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童话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精选

中国童话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2篇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担负起树立小学生正确的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责任。寓言故事通过对正面形象的宣扬引领小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的面对和热爱生活。例如在《纪昌学射》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要学习纪昌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非凡的恒心与毅力,让小学生体会到成功需要努力和来之不易;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引领小学生认识到愚公敢于挑战困难、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志向,让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与大的目标,并为之拼搏和奋斗等。寓言故事中这些正面的形象,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在这些正面形象高尚品质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寓言故事也可以通过对反面形象的讽刺,让学生明辨是非黑白,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形象可笑的行为和表现,明白自欺欺人不可取,学会用头脑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大鸦和狐狸》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大鸦行为的描述和讽刺,让小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戒骄戒躁,不要被奉承的语言所迷惑等。寓言故事中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刻画鲜明生动,情节夸张荒诞,让小学生在开心之余,更能领会到生活的道理,树立其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寓言故事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很好的民族文化教育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结晶,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就担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小学生民族自尊心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寓言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小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体会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庄子的《望洋兴叹》中,将自然大小的相互关系描述的淋漓尽致,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对宇宙空间已经有所认识;在孟子的《揠苗助长》中,作者只用简单的故事就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表现出来,言简意赅,回味无穷;在列子的《九方皋相马》中,通过九方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观察分析和丰富的经验,来判断马的优劣故事,解释了略貌取神,得精忘粗的主题,让小学生感叹古人智慧的可取可敬之处等。这些寓言故事都很好的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古代文化的精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引导小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意,激发小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总之,寓言教学既可以以其故事性增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以其哲理性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认知和道德观念,满足了教师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关红岩单位:黑龙江大庆市直属机关第四小学校

第二篇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什么叫读?怎样读?以往的自由读,默读,分角色都是注重了形式上的读。真正的读应该是让学生钻进去读。让学生在语言中对字、词、句、段等进行品味,揣摩和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他们读正确、流利。教师再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麻雀》一课,作家以精妙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描写了麻雀母子的情态;以强烈的对比展示了爱的强大,爱似伟大,教学本课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描写麻雀、猎狗的语句,通过它们外在和内在的两种强烈的比照,领会文章阐释的真理。因此,课文的第4、5自然段为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抓住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和老麻雀落下时“像一块石头”及“绝望的尖叫”这些词句进行理解。老麻雀落下时“像一块石头”有两个意思———一是形容速度快;一是形容坚决,决不回头。老麻雀为什么扎煞起羽毛“绝望”地尖叫?———说明老麻雀也知道与猎狗力量对比差距太大,“绝望的尖叫”是最后的努力;扎煞起羽毛也有两意思,一是借以威吓敌人,一是表现了自身的紧张。在第5自然段中,猎狗的庞大与老麻雀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可是老麻雀却还是在紧张。明知不利的情况下,拼死保护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强大的力量使它奋不顾身?成为学生脑海中的自然悬念。这是全文的重点思考题,它揭示了一个真理:母爱的伟大。也就引申到了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对爱的赞颂。因此“,读、思、品、评”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还为未来的人生打好了底色!

二、有阶段性的读,以读带讲,学会自学方法

1.粗读,整体感知课文

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在学生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一般方法。如,教给本课的生字词画圈,成语画横线,难句画波浪线,不懂的在旁边打问号,等等。从而使学生初步具有以课文为例子,从哪学,学什么,从哪儿想,想什么的能力。

2.细读,细致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试练,得到了一些肤浅的“问号”,多属内容方面的,且通过自读已初步理解了一部分。教师须继续围绕疑难,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通过热烈的讨论,许多疑问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解决。其步骤是:“汇报试练结果→筛选重点疑难→分组读思议析→记下难点待解”。

3.精读,读出感情

通过两次试练以后,学生困惑所在就是我们的教学难点,需教师的点拨,诱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集中而且定向的,他们的求解欲知的学习主动性能得到最佳发挥。教师要努力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探究疑难,激发思维,强化训练,以求进入“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要“紧扣课文中心,精读精彩句段,采用多种手段,诱思深悟所以,”努力把“读练思”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注意四点:一是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底;二是着眼全体,时刻为“学”着想,三是千方百计,思考为“练”服务,四是质疑问难,保证时间充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自求获得”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总之,“以读带讲”教师要重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恰当地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明确读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读中有思,读中有议,读中有练习。

作者:林惠华单位:福建省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童话在低年级出现比较多,在中高年级出现极少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可以发现,童话在低年级出现比较多,在中高年级出现极少,甚至有的高年级语文书中就没有童话故事。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另个:

1.不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编写教材。课本的编写者是教育研究者,他们会从成人的角度来编排课本。而小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我们成年人觉得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长大了,要多接受以现实社会为背景的课文,童话故事太简单,不适合学生们的学习。但是,经过访谈,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童话故事,更容易理解童话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寓意。

2.忽视了童话故事对高年级小学生所起到的文学价值。教材编写者认为高年级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会变弱,童话故事教学就应该相应减少,这种想法完全忽视了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然而,只有在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才能分析童话中人物特点,故事结构,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

(二)课本中对原著童话故事修改过于严重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童话故事,被我们的编者进行了修改加工,改变了原著童话故事的原汁原貌,有的偏离了原著的主旨。原著童话故事篇幅往往都比较长,有的甚至能达到上万字,而我们都知道,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因为版面必须要有篇幅限制,不能过大,所以编者就对原著童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经过删减的童话最终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但是它已经和原创童话有了巨大的差别。

(三)入选课本的童话故事有着太过严重

的道德说教童话故事在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时,就被赋予了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在童话故事教学的最后主旨大都是赞扬主人公善良、勇敢、守信、博爱、宽厚等性格品德,即使在原有的童话故事中没有这些主旨品德,编者也要把这些主旨品德强加到童话故事中。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后结局就是让小学生在情感的发展上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却不能有机会去体会不一样的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童话故事的教学演变成了道德品质的传声筒,让学生的情感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一)对小学高年级要增加童话故事的选文量

虽然说在小学低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大批的童话故事,但是高年级课本中却十分少见童话故事的身影,甚至在小学六年级就一篇童话也没有,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童话知识,甚至影响了小学生正常的能力技能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增加小学高年级童话故事的选文量。据笔者调查,小学低年级平均每学年有15篇的童话入选小学语文课本,那么小学高年级每学年就至少要有8篇左右的童话入选教材,这样在总体上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故事的数量,同时能够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接触到更为优秀经典的童话故事,获得更好的童话文学熏陶。

(二)保证原著童话的原汁原味,减少对原著童话内容的过重修改

大家知道童话文学自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有它自己的闪光点,每一篇原著童话都有它本身所特有的文学魅力和写作特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是在童话编入教材时为了适应教学而做了或多或少的修改,有的童话因为改动太多而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小学生很难从这些加工过的童话中感受到它特有的魅力。笔者建议对原著童话在适应教学、保证篇幅的基础上,尽量不要在用词、语句、结构、人物塑造方面做过大的改动,不要改变童话的主旨内容和寓意。对于那些字数过多、篇幅过长的经典童话,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让它编入我们的教材中。例如,可以把一篇过长的童话,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从中断开,分成两篇连续的课文,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童话篇幅过长的问题。对于篇幅太长而不容易从中断开的童话,可以从中节选几个精彩的、描写得比较出彩的段落,编排成一篇新的童话课文,有时精彩的童话段落最能打动小学生,可使他们对童话篇章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的童话,增强童话在选读课文中所占比重

目前在小学课文中有一些童话课文与小学生的年龄不太相符,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对童话故事课文要进行甄选。必须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并且对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加以区别,对于低年级要多选取简单易懂的原著童话,而对高年级学生要选取篇幅较长,比较经典的原著童话,甚至可以选取一些童话诗和童话剧,这样更利于学生成长。有些篇幅过于长而比较经典的童话可以编入选读课本,增强童话在选读课文中所占比重,以供小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希望小学语文教师加大对小学童话教学的重视,为童话教学贡献自己的热量。

作者:张丽荣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小学

第四篇 一、教师增强自身的亲和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学习并不是无情地将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的机械过程,而是师生间心灵的接触和互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在课堂中提问、点名、表扬等;在课下多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

2、尊重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师者”,我们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平等地对待学生,文明教学,这样学生也才会尊重教师。其次,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粗暴指责或体罚学生,而是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建议,与其探讨解决的办法等。

二、运用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信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出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

1、刺激感官,活跃氛围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优美,意境隽永的文章,适合学生进行阅读和联想。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较少,通常以感性思维为主,没有外界的提示和启迪,往往很难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事物和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新奇的心情中展开学习。如在学习《翠鸟》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翠鸟,更无法想象它“贴着水面疾飞”的情形。我利用互联网搜索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目接不暇,兴奋不已,仿佛真的看到了翠鸟一般。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营造生动、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眼能看、耳能听、脑能想,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用多媒体描绘出万家灯火的繁华热闹和冰天雪地中小女孩孤单的身影,学生看着对比强烈的图片不禁产生疑问:“她是谁?为什么一个人在黑暗中瑟瑟发抖?”不由自主地将精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三、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斗志”

