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知识管理

专业知识管理范文精选

专业知识管理

专业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1定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百度百科中指出旅游人才是指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具有某种工作特长的人员,尤其是指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的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服务人员。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现代旅游业竞争的高级形式,建设旅游强市首先要有一支德才兼具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这样才能为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打下基础。因此,人才要抓好,队伍更要建好成为旅游行业素质提升的决定因素,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游行业贯彻执行的本质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也就决定了不可能有明确质量指标与更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旅游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1)旅游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的目标。

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成立由旅游专业主干教师、旅游行业相关专家、政府主管旅游部门领导等组成的“旅游研究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旅游研究所”的意见,指导旅游专业建设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国内外旅游需求、供应市场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要求的前沿动态,还要加强学校与市场、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间的联系互动,根据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参考国家最新政策的调整,结合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以符合市场所需、政府政策、企业所求的“三符合”为导向来指导专业课程的建设,正确定位办学,明晰办学方向。

(2)旅游人才梯度培养的定位。

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企业培训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各教育体系之间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及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培养重点。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不断发挥着基础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创新性和德才兼备的高级管理人才。要始终紧抓教学质量,紧突出自己特色办学,校企办班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中要把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进而培养出适合市场、企业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3)就业岗位的定位。

目前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均是一线的从业人员。其中旅游策划、旅游职业经理人、景区管理、旅游外联营销、会展旅游、电子旅游商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运动休闲、医药保健、旅行社计调人员等初中级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专门人才,高素质的导游人才,经过专业训练的旅游及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韩语、日语、蒙语等小语种导游人才,一批专业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职旅游教育人才。

(4)准确定位教学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以旅游专业的人才层次和就业岗位的定位为基础,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只能有一个明晰的衡量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质量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必须以这个标准为基础。

2加强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

2.1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增加竞争优势

(1)定位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梯度,专业课程设置适当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以旅游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原则,以旅游人才岗位专业素质要求为依据,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出发,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充分体现了旅游人才梯度培养的目标定位。

(2)在教材选用方面要充分体现其灵活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采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教材,但是由于多种版本教材,且内容深浅不一,这本身就体现着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旅游专业的需求,各院校还可组织教师主编,企业参与合作共同编写教材,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3)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突出旅游专业的学科及课程特点、从实用操作等方面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教具;可以通过开展实际案例教学、实验实训室场景模拟教学、视频网络技术、旅行社业务操作流程相关软件等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快速的传播和更新旅游专业知识。

(4)高职高专院校在本校教材编写方面,通过组织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教学小组,严谨、科学完成编写教学大纲工作,依据教学大纲在形成本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

(5)减少书本理论课的教授时间,多增加学生模拟现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时间,把空洞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进一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体现其“双师”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达到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必要条件,也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学特点及内在要求相呼应。第一,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通过聘请旅游企业实战经验较丰富的资深人才担任本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与本校固定专业教师理论教学相结合,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布局合理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努力做到校内校外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校内教师积极参加旅游企业实践,加强自身“双师型”资历。第二,每年组织本校教师前往国际、国内办学条件优秀、相关专业发展良好的学校进行学习、进修、参观学习相关的教学、办学经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研究水平得以提高。第三,积极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闲时间前往当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旅游专业最前沿信息,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第四,鼓励高职高专专业教师做相关课题研究,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本地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五,建立高职高专教师轮岗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专业办学具有一定特色的兄弟院校学习,参加相关行政部门的专业培训班,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扩大对本专业的认识、学习。第六,在工资待遇方面做到“以高学历人才要吸引住,有能力人才要留住”,进而吸引一批有专业实战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

2.3注重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

(1)要增加校内实训课培训力度和时间。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要单设实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40%,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一是在校内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条件,邀请当地相关行业精英人士定期、定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进一步深化校企结合。二是建立并细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制度,根据旅游专业特色特点,建立一批可用、可靠、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三是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形成“学习一考证一实习一再学习”的循环提高的教学模式。

(2)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大力开展交互式、开放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很好完成课堂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实习完善课堂教学,通过实训基地实习丰富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2.4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抓好入学教育,让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强化学生择业信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主动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2)帮助鼓励学生到旅游企业实习。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增加学生与旅游企业的接触,由实习自然过渡到毕业就业。

