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建设工程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精选

专业建设工程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第1篇

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主要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对电能加以分配的工作。土建施工则较为独立,据建筑本身的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从而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电气专业中的电力设备安装和电气管线铺设与土建专业密切相关。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具有各自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2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配合施工重要意义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许多专业工程,需由不同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施工过程的。这些专业有着多方面的相互关联,只有这些专业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才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关系密切,具体施工中,电气专业相比土建专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不相互配合,则会出现干扰、影响对方工作的情况,十分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各施工项目的协调与配合,对于顺利完成整个施工项目十分必要。在展开施工时,必须对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的配合施工给予重视,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3现阶段电气专业安装施工和土建专业施工存在的问题

3.1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

在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现阶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需要对所有材料进行及时验收,实现严格质量把关。土建工程中的施工材料质量问题会导致电气专业的绝缘性差、温度系数大而熔点低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3.2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专业施工技能,设备操作不规范。目前,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电气专业施工人员掌握电气专业知识,而对于其他专业的施工知识并不了解。还有一部分电气施工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电气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于施工设计图纸理解不足,经常导致电气工程的预留管道位置错误等。在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在预埋管线和电力设备施工时,其施工人员要有一定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通常,土建专业的施工人员属于土建施工人员,并不能够顺利完成电气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和管线预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专业对彼此之间了解不全面就会导致相互影响、彼此限制的情况发生。

3.3施工过程的问题

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配合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电气专业的管线和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会留下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反馈检查工程质量。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施工安全管理理念的施工人员,做好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电气专业的管道铺设、设备安装等及时检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4电气专业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建议措施

4.1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可以看懂本专业施工设计图纸,还需要看懂土建专业施工设计图纸,了解土建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保证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相互协调。同时,土建施工人员必须对电气专业的预埋管道和预埋件等进行及时了解,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提醒电气专业施工人员进行调整。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施工人员了解并熟悉非本专业的施工知识。组织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相互配合施工,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协调能力,实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相互密切配合。

4.2加强对施工材料的审核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施工材料不合格问题。在电气专业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选用电力施工设备,保证电力设备正常运作。同时,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要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有效提高工程整体进度。

4.3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配合

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项目设计阶段,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应向土建专业设计人员提出自身的要求。在土建工程施工展开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应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协同起来,对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施工图纸开展共同审查,减少差错的出现。电气专业的安装人员要全面、深入了解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学习与土建施工进度相应的施工技术,对于梁柱及屋面、地面的连接方式熟悉掌握,将连接方式与电气专业的安装方法进行校对检查,确保工程中电气专业的安装方法适应于土建工程施工。在展开土建工程施工时,应提前准备好电气专业安装过程所需配件并做好预埋件和预埋管道的准备工作。

4.4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土建施工阶段配合

在土建施工展开时,应按照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进度要求逐步开展电气专业中预埋管件和管道预留工作,这是电气专业施工工作的关键。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完成搭设模板之后,主要的工程就是放线工程,放线工程应根据预留管道,大型设备、配电箱盘、插座等的位置及尺寸放线。在底筋铺设完成后,就可以开展管道铺设,对预埋构件合理放置并充分加固。最后的封模工作之前需要对前两个工作开展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有效修正,同时做好土建专业和电气专业施工的交接。确保各处符合相应要求之后开展浇筑混凝土工作。

4.5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土建施工后期阶段配合

在土建施工后期阶段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加强配合,还应体现在完成墙体防水之前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防止电气专业设备安装过程破坏建筑的防水层。同时,应一次性完成穿墙布设电缆工作。因为如果一旦导致土建施工发生返工现象,防水处理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土建施工人员和电气专业安装人员应事先提前核对好施工图纸。

5结束语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监理;发展;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力度的不断提升,对监理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本专业具有理论专业化,操作复杂化,涉及法律法规、工程施工、园林规划、植物养护等知识点众多,内容比较枯燥,学习难度也比较大。所以,仅采用传统教学法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满足监理工作岗位需求,在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中,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负责人需要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针对性调整,这对监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工程监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我国监理工作从1984年开工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隧道工程实施开始至今已有近40年,监理制度不断完善,但施工工艺发展迅速,监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根据现阶段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说,在课程体系方面还没有系统化,在教学方面对监理工作存在认知偏差,未能够对监理角色、地位以及职权等进行合理定位,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监理行为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监理地位、组织、实施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对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全方位控制。工程监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内容比较注重理论化,且在教材的约束下,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化,这样就会导致内容比较分散,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也很难系统掌握建立课程,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1]。

