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育观

中学教育观范文精选

中学教育观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1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一方面学生经历了义务教育的培养阶段,掌握了完备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在即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过程中,知识面逐渐开阔,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高中教育阶段往往采取“填鸭式”的理念,以考入重点高校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良好的人文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缺陷。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对学生素质影响最大的主体。如果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欠佳,那就很难影响、启发、熏陶学生的阅读兴趣,价值观教育更无从谈起。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多方面体现的,除专业的学术知识外,还包括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丰富的情感等,尤其对语文教师而言,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素质优势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挥重要功能。然而,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存在严重的认知面狭窄问题,甚至一些教师自身对阅读教育存在看法,缺乏主动性、引导性以及表率作用,而学生往往以教师为范本,从而阅读教育只涉及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本质上的了解,对培养学生价值观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阅读,是一种书面的交际行为,但这种行为并非只是阅读本身,还包括笔记、思考、探讨等多项内容,换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联的。写作过程中能激发学生针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更加全面熟练地掌握知识,教育效果也更为显著。而现实中,我国的高中教育中简化或减少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有限开展的阅读教学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可采用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搭建自主平台。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正在被摒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提倡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事实证明,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与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应该减弱,相对应地,通过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构成学生群体间的合作形式。例如,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展开合作学习,一些阅读资料中个人无法消化的知识,可以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进行价值观培养的举措,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素质,完善主体人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毫无疑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美学的理念来发挥教育功能。

(三)构建读写结合,深化价值观念。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德育教学;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学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综合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教育管理工作。小学教育管理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小学教学质量的发展,它应与教学工作同步发展并达到统一化管理和提升,才能建立和推动教育机制的长远运行。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德育教学对教师团队的强化和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小学教育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而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开展能够促进这些问题的改善,同时还可以加强小学教育的管理。德育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中所推行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使人的思想和情操向更高处发展。所以,学校需要积极推动德育教学的应用使小学教育取得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足

小学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足,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重视人和教育,然而传统教育观念太深,使得在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仍存在着传统教育的弊端,从而盖过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尊重小学生的表现不足在小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未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且对尊重小学生的信念感也有待提高,其尊重小学生的表现不足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有些学生上课爱讲话,影响到教师讲课,教师可能就会对他们进行现场处罚,虽然这样做可以警示小学生,但也会影响到课堂剩余学习的时间,并且这类学生也可能对教师持有畏惧心理。类似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并没有充分地尊重他们,尊重小学生的表现是从小学生本身出发,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时同样也需要持以尊重的心态来改善他们的学习成长方式,而面对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时更需及时进行弥补。2.传统教育方式比较强硬传统教育方式在大多数小学里的应用非常普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升学率,让小学生能够以顺利升学,同时也为了让家长看见最实在的教育效果。表面上来看,这对小学生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却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传统教育需适当地配合现代教育方法实施,小学生的成长需得到全面教育,而传统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过于强硬的地使用传统教育,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成长不健全。比如,有的学生懂得学习,却不懂得交流;有的学生很会写作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还有的学生学习一般,却擅长运动,这些都是成长不健全的体现。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不足

1.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或学习不佳行为,会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管制学生,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影响到教师讲课,教师可能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责骂。这样的举措虽然一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会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在学生成长之后记忆会越来越深刻,甚至成为难以忘怀的伤痛。对于这样的教育表现,是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地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学生通过自学能力,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增进他们的学识,提高了他们的成长速度。教师在面向他们进行教学时,要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教学,需要学习更多的现代知识,与时俱进。有时学生会懂得一些教师还未来得及了解的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库与现代小学教育知识库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有待教师的加强。

二、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开展方法

从以上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教育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和提升,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环境。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德育教学的应用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德育教学能够在思想、道德和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和教学,使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开展方法如下。

