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项基金论文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精选

专项基金论文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的审计人员对于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目前,不少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习惯于查错纠弊,善于发现微观的经济问题,缺乏从宏观方面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得心应手,而对于如何分析、评价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率、效果显得束手无策。部分审计人员甚至对于这种投入多,见效不明显的审计模式有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理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绩效审计是个新鲜事物,目前对于绩效审计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统一、完整的绩效评价标准,也未出台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或指南,这给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也给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广泛性的特点,要求审计人员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也有人才瓶颈的问题。

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应从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资源性、环境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情况

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方面,主要包括专项资金的筹集、拨付、管理情况等。资金的筹集是否足额到位,筹集额是否合理;上级拨付的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地方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有无骗取上级专项资金的行为;资金的管理是否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资金管理是否高效,是否由专人保管,是否建立专门机构,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采取专项资金保值增值措施等。

2.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

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方面,主要审查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情况。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是否改变投资规模、变更经营目标;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截留现象;是否存在变更资金用途;是否实行以资金定项目,按项目管理资金;是否存在浪费和闲置现象等。

三、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方法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并且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使用也少有限制。

1.要坚持专项资金账面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在做好账面审计的同时,还要搞好审计调查,实地调查了解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现状。特别是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新农合基金、新农保基金、各种赈灾救灾资金等政府和群众关心、资金量大和社会影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搞好审计调查,坚持做到专项资金账面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2.要与具体的审计项目相结合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以此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提出改进意见。因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须与具体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才能针对项目做出具体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3.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

根据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审计中除运用数据收集法外,还有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常用的定量分析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等。常用的定性分析法有内容分析法、程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模型法等。

四、加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标准,只有建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才能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增加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可操作性,同时减少审计的法律风险。

2.建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绩效评价活动的前提。因此,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

3.建立专门的绩效审计人才库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立项的决策绩效审计

首先,看专项资金是否进行了正常的研究,以及使用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具备科学性,背景是否真实等;其次,要看使用的决策上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错误;最后,查察项目的预算情况,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没有遵循节约的原则,实际的决算中是否超出预算等问题。

(二)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

要看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在分配上是否影响了资金的效益发挥。在资金安排问题上,项目设置是否很多并且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资金在投资上有没有零零星星、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的问题。

(三)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于使用情况的审计是极其关键的。主要审计的内容是,是否按照预算对于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有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克扣、挪用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的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个项目的质量以及结果进行最终的审查,并且对于一些个项目最终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通过审计发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的功能是通过事前有预测性的对未来有相对清晰地认识,并且借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广东省的财政科技资金预算却不到位,专项资金分配不符合程序,没有在主要的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金分配不均衡,在重大科技专项上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导致项目最后的流产,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二)在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部分基础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于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没有了解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与经常性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核算。导致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餐费以及差旅费的支出过大,没有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建立独立的账单,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转化率很低。

(三)财政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缺乏监管力度,进而导致科研创新太少,个别的资金被挪用现象严重,有的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科研成果。

三、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

(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对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推广新的预算编制办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要分清科研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科技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和部门间的沟通,根据财力情况核定预算。依照预算定额的标准,建立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约束,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专项资金控制意识

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将财务的职能定位全面参与资金的使用决策与控制。要对于财务室内部的岗位职责进行合理规范化的分工进而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这样的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对应于整个项目的建立到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参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本着资金到哪,管理到哪的思想,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随时了解课题的进程,了解项目的进度,有效的安排付款,这个过程需要整个科研小组对于财务人员全程的配合。

(三)完善课题的管理体制

财政办公室要严格审核所立项目,组织一些科研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评判和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评论报告和评审报告。并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加强预算的编制,各个资金使用的课题都要在申请的过程中对于项目做出较为详细的预算,并且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注意信息的传递。各研发课题小组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交流,让财务人员对于项目的进度有较为清晰地了解,从而进一步安排课题资金。财政部门也要秉公执法,不能随意克扣专项资金,保证课题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课题结束后经办人员要及时进行项目的报销,并且对于课题的研发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之后交付审计部门对于此次课题研发过程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对于剩余的资金,要及时进行返还,不得自己扣留用在它处。