(二)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问题

在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够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一些具有实操性内容很难充分理解,这样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这方面问题在考试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不少学生在试卷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不过,对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却无法进行详细论述[2]。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未能够合理应用案例,这样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热情,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缺失,实训室建设力度不足,实验实训使用的设备较市场落后一至两代。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容纳实习人数较少,教师考虑安全问题较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带来了很大影响。而且,学校和企业之间也无法进行深层次合作,大大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在建设工程监理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程考核工作。然而,不少教师会采用传统考核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未能够充分关注其动手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试卷考试方面,有些内容过于片面,案例分析相对较少,题型也比较简单,这样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如此,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所占比例比较少,未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就会导致考核结果不够全面,无法发挥考核评价的真正作用。

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完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监理工作主要针对施工作业,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讲解,从而学生能够在监理过程中进行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投资控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教师需要对监理工程师考试丛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掌握,尤其要对经典案例进行合理应用,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掌握相应的概念,进而学会举一反三。对监理工程师行为进行讲解时,也需要合理引用经典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根据施工图纸,结合相应的法律规范指出存在的错误,从而掌握监理流程,以此规范自身的监督行为[3]。其二,合理利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这类案例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对学生课堂参与性提升具有较大帮助,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利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场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进行合理应用,比如,在对道路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操作基础层、结合层、面层以及路牙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其三,合理利用电视、网络中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素材丰富,尤其是案例进行灵活应用,通过对电视或者网络中案例的应用,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建设工程监理相关知识点。

(二)创新教学手段

其一,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应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还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比如,对建设工程监理进行讲解时,由于常规章节的标题、关键句等都采用文字叙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现场实际视频图片进行合理融入,充分反应监理组织网络图,让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性,有利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的穿插,这样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够提升其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文字画面以及声音的搭配,合理制作成微课视频,这样能够减少多媒体播放时间,为学生提供精华知识点。其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建设工程监理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翻转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减少学习压力。比如,在教师对监理目标控制的案例进行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又或者是课程视频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在课堂答疑中也更具有针对性。在课堂翻转的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权可以得到可靠保障。教师可以将上半段课堂时间用于视频播放,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后半段课堂时间可以作为师生互动,学生在不懂之处能够得到针对性讲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其三,将手机作为学习终端[4]。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手机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学习通、知网、MOOC等平台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将这些平台的手机端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密切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手机作为学习终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发表真实个人想法。这样也能够让师生之间拉近距离,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在建设工程监理专业课程讲解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学生也可以从旁看图纸,了解旁站、验收等诸多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监理工作的内容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热情。不仅如此,学校也需要对实训基地进行大力建设,对其功能、格局以及技术等进行合理提升,为实现教学相长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实训项目,也需要进行合理改造,将施工现场实际要求与实训基地进行密切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从校园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

(四)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教师在完成知识讲解之后,要想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由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工程监理人员,所以,教师需要在考核方式上接近注册监理工程师,在考试内容上也要注重案例题,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还要突出该学科的应用性,为学生未来参加国家考试奠定基础。同时,在考核评价中,还要将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包括其中,既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提倡多元化评价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工程监理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既要满足学生心理特点,也需要考虑其就业情况。并且,还需要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特别要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应用,以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课堂翻转,可提升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要加大力度,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提升其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春芳.信息时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2):150-151.

[2]卢雪.高职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20(33):68-70.

[3]彭聪,吴美琼,李杏.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X”融合机制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33):121.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工业设计作为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创意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前发展的有力助推。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的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在理工院校的机械学院(系)里,生源为普通理科学生[1]。本文针对理工类生源的具体特点,通过对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总结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为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工业设计经历了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巨大变化,内涵和外檐也在不断扩大,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继续以前的套路,而应与时俱进,从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角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课程群的理念作为体现综合性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传统的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和造型基础相关的课程,对于理工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并无明显区别,针对性不强;另外,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提倡知识的多元化和学科的交叉,但在基础课程群的课程设置方面却无明显体现。

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1.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路。

原有的教育模式指的是三段式,即把设计学科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部分,每部分中包含了若干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往往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把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理工类的工业设计提倡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开设了艺术类和工程类的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艺工难以沟通,各自为政。传统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但是各门课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2.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整合并重构基础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

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群建设的依据主要指的是:把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下已形成的课程体系或知识全部分割、打散,重新组成若干具有系统性并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把学生某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各个系统内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时除了应具备基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当的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对工程基础知识的了解。根据这些能力的需求,把相关课程的知识打散,然后重新组合。例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设计速写几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都包含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平构、立构中的点、线、面构形与素描和速写中用线条对形体的表现;色彩构成和色彩写生中的色彩原理;还有构成课程中对于构型的创意方法等。把这些课程中具有相似内容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重新组织形成系统,构建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

3.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体现“模块化”理念。

外国已有部分大学采用模块化的理念进行课程系统的组织。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3]。按照这一理念的思路,在基础课程群内部建构不同的模块,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各模块内部互相联系的基础。可分为:基础造型模块、理论修养模块、创新能力模块和工程基础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基础课程中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模块与模块之间按照内容的深浅组织前后顺序。

