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精选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1)教学方

法的依存性。语文教学方法受各种语文教学因素的影响,依存于不同教学目的、一定的教学理论,还依存语文学科本身特点、教师素质和学生的感知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这些条件制约下,加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2)教学方法的

综合性。教学方法是在适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条件下实施的教学。因此,没有绝对统一、绝对好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相互性

不难理解,相互性是相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师生双方的互动参与,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密切关系教师教学成败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笔者认为,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是最重要的。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提倡“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要坚持人性化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思维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爱护学生。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还应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一原则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性特点一脉相承,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用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3.1树立适应时展的教学理念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情况,依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习心理。在树立语文教学理念时,首先,教师要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协调知识与能力的相互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与人交往、个性塑造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对文章的剖析时,经常会提到:此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讲述主人公此刻的心理活动等。这些都是语文课文内容中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内心世界对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情感与态度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反馈。教师在进行语文课文授课时,要融入真实的感情和耐心的态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进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发表见解。最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还必须融入多元化教学思想。在科学领域,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理论不能绝对通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实践性较强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不同的语感,对于语文的理解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不能要求学生固定地接受单一的思维模式。应该在多元化的教学中,尊重和发扬学生的创新思维。

3.2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必然联系的,它们共同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最佳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教师要达到将自己教学方法转化成学生学习方法的阶段,才能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相得益彰。

3.3加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局势下,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对信息化技术利用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保证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有利于减少教师在课堂黑板的板书压力,进而降低教学中出现的差错。同时,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便于建立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得到更有效的交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使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当然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靠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尽量只担任引导和组织的角色,以便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分小组办板报等,这些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3.4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力求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要坚持在以传统教材的理论知识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语文的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适当采取学生讲课、教师听课的方式,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待学生讲课完毕,教师给予适当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

4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主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利用它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同时学好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前提和基础,足以见语文的重要性。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不合时宜的旧做法,不断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在业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探索。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方法与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这就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着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们各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中学语文学习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教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意素养,陶冶情操。从1978年至今,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引发许多人的批判,其中争论的中心就是语文课堂效率的低下。基于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希望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指定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有的很宏大,比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则很具体、很细小,如关于读写的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目标。但我们绝不能只认准其一,而排斥其他的目标,必须要保证他们协调一致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行强加式的教育,这是一定要改正的。我们可以在一些课堂上看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漫无边际的发挥,看起来课堂气氛不错,师生间对话频繁,但其实只需稍加考察,就可以发觉其实这些内容跟课文的关联不大,也没有注重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根本达不到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从听说读写开始,再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合理分组,强调合作

在课堂上出现由于小组合作不当,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再进行分组

进行分组学习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验发现与探究的乐趣,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在进行分组绝不能轻率,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课下的一些表现,甚至找学生单独进行沟通等方式,了解到学生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

2.要求教师积极组织教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因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小组学习时会感到很茫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融入其中。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了。首先了解学生的难处,查看具体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都能积极高效的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当学生们能够初步学习和应用一些小组学习方法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了。还有一点需要教师们注意,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适时走到学生中间,甚至可以参与到小组中去,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探究情况,以便给予适当的点拨与反馈,调控整个课堂,防止放任自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看到学生有自己特别独到的见解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在全班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会产生示范效应,充分调动每一学生的积极性,激活整个课堂。

三、勇于创新,增强趣味性

为了提高中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诸多新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教育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性和快速性,还能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能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务必要抛弃之前陈腐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具体方式可以是教师导入新课时进行情境创设,即教师通过巧设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入。对于话题的选择,可以是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更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表露自己的心声和独特的见解。中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情境创设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那些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2]周望清.新型师生关系与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尹继庆.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黑河教育,2014(67)

[5]周国龙.谈谈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导报,2014(87)

[6]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M].语文建设,2002(1)

[7]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陈婉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地成为了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新思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表达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通过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产生原因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一、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作为引导,以三至六人组成的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之间的责任感、互助合作精神、信任感为基础,进而在积极、愉快、团结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和目标,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意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通过合作学习,言语表达能力、思维发散拓展、学习意志力、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加强,促进自身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得自身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开发,所有学生都能够充分融入到集体学习环境中,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学生的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地位更为明显突出,学生始终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对于学习的框架过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和设计,教师仅仅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条件方面的帮助支持,教师干预控制学习的程度大大地降低。

三、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虽然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断加深,并逐渐地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却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把握,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整体上看处于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避免不了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照搬参考,缺乏思想。有些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单纯地是以其概念作为出发点,实际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在借鉴过程中单纯地机械照搬,缺乏自己的思路,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调控,合作效果不够明显。有些教师对学生分组缺乏合理的考虑,导致小组水平参差不齐,在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对于学生缺乏有效管控,时间没少花,效果却不明显,反而降低了效率。

3.学生参与度不高,合作不够积极主动。中学生的个性往往比较独特,有些学生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合作,或者在合作中存在私心,有些还畏惧合作,导致有些学生表现过于积极而有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能实现共同进步。

4.合作学习会使滋生助长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有些学生抱有偷懒侥幸的心理,小组学习的综合效果与个人无关,对于表现踊跃的学生产生心理依赖,自身学习得不到长足发展,在学习上表现懒惰,积极性不高。