(四)实施专项资金评价

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当前使用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对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使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来制定。如:科研的方向在于医学研究上,对于其绩效的考核不仅要看他的完成情况,更要看在医疗应用方面做出了哪些贴合实际的事情。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是不断提高专项资金利用效益的有效方法。财政办公室首先要对专项资金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再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主次进行拨款,并递交预算部门。避免先预算资金后论证项目的荒谬之事出现。

四、总结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1.1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日益增加,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期刊从2007年195篇上升至2013年391篇,但总量还是相当有限的;同时质量水平也有待提高,一方面,相关程度低,以2014年期刊数为例,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直接相关的研究相当有限,大部分都是与财政绩效审计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所发刊物级别不高,所发刊物大都集中于核心B类期刊,审计研究仅仅有81篇,并且相关程度也不高。

(1)制约绩效审计的原因探讨

该类研究是早期研究的重点,学者从绩效审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审计范围狭隘,房巧玲、王宜成(2013)、郭建平(2008)、张颖燕(2014)等人认为我国的环境审计仅仅局于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面临的一个突出“瓶颈”是审计范围通常局限于微观层次,即以特定的环保单位和项目为审计对象,集中于资金运用过程的绩效评价基本上不涉及宏观、中观层面环保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对资金的配置活动这一前置环节导致审计评价只局限在资金的“运行绩效”层面,忽视了资金的“配置绩效”。绩效审计相对而言很少,这与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是相脱节的;②财务管理不规范,胡晋湘(2011)、林琨(2008)、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4)等人认为在项目的立项上,有的项目申报单位采取编造虚假申报资料、多头重复申报等手段,以套取国家环保专项资金为目的虚报乱报项目;③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完整,另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难以设计通用的个性指标[廖上林(2009)、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4)、万寅婧、潘铁山、季成富、林业星、潘旻阳(2014)、刘良慧(2013)]。

(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探索

房巧玲、王宜成(2013)、贾卉(2013)、黄溶冰等(2012)、Reed,John(2014)、Huang,Rongbing、Li,Yuhui(2013)等人基于指标分类角度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规划模型、专家评判、调查问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对模型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期为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从运行层面拓展到配置层面提供理论指导。

(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构建

学者基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资金设立过程或者资金支持项目为分类建立定性、定量的评价指标。刘良慧(2013)结合逻辑框架法的逻辑层次来组合项目财政环保资金项目的绩效指标,使原本零散的指标之间产生逻辑上的联系,形成一套完整而明细的绩效指标体系;沈会山、潘南明、黄章富、杨琼花、李景杰、王淑君、卢创新、陈际帆(2012)采用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在将现行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分成六大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当前我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周丰(2010)采用“沃尔评分法”的基本原理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进行了构建,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四个环节分析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往往与其他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类型的研究混在一起,针对性不强,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屈指可数。其次,大多文献都集中于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但由于影响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的困难性,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选取的指标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尚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再次,与有关学科融合较少。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站在会计、审计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不光与审计的发展息息相关,海域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联系。最后,在我国现有研究多为规范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尤其缺乏对我国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和问题的调查以及深层次的案例分析。

1.2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署基于审计流程展开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从审计署公开的2001年至2013年的审计公开结果来看,截至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局限于“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涉及程度不够深入。同时早期的审计公告并没有专门一个板块阐述环境审计,大部分都与民生项目放在一起阐述,直至2008年才设立一个单独板块“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公开审计结果。从公开的具体内容来看,一方面公开数据不够完整,尤其是投入资金这一栏,只有五年公开了数据;另一方面从年数来看,2002年、2003年、2007年、2013年都没有相关数据,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从审计结果来看,总结2001年至2013年审计公告中提出的问题,环保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审查审批不够严格;二是挤占挪用补助资金,这点主要从违规金额数体现;三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四是项目建成后未达到预期效果,以2011年为例,投资建立的污水处理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对环境起到切实的改进作用;五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缺乏科学的界定和计算依据。

