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项教学论文

专项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专项教学论文

专项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了四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都是经过调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所选定的。对其每个项目的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我们通过项目教学法用四个步骤完成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举例说明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中:触动启动按钮SB2后,电机先作星形连接启动,经延时6秒后自动换接到三角形连接运转;触动停止按钮SB3后电机停止转动。

2.明确重点和难点:本次项目的重点在根据电路图连接硬件电路,难点在梯形图程序编写。

(二)项目实施

1.理解任务

制定方案将学生以3人为一组分为小组并定好组长,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已学知识完成:

(1)项目分析

a.硬件电路分析;

b.动作过程分析;

c.定时器的应用。

(2)制定方案

a.输入/输出分配表;

b.输入/输出接线图;

c.梯形图程序。

2.确定方案,师生交流

a.各小组讨论确定输入/输出引脚的选用,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绘制;

b.根据已确定的输入/输出分配表完成输入/输出接线图,便于实际连接电路不出错;

c.根据输入/输出分配表,结合电路的控制要求编写梯形图程序。

3.项目实施,完成任务

a.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根据接线图连接硬件电路,将梯形图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转换,写入PLC,最后运行;

b.首先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运行,通过程序监控并对照I/O分配表及接线图验证程序是否正确性;

c.程序运行正常后连接负载,观察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满足控制要求;

d.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情况,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量不主动提出,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发现,必须确保线路连接正确后才能通电调试。

(三)项目检查,组组对比

a.各组之间相互检查,对于没有运行成功的小组,其他各组一起帮助检查出错原因。

b.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同时对于在各组检查讨论后但项目实施任然没有成功的小组,教师找出运行失败的原因,同时对典型问题给予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四)师生交流

评价提高教师再次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同时评价学生表现,对各个小组中程序最简洁,线路连接最美观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二、改变评价方式

专项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专项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指引,以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主要包括材料的采集、计划的策划和方案的制订、执行、检测、评价等全套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解决问题,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修改制定的计划,让教学方法更加完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色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教师则是辅助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运用开展项目、展示案例等方式,使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和把握好方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色,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2)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求按时完成制定的行为目标。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单单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而完全抛开理论知识的指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践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依据正确的思路来学习知识。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

(1)采用实地考察教学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并且直接进行讲解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建筑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到建筑工地上课,一边理论解说,一边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2)采用仿真情景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是制造一个仿真的、特定情景的课堂,经过教师的安排和学生的练习,在真实的、轻松的情景中讲解和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3)采用引导问题法。引导问题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解决问题和决策行为为对象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它的宗旨不是简单地教授原理,而是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案例中产生的问题,来共同讨论其解决的方法,教师再对其归纳总结,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

专项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从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发展为由主阵地、主渠道两部分构成,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态的思想理论教育。3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建设,既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集聚合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共同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前者主要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具体的课程设置历经数次改革,其间最主要的体现是“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的颁布实施,但无论其具体课程如何变化、教学内容怎样调整,本质上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者主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二者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鲜活实践。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应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任何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误,都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来不利,使之弱化实践基础,丢失其中的智慧和营养。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依据《通知》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者要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无疑只是观念层面的推理和书斋中的冥想。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远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把理论讲授和研究变成照本宣科的“学术游戏”;而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又疏于开展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停留在经验层面。这两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之中,游离于学科之外。一般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三部分构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迫切需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人。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紧密关联,所有的实际工作者都应该成为学科中人,推动学科发展。同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也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与己无关的事情,以旁观者身份冷眼观之、漠然视之。当前,在个别院校就存在一些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师,尤其是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师,既未直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未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验,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依靠纯粹的逻辑推理、理论演绎、实践假设等来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难以为主渠道主阵地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部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发挥整个队伍的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演变为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事情。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行动起来,让主渠道与主阵地联动起来,共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

二、处理好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应用特性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作出“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旨在逐步形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的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为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鲜明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努力从基础理论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何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开展理论研究?而要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熟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掌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这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几个二级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再有,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懂得马克思主义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论是从理论维度还是从实践维度而言,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精通。这就意味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几个二级学科的依凭,而且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置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及归属,关系到学科存续发展的固本强基。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沦落为纯粹的教育技术学,成为无所负载而驶的‘空车’”,同时也就失去了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所以构成一个学科生态系统,根本就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学科使命和理论基础,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科理论基础,又都要对马克思主义开展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有着鲜明的实践应用特性。进一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走出文本,走近大众,走进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生机和实践活力。“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突出其应用性特色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体的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善于运用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分析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其他几个二级学科共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为研究对象,相互支撑、不可分离,因而应维护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际,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发挥“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只能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的研究中去把握,离开对相关理论学科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规格和要求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特点,必须从整体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注重相互之间的依托与支撑。

三、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助推教研并进的学科发展

任何一个学科在建设发展中都存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特有的话语范畴理论体系与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场域非常广泛,这要求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际,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做好了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供研究的新课题。科学研究做好了,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观点新材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存在割裂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现象,一些人只注重教学活动,疏于开展科学研究,缺乏联系实际的独到见解表达和创新思考的呈现,跟不上学科前沿;也有一些人科学研究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论回应,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呈现出“两张皮”现象。还有一些人热衷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理论研究缺乏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难以有效地回答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疑虑。这些情况的存在,无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学理问题;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中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形成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门学问。而目前的问题是,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了解甚少,少于去关心和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遭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挑战时面临尴尬,拿不出像样的研究成果破解其中的难题。还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试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简单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样的认识并非毫无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各二级学科之间的确存在一定联系,但不是简单的对应。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它的确要支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这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研究和支持其他课程。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理应让研究面向教学、支撑教学、直面教学,同时让教学服务研究、检验研究、推动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教学者与研究者的统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回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之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借助教育这个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引导活动。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践行的学科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层面的实践。这就要求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取向关系问题。

专项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笔者选择2013级高职护理(英文班)专业的共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名,女生92名,年龄区间为18~22岁,平均年龄20.5岁,学制为3年。此项研究主要研究的是项目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将这96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人。对比分析两个小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已修课程、入校成绩等均呈现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实施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48名学生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按照预习—讲解—示教—总结等步骤进行。

2.实验组。实验组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授课,主要步骤如下:

(1)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将48名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找出以往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抓住这个教学盲点,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之间展开互动,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不断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从教师的分析和讲解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对人体的构造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之后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体的具体构造进行分析,找出其学习盲点和误区。比如,有些病人需要卧位,而有些病人只需要半卧位,那么,从人体解剖学上说,这些不同是怎么造成的、利用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如何进行解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加以思考。之后,要求学生利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就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予以纠正。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困惑,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案例和实验室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离不开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才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尽量选取一些经典的案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研究,以便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起真实的交通事故,在教室里进行现场模拟,这就需要在场的学生根据伤者的受伤部位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既要求学生熟悉人体的构造,还要求其掌握一些基本的治疗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模拟实验室这个重要的实验工具。网络化的模拟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利用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实验所需的具体材料,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在课后加以研究。这种网络化的模拟实验室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3)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需要兴趣这一工具来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对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之后提出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寻求学习知识的乐趣。因此,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这种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优势十分明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包括了情景的设立、具体的操作、分组讨论、独立思考,又包括了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沟通。不难看出,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沟通协作意识,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

二、结果

对比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理论成绩与技能成绩可知,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调查分析实验组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认同度非常高,因此,值得在高校教学中大力推广。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