三、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

1.根据理工类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

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的是没有绘画功底的工科背景学生,相对艺术类而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强,文化课基础扎实,但发散思维能力差,缺乏基础的造型能力和美学素养。针对理工类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制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时,以准确的表达和严禁的表现、表现融合创意以及功能的创新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素描课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为主,静物从原有的水果、石膏等变成小家电或工业产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并激发想象,从注重表形到注重表意。

2.打破艺工壁垒,在设计基础课程群中加入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以往对于理工类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设置与艺术类并无明显差别,在技术类与艺术类课程上也只是机械相加,缺乏交流,原有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作为单独的模块没有很好的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应该在入学之初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就把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特点强调给学生,向建筑工程制图学习,在基础课程中规范基础造型的比例与尺度关系,为更好的向工程实际过度打好基础。

3.在本科实行双师制的基础上,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工业设计的导师队伍中。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4]。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生质量有所下滑,为了更好地配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国内高校已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工程技术背景不强。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应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导师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把设计知识与工程实践进行衔接。

四、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

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就是在基础课程末尾加入综合设计实践的环节,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设计表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

1.创新综合训练的教学形式。

在基础课程群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拿出一周时间以工作坊的形式加入综合训练的阶段,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工作坊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英文简称Work-shop,最初主要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5]。工作坊最早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在基础课程综合训练的环节导入工作坊制,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在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基础课程综合训练阶段并不一定要是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而应针对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能把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如通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造型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具备了创新能力和基本的机械图学常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在工作坊中进行以图形构成为基础的简单的产品造型设计并配合图学知识画出可用于生产的产品平面图和三维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不自觉地把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并综合运用。

2.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聘请企业的一线设计人员或者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讲座,讲座主题可以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为学生讲解基础的设计知识在实际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前沿的设计动态或理论为讲座内容,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把理论问题和实际相接,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总结

基础课程群的建设是把基础课程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基础知识打散并重构的过程,体现了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对高校的设计专业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群的学习,可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专业,理工类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峻霞,赵俊芬.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体系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05,(3):51-52.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70-71.

[3]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装饰.2002,(4):14-15.

[4]王鑫.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一个文献综述[A].刁孝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第4篇

随着市场对工程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论证了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思路。从校内到校外实现实践能力大一到大四逐级提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中各项具体保障措施,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工程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操作有效转化。加强实践性教学及其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市场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相关行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人才,但目前教学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符合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行业紧密结合和创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市场发展的新要求,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与市场发展不能有效对接的突出问题,提高学生专业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学科,造成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依托专业平台不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一系列专业软件使用受到限制,开放型实验平台难以建立,综合类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设计流于形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教材作为依据,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全程跟踪管控,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符合工程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内容组成,制定有效评价标准,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管控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和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专业维度是指融合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展开的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维度是从大一到大四本科四年时间。空间维度是在学校进行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实践教学在空间上的分布。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分布,循序渐进的由基础技能向综合技能逐步提升实际专业操作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二)三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点线式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的思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将工程管理四大平台知识模块化,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交叉学科实践课程的有效搭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实践低阶模块向综合创新高阶模块梯度转化。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知识的前期导入和后期延伸,实现专业知识的融通和整体性。通过全程有效监督管理,使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项保障措施不断自我完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为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技术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四大模块,各层次实践训练模块通过理论教学有效进行串联。基础能力训练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模块主要是专业平台课程的实践训练,主要包括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是综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技术能力合成训练,主要包括工程全过程综合模拟实验、综合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创新能力训练是对专业技术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拓展,通过参与竞赛活动、科研课题、执业资格考试和课外实习等方式进行。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工程实际案例、视频、课堂讨论、作业和课程参观提高感性认识,根据理论课程的相关性进行实践内容组合设计。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内容。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立体式教学体系中应根据全国专业委员会意见,结合市场发展需要,摒弃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中差异,明确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全方位高级人才,才能有效进行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组成内容的安排。

(二)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

随着一系列软件在实际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学校加大资金进行硬件和软件投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通过实验室平台掌握各种工程管理软件的使用;利用专业的仿真实验室,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策划并实施专业管理活动,使学生获得广泛而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开放型实验平台,学生对于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软件应用得到充分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单项管理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建立长期合作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现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空间分布的关键,应由专业牵头学校与建筑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每年提供适合的建设项目工地,分配现场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安全管理,解决建筑企业承担实习安全风险;学校分配专业教师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根据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专业管理人才,企业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企业和学校良好互动,互惠互利,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立体式实践教学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安排年龄结构。年轻教师可到实习基地兼职增强工程实践知识;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提高对工程实际的系统认识。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各级课题及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吸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人员或聘请校外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在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指导或专题讲座、座谈等活动,增进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全面认识。