小学生争强好胜,荣誉感强,不甘落于人后,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些身心特点,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比赛,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比赛是游戏进入课堂的一种延伸,趣味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成语接龙、古诗朗诵、演讲比赛或讲故事等都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例如,在对学过的字词进行检验和复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采取成语接龙这个方式,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判依据。如果成语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由最基础的词语、短语开始,等学生熟悉之后可以转化为成语接龙。这样复习字词不再是单调地读写,而是让学生在思考、竞争中活学活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我来讲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将自己读过课外书与大家分享,或简述文章的中心内容,或谈谈自己的感想,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让学生也可以站在讲台上以平等的姿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这个时期形成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却能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的教学,尽量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吉梅香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第五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对于小学生而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浓厚的情感教育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表演课本剧、小品表演、播放图片动画、布置教师环境等手段营造一定的情感空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呈现桑兰在比赛场上勇夺金牌的视频,然后再呈现桑兰因为受伤坐在轮椅上的图片,让学生发现两次播放的内容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发现表面的不同,前者身体健康,后者身体受到伤害;接下来教师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寻找表现桑兰受伤后体会的句子,品析这些句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逐渐明白了,桑兰受伤后积极乐观、勇敢面对生活,这是比之前的勇夺冠军一样的坚强和勇气,值得佩服,值得尊敬,更值得学习;最后,教师提问:微笑着面对一切中“一切”指哪些?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到承受生活的幸福的给予,还要承受痛苦的给予,桑兰面对残疾和剧痛,一滴泪都没流,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配合治疗的情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感受到了坚强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营造浓厚的情感体验空间,让学生沉浸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实现情感教育。

二、搭建有效的朗读平台,引领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情感体验的获得不仅在于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从文本中获得。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也不是老师一句两句所能表达的出来的,需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慢慢品析,细细感受,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感的内化。因此,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表面知识的学习之中,更需要学生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的方式很多,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等,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有效的朗读方法。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了明确要求:“读、思、议、想”边听读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于是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诵的录音,在大脑中呈现“晴朗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绿油油的无边无际的草原”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体验,接下来教师要求带着这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出发,自己来朗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畅、有感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风光的魅力,从而引起心中的情感的共鸣,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的事物。

三、拓展丰富的阅读空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教材中给的课文丰富多彩,可以加强情感教育,但是,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每册书几十篇教材并不能够实现,加强学生的课外篇目的阅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阅读量也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尽可能的开拓课外阅读空间。如在学习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之后,推荐学生读一读《爱的教育》,让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解读不会因为下课了就结束了,而应当以下课作为一个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更多、更丰富的书籍的阅读中,这样才能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给予学生,学生在这种习惯中不断的阅读文章,感受真挚的感情,感受人性的纯美和理想的远大,从而真正实现情感教育。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挖掘的情感教育的潜力是巨大的,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巧妙的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体验每一篇文章蕴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做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肖海波单位:吉林省通化县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符合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实用性,语文教学的目标越来越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教育正是符合了这一基本理念。教师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探究语文教材的美学元素,并通过营造一种美学艺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感受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律美、节奏美,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文学素养。教师以文学和艺术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知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其人文内涵。

2.符合学生的内心情感需求

小学阶段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学生年龄偏低,内心情感单纯,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而审美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内容更加活泼。因此,现在的小学教材的编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元素,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符合了小学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内容形式上,多种不同的文体,色彩明快插图,都体现了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的审美教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术教育,从思想性人文性的角度,深刻地诠释了审美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引导启发学生体会美

审美的过程,既是学生发掘美的对象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体会、品味美的情感过程。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美学元素丰富的学科,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结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美。教师要以美情美意为核心,将课文学习的过程构建成感知和审美的过程。通过欣赏与品论,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例如课文《桂林山水》,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作为一首优美的抒情文来朗读,不仅关注其描写的景色,还要强调课文中意境的营造。在朗读的过程中,随着跌宕起伏的语调,体验文章的音乐美,节奏美,以及作用于心灵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别具一番趣味。

2.鼓励学生想象构建美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的教育离不开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想象。教师在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是从内心的感受开始的,作品中的形象会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内心情感,对于画面的想象,是学生内心创造美的一种方式。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就是将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与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根据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他们的形象思维发达,可以深入文章的情境,在头脑中构建体验到的图像画面,这种心理意识功能有助于教师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古诗《枫桥夜泊》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方式,启发学生想象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去体验诗文情境,感受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并通过画面的构建,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深刻理解古诗的文化底蕴。

3.师生情感交流感受美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展开审美教学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致力于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课堂氛围,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情感交流,向学生展现如何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同时要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教师要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鼓励大家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营造的美感。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结合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白凤英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五小

第七篇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堂中,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课堂内容。因此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热情。比如在讲解"丰碑"一文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自主探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文章的理解有何不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感情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扎实学生学习基础,深化语文学科内涵。