四、造成小组合作学习误区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过于肤浅,认为其仅仅是单纯的小组讨论,混淆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二者的概念,教师过分注重讨论的结果,对讨论过程缺乏足够的指导;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缺乏合理性,过分随意,并未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使得小组之间竞争力不够平衡,对于学生心理成长也不够有利,最终导致实力强的小组越来越强,实力弱的小组越来越弱,学习差距越来越大;再次教师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种优越表现缺乏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薄弱,过分追求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缺乏团队意识,不能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五、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出误区的策略方法

1.学习内容设计方面。学习内容设计可以从新知识点传授、内容分解、意见分歧、思维发散等方面着手,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比如《再别康桥》一文学习内容设置,可以从意象、美感、情感旋律三方面来入手,学习小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来促进交流合作。

2.学习分组方面。在进行学习小组分配时要讲究一定策略,既要控制好小组人数,又必须兼顾小组整体水平,同时要注重分组形式的多样化,常用的分组形式包括固定分组、自由组合、混合编组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3.合作学习结构构建方面。通过构建彼此依赖的合作关系,组员之间分担整体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实现总体目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充分监督,并提供足够帮助。比如在文言文赏析课程中,可以将实词虚词赏析、表达技巧赏析、特殊句式赏析等不同内容分派给不同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汇报题目,以此为依据去收集资料,经过整合后进行上台演示。

4.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进行学习效果评价,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有效可行的评价标准,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评价要从多方面辩证进行,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最终教学目的。评价方式要做到多样化,彼此相互结合,使评价更为全面,努力做到公平有效,并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

六、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后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要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8期

[2]于万杰.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陈洲.让合作学习在有效中闪光———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6期

作者:邓圳 单位:上海市杨园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和探究为最高目标,使学生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感悟文化内涵,丰富学科素养,提升人生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改革

近30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其显著标注之一是,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名家及其创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大量涌现,使中学语文教学这个百花园异彩纷呈,争奇斗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2.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习课)。

3.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定向,明确教学目标;自学,根据教学目的自学教材;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自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测试或评价;自结,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

4.武汉黎式法教授创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将一个单元的教学为整体,将单元教学分为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个环节)。

5.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模式”(设问阶段、阅读思考阶段、讨论切磋阶段、归纳总结阶段、练读读写阶段)。

6.宁鸿彬老师提出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的教学模式。

7.扬州大学顾黄初先生提出“学导式”教学模式(定向、自读、研讨、归纳、运用、反馈等)。

8.河南新乡市武镇北的“目标教学法”。

可以说,诸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独具匠心,各有特色,都为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反映了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积极努力尝试。从以上诸多教学模式中不难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法导。我从教38年,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

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平台,作为一线教学,要想教好书,就有必要讲新课标吃透,了解新教材,为自己教学指路,从观念上改变以往语文教学课堂内重分析、挺语言的模式,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学生身上。更多地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掌握教改动态,了解我国教育的未来前景和教育信息,迅速转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模式。

三、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

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我在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

教师已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也就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内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得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里不再沉闷,课堂上充满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求知,在活跃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有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转变角色,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学生好动、贪玩,缺乏自挖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就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抓好思想教育,并是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工作。比如,嘘寒问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得即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育课堂上总是教师比比划划,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展摄取知识的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六、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组织

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想法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语文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在晨诵、午读时间里,我坚持下到班级了解阅读情况,布置诵读内容和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倡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提高他们能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认为语文学习有方法可言,但无锦囊妙计,没有终南捷径可走,正如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那么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在哪里呢?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罗马城并非一天建成。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和探究为最高目标,使学生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感悟文化内涵,丰富学科素养,提升人生境界,使之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对科学文化的基本认知,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改革既要改教法更应注重于学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进而积累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关注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我深深地懂得,语文教学改革没有休止符,只有不断学习,进一步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才能增强教改动力。坚持语文教学改革,首先,是施教者要有信心。其次,是恒心。第三,是耐心。教改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装潢门面是要不得的,更不能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牢记“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吾生有涯,而学海无垠。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

作者:罗生君 单位:甘肃宁县瓦斜初中

第四篇: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传统文化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传统文化的营养引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汲取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语文有着非凡的意义。并且,在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重德育轻美育;重记忆轻感悟;重内容轻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语文教师也大多从字音字义和翻译等方面加以教授,对古文的精神内涵没有深入剖析,没有很好的引导学习。这种现状如何改变?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改变这种现状,明其责,重其行,建立大语文的思想,在筑牢基本功的同时,要贯通中华传统文化,凝练出每一篇古文的精神实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味出传统文化的根基力量,润物无声中得到精神升华。

