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养认识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精选

职业素养认识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第1篇

1.1学校对职业素养全面性认识不够职业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基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对《企业高职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前三项的职业素养,企业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轻易地获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视,把大部分的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无论是校内实验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实习教学比重都高达50%或者更多,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1.2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各个岗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职业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分数线低,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不思进取,经常迟到、旷课,每天的生活就是电脑、手机,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大学后仍不改唯我独尊的习惯,凡事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合作意识较差。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不能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更缺乏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精神。

1.3职业素养培育留于形式所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和本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对于职业素养要求并没有课程或活动来做具体的支撑,更没有像职业技能那样有各种硬性的考核指标,多半停留在计划之中。有些学校用就业指导课代替职业素养培育,只是传授一些企业招聘应聘的技巧,并没有解决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在问题;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为了迎合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强化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对本专业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德育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2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2.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是高职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两课”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体验法为主的学习规律,突出引导和启发,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就业现状,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专业课教学中也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价值体验、情感培养和人格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聘请企业人士到学校的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职场人的角度讲述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把职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2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企业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优秀的企业导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指导学生,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传递给学生,从而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因而,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积累到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2.3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校园举办优秀合作企业推介会、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不仅加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首先,德育评价形式多样化。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德育评价的考核标准,应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与考核方法评估学生。其次,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最后,德育评价内容综合化。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其实践性。

3结语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

基础护理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护理知识点,对护理人员未来岗位的实践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目前而言,受我国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医院所收治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临床护理工作压力增大,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临床工作情况,就需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

一、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新要求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熟悉程度以及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素养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对于广大护理人员而言,现代化护理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护理教育的变革模式,并且日益严峻的临床压力,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职业素质培养也在从传统理念中进行蜕变,并对护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工作适应能力的要求。基础护理学是护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目的是让护生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现状,并逐渐树立护理人员思想,最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但是结合当前的临床工作现状来看,护理工作压力变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例如,高龄患者存在合并慢性病、听力视力下降的问题,若护理人员依然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则会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发展为护患纠纷,影响医院正常运行。所以,在职业素质培养中要确保护理人员通过基础护理学进一步了解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未来岗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临床工作。二是护理思维转换的要求。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使诸多先进护理理念被应用在临床上,并且与常规护理手段相比,这些新的护理模式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新护理手段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情况将会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因此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应该深入认识到护生不了解新护理理念的现状,并通过基础护理学教育的方法,让护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新护理方法的实施路径提升预期效果,这样才能使护生合理运用新的护理方案,弥补常规护理方案的缺失,最终推动基础护理学教育的变革。

二、基础护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一是教师对职业素养的掌握不全面,教育内容未突出重点。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紧紧把握临床护理步伐,强调基础护理学教学与临床的对接,这样才能增强护生的岗位实践能力[1]。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中临床实践的对接内容较少,因此很多护生在基础护理学学习中难以真正养成职业素养,不满足教育要求。二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长期性的,很多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育内容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护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长期性要求,也没有在护生脑海中养成职业素养的理念。由此可见,现阶段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需求。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一)掌握课程精髓,有计划地渗透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为了能够有效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则需要教师能够立足于课程教育要求,注意与临床工作相对接,有步骤、按计划地促进护生职业素养养成,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从课程入手,按照情景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体温、人体生理、血压等情况,并按照职业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进一步明确未来临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在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期间,无论患者出现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动都需要给予尊重,肆意嘲笑患者的心理变化,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患者都是错误的,不符合职业素养规划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特征,结合基础护理学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护生心中树立“职业素养”的概念,知晓未来岗位实践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操作训练,彰显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中涉及的操作有近三十项,对护生的自身理论基础以及行为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进一步落实职业素养内容,将护理规范体现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并将其作为指导知识点教育的关键,改变传统模式下护生实践不足的问题。所以按照职业素养养成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护生的动作,确保护生的行为动作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临床上出现差错。例如,静脉注射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未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项目。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出严格规定,如护生在抽吸药物、皮肤消毒等工作中必须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的原则,接触“患者”前做好手卫生等,对于未落实手卫生制度的护生可进行惩处。长此以往,护生能够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与日常生活动作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遵守相关规定。同时,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也应该关注护生护理操作能力的变化,能够显著提升护生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明确教育重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以铺床为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转变忽视护生参与的问题,并要求护生反复练习,能够如何快速、准确地铺床,这样在未来面对家属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期间为激发护生学习热情,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可以开展“比、学、赶、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形象建设,强化岗位实践能力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护生的职业形象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将护生的文化业务素质作为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形象建设的要求,改变护生忽视自身“护士形象”的问题,依托形象建设,让护生在心理上快速认同“护士”的角色身份,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情景模拟方法,在教室内营造病房环境,由不同护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在不同场景中锻炼护生对“护士”角色的掌握能力。例如,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若护理人员能够做到姿态优美、行为标准,则可以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印象,为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环节教师应该改变思路,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角色做出进一步界定,如站姿、坐姿、走姿等进行相应的训练,不断增强护生的形象建设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水平。