(一)传播情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情感文化是一种由情感产生行为和判断的文化素养,在一些情况下,它可以软化一些不合情理的管理要求,从而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情感文化能够增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情感文化能够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矛盾,减少矛盾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常小学教育管理比较制度化,然而制度化下更需要情感文化的传播,使校园充满人文色彩。教师传递知识需要情感文化的融合,才会变得更加亲切;学生在学习氛围中需要情感文化的融合,才会变得更加有活力。情感文化能够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产生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从而有益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运用儒家文化,提升道德素养

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道德情操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儒家文化崇尚道德素养,其中《论语》是儒家文化中的经典传播文化,它包含着伟大的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类的文明举止和道德精神提供了规范和标准,这对小学教育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也起到了典范作用。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仅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教师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标准,通过儒家文化的运用,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尊师之道,教师能够从中提升教学素养。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只有在道德素养的作用下,才能使这三者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平等关系,从而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教育,教师可以运用儒家文化的精髓使自身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以更好地体现教育者的师德师风,并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加强品格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品格培养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修养,能够促进素养教育的开展。小学教育是基础知识阶段,基础知识是开启精神力量的第一把钥匙,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境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伟大而无私的精神,另一种是黑暗而自私的精神,品格能造就伟大人才。在小学教育管理中需要加强品格培养,通过品格使教师对自我的教学素养进行内省并提升,同时品格也使学生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产生自律,这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盛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它对规范教学、规范管理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品格形成于思想和行为之中,品格的培养需要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进行提升,教师的思想应远在学生之上,无论是宽度还是高度,都不应局限于某一层面,同时还应海纳百川,具有包容心,才能真正地提升自我的品格,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四)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教学管理

加强思想建设是德育教学应用的基础,思想需要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提升,才能有效运用德育教学来管理小学教育。教师的思想既要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也要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变化相同步,小学教育管理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学生思想的成长,教师需要为自身的思想文化进行良好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育展示最直接的模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可以从生活文化和教育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方面对思想的进步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它能够融入到思想之中使其向更高的境界提升,从而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观。这有益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利于教师对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为了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得到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通过德育教学理念来提升教育管理的工作品质。

三、结语

小学教育管理对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积极作用,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小学生学习成长的进步都离不开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学校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综合调整和改善,以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进行,而德育教学能够促进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德育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在小学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以情感文化、儒家文化和品格培养等方式进行开展,情感文化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儒家文化能够影响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而品格培养则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三种方式都从侧面突出德育教学的理念,让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金丽.“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33):191—192.

[2]郭陆章.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天津教育,2020(29):70—71.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德育教学;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学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综合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教育管理工作。小学教育管理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小学教学质量的发展,它应与教学工作同步发展并达到统一化管理和提升,才能建立和推动教育机制的长远运行。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德育教学对教师团队的强化和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小学教育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而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开展能够促进这些问题的改善,同时还可以加强小学教育的管理。德育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中所推行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使人的思想和情操向更高处发展。所以,学校需要积极推动德育教学的应用使小学教育取得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足

小学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足,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重视人和教育,然而传统教育观念太深,使得在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仍存在着传统教育的弊端,从而盖过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尊重小学生的表现不足在小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未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且对尊重小学生的信念感也有待提高,其尊重小学生的表现不足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有些学生上课爱讲话,影响到教师讲课,教师可能就会对他们进行现场处罚,虽然这样做可以警示小学生,但也会影响到课堂剩余学习的时间,并且这类学生也可能对教师持有畏惧心理。类似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并没有充分地尊重他们,尊重小学生的表现是从小学生本身出发,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时同样也需要持以尊重的心态来改善他们的学习成长方式,而面对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时更需及时进行弥补。2.传统教育方式比较强硬传统教育方式在大多数小学里的应用非常普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升学率,让小学生能够以顺利升学,同时也为了让家长看见最实在的教育效果。表面上来看,这对小学生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却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传统教育需适当地配合现代教育方法实施,小学生的成长需得到全面教育,而传统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过于强硬的地使用传统教育,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成长不健全。比如,有的学生懂得学习,却不懂得交流;有的学生很会写作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还有的学生学习一般,却擅长运动,这些都是成长不健全的体现。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不足