一、注重培养学生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用考试的“解剖刀”对原本精美文章进行肢解、寻词摘段,将原本的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不高,仅仅达到了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基础知识积累,没能够实现现代语文素养教育的提高。例如,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浩瀚的古代文学中,蕴含了无数经典诗文,若单纯的讲析字词句,断章取义分析题型,主要精力是建立题库、应对考试,排名次,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以学生成绩衡量老师水平,远离了文韵,不去感受历史沉淀的文化意蕴,语文就与传统文学拉开了距离。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传统文化的基础释义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与感悟,必须以现代生活的架构为前提,不能简单的还原当时历史背景,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以现代化的视角和技术,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文化的现实理解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拷贝,也不是口口相传的印记,而是推陈出新的超越。我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不要“拿来主义”,要在传承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精神消化吸收,从而焕发旺盛生命力。例如,不论《秦风•无衣》《九歌•国殇》还是《正气歌》,都表现出了对正气的坚持,但这种气节又与当时封建社会的忠义观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讲正气、树新风是有明显不同的。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站在新时代的思想上阐释精神内核,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现实,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

(二)以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习兴趣

时代的差异,时空极大的距离感,让现代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难以领会古人的幽怨、伤感和深沉或是进发、高远和救世的思想。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信息沟通,让我们更加逼真的还原古代场景,消除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甚至能够通过声光电立体场景的创设,使学生对古文更加贴切的认知与感悟,从而积极思维,深刻理解深意。例如《明湖居听书》《口技》,里面的说书技艺,那“百鸟乱鸣”、“人有百口,口有百舌”的境界,若学生们没有真切体验,靠教师对字词分析,学生们可能难以领会。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文中优美意境,从而体会高超的表演技巧。

二、教师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

语文老师对文学作品的教授引导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语文大纲也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体味美、感受美,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在教学过程中,走入作品,熟知文意,能够流畅朗诵,这是语文的基本功。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一定要靠读者的阅读才能衡量,白纸黑字只能在读者的接受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勃勃的生命。”这个过程中,读者融入作品,重新创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决不能表面的“走马观花”,教师带动学生把情感调动起来,有其声,有其情,深入体验。因此,最初的美,首先来源于直观的朗诵,从语感中体味感情。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读熟吃透,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名家诵读的模拟,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学作品中美的享受,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做到“走心”。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真正的效果,古文中的深意挖掘不出来,学生就缺乏记忆力,无法深刻记忆,也就无法培养审美。只有“晓之以文,动之以情”,从文意表面深入文意其中,构造文中的情感脉络,进行审美的感知和创造。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春、江、花、月、夜,每个场景都是一副画,画美情浓,有情有理,透过满含笔墨的诗情表达了浓浓的人生思索。老师在传授每句诗中的含意同时,把整个“诗中之诗”的广阔画面和感情表达出来。

(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漠视语言的形式,过分追求内容的分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应试的需要,肢解语句,过分的人为“剖析”含义,把通篇的诗词句分解成单一孤立的练习题,忽视了整体感和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强调听说读写的工具性知识掌握外,还要体现它的人文性,尽情尽意的表达学生的思想,挖掘文学作品语言变形之后所表达的情和意。

如读曹操的《观沧海》:以“观”统领全文,前写实后写虚。如果肢解诗句,仅仅是常见的表现大海的常规景色,无非是普通文字都能描述的“碣石”、“沧海”等景色。深入作者情怀和写作背景,挖掘诗中深意,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就容易被学生发现并感悟了。构架一定的文化背景,领悟语文本身符号概念以外的意义,正是学生面对传统文化鉴赏和评价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姚拥民.如何构建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3,(98).[2]刘志良.如何将中学语文课上出新意来[J].学周刊,2014,(10).

作者:宋惠中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综合高级中学

第五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学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从农村中学教学中几点尝试进行论述:语文课上善于引导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批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写作能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在农村中学,数理化的题海作业确实也占用了学生的不少课余时间。况且许多学生认为数理化考高分容易;而语文即使花费许多时间去读、去做,真正考高分又谈何容易?但要考及格并不很难,这样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通过这几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分析,轻能力的倾向,而要寓能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有据可循,再加上充实语文课外活动,提高能力,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力求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引发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

要想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往往要因课而异,设计一些练习,引发学生联想。如我在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理解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个勤劳,宽厚仁慈,支持子女革命的伟大母亲,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有哪些品质?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人,而且多数学生的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通过观察、联想、比较,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母亲既勤劳又善良,整天忙忙碌碌,而且很疼爱自己的子女,许多活儿不让子女帮忙,使他们成为“小皇帝”“小公主”。

针对这一点,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感谢母亲呢?学生回答:“是因为母亲教给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他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他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那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感谢母亲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小结得出既要感谢母亲,也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此可见,只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巧于引导,善于联想,自然而然可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先导,只要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手抄报》活动时,根据“兴趣固然有天赋的,然而更多的是培养的。”采用自发—引导—比较—提高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1)自发,让几位书写、美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发做好《手抄报》。

(2)引导班上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3)全班同学开始全面做起来时,注意评比。

(4)通过评比,指出优劣,且要求学生在插图、版面设计时注意做到别具一格,栏目要新颖,而且每期手抄报都要有自己的习作天地。

分批分期把《手抄报》在教室里学习栏上展览,通过鉴赏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使学生由好奇到投入。这样,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从而拓宽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书写能力、习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

三、作文批改大胆放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按照现代初中语文教材的要求,每学期要有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包括应用文)。像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教两个班,一百多位学生。如果采用全批全改的传统批改法,评语往往是套话,或老生常谈,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常常把评语看几眼,便弃之一边,更谈不上根据评语分析自己写作的成功与不足。如果把习作批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对习作做一番重新认识,定能提高习作水准。具体做法是:

(1)读一遍习作做以下几项工作:①查找错别字,用“○”表示,并在批改栏写上正确的字。②有哪些句子读不通顺用“?”表示,考虑改到正确或删去。③你认为哪几个词、句子用得好用“﹍”表示,说说好在什么地方。④文中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在使用地方的批改栏上注明何种修辞手法,用得好或不当?