(四)强化实践教学,做好技能训练

强化实践能力是基础护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动手能力也被认为是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之一。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针对当前学生实践不足的现状改革教学路径,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主动改革课程教育流程,尽量压缩理论教学内容,保障实践课时,使护生在实践课堂上能够获得充足的锻炼时间,进而显著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发挥高职护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考核,评估学习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情况,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增加考试次数,通过考试的方法提高护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实验课堂上还需要合理使用不定期抽查的方法,随时了解护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重视考核护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实验、理论以及日常成绩的所占比重。其中实验成绩应按照每次实验的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理论与日常成绩主要根据日常训练以及考试情况确定。所以,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应该增加考核的评估次数,并根据每次评估考核的结果确定护生学习状况,总结护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满足职业素养养成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基础护理学改革应该主动与临床实践对接,并关注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问题,能够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养成护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生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1]赵静,冯蓉.基于PBL教学法基础护理学课程床边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74-175.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第3篇

根据行业生产和岗位工作特点,现代电力工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除需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积极进取、勇于奉献、行动敏捷、做事果断、乐观坚定、持续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形象等共需的职业素养外,还应有其独特的职业素养要求,如要忠诚企业,要特别强调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等;对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对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学生要求能吃苦耐劳、有耐力、有平衡力、有爆发力、有高空作业力、有团队意识等;对运行管理专业学生要注意广泛专注持久、敏捷、胆大心细、精力好、耐得寂寞等;对用电管理和服务专业学生要求细心、耐心、热情、诚信、平衡性好等;对电力设备维护专业学生要求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有耐力、服务意识强等。

电力技术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开展“五个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

认知理论认为,认识决定行为,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为,只有知之深,才能需之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首先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电力技术专业群形成了通过“五个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的模式。

1.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了解专业职业的作用和意义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近几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进行军训和校纪校规教育外,还重点加强对专业认知的教育,比如通过制作形象化的视频和PPT向新生介绍专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使学生从进入高职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从而增强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事该职业的自豪感。

2.开展对企业的参观调查教育,明确专业职业工作岗位的内容、流程和要求要想让学生热爱、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就必须首先让其对这一专业职业有个理性的认知和了解,知道这一专业职业有什么作用,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进而才会产生职业需要。因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都及时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开展“走进企业,感知职业”的参观学习和调查活动,让其亲身了解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流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要求。从而不仅使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专业职业是干什么的,而且还理性地认识是怎么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如此,对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3.开展校友报告教育,认识职场成功的要素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拥有一批优秀校友资源的优势,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个专业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优秀校友报告会(或座谈会);每个班要聘请一名优秀校友作为职业素养导师,每月与学生进行至少一次交流活动;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写一篇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体会文章。通过校友报告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坚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奉献、合作、善于沟通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4.开展介绍就业形势和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危机感和从事专业职业工作的紧迫感及需要感一是要在新生入学不久邀请政府就业管理部门有关领导作关于就业形势的报告;二是要邀请行业专家作关于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情况与国外比较和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报告。

5.开展企业文化融入教育,增强对企业管理的认同感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一是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设计实训室(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标语贴在校园,如在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贴上“电力生产,安全第一”等标语和相关的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在变压器检修实训基地围上围栏,并贴上“高压危险,请勿攀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等企业标语;二是在校园建立企业捐赠的电力设备景观,如水轮机、风能发电机等,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校园文化景观;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作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做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什么样的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发展比较快等问题,从而增强其养成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

(二)通过“四个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是增强其职业素养的前提,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是形成职业素养的关键。为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日常管理“四个平台”,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培养,形成了开放性、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的体系和机制。

1.通过课程教学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载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各门课程中。

(1)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两课”内容,结合专业职业素养要求,将电力行业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电力法规等内容融入其中,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不仅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而且还要了解作为电力人的社会责任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精心设计专业课教学,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每门专业课(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都根据专业职业素养的需要增设了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过程中,采用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现场化、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仪容着装职业化、考核评价标准化的“五化”模式。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使其树立知识、技能、素养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进行职业素养的训练,提高自身素养,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充实和优化体育课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专业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项目内容。如增加拔河、爬杆、扳手劲、拉电线、背电力设备、过独木桥、下棋等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作为每年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坚持、忍耐、爆发力、专注力、抗挫折力、公平竞争等职业素质。

