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时政教育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精选

中学时政教育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时事政治教育;高中政治教育;结合应用

1.高中思政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思政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思政教育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哲学,还有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时事政治教育主要是党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而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的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同时教材又能够为时事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因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的重要性

2.1补充、拓展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虽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是其滞后性问题也比较明显。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数据呈井喷式增长,涌现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依靠政治教材,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时事政治教育,从而使教材的先天不足得到有效的弥补。另外,通过时事政治教育还能够将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观点等充分的体现出来,有利于提高政治课的活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1]。

2.2适应高考变化趋势

近些年来,与社会时事政治热点相结合的高中政治命题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命题模式能够通过材料和创设出来的相关情境对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同时这也是对新课改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一要求的充分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的政治教师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以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有效的融入到日常的政治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只有这样,高中学生在面对高考政治命题的变化时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适应,从而使他们能够取得更好的升学机会。

2.3培养学生辨别能力与实践精神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中复杂的信息和诱惑明显增多,由于高中生还不具备比较成熟的心智,因此他们在面对比较复杂的信息时往往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定力。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辨别能力的培养,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巩固。由于思想政治课所具备的特性,使其在培养学生辨别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时事热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的思考和辨析这些热点问题,之后教师再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并引导学生有效的辨别所接触的信息,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在学习中的实践探究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实践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

3.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的途径

3.1课堂举例结合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时事政治融合到教材内容中,找出教学切入点通过举例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和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对热点背后的问题进行挖掘,使知识理论能够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2]。

3.2课后作业结合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下一节课内容相关的时事政治内容或者社会热点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发言。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新闻并进行评论,有利于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新闻和社会热点进行时事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还能够使他们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中复杂的信息和各种诱惑进行正确的辨析和抵制。因而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楚丹丹.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政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4.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第2篇

一、时政分析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一)学生更易剖析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以课本内容解析为主,习题练习为辅,属于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背诵和做习题中才能加深巩固理论知识,这种模式的学习使得学生缺乏对当前时政的分析,将自己局限在固有的答案中,只会总结过去的经验,而不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将时政分析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新观察、新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提出新观点,不被固有的答案所限定,开放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的理解分析。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政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大部分,理论知识点多,学生大部分会将理论全部背下来,在答题时多写理论,缺少实践分析,而高考政治考点针对的都是当前时政的分析,学生如果缺少对时政分析的经验,就会陷入迷茫。所以,在教学中,将时政运用到政治中,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让学生从对时政的分析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时政题型的答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以此促进理论知识的运用。

(三)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

原有政治老师对政治理论内容理解深刻,但是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客观评价,一是因为教师平时没有时间关注时事政治新闻;二是带领学生做的习题都是主观性很强的政治理论,已经有固定答案但是缺乏创新性评价;三是传统政治教学的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一旦改革,就需要打乱原有的教学内容,所以,导致老师缺乏时事政治分析。但是现代政治教学非常注重时政分析,因为教育部已经将对时政的分析列入到高考考纲中,所以,教师在理论不断巩固的时候,再加上对时事政治的时刻关注,能够将对时政的分析与政治理论相互融合,融会贯通,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时政与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一)教师与学生讨论时政

每天新闻都会实时播报很多事件,所以时政新闻的案例很多,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关注新闻动态,在政治课抽出十分钟时间与学生讨论时政新闻,这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也能让学生了解每天的时政动态。并且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是存在代沟的,老师更偏重于政治理论,但是学生喜欢自成一格,形成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讨论形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可以提出新观点。对于国庆阅兵就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主席提出的和平理念体现在哪?

(二)历史时政分析

时政分析除了针对当前之外,还应对历史中的大事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与政治是分不开的,要学会综合思维理解。比如分析商鞅变法的政治作用和哲学思想,商鞅变法作为改变了战国政治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当时的时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对历史时政的分析一是加强学生多方面的时政理解力,二是针对不同时代的时政有一个总体把握,三是巩固理论知识,有效的将理论活用于案例。从而促进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也让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新意、有突出,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师加强时政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所以对于时政的分析,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并能对时政分析有独到的见解。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每天缺少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的时间,而政治老师每天只针对政治学科进行研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时政,这就需要教师每天关注民生、社会新闻并进行记录整理,便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教师既能够对每天的时政有了解,也能够加深专业能力,再给学生讲学时更加轻松,活学活用。

(四)理论教学联系时政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应该针对课文内容适时加入时政案例,比如对人民币汇率调整内容的解读。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调,那么对泰国的哪些方面有影响?从新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每年去泰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就会降低旅游经费,使更多的人去泰国。并且泰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零件、原料、农产品等,人民币汇率下调会降低泰国的进口成本。教师可以先行分析,然后让同学举出反例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或是继续加深对国际市场的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学与时政的结合。

