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体制创新的积极探索和试验

教育体制创新的积极探索和试验

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河南与年轻的共和国一起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从党的八大到“”开始前的十年建设中,尽管由于经验不足,河南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严重挫折,但在党的领导下,河南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推动河南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两种教育制度的试行,是十年建设中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所做的积极探索和试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56年年底,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要求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为使教育事业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急需,确定新的教育方针意义重大。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其后,在南宁会议上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条》,其中在对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阐明师生要有一定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学校要办工厂、农场等。

195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推荐河南省长葛县第三初级中学(现尉氏三中)勤工俭学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长葛三中为改善办学条件、解决经费不足给学校带来的困难,从1954年开始开辟耕地饲养牲畜,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伙食费、学费和书费,减轻了学校和家庭负担,而且从中受到了很好的劳动教育。长葛三中勤工俭学的做法得到的赞赏。1958年8月,在视察天津大学时,特别提到长葛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在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各地大力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群众办学,各级各类学校大量涌现。

在这一时期,刘少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7年2月,在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后的第二天,刘少奇率调查组南下湖南、广东、河南等5省开展调查研究。其间,他专门就教育问题作了多次讲话,开始思考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问题。在河南考察期间,刘少奇对河南城乡大、中、小学校学生搞勤工俭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学生假期劳动好,要适当安排,量力而行,坚持学生自愿原则,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半耕半读。之后,刘少奇对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思考逐步成熟。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正式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构想。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8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在、刘少奇就如何改革和发展教育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大力倡导下,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明确规定今后半工半读学校将与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同为我国三类主要学校。

之后,河南省迅速掀起了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热潮。1958年年底,全省开办农业中学及城市职业中学608所,招收初中和高小毕业生9万人。到1959年,全省半工半读式新学校达到1980所,在校学生发展到25.5万人,初步形成了半工半读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相辅相成的两种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在实践中片面强调政治、强调生产劳动,违背教育科学规律,导致河南教育事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1961年起,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8字方针,河南省按照“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原则,采取定(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其他学校合并)、停(停办)4种方式,对高等院校、中等专业院校和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进行了大规模压缩调整。大量停办半工半读农业中学,减轻了各地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度过困难时期,但是由于调整中半工半读农业中学停办过多,也使得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而日益尖锐。

1964年,在提出改革教育制度以后,刘少奇根据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重新提出“两种制度”问题。他多次在各种形式的干部会议上就这一问题发表讲话,提出要改革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多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并在将来使它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在刘少奇的大力倡导下,1964年11月,中央正式作出《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批示》,明确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按照中央和刘少奇指示的精神,河南省迅即行动起来,在全省城乡掀起了恢复和试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的高潮。为加强对试办和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工作的领导,省委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重大意义,对半工半读学校采取满腔热情的态度,积极、认真、负责地把试办工作做好。1964年11月,河南省专门成立半工半读教育委员会,以指导全省半工半读学校教育的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倡导和努力下,全省各类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学校发展迅速。从1964年10月到1965年4月,仅半年多时间,全省半日制、间日制、全日制、巡回小学、一揽子小学、早中晚班等多种形式农村小学的学生,已由60多万发展到190多万;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也由780多所发展到2500所,学生由5万人增加到了12万多人;城市半工半读教育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全省工业、交通、财贸、农林、文教等部门,积极试办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新建和改办的半工半读中等学校发展到90多所,学生9000多人。

半工(农)半读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它从办学形式到课程设置都被赋予了与全日制学习不同的全新内容,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办学潜力。在办学过程中,各地强调了党委领导,依靠群众,教育、劳动、工业、农业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半工(农)半读教育的发展。由于财力、物力有限,各地在学校创办过程中,坚持了勤俭办学、自力更生的办学方针:没有校舍自己盖,没有桌椅自己垒,房舍教具坏了自己修,用劳动的双手来建设学校。为了解决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半工(农)半读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勤工俭学,依靠自己的劳动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解决学杂费、书籍、作业本等费用。南阳方城县四里店农中师生在1965年秋割黄陂草8000斤,压青草15000斤,收入540元,挖药收入280元,解决了全年学校的开支和教师的工资。唐河县王楼耕读小学师生21人,1965年秋给生产队包摘棉花25亩,同时又给生产队复收红薯1000多斤,生产队给教师记了工分,给学生买了书、铅笔等学习用品。半工(农)半读学校学生边学习、边劳动,既增加了收入,改变了学校环境,又减轻了国家、集体和社员家庭的负担,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过去许多不让女孩子上学的农村家庭,也开始主动地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作为一种崭新的办学方式,半工(农)半读学校打破了全日制学习的老框框,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各地创造性地开设了农闲班、间日班、半日班、牧童小学、船民小学、带学、早中晚班以及随到随教、送学上门等不同形式的学校,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此外,在劳动和学习的安排上,各地半农半读学校一般都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办法,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如长葛县四合公社举办的耕读高小班在课程安排上,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安排学校在霜降过后开学到来年春分,共4个多月为全日学习;从小满到夏至放夏忙假;夏至到处暑仍为半日学习,约两个月。当地群众反映说:“这样做,又读书,又劳动,半耕半读,可太好了!”

与全日制学校有所不同,半工(农)半读学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一般都贴近当地农业、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校课程一般开设有政治课、文化课、技术课三种。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及实用的理化知识等。为适应实际需要,半农半读学校的语文课,除正常的学习内容外,还增设了应用文写作、写毛笔字等。耕读小学尤其注意教授学生认“庄户字”,如庄稼名、农活名、工具名、物品名、地名、人物称呼等。平舆县和店公社木香店大队徐庄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学了一个多月,不但认识了自己的姓名、村名和队名,而且回家能帮助家长认工分票,他父亲高兴地对人说:“这样的学校真顶事,俺孩子上了几天学就比我强,能认识几种工分票了。以后好好叫他上,决不让他再当睁眼瞎。”数学课也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增设了珠算、会计等学习内容。技术课则主要开设了农业、林业、财会、兽医、蚕业等基础知识和实践技术课程。

为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半工(农)半读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如教会计知识时,常结合生产队账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针对不同年级,农业知识课安排不同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阶段通晓当地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等技术。学校还十分注意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如农业班一般都设有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几种主要作物试验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试验,及时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到群众中去。南阳市靳岗公社是盛产红薯的地区,但红薯黑斑病严重威胁着红薯种的收藏,当地农业中学结合这一问题专门向学生讲授了红薯浸种、高温育苗、离土剪苗等防治黑斑病知识。同学们回队协助红薯育苗技术员进行育苗试验,并和土法育苗对比,向群众宣传推广新的育苗方法。生产队干部反映说:“农中学生,现在成了农业技术参谋了!”

半工(农)半读教育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教育制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试验。但是,由于“”爆发,这项很有意义的试验被迫中止。尽管其历史短暂,但作为党和政府为尽快普及中小学教育所采取的应急、补救措施,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对于当时满足广大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要求和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的迫切愿望,对于中等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城镇的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改革全省中等教育结构,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以后改革教育体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在河南当代教育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为河南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