2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注考试结果,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传授者而是作为引导者,不只是单纯的传授课本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基础,灵活运用,加强综合能力。探究式学习目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产生自己的判断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的衡量标准,从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而不只是关注最终成绩,利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的语文学习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挖掘课本,深入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课文主题,将学生带入课堂的探究中来。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在课堂上适时的提出问题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设计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水平对应适当的难度,建立梯形教学,让问题由浅入深,层层理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入手,在课文的恰当段落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同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

4强调学习目标,提高探究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都具有随意性,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产生自主学生的动力,同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能完成探究目标,实现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5结合实际,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体验

自新课标改革实施以来,"体验"作为高频词汇常常出现,在学习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成绩,这样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对情感的体验,语文课文内容多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而体验具有亲历性和人性两大特点,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情基础,让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比如课文中要表达急切的情感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急切的情感?在讲到感动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动的事,学生在回忆自己感受到的同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将学生和作者情感进行交融,深入理解文章,扎实的掌握知识。结语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达到大众的迫切要求,而强化学生的能力教育才是关键,探究性教学正是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学手段。加大探究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作者:奂文炳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唐尕昂乡小学

第八篇 一、展开想象,引入意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各种形式的想象训练。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体验到想象带来的美的意境,让他们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我们从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到加强想象训练的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保持课文原文思想的前提下,把原文中某些精炼的文字或具体的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拓展其内容,以丰富课文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从而使之更充实具体、生动形象。如《草原》一课相见的场面是这样写的:“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蒙古族牧民与作者一行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怎么说呢?这就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自主研究,发展智能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做到“四要”,一要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创新;二要让学生掌握规律,主动地学习,迁移创新;三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创新;四要强化对比,掌握知识,学会创新。从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来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做学习的小主人。这样,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教学民主,促进创新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则放。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民主,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识。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四、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遵循思维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对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同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明显提高,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等也会有明显的发展。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教育实践证明,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作者:赵金兰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小学

第九篇 1.古诗教育的几项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参考教学内容制订的处理教学矛盾并指导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主要需要遵循语文教学一般原则和古诗教学特殊原则。

1.1具化形象原则

古诗词是通过语言材料塑造形象来表达思想,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欣赏首先要从作品形象出发,引导学生与诗人展开心灵高度的交流对话,从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形象具体是儿童审美心理的重要特性,儿童的思维是形象性的,所以他们在审美时更倾向于关注事物的外观特点和运动形式,对抽象事物不感兴趣。

1.2意境体验原则

情感教育是审美体验的本质,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感教育”就是利用美的形象陶养人的美感。美感包括了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例如:感知、情感、想像、理解等。它的主体就是心灵和对象美的互相化合结果。诗歌本身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所以古诗教学中的意境体验原则十分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师生情感的释放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斥着丰富的情感,并且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将情感最大化的释放。所以对于意境体验原则,我们的理解是:教师应具备饱满的热情,教材具有情感性特征,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同学们在古诗鉴赏上的共鸣。

1.3学生个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种,更是一种个性化培养教育,既要尊重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各项潜能,使同学们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综合显示出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存在。在审美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一种见解都应该给予尊重,加以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明确学生的审美观正确即可。

2.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面的,包括语言、情节、韵律和意境。所以小学语文中古诗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但由于古诗的整体性,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综合运用的。

2.1理解字词学审美

古诗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差甚远。要欣赏美感,首要条件就是理解字词,读懂诗意。然而,对于小学生字词的理解要掌握好度,深入浅出,避免使同学们似懂非懂或者是肤浅解读。着重强调情感意味和思想内容。古诗词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凝练、含蓄、生动等方面,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

2.2融合情景学审美

小学古诗词大多数都是写景抒情的,在这些类型的古诗教学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的是让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动静结合,感受身临其境的美感。

2.2讲解理趣学审美

小学古诗中,还有一部分是蕴含哲理的,例如:《别董大》为我讲述了有人的关切、《题西林壁》为我们描述了人生的哲理、《锄禾》教育了我们要珍惜粮食等等。这类古诗的教学一定要结合诗句,有机的将描写与叙述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在礼物哲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教育。古诗在小学教育当中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藏。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古诗教学充满情趣,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洗礼,思维得到发展,审美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小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欣赏美,享受美。

作者:苏艳林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中心小学校

第十篇 一、猜谜,编谜,趣记字形

小学生对“脑筋急转弯”,“猜谜语”之类的事物有着很浓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尽量使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将谜语与学生的识字联系起来,先编一些字谜让孩子们猜,在让孩子们抓住汉字字形的特点,进行想象,试着编谜语。教学”坐“字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出了特点,编出了谜语。”两个小人土上蹲“。学生轻松记住了字形,还懂得了字的意思,学生试着编谜语,他们会仔细分析字形,找字的特点。这样一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趣中识字,轻松容易,又发挥了想象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利用熟字记字形,记得快又牢