(2)再读第二遍习作:①看字、词、句是否改通了。②思考本文的中心思想。

(3)再读一遍习作,思考文中材料与中心是否吻合,对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应如何处理,材料是否妥当。

(4)再写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缺点)。这样学生不但对批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仔细程度也远远超过老师。

这种由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反复斟酌,使学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了习作水平。教师要在批改过程中,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在批改后抽一组进行重改,对习作者和评改者的优劣加以肯定,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掌握每次习作的具体情况,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习作态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要想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我想: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是一个关键。因为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学习劲头自然倍增,再加上兴趣本身是“有趣—乐趣—志趣”的发展过程。有了志趣,学生自会去寻找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只要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就会去战胜一切困难,这时教师只要坚持教书育人,对学生“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谢登安.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作者:游龙昌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心理教学与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能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教育教学任务,二者的相互整合也是教学更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应把心理教育融入其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整合

新课程的改革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开展,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教学中,心理教学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且发挥得也不够充分,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一些影响。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点的学科,它在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具有研究性、科学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地将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新时期里,心理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

教育是指作为教学者来说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教育者进行教学。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从心理教学上讲,能够影响一个人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不能单纯地靠建造咨询室来解决,要通过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整合方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心理教师比较少,对于心理教育的展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必须将心理教育整合到语文教育中,不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

2.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开展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其实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心理的组织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等。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心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心理教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学者以朋友的方式被学生接纳。在日常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教育和理解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整合,更有效地改变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心理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而是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心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1.确立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的确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而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本身。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将本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更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通常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知识本身,而忽略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之初,教学目标的确立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将学生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特的个性。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文章的朴实情感;从父亲“背影”表现出作者对父辈的爱,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带领学生体会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懂得同父母相处、珍惜亲情等。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把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丰富教学形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材都包含着相关心理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料进行心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并潜意识地教授心理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带入的方法,感受丑小鸭心理情况,是经过怎样不断地努力最终变成天鹅的,进而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你也能变成天鹅,同时表现了丑小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的相互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二者的相互整合前提下,也对今后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慧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

[2]齐开.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的尝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作者:林双叶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新课改的颁布规定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目标。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改明确指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加以重视并积极实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在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关系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走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对语文学科的趣,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从本质上看,情感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情感是指人类特有的对社会存在的主观体验。与情绪相比,情感的作用范围相对狭小,因为情感只作用于人,情绪可以作用于人和物。人的情感不可避免的带有情绪色彩,如高兴、喜悦、愉快、亢奋、消极等。根据情感色彩和程度,有关学者把情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中间状态情感。情感教育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全新教学理念,有着深刻广泛的内涵。情感教育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情感,即学生是否喜欢任课教师,师生间的关系相处的是否和谐;二是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即学生是否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否喜爱这一学科。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是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文本,充分认识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活跃因素。学生参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丰富人文知识,培养高尚品格;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情感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授课本身来讲,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够吸引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中,借助文学作用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三观和独立的审美意识。从师生关系来讲,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情感。这些教学目的都是建立在亲近友好的师生关系上的,只有学生认可、喜欢授课教师,才能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一)确立目标情感

教育是近年来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这一教学目标并不熟悉。新事物新目标的推进和实施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和同学们了解情感教育、认可情感教育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情感教育。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要制定一个情感教育的目标。不同学科的老师所制定的情感目标也不尽相同。语文学科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可以确定为深化“师友”关系,培养文学审美价值;或者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评价作品的时代性等。

(二)活跃气氛

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呵护每一位学生。中学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教于乐,把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观沧海》一课的课件中可以插入几幅曹操观海的图片,或着插入一段《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我爱这土地》的课堂教学中,可收集名家朗诵视频,让学生们从深情的朗读中,感悟艾青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三)师生交流情感

教育的基础是亲近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既是学习的引路者,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因此,需要老师们卸下权威,与同学们保持亲近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语文任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和同学们及时沟通交流,虚心接受同学们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让学生们把书本和实践相结合。

(四)榜样力量情感

教育的发展,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造成影响,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在日常交流中做到引经据典、口吐莲花,就会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努力阅读课外读物,渴望成为像老师一样知识渊博的人。

三、结语

情感教育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中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发展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沟通,建立亲近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并在工作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文颖.情感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推动[J].语文建设,2014,(12).