2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2.1监管主体独立性差

环保专项资金往往由财政部、环境总局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减排资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环保总局负责减排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其高层领导者之间的独立性有待考察,无第三方监管机构涉入,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从挪用和占有环保专项资金的现状来看,以2010年审计署公告为例,一些地方少征、挤占、挪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24.89亿元,滞留、闲置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等21.46亿元。可见资金监管存在漏洞,环保总局可能存在趋于“关系”的压力而对财政部门与企业挪用资金“视而不见”。同时审计单位的审计经费来源受制于本级政府的管制,同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负责本级审计单位的经费来源,这种关系损害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绩效审计观念欠缺

从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现状来看,主要侧重中“合规性”、“合法性”审计,考察资金申请、使用是否合法;考察项目是否按时完成。对资金批复是否“经济”,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否“有效”,完成后对环境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缺乏衡量。而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最主要的就是考察其在合理成本下的效果性,对环境所做出的改善,只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将大大降低审计监督的效力。

2.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围绕环保专项资金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看,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①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②主要污染物的法律法规;③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总量上相当有限,以主要污染物的法律法规为例,国家围绕着“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与主要污染物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直接有关的还是相当有限的,并且相关制度细则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侧重于资金申请的管理,缺乏对资金的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国家围绕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如《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通知》和《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财建便函〔2009〕17号)指出环保专项资金的申请应该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国家重点治理方面,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以及投资需求的合理性等要求。国家从资金申请环节力抓监管,但缺乏对资金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例如2012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中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管理机制—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加强资金的监管,却缺乏如何对资金使用和后续的绩效评价,仅是提到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但细化程度却相当有限,缺乏指导意义。二是缺乏问责制度。从现有制度来看,缺乏环保专项资金问责制度,以2007年财政部、环保总局出台的《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减排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提出对于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要求,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财政部、环保总局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资金安排、取消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制度中提到了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共同负责违规(法)事项,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只有各部门落实了自己的具体责任,才能提高监管的积极性;此外“视情况”太抽象,制度不够规范化,财政部和环保总局保留权利的范畴太宽泛,导致相关部门与人员钻法律空子的情况出现。三是验收标准滞后。以水环境标准为例,在审计过程中主要依赖的审计标准为《污水综合排放指标》(GB8979—1996)、《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等国家标准。从时间上看,就可以发现我国水环境标准相当滞后,其中制定的不同污染物的最高排污量已经不适应如今水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而且投入与产出比也没有充分体现在标准之中,资金投入的多少势必影响到对环境的改善效果,如果标准不够完善,必然影响到对效果的判断。

3建议

3.1融入多学科,开展环保专项

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投入与产出之比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研究其评价体系时,应融入“环境学”的相关课程,依据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借鉴统计学以及经济学的衡量方法,各学科通过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展开研究;另外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人员,适时聘请环境专家,尤其是在“效果性”审计的过程中,环境专家通过取样、分析,判断环境的改善程度和资源的运用程度,能更好地帮助审计人员判断“效果性”。

3.2完善法律法规合法性是企业以及相关单位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因此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效力,完善环保专项资金制度,能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细化制度,加强绩效评价。不仅要严抓申请立项,还要注重后期项目建设过程以及完成结果的评价,通过完善制度,使得资金的分配环节更具有效率性、科学性、公正性,考察财政及配套资金的到位率、拨付的及时性;在资金的使用环境,细化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是否合理地使用资金;后续的管理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判断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效率。