(3)建立高职高专和企业合作模式。学校“按需、按量、按质”向旅游企业第一线输送高技能操作型人才,以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心态辅导工作,树立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专业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言亦是如此,因此,改革工商管理企业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性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高,而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其专业教学质量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般还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尤其是企业管理概论一类的理论课程,更是完全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企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也日益严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而现有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则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照本宣科,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对于许多学习内容都不甚理解。此外,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愿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内容,教学实践针对性严重不足。例如,在吉林省某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在理论内容的教学方面,教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扎实的理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但是,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却备受争议。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教师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对于枯燥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学习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教师所安排的枯燥企业管理课程,已经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向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反之,实践也是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纯理论性质的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永远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就是单调的知识搬运和转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效所起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甚至变成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绊脚石。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理论知识的限制,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却也是接下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教学实际,笔者探讨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保证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活动中,应恰当的融入市场和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可被用于教学的理念和观点,保持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应尽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需求,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也必定是故步自封的无用之人,应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二是采用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方法,过去的理论性课程就是教师、将学生记、考试考,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和考查。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性、交互性优势,营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保证具有互动性

自主-互动-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和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一,保证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互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才基本需求之间、教师与社会人才质量要求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行合理的安排,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保证课堂的互动效果,加强课堂的活跃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三)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专业素养的专业性人员,因此,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一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中,加入工商管理人员基本职业素养的内容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二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考查内容中加入职业素养专门内容,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尤其是具体的考查题型方面,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展和训练实践能力。

(四)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企业概述课程的教学实际,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方法,是促进课程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相评价、以及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书面考查方式不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现代化教学进程中,应采用现代化的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同时也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以保证科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小结

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是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创新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创新性的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胡国芳.基于信息共享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2]黄娟.浅析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喻荣春,雷静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2):85-86.

[4]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13(4).

[5]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69-170.

专业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单纯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量,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以致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都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之同步,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观念也应向多个方向发展。但是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读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环境、薪水应该比其他专业更好,因此心理预期较高,往往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作为求职目标,以致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丧失了大量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就业指导内容单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仍然处于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阶段,就业服务机构只限于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教师只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带有功利性、支招式的指导,如重视就业过程中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表面内容,而不是结合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追求表面的就业率,而不是深入探索学生真正关心的就业问题。

2.就业指导队伍参与度不高总体来看,经济管理类高校和经管专业的校院二级管理就业指导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各院系就业指导的工作大部分都落到了辅导员身上,专任教师并没有加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因此,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仅对大学生就业技巧有一定的指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就业指导理念创新不够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是根据对经济管理类企业的调查,企业所看重的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大学四年按部就班的培养,因此当前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应该是全程化的就业理念。同时学生个体又存在着差异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还仅限于就业知识的讲授,缺乏个性指导和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尽如意。

4.就业指导手段缺乏多样化高校就业指导多数只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未充分打造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比如,还未充分利用网络对就业资源进行整合,还未建立完备的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平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还存在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另外,在就业过程中还仅限于专业授课、招聘会等形式,没有将工作坊、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讲座、培训、实地考察、座谈会、校友会等多种指导方式方法相结合。很多高校也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基地化,即政府牵头、以高校的场地为载体,将企业和学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1.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化和个性化

