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1.剥笋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陆维椿《教学重训练,一课有六得》,见《现代语文论坛》)

3.情感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重视语言因素的同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因素,提倡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探索课堂教学最佳效益。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人物。比如她在设计《茶花赋》导言教案中写道;“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向往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激荡起挚爱祖国的感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诗,又难以下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挥笔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第31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就在于教者十分重视情感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审美活动的作用,把语文教学巧妙地同教育结合起来,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设疑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比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索。这些教师认为有疑、无疑,即是教学始末。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使整个教学处于师生的共同解疑之中。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上海光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他在教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当学生熟悉内容后,我就引导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通过一条狗来展开情节呢?时间为什么安排在中午?地点为什么设置在广场上?使学生沉浸在矛盾之中。一旦矛盾展开,思路豁然开朗,不但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而且得到了一种享受。”(《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54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一改过去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上海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语文教师徐振维是设疑派的行家里手。转.畅想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代表人物是北京八十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他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出发制定了从教材、教法、考试和课外活动四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案,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他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宁老师管它叫“浓缩教学内容”。他追求教法的“精”和“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大胆进行“比较单元教学”,例如《一面》和《背影》两课,当教师安排学生通读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写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不同的是《一面》的三次肖像描写是由远望到近视,再到注视,这是步步深人的写法;《背影》则是在中间具体描绘背影形象,前后几次提及背景,这是前后烘托的写法。另外他注重发展求异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通讯·宁鸿彬: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

6.规格派

这一派的特点是教学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步都有一定的“规格”。

代表人物要首推上海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他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三主”教学观问世十多年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模式中。他的“自读”规格是自读六步法;认读、辨读、审题、回答、质疑、评析。在钱老师看来,所谓“规格化”就是把这个“流程”用若干明确的步骤规定下来,每一步怎样走都有一定的规格,从而使学生在严而有“格”,“格”而不死的训练中逐步摸索出阅读的门径。我觉得这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治本”之法(《语文学习·钱梦龙:自读初探——关于自读训练的对话》)。被吕淑湘先生赞为“年青的教育家”的辽宁省盘山县三中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实验了“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也有固定的基本式。魏老师的改革坚持了教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以知识为先导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7.大语文派

这派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并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这派的代表人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弟子张国生。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打开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建立一种具有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体系: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促使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主要主张。”(《语文教学通讯·张国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打破长期以来局限在“狭小的笼”内小课堂的局面,开拓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使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系统。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流派不止笔者所列举的七种,还有一些,不想赘述。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

(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

(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

(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1)教学方

法的依存性。语文教学方法受各种语文教学因素的影响,依存于不同教学目的、一定的教学理论,还依存语文学科本身特点、教师素质和学生的感知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这些条件制约下,加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2)教学方法的

综合性。教学方法是在适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条件下实施的教学。因此,没有绝对统一、绝对好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相互性

不难理解,相互性是相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师生双方的互动参与,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密切关系教师教学成败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笔者认为,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是最重要的。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提倡“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要坚持人性化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思维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爱护学生。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还应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一原则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性特点一脉相承,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用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3.1树立适应时展的教学理念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情况,依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习心理。在树立语文教学理念时,首先,教师要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协调知识与能力的相互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与人交往、个性塑造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对文章的剖析时,经常会提到:此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讲述主人公此刻的心理活动等。这些都是语文课文内容中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内心世界对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情感与态度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反馈。教师在进行语文课文授课时,要融入真实的感情和耐心的态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进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发表见解。最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还必须融入多元化教学思想。在科学领域,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理论不能绝对通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实践性较强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不同的语感,对于语文的理解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不能要求学生固定地接受单一的思维模式。应该在多元化的教学中,尊重和发扬学生的创新思维。

3.2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必然联系的,它们共同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最佳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教师要达到将自己教学方法转化成学生学习方法的阶段,才能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相得益彰。

3.3加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局势下,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对信息化技术利用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保证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有利于减少教师在课堂黑板的板书压力,进而降低教学中出现的差错。同时,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便于建立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得到更有效的交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使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当然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靠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尽量只担任引导和组织的角色,以便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分小组办板报等,这些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3.4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力求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要坚持在以传统教材的理论知识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语文的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适当采取学生讲课、教师听课的方式,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待学生讲课完毕,教师给予适当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

4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而且包含着感情色彩。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情感色彩、道德倾向。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接受文章所传递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熏陶,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下几种方式比较切实可行。

一、情感熏陶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传达着某种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情感熏陶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陶冶,引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追求正义、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中学课文《木兰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木兰的情感状态,通过她对家人的柔情、对国家的忠心的体会,来理解怎么对待父母家人,什么是孝道,怎么报效国家,什么是赤胆忠心。学习《守财奴》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感受作品中葛朗台的吝啬、对于金钱的欲望,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传达出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情亲的体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和亲情的可贵。

二、情境渗透法

德育的渗透需要一定的氛围,当学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共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内容、情感状态,这样就会产生有身临其景之感,从而在切身体会中受到感情熏陶,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例如曹禺的《雷雨》,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的人物,在角色中体会周朴园的冷酷、自私、虚伪、残忍,进而得到反面教育的效果。戴望舒的《雨巷》,在教学中可以先放一段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那种凄婉忧伤的意境中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在配乐诗朗诵中更容易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去,更好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把艾青对大堰河的怀念之情转化为对自己父母的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

三、历史背景渗透法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的历史背景,有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十分重要,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同时,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体会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领会文章的内涵,引发学生的感受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诗篇《沁园春•长沙》,讲述的时候就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该诗创作于1925年,此时已经进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正可以体现他此时的心态。可以让学生体会伟人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段祺瑞执政府的专制暴虐,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刘和珍为代表的女师大学生上街游行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刘和珍惨遭杀害。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四、现实联系法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得到切身的体会,现实联系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实现途径。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性质、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自己及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鲁迅的《故乡》,在教学中既可以利用历史背景渗透法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写于辛亥革命后,又可以通过文中描绘的中国农村的破败凋敝、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引导学生联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生活,让学生懂得珍惜,并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再如《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进行假设,“如果你是愚公会怎么做?”把文中的人物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体会现实中我们生活的便利和美好,实现德育的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以上所列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不断地总结德育渗透的方法,更好地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梁其贵.语文德育论[M].郑州:象出版社,2006.

[3]周光林.创新中学语文古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性研究[N].重庆师范大学,2010.

[4]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N].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张敏.论中学语文课程中德育内容的实施策略[N].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媒介素养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从媒介素养的深刻含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沿革现状及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等方面,阐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色色媒介信息所包围,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考察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我国港台地区及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视角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三、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

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