[2]肖映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3]李芳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20).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1.剥笋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陆维椿《教学重训练,一课有六得》,见《现代语文论坛》)

3.情感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重视语言因素的同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因素,提倡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探索课堂教学最佳效益。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人物。比如她在设计《茶花赋》导言教案中写道;“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向往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激荡起挚爱祖国的感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诗,又难以下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挥笔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第31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就在于教者十分重视情感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审美活动的作用,把语文教学巧妙地同教育结合起来,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设疑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比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索。这些教师认为有疑、无疑,即是教学始末。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使整个教学处于师生的共同解疑之中。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上海光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他在教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当学生熟悉内容后,我就引导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通过一条狗来展开情节呢?时间为什么安排在中午?地点为什么设置在广场上?使学生沉浸在矛盾之中。一旦矛盾展开,思路豁然开朗,不但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而且得到了一种享受。”(《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54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一改过去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上海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语文教师徐振维是设疑派的行家里手。转.畅想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代表人物是北京八十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他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出发制定了从教材、教法、考试和课外活动四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案,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他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宁老师管它叫“浓缩教学内容”。他追求教法的“精”和“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大胆进行“比较单元教学”,例如《一面》和《背影》两课,当教师安排学生通读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写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不同的是《一面》的三次肖像描写是由远望到近视,再到注视,这是步步深人的写法;《背影》则是在中间具体描绘背影形象,前后几次提及背景,这是前后烘托的写法。另外他注重发展求异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通讯·宁鸿彬: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

6.规格派

这一派的特点是教学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步都有一定的“规格”。

代表人物要首推上海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他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三主”教学观问世十多年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模式中。他的“自读”规格是自读六步法;认读、辨读、审题、回答、质疑、评析。在钱老师看来,所谓“规格化”就是把这个“流程”用若干明确的步骤规定下来,每一步怎样走都有一定的规格,从而使学生在严而有“格”,“格”而不死的训练中逐步摸索出阅读的门径。我觉得这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治本”之法(《语文学习·钱梦龙:自读初探——关于自读训练的对话》)。被吕淑湘先生赞为“年青的教育家”的辽宁省盘山县三中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实验了“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也有固定的基本式。魏老师的改革坚持了教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以知识为先导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7.大语文派

这派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并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这派的代表人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弟子张国生。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打开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建立一种具有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体系: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促使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主要主张。”(《语文教学通讯·张国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打破长期以来局限在“狭小的笼”内小课堂的局面,开拓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使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系统。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流派不止笔者所列举的七种,还有一些,不想赘述。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

(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

(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

(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触景生情是最有效、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感染方式,也是情境性特点的表现。中学语文老师采用歌曲,充分利用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技术,创造一种情境,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基金性,启发情感的情感教育目的。例如在讲解《春望》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安史之乱时期战士奋战保卫家园和国家风雨飘摇的影视作品,并对历史背景进行补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中心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正确人生观的理解,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优美语句来描绘情境、用多媒体及时展现情况、用身体语言来模拟情境等教学方式,启示、唤醒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二、挖掘教材之美,感染学生的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说选用的都是文学价值高的文章,蕴含深刻的人为理念,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全面剖析课本、研究课本、挖掘课本之美。例如,学生学习了《陌上桑》,对漂亮聪明但不追求权贵的秦罗敷十分喜爱;学习了《百合花》,学生懂得了纯真善良的新媳妇;还有《背影》中让人难以忘怀的老父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动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情感、人生观进行正确指引。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情感陶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因为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的方式,需要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积极交流,并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碰撞并引发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不断成熟、深刻、全面。经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自己积极思考,学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文章作者情感陶冶,教学中的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和方式,情感和价值取向之间相互影响,合成一体,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升华。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只有注重情感对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高素质的新兴人才,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林贤良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庙后学校

第二篇 一、整体阅读观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便于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体阅读观的优势之一是能结合中学语文散文的教学规律,灵活开展符合学生阅读过程中心变化的教学,开展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中学语文散文阅读是一个深入浅出的学习过程,整体阅读观的操作性强、易上手。对于在摸索中求创新的散文教学,便于教师操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整体阅读是从散文整体阅读入手,理解大意后,再分解散文结果,进行逐一分析和鉴赏,最后回归整篇文章,升华散文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带领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散文学习兴趣

散文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和意境的升华,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参与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整体阅读与散文重视整体文学美感的特征相一致,教师能利用整体阅读观指导学生把握散文的整体美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整体阅读观和散文测试方向也有着相同之处,在教学的日常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散文检测水平,间接地肯定了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整体阅读观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制定目标任务

整体阅读观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具体应用时,教师要先做好备课目标和课堂任务,才能高效地进行散文教学。整体阅读观的目标一般是三个: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体验式阅读。常规的中学语文阅读以文章分析为主,缺乏情景交流,学生对散文中措辞用句的理解胜过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在传统散文教学中适时适当插入整体阅读观,在分析文章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文章的整体含义和结构。如鲁迅的《秋叶》,从单个的句式来看,文章平淡无奇,从整体看却能体现无可奈何、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制定散文阅读目标,有计划有策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遵循基本原则

散文阅读教育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整体阅读观的优势,提高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首先要遵守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是联系性,在散文教学中,文章分细节讲解时,不能脱离文章整体结构,而是在文章的大背景下,进行细节分析;第二是主导性及分清文章主次,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把握散文的中心内涵,不能被表象迷惑;第三是合作性,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上,不仅是散文与学生的沟通,更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散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散文阅读创造良好的情感沟通空间;第四是模糊性,散文具备形散神不散的模糊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鉴赏能力;第五是留白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散文阅读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在教学时给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悟的过程,能加深学生对散文阅读的理解。如《荷塘月色》的讲解中,既要分析文章中描写美景的句子,也要结合全文淡淡幽思的情绪,情景交融的体会。教师在授课时,适时适当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坚持散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才能充分体现整体阅读观在散文教学中的意义,提高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质量。