中国汉字虽然难,但记字形还是有方法有规律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有了一点识字经验,我就让他们利用熟字加减来记字形,例如:“方”字添上“言字旁”就念“访”跟语言有关,读音与“方”相近。加上“草”字头念“芳”跟花草有关。再比如:“干”加上三点水念“汗”等等,这样字形就容易记,字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三、表演记字形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遇到不容易理解,跟动作有关的字,让学生用身体的某一部位、表情、手势等各种动作,在表演中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拿、蹲、扯、拉、瞧”等字时,引导学生搭配适合的动作,神态,表情,进行表演,让学生在瞬间内就记住了字形也理解了字义,运用这种方法识字记得牢,理解的深刻。

四、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有些字不只是一种方法记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记忆,每到此时,我会及时鼓励他们,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简单有效,识字就变得轻松多了,积极性也高涨。这样,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在教者的引领下,发现方法,总结规律,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体会到了成功、快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新大纲指出“注重学生识字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会很好的促进其发展,培养自学能力。

五、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地到生活中去识字

1.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运用已有识字经验、生活经历独立识字。

2.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生活中去识字。比如说家长带孩子上街去,大街上的标语、广告、店名、指示牌……随处都是识字的课堂。每次只要不给孩子什么任务,凭着他的兴趣,能识几个是几个,一次、两次……时间长了,很多字就潜移默化地被记住了。

3.让孩子向他人请教识字。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字想认识,那么就可以向当时在场的陌生人请教。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怎么才能让别人乐于帮助自己?学会了以后该如何感谢?刚好可以对孩子进行一次次实实在在、非常真实的口语交际训练。把识字与表达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这些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激励、激励、再激励。让孩子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充满自信地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

六、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3篇

移花接木——插入新闻

10月8日,是中国队阿曼队进行足球出线比赛,也是全国球迷瞩目的一场球赛,中国队以1:0提前两局获得出线资格。第二天上午学拼音部分P36~-二、三两题。在复习声母/顷序的基础上,我将这则新闻巧妙地插入这两道题中,丰富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我是这样穿插的:1.声母妈妈都是球迷,字母王国的国王为她们买了23张球票让它们有顺序坐在体育馆的座位上。先帮国王点点名,看看是哪些声母妈妈迟到了?(生口头填空)国王请你们再帮一下忙,给这些迟到了的声母妈妈照张相片,曝一下光,你会吗?(生填进所缺声母)2.师:中国队终于以1:0大获全胜,提前两局出线。到2002年,我们男足终于可以冲出亚洲,参加梦寐以求了四十多年的世界杯足球赛,23位声母,既兴奋又激动,她们快速冲到绿茵场上,站成这样的队形,以特有方式庆祝。(生问:为什么这么乱?)我说:乱吗?按它们排列的顺序描出这根带子,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庆祝男足出线的特有方式。(生快速连线)一学生叫起来:啊,她们站成了一头大象的形状。大象正摇旗高喊:中国出线了!

故事编到这儿就结束了,可学生的情绪还沉浸在与声母妈妈一样的激动兴奋中。他们激动地回顾了昨晚观足球赛时家人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非常自然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继承传统——客串童话

将童话故事(如“画中人”)客串于拼音教学,能使枯躁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P36那幅图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1.在一张神奇美丽的画中,有许多可爱的音节娃娃,它们一个一个地走下来,帮助我们学习拼音来了。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生一一读),师粘贴在黑板上。2.现在它们该回家了。可是,它们来得太急,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帮助它们找找家吗?你是怎样帮助它找到的家?(训练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画中音节娃娃回到家后,这幅画就挂起来了,画上变得热闹起来。你能想象出五个音节娃娃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故事吗?(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学得兴趣盎然。)

三、有机连缀——创作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4篇

195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号召:“作家们在一定时间之内为少年儿童写一定数量的东西。”老舍饱含着对儿童的一片深情,从民间童话故事里选取素材进行改编,先后创作了《宝船》和《青蛙骑手》两部儿童剧。在保留原童话奇异的幻想色彩、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浓郁的民族地方风情的基础上,他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内涵,在冲突的设置与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展现了精湛的戏剧创作技巧和难能可贵的童心,同时体现了乐观、幽默、讽刺等多元共生的美学意蕴。然而,“十七年”特有的文化政治环境以及老舍自觉的拥政热情,又让作品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一、丰富的情感内涵