(五)完善实践教材整体性

工程管理实践环节中目前只有实验环节在理论课程教材中有配套内容指导,但在实训和实习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重视软件操作等实训课程教材的编写,对于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总体要求进行专业指导书籍和教程编写,形成完整的工程管理实践教材体系,让学生们能够有书可依,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完善考核方式

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已建立有效的实验和实训考核方式,但在课程设计和实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全面。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制作PPT对实践过程进行说明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在综合性实习考核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和工作的特点,针对性提交工作实习报告,制定明确考核标准体系,企业根据评分细则进行学生专业实践效果评价,学校侧重考核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纪律和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实习教学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七)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形成以专业对学生—学院对专业—学校对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各环节特点,制定实践(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设计具体内容,通过对学生量化考评要求实现有效质量控制。学院对专业形成的实践教学管理材料进行审核和完善,采取教学督导评审和专业教师互评机制。学校对学院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制度,综合实践教学特点和学院提交教学材料形成考评细则,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和评估工作,通过学生评教反馈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教学质量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不断自我完善。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已具备初步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仍需在明确教学目标下,不断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作用,提高学生工程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四聪,李坚.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22):152-154.

[2]潘海兵,等.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农业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15-17917.

[3]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9-94.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实践;

引言

随时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于建筑施工类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高职院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的改革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就应该按照行业、企业需求,从就业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就业市场作为需求的导向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教学改革的先导为更新教学理念。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其本身的性质和其具有的特征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时的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能够适应企业一线所需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管理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首先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的胜任力。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岗位培养目标。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为企业所需的一线技术人才就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非常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整合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密切合作,让企业加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制定。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大多数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只重视讲解课文知识,忽视启发学生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受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习效率低,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整体教学质量不佳。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效果。(二)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科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形式,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从各种基础课开始学习,然后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虽然符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顺序,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并且由于实践课程开设的场地、指导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无法建立及实践课程的缺失。

三、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课程间的内容联系、融入实践案例对接岗位需求

教学课程要与建筑设计专业每学期的专题设计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及施工图图纸的绘制,由于受到学生在校时长的限制,建筑构造课程可以与不同学期进行的专题设计结合,分模块进行专题构造设计,融入现有的规范、标准,从设计院一线工作岗位引入比较典型的方案、施工图纸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增加行业涌现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同时授课教材与课程设计需要在每个模块设置不同的实训环节,以任务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在模块内指导学生进行节点设计并制作模型、绘制图纸。在进行每学期专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针对相应的设计方案指导学生从整体了解建筑的构造原理,进行相应节点的设计进而绘制出整套的施工图纸,实现从方案设计、构造设计、施工图纸的绘制等全过程的岗位训练。

(二)构建“四化”课程体系

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接行业就业岗位,围绕素质提升定框架,贯穿能力培养设课程,分析岗位能力定模块,突出个性发展扩内容,标准化编排通识能力课程群,系统化设计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群,模块化设计岗位技能课程群,个性化选择岗位拓展能力课程群,构建标准化、系统化、模块化、个性化“四化”课程体系。通过标准化编排基础课程群,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礼仪、人文素养等素质提升基础课渗透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提高的全过程,将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材料检测、BIM建模等岗位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延伸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将建筑信息化贯穿到整个教学周期。围绕学生职业规划,细化专业课程方向,系统架构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基础工程、设备工程、施工信息化等五个方向的“微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群。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建筑制图、建筑识图、工程测量、材料检测、工程预算、施工技术与管理、BIM建模与应用等专业技能进行模块化培养和考核。依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愿景,个性化选择素质拓展课程,着力提升学生适应跨职业、跨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丰富课程信息化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建筑类课程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需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比如,校方应鼓励教师开设智能远程教学平台,学生可在课前、课后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可将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用于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便利性。比如,教师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课程知识,或以小测验等形式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针对非常注重实践的建筑类课程,除了应用手机、教学课件等传统多媒体教学形式外,还可以引入针对建筑实践课程的VR仿真系统,教师丰富课程信息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深入学习课程内容。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情景构建,符合建筑装饰工作过程和建筑装饰施工工程的流程,有明确的目标(标准、规程)或施工产品(实物),老师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的教学,企业师傅有重点地进行实操训练,把课程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构建并有效运行“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模式,学生角色扮演、团队合作,融“教、学、做”为一体。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资源实现数字化,共享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通过企业师傅施工现场演练,激发学生动手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施工实操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依托合作企业提高了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合作企业利用校内优质教学资源条件增强了企业实力与行业地位,有效解决了学徒制教学“学校热、企业冷”的合作瓶颈,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双向教培、岗位培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以养技、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格局,形成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22):190-191.

[2]卢士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9(22):88-90+98.

[3]张彬.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探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2):162-163.

[4]舒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初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11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