在大学教育中始终贯穿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全程化就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的发展辅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具体来说,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年级为适应期,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基本职业生涯理论,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二年级为探索期,学生应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成才意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与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为拼搏期,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课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四年级为冲刺期,收集各种用人信息,掌握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法律、政策、就业程序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强化求职技巧,掌握各种求职择业的技能,进行求职前的培训,实现角色转变。就业指导除了注重全程化,还要注重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岗位所需人才的不同,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特长,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量、性格、气质等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手段,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给予其不同的职业技能、就业指导、信息咨询等相关培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为密切的一门学科,但目前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往往存在组织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首先,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学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其为大学生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次,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各院系专业教师应与懂得学生管理、生涯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的辅导员教师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不断开拓视野,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最后,就业咨询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和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利用职业指导的各种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体系的全员化、多样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全员化、多样化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包括校院领导、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专职就业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在内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氛围和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制度。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学院、系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定考核目标,落实责任人,制定方案措施。其次,学院内部要形成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院领导要制定政策,专业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的指导。再次,要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就业工作与招生、评优、评职等适当挂钩,以调动学院、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体系上,还要注意多样化。不仅要有专业授课、招聘会,还要有讲座、咨询、培训等,另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发挥社团作用,开展模拟招聘、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就业指导信息化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就业指导能够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为此,首先要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就业网站。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方便和实用的网页,便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以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改善学校就业网络系统的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提高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开通网上测评、创建网上职业辅导,提供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辅导等服务,以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专业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课程学时比重相对过大

培养目标是管理人才,而课时却以医学居多。医学课程相对过多,还将挤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将在有限的4年之内,阻碍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形成,使人文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出现断层,不足的专业课学时更难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管理思维理念。

(二)医学课程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

医学课程本身具有门数多、学时长、分科细等特点,这种情况对于从事卫生管理的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面对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章节分类细致的医学专业教科书时,大刀阔斧地删减压缩就成了卫管专业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这就破坏了正常的课程体系衔接,给学生的系统学习造成困难,让学生难以宏观全面了解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全面结构。作为一名卫管专业的学生,不应该把眼光只盯住个别散在的知识点,而应把重点放在基本的理论结构、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诊断的原则上来,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框架。

(三)医学课程缺少临床实践环节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摸爬滚打,才能真正胜任临床诊疗工作。而卫管专业由于学时所限,加之所学医学内容相对肤浅,尚不具备进入临床实习的能力。但卫管专业之所以开设医学课程,目的就是体现出其医学特色,就是要给日后在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带来方便。医学课程相关知识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流程和临床科室的业务情况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是显然不行的,这对从事医疗管理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在医院的行政职能部门,缺乏临床实践知识将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二、建议与措施

(一)控制医学课程的相对比重

医学课程对卫生管理本科的学生来说,是要形成对医学的初步认识,以利于今后在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工作,学习医学知识是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服务,相对于管理学,它具有辅助、辅佐的性质,管理学课程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有些院校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后,既能从医也能搞管理,故医学课程与管理学课程各占一半,在卫生管理专业开办初期,部分院校开设的医学课程甚至一度占到总学时数的60%,而管理学课程只占了不到10%,比例失调相当严重。医学课程的比重不应该超过管理学,而要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样才不至于因为要迁就医学课程而缩减作为本专业主体的管理学课程,从而保证管理学课程体系的流畅完整。

(二)增加临床实践环节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第三学年结束时就分别进入各个实习点进行为期一年的见习和为期一年的实习。而卫管专业仅仅四年的学时,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卫管学生储备的医学知识相对薄弱,尚不具备临床实习的能力。因此建议在第三学年的结束,也就是当全部的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后,利用暑假两个月或三个月的时间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临床管理的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分布主要临床科室,定期轮转,从事日常辅助性工作。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经历,了解基层临床科室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流程,熟悉临床科室的基本业务,增加感性认识,为日后的专业实习和管理岗位工作作充分的准备。

(三)调整医学课程授课内容的设置

专业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实习管理评价体系主要指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员工作情况的一种综合评价,酒店管理人员在选取员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更加优秀的员工,下面便具体讲述了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意义[1]。

(一)能够更好地展现实践教学的特色

在传统的酒店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忽视了学生实践水平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发展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酒店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酒店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为之后的就业使得企业做出了重要的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进酒店实践教学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实践表现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酒店实习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学校和企业在第一时间内掌握高校毕业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的日常表现,根据高校毕业生在酒店实习当中的表现,寻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不断促进教学和实习工作的改进。从而培养出质量水平更高的高校毕业生,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构建科学合理的酒店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完善过往的实习评价工作,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在酒店管理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酒店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创新,促进酒店的进一步发展[2]。

