为财务核算、监督,也就是对会计业务进行整合处理,以及会计的基础业务,并且强调业务指导职能,令财务和业务的融合速度提升,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大量的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3]。财务管理任务重构之后,可企业提供更多信息,进而实现财务部门的决策支持职能与管理职能,完成资源的管理、配置等工作。数字经济时代的财管人员需处理更加多样的工作,例如为企业评估项目情况、进行风险预测。由于财管人员需要处理多种类型的工作,所以企业应当改变奖惩措施,建立对财务人员进行激励的制度,促进财务人员自觉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处理各类工作的效率。此外,企业也要组织与财务知识相关的培训,促使财管人员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帮助他们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对员工的要求。

3.4加强信息系统支持

要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能只加强财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建设可顺畅运转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定着财务数据是否能被快速保存,而财务数据是分析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资料。若财务数据缺失,管理层就无法做出有效决策。因此,企业必须将资金投入到财务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当中,否则就难以完成财务管理机制的转变。财务信息系统的建成,可让企业管理层准确评估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等情况,并且促使管理层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资源的使用率上升[4]。企业经济体系不但会影响企业内部的运作,还影响着供应商、企业竞争对手等多个组织的运作。此外,对市场运行也有一定影响。企业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联系。如果财务信息系统运转良好,财务管理人员可利用这一系统进行数据的收集、筛选等,促使财管人员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有利于财管人员与企业适应变化极快的数字经济时代,迅速找到发展目标,并落实发展战略。

3.5加强财务监督

在企业监督制度之中,财务监督措施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企业想要避免财务人员对自身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做好财务数据的监督工作,确保各类监督措施得到落实。只有切实执行监督措施,企业管理层才可获得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加强监督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层可引入大数据技术,令负责审计的员工知晓真实的财务数据。在财务监督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各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也会提升。事实表明,引入大数据技术之后,可减少财务人员贪污企业资金的几率[5]。

3.6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想要熟练应用各类信息技术,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补充更多的知识,加强自己使用财务系统的能力,并且积极培养自己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能力。如今,我国存在着缺少优秀财管人员的问题,这使得部分企业把资金投入到人才招聘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培养出优秀的财管人员与会计人员,必须提升培训次数以及质量。在进行财管人员的招聘时,必须从专业水平、管理能力、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考核应聘者,不然无法招募到符合企业要求的财管人员。财管人员上岗之后,企业管理层应当采用激励的方式,促使财管人员积极学习。企业要完成财管体制转型,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建设由高水平财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组成的队伍。

4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激励程度高于以往,企业想要将竞争力维持在原先的水平,一定要转变财管体制。而要改变财管体制,就必须从财务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信息系统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而建成符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时,企业不但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而且加强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市场敏感度,促使他们成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多面型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层,需要查阅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因此,必须建设运转高效的信息系统,让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与市场的变化,促使决策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雅芬,杨丽红.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路径探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0):115-116.

[2]林成喜.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8):122.

[3]陈玉凤.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J].中国中小企业,2020(09):65-66.

[4]李超凡.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路径研究[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