(三)实施有效策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遵循基本的整体教学原则,就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具体措施。首先寻找散文阅读的正确切入点;其次详细解读散文,通过朗诵、解读、提问等方式加深散文阅读的理解;然后是扩展阅读,散文种类多样,需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知识扩充丰富散文欣赏,如《我的空中楼阁》,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借景抒情,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联系《陋室铭》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拓展了学生的散文知识;最后是散文阅读的评价,整体阅读观“总—分—总”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散文学习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整体阅读观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应用,是建立在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散文教育和国外散文教育的优势,发展成适应学生学习心理需要的教学模式。当然,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整体阅读观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和转变,与其他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灵活应用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充分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作者:段系亨单位:遵义市习水县民化乡中学

第三篇 一、小组合作教学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提问要注意适度性、广泛性、开放性。如在质疑问题上,要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样”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要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而且有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可忽视教师主导和调控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不参与也无须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了。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任务,及时抓住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还应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顺利且富有实效地运用。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流程设计

1.师生双方共同确定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难》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中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如《陋室铭》一文,在制定能力目标时,学生把正确翻译课文定为能力目标,这时教师就加以指导说明,与同学探对修改学习目标。因为翻译全文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属于知识目标。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了解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

2.设计导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重点在于设计问题导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例如《陋室铭》的教学,教师可选择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朗读,指导朗读方法后学生以各种方法朗读。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中的朗读。听完录音后,先让学生个别读.让学生点评,然后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学生可以来用各种姿势,只要能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就可。最后学齐读。

3.提出学习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根据目标、重难点写出导学提纲,课堂上将提纲发给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4.小组展示,全班交流学习

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各小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可独立交流也可互动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后,学生可点评可质疑,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点评,再让学生进一步看书学习,从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完后,学生抢答以上问题,教师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学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5.拓展学习,探索质疑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小组互相讨论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这样小组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6.总结归纳,检测达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目标,进行一一检测,以确认目标的达成。这一阶段,学生将对照课堂开始时师生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看一看是否完成目标。同时通过练习,检测自己是否完成目标。

作者:何朋军单位:甘肃省岷县蒲麻初级中学

第四篇 1.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单调、落后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是教师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师对每篇课文进行通过板书式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仅仅以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仅有的这种教学方式让语文教学枯燥无味,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教学空间狭小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还存在的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性太单一,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考试,只是解析字词的意思,句子的结构,大体的技巧等,这就造成了语文知识的局限性,一味的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展,进而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理念

2.1树立能力与知识互动的教学理念

无论哪个学科,基础是学习素养提升层次的关键,语文更是如此。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知识基础的关键性不能被忽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基础为本的中心,因为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优化,而不是完全的覆盖,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无限的,教师只要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己就能主动地去吸取知识。

2.2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以及思想更是千差万别,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要以多元化为一个改革点,采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在认知和表现上各不一样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不可以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一致性回答,因此,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是改革创新的亮点。

2.3树立情感化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影响学生对该科喜欢程度的一个很大的因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肃的,教师就是真理的化身,与学生很少谈心交流,教学也是苦口婆心的劝说,但新时代的学生,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师方面突破,与学生交流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在交流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法

3.1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出语文学习的气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有所努力,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有利于语文的环境下学习,学校要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为中学生提供课外刊物。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举行一些活动,比如到野外郊游,感受自然的美丽,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到教育基地去参观学习;举办演讲比赛或者作文比赛等,在外部环境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学习奠定好了基础,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的中学生。首先,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重心放到授人以渔上,不能一味的传授,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学;其次是利用当地的经济状况,尽量的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间断性的带领学生观看一些教育类型的或者语文学习方法的视频,还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人文文化可以鼓励学生学习语文;老师要创新出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采取与学生做游戏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感受不同角色的感情变化,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话剧,按照文章发展内容表演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而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

3.3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要实行百花齐放的方针,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生,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当地文化发展和最适宜学生个人学习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可以全面个性的成长。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如果语文理解水平得不到提升,那么其他的学科也不会有很大的提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难以预测的,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眼前的考试上,而是要开拓眼界,从长远考虑,保留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未来的自我发展。总的来说,语文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文、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追随新课程的指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革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语文个性。教育是没有止境的,教学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在不断的探索中,帮助老师更方便有效的教学和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作者:马清蓝单位:山东省单县徐寨镇初级中学