(2)落实问责制度。根据单位和部门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结果为依据,审计揭露的问题应进行相应整改和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进而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监管的长效问责机制,发挥警示与威慑作用。以相关监管制度为准绳,对环保专项资金支出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规、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等行为,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及部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对于企业作为下次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的评价标准,对于行政负责人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完善审计公告制度。针对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告的内容所含信息量有限,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完善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公开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同时以单独形式公开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结果,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4)建立健全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制度。受目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独立性差的影响,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比例日益增长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可以采用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或者结合型审计。在国家审计机关专项开展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前提下,上级审计机关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监管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并在开展财政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其他类型的审计过程中,融入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专门说明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同时,环保专项资金的相关监管部门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基础之上,委托会计事务所对环保专项资金监管制度和使用情况进行独立审计,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3.3完善监管主体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认识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与运作,如何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浅谈个人对社会保障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

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1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助推器。从宏观看,社保审计促进了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使社保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动工作进一步规范:从微观讲,社保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在实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为社保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服务社保工作更好地开展。

1.2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基金流失。社会保障审计开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管理、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了基金的流失,使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3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审计的职责,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每一分一毫都真正能用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上。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就是要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好岗、服好务。

2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社会保障立法的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审计定性、评价难,审计决定落实难。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保障险种陆续出台,而与之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不利于基金规范管理。由此给审计的实施和判断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审计工作人员在了解大量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还要分析相关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和衔接性,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另外,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大多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对违反法规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处理依据不明确。

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在审计中存在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给审计决定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在某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此项基金存放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基金的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又更便于服务农民。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必须将基金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就造成了合情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相关的审计决定落实起来也就有很大难度。

2.2社会保障基金种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加剧了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基金几乎覆盖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种类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从种类上看: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从收支渠道看,其资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基金存入银行利息收入、结余基金购买国库券利息收入、滞缴罚款收入、调剂收入、补助收入、赞助收入等,从支出的范围上看,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下岗、低保、救灾、扶贫、助残、退伍、福利院、五保户和贫困户临时救济等:另外,还有政策性极强、管理和经办机构多等特点。社会保障基金的这些特点,在加大审计工作量同时,也使得审计人员在有些行业是无法涉足的,例如在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中,医院的延伸审计调查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药品是否滥用、是否存在挂床现象等均无法深入调查,这也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

2.3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不足,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金保工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社保基金的管理中逐渐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局限于硬件与软件的不足,审计部门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审计部门在开展社会保险审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便利开展审计,尤其是软件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审计实践中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业务审计软件无法容纳基金数据库的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机辅助审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3审计对策

3.1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加强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社保基金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运营和监督检查的角度都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在一些新的领域更加不完善,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存在基金结余大,农民报销药品范围小,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使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就要求我们在搞好审计的同时,能够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从中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加大审计调查范围,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审计。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不能仅限于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要结合审计开展大量的审计调查,弄清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管理、经办机构和运行模式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总体情况,根据掌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和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社保审计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3.3在组织实施方式上要积极探索“上审下”和“交叉审计”。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较好地解决审计情况上报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同时审计揭示的问题也比较全面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说服力强,影响面大,既能为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上审下”和“交叉审计”,能够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审计干部队伍的作用。因此,社保基金审计特别是在基层的重点县区要坚持“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效果。

3.4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覆盖了社会的最基层、最贫穷和最需要关怀的特殊群体,体现出来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资金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方针相当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出台之中,要搞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必须全面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强化业务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5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社会保障基金量大、涉及面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只有借助计算机审计等先进的手段,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前时就应介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握总体情况,确定有关审计重点。进入现场审计后,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检索、计算、分析和汇总等多种功能,进行辅助审计,查找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是基础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管单位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本文就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作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加强综合经营生产核算与管理

当前,有一部分水管单位在综合经营生产核算与管理上存在着体制不统一、核算方法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效益计算不准确的问题。笔者认为就制度改革建设而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制度不健全。新的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只对水管单位主业经营进行规范,对水管单位开展的综合经营生产的核算与管理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致使水管单位核算方向不明,管理路子不清;二是新的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只给水管单位补充权,取消了各级财政、水利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的权利,致使水利主管部门忽视了制度建设,水利单位管理经验不足,怎么理解就怎么干,较放任自流。怎样解决综合经营生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建议国家财政部和水利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一个科学的、实用的水管单位综合经营生产核算与管理补充制度,规范其行为。