(4)开设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训练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提高电力技术专业群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我们在所有电力类专业开设职业礼仪和口才与沟通训练等课程。通过学习和开展有关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礼仪的标准和要求、口才表达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知识,以此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通过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在专业实践方面,我们一方面在学生上岗实习前都要首先进行岗位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等内容的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实习;另一方面不仅对学生技能运用的“知道”情况和“做到”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还对其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考核,比如对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合作精神、工作效率等职业素养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专业能力、规矩意识等素养,针对这些目标要求,我们实施了推动社会实践的“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自行联系到本校的一个部门或岗位担任义务工作助手;每个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一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服务锻炼;每个城市学生每年要与农村同学回乡参加劳动一个月以上;每个班级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汇报会;学院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我们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除了学院已有的30多个校级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外,还建立了系部和班级的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形成了既有文化艺术类社团,又有研究类、技术类和服务类等社团的“三层级、多类别”的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体系,满足了学院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参与一个科技文化社团组织的规定,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入一个社团。二是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学院每年分别举办一届校运会、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大型院级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专业特点举办了专业职业礼仪形象比赛、企业文化理念和规章制度考核竞赛、技术比武竞赛、技术创新竞赛、团队素质拓展比赛、用电安全知识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制定了《电力类专业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创新,每年都对最佳社团活动方案、最佳社团活动效果、最佳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和推荐进级。

4.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管理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是通过日常管理逐步形成习惯的。为此,我们在宿舍、教室和实训室引入了6S的管理模式,并在相应的地方张贴有关管理制度和规程,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按制度和规程做事,还有选拔学生干部和招聘勤工助学的学生都实行招聘竞聘制度,要进行竞选答辩和面试,每年要进行一次述职。二是让学生参与管理。比如设立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等岗位,组织召开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管理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纪律观念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的激励机制。每年开展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学生、文明个人评比活动,评优评先与职业素养挂钩,对责任心不强和在纪律、卫生、安全、文明等方面不好的宿舍,其中的学生不能评优评先,不能参加学生干部的选拔。

(三)建立“六结合”评价机制,考核学生职业素养

要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考核评价是关键。为此,我们建立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认知考核与行为表现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优评先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六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的考核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第4篇

第一,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受长期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训练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对于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层面的内容进行淡化,甚至置之不理,使得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和监督力度不足,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高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导致在工作中屡屡碰壁,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转变就业难这一局面,纷纷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提上日程,降低了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第三,体育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他们总认为育人的工作应该是由学生的辅导员或者政治老师进行教育,不再自己的教育和培养范畴,再加上由于自身工作较忙,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顾全,使得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这些错误的认知和教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其日后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此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相关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发展对高职业素养人才迫切需求的双重影响下,高职院校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结构,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体育教师才能更加有效科学的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安排体育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认识和了解,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素养,以便在学生进行训练和比赛时,可以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指导,向学生传授较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裁判,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另外,体育教师不同于别的科目的教师,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会经常和学生待在一起,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体育教师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学生,对间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职业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高职体育教育要想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必须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体育教师队伍为前提。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经过相关数据调查研究可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陈旧,一刀切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调整,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加学生课外锻炼和实践的环节。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相关理念,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及时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另外,由于学生自身的性格、环境、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一味的进行一刀切教学,将会抑制和阻碍部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上,进行因材施教,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适度增加职业素养在教学中的比重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第5篇

非专业职业素养是一种通用能力和必备人格,是从事不同专业的人共同需要的素养。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能力素养和创新素养。每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艺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等都属于非职业素养的范畴。非专业职业素养需要通过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多途径、多方式共同培养。本文只研究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2与专业实践教育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育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是非专业素养培养的优良载体,学生在专业实践锻炼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挥着非专业职业素养。教师通过设计与专业实践相关的非专业素养,引导学生重视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笔者专业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践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自律、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如团队合作、安全意识、行为习惯、节约意识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设计

3.1以专业课程实践训练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形式有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能较好培养学生非专业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完成项目任务,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更强调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在学生之间,在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交流沟通,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展示,每组进行项目实施总结并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项目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3.2以专业顶岗实习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顶岗实习是学生就业之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提高,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得到空前的锻炼。顶岗实习期间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可设计成三个阶段:顶岗实习初期,顶岗实习中期,顶岗实习后期。在顶岗实习初期阶段,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接触到人生的第一个岗位。在这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是主要的。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环境,包括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如何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等。在实习初期阶段,可以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主要内容,如敬业精神,教育学生应该转换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员工,而不是学生。在实习中期阶段,随着学生实习生活的进展,学生已经熟悉并适应了企业环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可以和团队中成员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在实习中期阶段应该以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为主,并继续重视其他素养的培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会产生大量的专业疑问,觉得自己懂得太少,在校期间学的非常基础。这时应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学习专业书籍等途径自我解答疑惑,鼓励学生和自己的师傅、带队老师交流,解决专业疑问。在此阶段,学生会面对与更广泛的人员交流,交流沟通变得非常的突出与重要,学生应该不断总结自己在交流沟通方面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在顶岗实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岗位工作,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专业的了解也比较全面。此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4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