第五篇 一、杜绝过度的价值渗透,给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留下一定的自主空间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并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加注到课堂之中,经常出现对文本过度的价值解读的情况,压缩了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的空间和时间,影响了学生自我价值判断的正常发展。例如《致女儿的一封信》一课,苏霍姆林斯基用朴实晓畅、生动形象的语句为他的女儿进行了一次爱情教育,正好这个主题也牵动着无数中学生的心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对“爱情”做出定义,对本班学生的行为做出分析和指导,强调“学习为上”“友情第一”等等思想。这样单纯的说教其实并未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与学习观,如果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走进文本之中,结合父母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来充分理解文本,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交流与点评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爱情的真实含义,知道了学习阶段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感情,最终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利用课堂语言本身的价值取向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都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单元内课文的选取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因此在课堂学习时,对内容的分析和讲解都有比较具体的语言选择方向,这些课堂语言具有比较强烈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一语言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新闻两则》中,课文本身就具有新闻稿的特点,语言精练、价值取向明确,教师组织学生首先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新闻稿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并通过勾画相关的语句、仔细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感受文章的用词特点,理解文章为了表现人民解放军宏伟的气势和军威,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宏大的表扬与激励,显示出胜利者的姿态。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感受,对根据不同的情景选取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感受,有利于其价值观的发展。

四、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注重价值取向分析,充分利用具体材料的感染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文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拓展、语文综合活动等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运用拓展材料来分析和说明。语文教师要合理的选取拓展材料,既注重材料对文本理解的帮助作用,还要注意材料本身的价值取向是否切合整节课的价值取向。例如《信客》一文,教师在分析说明这一职业时往往会类比列举一些其他的职业,诸如快递员、肯德基外卖员等,这些实例都有助于学生对这一职业更加具体的感知,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人员并没有更多的体现出这一职业的高尚与他们的敬业,而且当前的暴力分拣等负面新闻充斥生活之中,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发展。

五、运用中性的价值分析方式,让学生能够用批判的思维去树立自我价值观

教师在分析问题时,要尽可能的站在中立的位置,无论是讲解课文,还是对课文拓展材料的分析,教师都要克制自己的价值观的无形影响,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分析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让学生用批判的思维去接受,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全盘否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而科学的价值观。例如中学课文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对于鲁迅的评价,有高有低,有褒有贬,教师不能做刻意的引导,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客观的陈述有关鲁迅的事实。比如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的关系不和,原因是周作人的妻子的影响。学生接触了大量的事实之后,会自己分析到周作人的妻子是因为爱慕鲁迅的才华而不能得之后的恨,引起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时,会对鲁迅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具体,也批判了教师的个人判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知识理解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相结合的艺术,教师要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力争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赵福庆单位:甘肃省瓜州县双塔乡初级中学

第六篇 一、实施阶段:按照案例导学法的步骤实施相关程序

实施是整个案例导学法运用的关键环节,在整个实施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按照案例导学法的基本要求进行,另一方面还要按照所收集到的案例和课程设计科学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布置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指定的课程授课计划,课前布置案例及一些问题,让各个小组提前预习讲授内容,并要求小组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其次是分组讨论;也就是让各小组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力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同时,小组组长要注意收集、整理全体成员的意见。尽量统一全体成员的意见,并上交小组讨论学习报告。其次是课堂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每个小组挑选代表到课堂上交流,对本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集体成员的意见,最终意见等做一下说明。在课堂交流的整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便保持整个课堂环节的轻松氛围。

二、总结阶段:归纳点评,总结经验

总结阶段是开展案例导学法的最后阶段,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归纳点评;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和课堂发言中的观点进行科学点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点评是重在分析学生的表现。二是教师要完善和总结案例导学法的教学经验;案例导学法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一方面要记录学生的成绩和基本表现。另一方面还要总结相应的经验,特别是要总结优秀的经验和不足的经验,从优秀经验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不足之处总结失败的原因。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案例导学法的开展方法,而且还有利于为下一次开展类似教学活动奠定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三、案例分析在这里,以《出师表》一文为例来说明

案例导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根据案例导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首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即要收集相应的案例。对此教师可以收集一下关于“忠诚”的案例,如可以收集岳飞的故事、袁崇焕的故事等,再用这些案例引入到诸葛亮的忠诚。进而告诉学生,现在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忠诚的文章。其次,让小组分组讨论,同时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诸葛亮的忠诚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等。给予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再次,教师让各小组上台发言,在发言环节,每个小组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要求学生给出通过阅读所取得了分析问题的经验。在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在每个小组发言结束之后,立即纠正一些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要适时给予点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发言的情况给予总体点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情况给予个别点评。同时教师要在全体学生面前总结出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经验,以便让学生在自身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获取阅读经验。总之,要想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案例导学法,就需要按照案例导学法的基本要求实施相关程序,注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运行环节的把握工作和实施之后的具体点评。通过久而久之的这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作者:徐燕青单位:九江市第十一中学

第七篇 1.摒弃断章取义的价值倾向,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认知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选取的是经典的文字材料,这些内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有些还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教师在对这些材料进行价值观判断时,如果单纯的依照自身的、现时的价值观来分析,难免失之偏颇,犯了断章取义的过错。教师应该在深刻挖掘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此文章时候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偏到全,形成全面的价值认知。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写到“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对这一句话的分析关系到课文主题的理解,也会对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的价值认知上产生影响。教师充分结合文章“血脉”与“孝道”的立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做出选择的价值取向,体会到父母辛劳一生,儿女应该尊重老人,即完成了文章的深刻理解,也教育了叛逆期的中学生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形成了全面的价值认知。