三、结语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第3篇

一、发掘教材思想史内容,用唯物史观教育青少年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间的一切都起源于物质。所谓“神”,不过是人类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又知之甚少,在种种自然灾害面前软弱无力,由惧怕、敬畏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偶像。在我国,唯物主义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认为星坠、日月亏蚀、风调雨顺、怪星出现、四时更替等都是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类可以掌握自然规律,使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他认为天没有能力来决定人的贫、病、弱、祸、凶,这些完全是由人决定的;指出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做到“天地官(管)而万物役”,就能使天地万物为人类服务。荀子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且奠定了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著有《论衡》一书中提出,万物皆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天也是“含气之自然”,因此“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彻底否定了天人感应。他认为:精神依存于肉体,“人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他还一语中的地指出,谶纬迷信都是人们编造的谎言,是“后人诈记以明效验”的鬼话。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以沉重打击。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他还把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形象地比作钢刀和锋利的关系,认为只有钢刀存在,锋利才存在;没有钢刀就谈不上锋利。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都论证了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另外,世界历史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素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们冲破天主教所宣扬的“上帝”的控制,认为人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创造业绩,应该相信人的力量。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代一些思想家对待实际问题都不是从“神”出发,而是从“人”出发。我们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要去相信“神”、“上帝”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用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外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遗产来教育青少年,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才能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注重科技史传授,用史实对青少年进行崇尚科学教育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技术给人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一直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最强大的动力。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人发明了飞梭、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火车,美国人发明了汽船、缝纫机、轧棉机以及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等。这些科技发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兴奋地说: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百年,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等于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的总和。纵观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者凯伊、哈格里夫斯、瓦特、史蒂芬逊和富尔顿,他们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在他们身上和科技成果中,很难看到“神”或“上帝”的影子。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就是要通过这些典型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的教育。

三、用科学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个人奋斗的精神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第4篇

1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概念

何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学习数学的方法,以保证实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1].具体包括老师的备课行为、与学生的合作行为以及师生的互动行为.在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中,老师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高中数学老师教学行为偏差的表现

2.1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学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教学行为上仅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学行为既不利于改善上课的质量,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高中的数学知识一般都比较深奥,单纯的讲授知识,学生很有可能完全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致使学生无法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2].

2.2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可是事实上,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的机会,总是越俎代庖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限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空间.

2.3不能对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进行有效的纠正

由于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这是学习数学的正常现象.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应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找出原因,从而避免学生出现二次错误.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通常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予理睬,甚至在学生向其询问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的状态,这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3].

3恰当的数学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3.1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奥,决定了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行为.数学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丰富课堂的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大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4].

3.2改善教学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老师上课行为比较单一、死板,不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提高上课的效果.而如果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融入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老师上课的效率.

3.3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行为的偏差会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基本上很难看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之间就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对老师也难以产生任何的感情,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只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这种教学行为的偏差,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温情的一面,从而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矫正高中数学老师教学行为偏差的具体措施

4.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最核心内容,只有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老师要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2采用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式

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上课过程中,而要想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上课内容中,以前单一的教学行为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愿意主动的在老师的课堂上回答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对知识加以掌握.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时间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中,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正确的指引,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4.3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数学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与错误做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对知识的掌握会变得更加的扎实.在新的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评价,而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只是局限在学生学习的成绩上,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所犯的错误,要认真的加以分析,找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改变错误的过程中得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改变对学生错误不予理睬的行为.

5结语

综上所述,改变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偏差,对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把国家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阻碍就是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偏差.由此可知,改变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行为,使其教学行为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45.

[2]马文杰.高中生数学解题错误探析及其矫正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20:61-64.

[3]李润洲.三维教学目标表述的偏差与矫正[J].课程.教材.教法,2014,05:78-85.

[4]张徐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习性改造的原则与策略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0,09:79-80.

[5]张敏霞.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6:63-68.

[6]李渺,宁连华.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的相成成分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2):10-14.

[7]徐章韬,梅全雄.论基于课堂教学的数学探究性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6):1-4.

[8]单墫.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选修2-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9]郑毓信.数学教育改革十五诫[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

[10]吴增生.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3).

中学时政教育范文第5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民主性

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如在教初一政治《珍爱生命》这一课时,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通过对生命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信息技术,注重教学中的真实性、具体性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借助一定的媒体向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克服逆向思维的困难。我在讲《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时,先给学生播放了小品“打工奇遇”的片段,在学生得到感官享受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小品中经营者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消费者还享有哪些权利?你还能列举出一些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和事例吗?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有不少学生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种方法真实、具体,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增强信息技术,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新颖性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和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环境保护》时,先用大屏幕打出红色的导语:新纪元开始了,春天来了,但是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绿柳垂荫,甚至没有人类,到底有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呢?随着红色警语的出现,在字幕的旁边又配上了一幅灰色的画面:屏幕上,一群灰色的大老鼠正在发掘人类的化石。随后,提出了问题:是什么灭绝了人类?学生思考,讨论过后,很快有了结论:环境的破坏。后面的课进行很顺利,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利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运用,昔日枯燥的政治课堂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运用正是以她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有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符合时代和教学要求的。(本文来自于《文学教育》杂志。《文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谢旭华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