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浅析

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浅析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结晶是我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智慧财富,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既要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宣传力度和方式;又要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校园教育实践,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引导作用,充实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体系,丰富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发挥好身边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质在于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开展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进步的内驱力。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文明创造活动的结果,其中精神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具有根本意义。“自信”原是心理学概念,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和心理体验。“文化自信”就是指主体本身对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和态度。文化自信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3]三个方面。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判断

1.二者的价值内涵契合

价值观是人类心中深层信念系统,可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成长成才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4]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价值观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我国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丰厚的知识、道德等意识形态内容。其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是从思想上给大学生以正确指引,这是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上的体现;具有积极政治性的内容,例如民本思想、法治等,引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同样具有价值上的契合。

2.二者的目标一致

要增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就须对其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工作;以此为根基,才能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准确把握,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大学生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从根本上来看,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实现路径

1.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宣传力度和方式

(1)加强传统文化的学术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大学的学术研究环境,加大学术性的宣传力度。举办大型权威的学术性活动,如出版相关著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专门学术研讨、组织专题性讲座等,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力度,从而让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其能够沉浸在学术研讨和交流氛围里,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在文化自信培养的视域下,尤其可以考虑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学术性,注重在新时代语境下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内涵的新阐释,进而融入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可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2)深入大学校园,积极利用丰富的大众媒介宣传方式以互联网媒介传播为主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短视频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传统文化,解答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困惑,促进个体间的充分交流。例如可开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章;用直播、短视频、微电影等,记录身边暖心故事,拍摄家乡独特的传统文化风貌作品;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线下演讲辩论赛等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充实心灵,重塑精神面貌,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

2.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校园教育实践

高校有责任培育大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教育需要从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做起,传授大学生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使其在学习后形成较客观的认知,形成认同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在带有热爱情感的态度下付诸实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正确、包容的态度,来应对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目标。(1)发挥教师的育人引导作用。高校教师有向大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高校教育师德先行,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端正教学态度,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涵养作用,对于建立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学会主动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水平,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贯彻到高校课堂之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热点、新信息,解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疑惑。(2)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主阵地,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精神食粮,高校教师是实现两者有效融入的主导者。首先,可以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课程设置。从高校一般的课程设置看,多由选修课和必修课组成,关于传统文化没有标准统一的必修课,即使是在选修课中,传统文化课程也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可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必修课体系中,同时可开设各类相关选修课程。其次,在相关课程教案教材中编写传统文化的内容。课程教案教材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教案教材的质量水平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不同传统文化素养背景,不断的搜集整理相关传统文化教学素材,丰富实际的教学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方案中,通过课堂的授课交流反馈,编写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案教材。最后,还要强调转变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当前高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教学过程的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互动,营造一种课堂对话模式,教师可以通过文化专题的讨论、文化名著导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获得一种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实现文化自信立足点的氛围,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丰富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才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实效体现。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积极开展有助于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坚持寓教于乐和知行统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活动,走出课堂,进入生活,到大自然中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魅力,让大学生不再感觉到传统文化晦涩难懂,反而获得鲜活的生命体验,实现提升和成长。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社团定期开展践行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各种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故居遗址等,使学生能够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有切身的感受和真实的理解,体会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挖掘其传统节俗文化蕴含的深厚底蕴,把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扎根于具体的民族精神文化里;可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等,让大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发扬传统文化。(4)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高校进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聚焦发掘大学生中的优秀典范。在大学生榜样群体中,所展现出的团结友爱、自强不息、勤奋坚韧等优秀品质,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扬。榜样们内外兼修的影响力,可以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进而凝聚成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知和践行群体力量,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量产性。“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践行,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认真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3]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作者:高晓玲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