2.杜绝过度的价值渗透,给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留下一定的自主空间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并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加注到课堂之中,经常出现对文本过度的价值解读的情况,压缩了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的空间和时间,影响了学生自我价值判断的正常发展。例如《致女儿的一封信》一课,苏霍姆林斯基用朴实晓畅、生动形象的语句为他的女儿进行了一次爱情教育,正好这个主题也牵动着无数中学生的心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对“爱情”做出定义,对本班学生的行为做出分析和指导,强调“学习为上”“友情第一”等等思想。这样单纯的说教其实并未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与学习观,如果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走进文本之中,结合父母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来充分理解文本,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交流与点评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爱情的真实含义,知道了学习阶段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感情,最终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3.利用课堂语言本身的价值取向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都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单元内课文的选取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因此在课堂学习时,对内容的分析和讲解都有比较具体的语言选择方向,这些课堂语言具有比较强烈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一语言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新闻两则》中,课文本身就具有新闻稿的特点,语言精练、价值取向明确,教师组织学生首先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新闻稿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并通过勾画相关的语句、仔细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感受文章的用词特点,理解文章为了表现人民解放军宏伟的气势和军威,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宏大的表扬与激励,显示出胜利者的姿态。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感受,对不同的情景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其价值观的发展。

4.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注重价值取向分析,充分利用具体材料的感染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文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拓展、语文综合活动等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运用拓展材料来分析和说明。语文教师要合理地选取拓展材料,既注重材料对文本理解的帮助作用,还要注意材料本身的价值取向是否切合整节课的价值取向。例如《信客》一文,教师在分析说明这一职业时往往会类比列举一些其他的职业,诸如快递员、肯德基外卖员等,这些实例都有助于学生对这一职业更加具体的感知,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人员并没有更多的体现出这一职业的高尚与他们的敬业,而且当前的暴力分拣等负面新闻充斥生活之中,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发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知识理解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相结合的艺术,教师要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力争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钟红兰单位:广东河源市龙川县谷前中学

第八篇 一、注重课堂导入

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重课堂的导入,课堂导入对于一堂课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导入设计好,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所以说巧妙运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节课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一段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一段欢快的音乐,或者是播放一段视频等,让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下积极进行学习,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统筹方法》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主要就是介绍了一种安排工作进度的方法。相对于诗歌散文来说,吸引学生的地方太少,不容易吸引学生,那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孙膑为什么让田忌赢了齐威王,这里就涉及统筹方法的问题,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马上就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急于了解这种有效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提高了。

二、注重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目前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模式,它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交流各自的观点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主观性很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解释得很到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并且有些学生的回答非常独特,非常有见解,从这里我深深意识到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他们自身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热心和爱心

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这样扪心自问:有没有把每天的上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每一节课是否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会不会因为课堂上某一个问题或者是环节没有处理好而不高兴呢?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个方面,那就是一位充满爱心和事业心的教师。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课堂,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方法,让学生体验情感。如果我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奋斗,那么就会时时刻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管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是改进教学方法上都会努力下工夫去做好它。教师的热心和爱心对学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示范和强有力的感染,他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课是一定能够上好的。

四、注重评价与反馈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文教学每天课前的小听写,课后的小总结等都是训练学生的好方法。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规定的任务,促使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在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强调和补充,或者师生共同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学生也便于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在课下及时进行补救,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提高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总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艺术,由于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设计教学的策略方法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是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给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与目标,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刻苦实践,善于动脑,一定能构建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作者:赵冬梅单位:河北省清苑县张登中学

第九篇 一、“师傅领进门”是学生写作的关键

(一)思想上,易化写作第一堂写作课上,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写作并不神秘也并可怕。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里所想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把这些话要调整,让它有条理、有重点、有中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接下来,教师可以出示一两个话题,让学生围绕所给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表现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又要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写在纸上,让他们在进行简单的写作尝试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实践上,让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段精辟的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

1.学校生活是知识、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宝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获取知识的沃土,是提升智慧的熔炉。这里有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更有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同学间或轻如烟淡如水,或甜如蜜、甘若泉的相互关心而带来的瞬间感动,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活情趣。

2.社会生活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生活较为简单,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闪光点,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就能使文章生色、升级。因此,引导学生把握好生活就成了作文的关键。让学生走出狭小的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民生,把社会引进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源头活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课堂上那种沉闷的氛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导致作文教学使教师疲惫,学生乏味,学生作文空洞、呆板无味、虚情假意。我们另寻蹊径,以开放的课堂环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激情常言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作文课上,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思维活跃起来,就会各抒已见。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综合训练的设计活动,目的在于采用特定环境激发兴趣,这一方法,给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去指定他设计的内容,要求他们净化杂念,集中精力,进入角色。可以进行争吵或辩论以确定最佳的活动方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出最佳思维,并且给他们一个施展的空间,在不知不觉地完成写作的准备工作。

(三)让学生在互改中走向成熟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交代与了解所写的内容。听的学生会一面听,一面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也会得到提高。通过朗读与欣赏,展示与挖掘成功之处。读完全文,读者特地会把自己得意之处挑出来,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并刻意朗读一遍。学生之间相互提出不足,探讨修改。修改后再欣赏,以至完善。学生批改作文,重在相互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三、注重作文的评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