(三)有助于将竞争机制引进到酒店实习管理当中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所接受知识的水平各有高低,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实习表现的不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在比较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在压力背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力。由于学生在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密切的作用。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本文首先讲述了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其次讲述了建立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最后讲述了落实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与交流。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酒店实习过程中要现在程度各有不同,进行科学评价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构建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争胜心,将竞争机制引进到酒店实习管理当中,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实习水平,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建立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高校毕业生通过实习能够对就业进行一个实质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酒店管理在具体实践当中所需要的能力与技能。为之后的酒店正式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且进行及时的改正,提升自己的酒店管理实习能力,必须要在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进行评价,以此来保证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3]。

(二)实效性原则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实效性原则,该体系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便是指标评定的过程非常的简单,第二个方面便是指标数据需要容易获取,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在简单的评价体系当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评价标准。

(三)全面性原则

在利用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毕业生到实习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全面性原则,需要根据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考察酒店实习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需要考察酒店实习生的应对能力等等,对酒店实习生进行一个全面性的评价。

(四)导向性原则

设立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便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高校毕业生在酒店实习当中的状况,以此来检测实习管理的效果,从而提高实习的质量。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酒店知识学习产生极大的导向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不断进行学习,促进自我完善进程的开展。

三、落实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酒店管理实习的各项指标

在群里酒店管理实习各项指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是一个由计划过程、组织过程、控制过程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对此在确立酒店管理实习各项指标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四个一级指标。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四个一级指标包括了酒店实习管理的全部内容。四个一级指标同时也可以根据内容来分划分为多个二级指标。酒店管理实习的各项指标都有自己的评价等级和标准,属于一项独立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酒店管理实习进行一个全面性、科学性的评价,科学准确地反映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日常表现,帮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酒店管理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组织管理作为一项一级指标可以分为管理机构和管理者两个二级指标,组织管理一些指标主要强调的便是酒店实习的组织保障,获取了平台上的支持。计划管理可以划分为教学计划和实习计划两个二级指标,重点考察和评价的便是酒店实习生的实践教学、实训课时和实习计划的细节安排等等,通过计划管理能够对酒店管理的下一步工作做好计划预测,以此来保障酒店管理实习的科学性与有序性。过程管理属于酒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可以分为实习基地,师资队伍、规章制度、测评体系、质量控制五个二级标准,涵盖了酒店实习管理的全部过程,能够促进酒店管理实习的进一步进行。考核管理可以划分为效果考核、改进措施,实结、档案管理四个二级指标,该一级指标注重的是对学生酒店实习全方面的评价,能够促进下一轮酒店实习管理的进行[4]。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在建立酒店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酒店实习管理的进一步进行。对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酒店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便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此在确立科学合理评价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和专业特色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有针对性特色的酒店管理人才。在标准确立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指标评价体系确立的原则,尽量做到量化评价。即使是进行定性评价也需要做到可测量和可操作化,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更有效地提高评价体系的应用性和操作性[5]。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指标分值

在确立指标分值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遇到许多问题与麻烦,这是为了确立科学合理的指标分值,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确立,第一种方法便是采用专家咨询法,在确认指标分值之前可以根据酒店实习管理的各项指标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让专家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进行设置,由此来确定调查问卷的客观实际和操作的可能性,确认各项指标的分值。比如在四个一级指标当中过程管理被专家公认为是实习管理的核心与关键,二级指标便对酒店管理实习工作的进行影响较小。对此在确认指标分值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酒店管理指标进行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第一步。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以在对酒店实习生评价过程中由相关管理者,专家甚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考评组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所得出来的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实在的反映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绩效和实习效果,有利于提高酒店管理实习水平。现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酒店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此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便需要不断地更新酒店的管理模式与理念,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酒店管理的转变,在教授酒店管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管理目标,对此对已经构建好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由此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6]。

四、结束语

现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迅速,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习工作表现,对实习工作产生一种激励作用,提高学生酒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酒店管理知识掌握上的不足,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为酒店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促进现代酒店管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7(27):186-187.

[2]郭贵荣,周海磊.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模型及应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55-59.

[3]朱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2.

[4]董芳菲,刘嫄,韩爱霞,etal.“慕课”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培养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5):55.

[5]郝迎成,郑丽丽,冯春艳.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与思考[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2):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