1.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或学习不佳行为,会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管制学生,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影响到教师讲课,教师可能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责骂。这样的举措虽然一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会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在学生成长之后记忆会越来越深刻,甚至成为难以忘怀的伤痛。对于这样的教育表现,是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地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学生通过自学能力,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增进他们的学识,提高了他们的成长速度。教师在面向他们进行教学时,要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教学,需要学习更多的现代知识,与时俱进。有时学生会懂得一些教师还未来得及了解的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库与现代小学教育知识库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有待教师的加强。

二、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开展方法

从以上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教育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和提升,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环境。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德育教学的应用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德育教学能够在思想、道德和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和教学,使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开展方法如下。

(一)传播情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情感文化是一种由情感产生行为和判断的文化素养,在一些情况下,它可以软化一些不合情理的管理要求,从而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情感文化能够增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情感文化能够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矛盾,减少矛盾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常小学教育管理比较制度化,然而制度化下更需要情感文化的传播,使校园充满人文色彩。教师传递知识需要情感文化的融合,才会变得更加亲切;学生在学习氛围中需要情感文化的融合,才会变得更加有活力。情感文化能够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产生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从而有益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运用儒家文化,提升道德素养

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道德情操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儒家文化崇尚道德素养,其中《论语》是儒家文化中的经典传播文化,它包含着伟大的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类的文明举止和道德精神提供了规范和标准,这对小学教育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也起到了典范作用。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仅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教师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标准,通过儒家文化的运用,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尊师之道,教师能够从中提升教学素养。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只有在道德素养的作用下,才能使这三者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平等关系,从而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教育,教师可以运用儒家文化的精髓使自身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以更好地体现教育者的师德师风,并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加强品格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品格培养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修养,能够促进素养教育的开展。小学教育是基础知识阶段,基础知识是开启精神力量的第一把钥匙,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境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伟大而无私的精神,另一种是黑暗而自私的精神,品格能造就伟大人才。在小学教育管理中需要加强品格培养,通过品格使教师对自我的教学素养进行内省并提升,同时品格也使学生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产生自律,这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盛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它对规范教学、规范管理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品格形成于思想和行为之中,品格的培养需要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进行提升,教师的思想应远在学生之上,无论是宽度还是高度,都不应局限于某一层面,同时还应海纳百川,具有包容心,才能真正地提升自我的品格,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四)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教学管理

加强思想建设是德育教学应用的基础,思想需要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提升,才能有效运用德育教学来管理小学教育。教师的思想既要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也要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变化相同步,小学教育管理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学生思想的成长,教师需要为自身的思想文化进行良好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育展示最直接的模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可以从生活文化和教育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方面对思想的进步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它能够融入到思想之中使其向更高的境界提升,从而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观。这有益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利于教师对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为了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得到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通过德育教学理念来提升教育管理的工作品质。

三、结语

小学教育管理对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积极作用,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小学生学习成长的进步都离不开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学校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综合调整和改善,以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进行,而德育教学能够促进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德育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在小学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以情感文化、儒家文化和品格培养等方式进行开展,情感文化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儒家文化能够影响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而品格培养则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三种方式都从侧面突出德育教学的理念,让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金丽.“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33):191—192.

[2]郭陆章.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天津教育,2020(29):70—71.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5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识、气质、能力等,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力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人的本质力量”。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而国民整体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历来倍受重视

一、目前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如何做人的历史任务,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着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一场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现实中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已成为我们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走过场、搞点缀,流于形式。

(二)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虽然这些只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分阶段抓“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教育实质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学生为例,初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集体意识、荣辱意识,为他人着想意识等,初二,因为这时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养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等,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或社会就业,所以培养其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学习锻炼。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抓养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话中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远大的前途理想报负,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课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

2、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爱学校爱什么,怎么爱”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四)抓师德,重身教。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特别要教育教师下大力气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和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开展“假若是我的孩子”讨论,教育教师要对后进生做到热情、耐心、小事“忍”、大事管的教育方法。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有成效。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树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讲文明、讲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校为家,勤政廉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从而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