民间故事往往在有趣的情节、奇异的幻想中表达惩恶扬善的朴素主题,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大多存在情感单薄的特点。作家改编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则试图超越这一局限性,力求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情的熏陶。写戏“应该首先想到,我的剧本要用来感动人。”[1]43老舍将这两则民间故事改编成儿童剧时,有意识地在情节中加强了感情的分量,热情讴歌友情、亲情与爱情的伟大,作品的感人力量大大增强。《宝船》原故事里,王小二救上三种动物,把它们放到山上,让它们自寻食物去了,后来王小二在追讨宝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三种动物分别现身报恩。改编后的剧本里,老舍赋予三种动物新的品质———勤劳,让它们与王小二一起劳动,参与重建家园的工作,并借蚂蚁之口表达“有福大家享,有难一起受”的朴素的友情观。后来王小二有难时它们真诚的关切之情、同仇敌忾的态度、共同对敌的行为,更是形象地阐释了友情的温馨。母慈子孝是中国人亲情观的一个重要表现。两部剧中的主人公王小二、蛙郎都是孝子的典范。他们小小年纪便上山打柴,为穷苦的家庭分忧,以自己的勤劳诠释“孝”的含义。张不三甚至就是利用王小二的孝心骗到了宝船。蛙郎的母亲则通过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无私的母爱:她不嫌蛙郎貌丑,得知头人要杀蛙郎时,“情愿一死救娃娃”;她真切地关心蛙郎,“你已够辛苦,操劳勿过度”;被头人派来的人抢去蛙皮后,她悲痛欲绝,宁死也要去找头人要回来,“希望我的血泪、哀求与母爱,“”能感动豺狼放弃杀机!”三姐与蛙郎的爱情在《青蛙骑手》的民间故事里已有所渲染,但老舍在改编时注入了新的内涵:真正的爱是无私的付出,真爱能产生神奇的力量。蛙郎“为酬三姐的恩爱”,不惜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脱下蛙皮去参加赛马会;三姐抱着濒死的蛙郎痛苦万分以致滴泪成血,在发觉她的热血能救活蛙郎时,“割破左臂,将血涂在蛙郎身上”,蛙郎起死回生而她自己却昏倒过去。这种传承自民间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仅展现出瑰丽的幻想色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也显示出老舍作为艺术大师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老舍说过:“人是故事的主人。”[2]77他特别重视笔下人物形象的刻划,在两部儿童剧中塑造了许多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善良怯懦的蛙郎父亲、阴险狡猾的头人、童心未泯的李八十爷爷、贪吃却可爱的大白猫等。“刻划人物要注意从多方面来写人物性格。”[2]13《宝船》里的张不三就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老舍首先从名字上做文章,“不三不四,听着不大顺耳呀”,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式让这个反面人物出场。接着,让张不三露出言行不一的嘴脸:说自己“一不馋,二不懒,三不偷东西”,却偷吃王妈妈的鱼还赖大白猫,在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干活时,“独坐在磨盘上”算计王小二的宝船。这种前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让小观众立刻认识到这个丑角虚伪的本质。“作者的眼睛要老盯住书中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2]35在张不三快要将宝船骗到手时,老舍安排了这样一处细节:张不三:行了!行了!张不三,三不张,真真是个百宝箱!心眼快,嘴又强,神仙见我也遭殃!王小二:(跑回来,拿着小盒)给你,好好拿着!张不三:小二哥,你放心我呀?王小二:什么话呢?咱们是大水冲不散的朋友啊!你快去,快回来!张不三:一定快回来!一天不见,我就想你想得吃不下饭去呀!唉,我真舍不得你!(抹泪)王小二:快走吧!反正你回来得快,何必伤心呢?张不三:对!你们好好地盖房,我快快地回来!再见!(匆下)这段对话将他得意忘形又做贼心虚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舍不得你”、“抹泪”与“匆下”的前后反差继续揭示着张不三虚伪狡猾的性格。老舍就是这样在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中,生动地塑造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在塑造性格相似的人物群像时,老舍不仅注意这组人物的共性,还努力在情节发展和内部冲突中展现他们的个性,体现出丰富而不重复的特点。拟人形象仙鹤、蜂王和蚂蚁都具有知恩图报、勤劳善良的特点,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物性和个性上的差异:仙鹤会捕鱼,能给人治病,聪明有耐心;蜂王能嗅出花香,“有心眼”;蚂蚁身量小但觉得自己“浑身是力量”,因而有点急躁。《青蛙骑手》里,老舍在大姐二姐这两个形象上花了较多的笔墨,在与勤劳、善良、忍让的三姐的对比冲突中,讽刺性地刻划了她们空虚恨嫁、刁蛮懒惰、虚伪恶毒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在她们的内部冲突中展现她们个性上的差异:大姐较为老成,二姐冒失爱争。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往往依据丑角化的时代惯性心理去塑造反面人物形象。为了让儿童读者和观众迅速认清恶人的本质,成年的儿童文学作家从名字、穿着、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各方面,不遗余力地丑化笔下的反面形象,留下了或恶毒狡猾或懒惰无赖或愚蠢可笑的“群恶谱”,但未能展示出人性复杂的一面。老舍也未能例外,两剧中的反面形象都留下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时代特征。