2、加强典型培养,以点带面各地财务水利主管部门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抓好综合生产核算与管理的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提高面上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水管单位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关键在人。水管单位要充实、配备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抓综合经营生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做好财会业务辅导工作,经营管理指导工作。

4、加强政策研究各级水利主管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综合经营生产财务管理方面政策研究。尤其是税收、收益分配、经济承包、经营机制转换等方面政策,解决综合经营生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新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专项基金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由于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水管单位也随之形成多种基金。如全民职工退休费、全民职工养老金、合同工养老金、合同工待业保险金、集体职工退休费、住房公积金等。目前,这些专项基金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政策不落实,帐上有数,实际没钱,资金被挪用,财务拿钱无人记帐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要做到“一理顺、四到位”,“一理顺”即理顺这些专项基金的管理部门,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项资金管理中心,由人事劳资部门统一起来,设置财会机构、建立账簿、制订制度,专人管理,“四到位”是水管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使各种专项基金做到政策到位、资金到位、管理机构到位,管理制度到位。以解决广大职工后顾之忧。

三、要认真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新的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对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规定的比较明确,也比较符合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但在执行中仍然存在着核算体制不完善,帐外核算等问题,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笔者认为水管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确定财务管理体制的形式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坚持这条原则的核心是水管单位对下属单位要统一,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明确权力,划清职责。

2、财务管理体制要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原则

对大型水管单位实行“一级所有、二级核算、三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小的水管单位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体制;对兴办第三产业和较大的综合经营生产项目可以实行水管单位领导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体制。

3、财务管理体制要与事业管理体制相适应

财务管理体制要与事业管理体制相统一。按事业工作量,本着有利工作、有利管理前提下确定基本核算单位。

4、要加强各项资产和资金的管理

由于新的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水管单位各项资产和资金有很大加强。但按国家管理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应收款占用多,在建工程挂帐多,管理费未决挂帐多,行政和生活借款多,现金超限额多,存货占用多,呆帐多,结合经营生产占用事业费收入多,资产和资金管理手段落后,利用率低等问题。

首先,要提高领导和财会人员的认识。水利部门实行两权分离后,水管单位经营自主权扩大,管理责任也扩大,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纪律,科学地管好用好各项资产和资金,提高其利用率。

其次,要认真开展“四清”活动,回拢资金。要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一次以清理应收款、固定资产、物资、资金为内容的四清活动。要把这项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作为加强财务管理一项重要措施,当作一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目标。这项工作做好可以回收大量资金和实物,是解决目前水管单位严重缺乏资金的一个手段。

再次,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水管单位要对照新的水管单位会计制度要求补充、完善。建立制度目的是更好地执行,水管单位领导要把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纳入工作日程,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最后,认真解决财会人员实际问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否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做好水管单位财务工作一项重要工作。

笔者仅就财会人员自身存在的职称难晋、工资难调、职权难行使等困难设想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是想方设法,积极努力做好财会人员专业学历再教育工作。财会人员专业学历再教育,已是摆在广大财务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搞好这项工作,既是工作需要,也是财会人员晋职称的需要。建议水利部充分利用部属院校、各省培训中心为校舍,采取脱产、半脱产、函授、自考等办法与有关国家院校联合办学,毕业后发给国家承认毕业文凭。以解决目前水管单位学历偏低、适应不了工作需要的问题。

二是实行岗位聘任制与工资挂钩办法。为了解决目前财会人员晋级靠考试和财会人员考不上工资调不上的矛盾。可是实行财会人员定岗、定职与工资挂钩,虽然没有职称,但是定岗可以单位内部执行相当职务的工资。这样可以解决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为政策上矛盾、也可以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政策,解决多数财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工资偏低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