三、儿童性与时代性兼具的戏剧冲突

老舍的大部分剧作都没有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而是在人物群像的描绘中展示世态人情的变迁。但是,这两部儿童剧却是例外。《宝船》围绕宝船设计了善良勤劳的王小二等人与懒惰狡诈的张不三、贪吃愚笨的皇上之间的冲突,《青蛙骑手》则围绕蛙郎一家与头人一家的冲突展开情节。老舍深谙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水平,努力形象性地展示对立角色的性格和行为冲突,而且尽量延宕冲突的解决,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展态势,召唤观众的情感参与:王小二追讨宝船未成反遭毒打,一行人来到皇宫再次追讨却面临对手的多次无理刁难;蛙郎打败头人成功娶回三姐,却因为大姐二姐的挑衅不得不脱下蛙皮参加赛马会,蛙皮被头人派人夺去,蛙郎面临生死大劫。与此同时,老舍尽量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处理剧中的冲突,以适应儿童观众的审美水平:王小二等人与张不三、皇帝的冲突较量竟然是以三次猜谜语的方式展开的;最后,张不三被变成了大灰狼,皇帝被变成了大肥猪,蛙郎则是用他的笑声和哭声让人天旋地转,从而战胜头人的。两剧均传承了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但民间故事里朴素的善恶观在改编后的儿童剧里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为了“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鲜明”[3]589,老舍在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做了很多改动,比如将献宝船改成张不三骗走宝船,将原故事中的中性角色皇帝刻画成反面形象;将三姐由头人的女儿改为其义女,设置其在头人家饱受奴役的情节;将三姐烧毁蛙皮的情节改为头人抢去蛙皮并烧毁,“好多些冲突”。但是这样一来,恶人与统治阶级就简单地画上等号了。民间故事里朴素的善恶冲突在剧本里上升到了阶级的高度,作品的人文价值也明显受到影响。

四、多元的美学意蕴

同样取材于民间童话故事,但《宝船》和《青蛙骑手》展现了同中有异的多元美学风格。从王小二、蛙郎等正面人物身上可以看出来,两剧都洋溢着乐观的主题美:相信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面对困难依然抱有乐观的心态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打败恶势力、取得胜利的大结局,更是乐观情绪的终极体现。这一方面传承自民间故事,同时也受到时代昂扬情绪的影响,当然更与儿童观众的审美期待及作家对他们的教育期望有关。两剧都体现了老舍长于讽刺的个人创作风格,这可以从他塑造的反面人物上看出来。他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令人可笑的皇帝形象:要吃鸡蛋了就在脑门上一砸,一天吃二十四顿饭,动不动就要砍别人的头……更为可贵的是,老舍以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不断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儿童话剧和儿童歌剧的创作上进行探索,并营造出或轻俏幽默或庄严隽永的美学意境。儿童话剧《宝船》里,李八十一个接一个的神奇咒语,王小二等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对大白猫善意嘲弄的细节,给公主治病的方法等等,无不体现出轻俏幽默的儿童情趣和喜剧色彩。而《青蛙骑手》展现的则更多是庄严隽永的悲剧品格:蛙郎让善良的父母愁苦不已的形体和丑貌,与头人抗争时的悬殊的力量,三姐和母亲舍身救蛙郎的行为,等等。蛙郎以哭和笑的方式战胜头人,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控诉和蔑视的哲理意味。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应用策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外阅读进行渗透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教育问题。如果教师既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语文课文的认知,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则能够达成一箭双雕的理想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外阅读渗透,对学生实施引导,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建立学习兴趣,提升课外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参与主动性。经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将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实践和体验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增加学生识字能力

在课外阅读的众多作用中,对小学生起到的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识字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识字,只有真正将识字做到极佳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不论课内还是课外,阅读进度都能有明显的提升。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太枯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往往能有更好的引导效果,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坚持不懈的品格。所以,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进度。例如:在《牛郎织女》这篇课文的引导下,学生会对牛郎织女的有关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从而在课下的空余时间翻阅牛郎织女的有关读物来丰富他们对牛郎织女的认识,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速度得到应有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速度相对而言都比较慢,在课外知识的锻炼下,相信会给学生的阅读速度带来很大的改善。

(二)丰富语文知识储备

语文的学习对知识储备有很严格的考量,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对课本上的内容有深刻的见解。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很多表达效果好的字句深深的映入到自己的脑海中,方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进行应用。知识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涵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说法。学生在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通过反复、大量的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历练自己的理解,时间一长,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课外阅读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讲解圆明园背后的故事,吸引学生课后去寻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圆明园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国家文明之上,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圆明园的有关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提升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目标,大量的字词积累、发音的纠正,无疑是为了学生写作甚至是演讲做准备,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是为学生的演讲水平做铺垫,课文的朗读与背诵、学习园地的拓展与想象,都是为了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才,可以促进学生驾驭语言。有些学生厌倦枯燥的文字,那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课外阅读涵盖的不只有一个个故事,还有一桩桩道理以及一种种思维逻辑,这些都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基石。所以,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强的提升效果,可以促进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例如:在《鲸》这篇课文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有关于鲸的描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在课外的有关刊物上去寻找关于鲸的优美语句,并且加以积累,词句的积累过程,就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过程,字句的积累,发音得一步步改正,会将学生培养成越来越出色的“灵魂”。而字句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驾驭,方便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四)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师可以筛选多样化的课外阅读素材提供给学生,比如科普类,绘本类,故事类,散文类,让学生可以有多种选,这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会更主动,更积极。例如: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可以依据教材中的课文来选择,如选择和课文主题相关或相近的,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水平来给他们推荐。如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多读一些绘本,如果是高段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推荐一些说明类的文章或者科普类的文章。多样化的课外阅读资源,会让学生在阅读时更有热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课外阅读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的融合

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实践中的课外阅读渗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体验中拓展视野,了解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主动参与到课外阅读实践中,也将借助课外阅读文段的欣赏,感受到相关事物的魅力和巨大价值。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时,教师借助《梦溪笔谈》中“钱塘江堤”这部分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欣赏,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资源了解中建立阅读兴趣,了解更丰富的钱塘江大潮。同时,因为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应在课外阅读拓展中对学生进行解释,帮助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经过阅读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渗透,学生不仅建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参与积极性,且能够借助教师的引领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和体会中。在课外阅读的拓展中,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想去现场看一看;还有的学生表示,不管是课文还是拓展阅读中的钱塘江大潮都令人神往。教师肯定学生的见解,且发现每一位学生都借助阅读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渗透建立了强烈的阅读参与主动性,能够结合教师的引领在阅读中拓展认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群文欣赏中的融合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群文欣赏中的课外阅读渗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群文欣赏中领略同类型多篇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经过教师的群文阅读教育引领,每位学生都对群文阅读这种教学形式产生兴趣,且能够凭借全文,了解更多样的文学作品。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借助不同的童话故事组成了群文,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了《豌豆公主》《空花盆》等趣味化的童话故事引领学生参与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的实践中,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尝试感受不同童话作品中的文学魅力,理解其中讲述的故事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说一篇文章能够引领学生建立阅读兴趣,那么群文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兴趣中积极参与,还能促使在学生在全文中拓展认知、开阔眼界。经过语文课堂上的群文阅读,学生对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且能够积极针对群文中的不同文章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学生借助群文中的课外阅读拓展实现了阅读主动性的强化,且在趣味化的群文阅读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趣味活动中的融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活动的开展进行课外阅读渗透,帮助学生在趣味化的活动体验中,进一步增强阅读参与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凭借与课外阅读相关的趣味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在趣味活动体验中达成阅读能力的强化和文学素养的完善。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趣味辩论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在辩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将辩题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请学生积极借助辩题的相关文学作品开展课外阅读。如在课文《国王的新衣》相关的辩论活动中,教师给出的辩题是:你敢戳穿国王新衣的真相吗?正方辩手需要以“敢戳穿”作为主要论点进行辩论;而反方则需要以“不敢说穿”进行辩论组织。在课后,学生积极结合《国王的新衣》进行详细阅读,希望借助课外阅读的参与了解故事讲述的主要内容,为自己的辩论参与奠定基础。在趣味活动的实践中,每一位辩手都积极结合本方的论点进行详细阐述,尝试借助良好的阅读效果投入到论点的阐述和双方辩论中。最终,学生在趣味化的游戏体验中感受到了阅读参与的乐趣,感受到了阅读活动的实践趣味。经过趣味化的辩论活动组织,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也在课外阅读中收获颇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并不是只供消遣的娱乐读物,而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以及书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本身并不是乏味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去一点点的探寻,才能深谙其中的真正道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课内的阅读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为他们推荐适合的读物。

参考文献:

[1]徐爱素.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1(36):122-124.

[2]陈晓玲.小学语文教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的策略[J].读写算,2021(35):151-152.

[3]郑红珠.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71):34-36.

[4]郎世太.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探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4):208-209.

[5]廖珍.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08):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