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能力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精选

职业能力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要解决价值体认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就要领悟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实在,既不是物质的实在,也不是精神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因此,实现高校贫困生的价值体认就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助推顺利就业,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当下,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改革如火如荼。而社会改革带来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推动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的变换、岗位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这些必然使单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适用性捉襟见肘,劳动者被期望具有可以参与更多行业工作的能力,亦即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胜任现有的工作岗位,还要能顺利在不同岗位间“游走”,要有更强的职业适应力和迁移力,也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双核”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生能否就业、就业竞争力如何,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作为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作为劳动者应具有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并逐渐把关键能力定位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进而在1996年5月,把这种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进行授课。美国也于1991年提出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五项核心技能,并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把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而于1998年又在原先五项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新增,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我国在2004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后又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开来。虽然目前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国专家和学者都认可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基本技能,是关键性的职业能力,是可迁移的、促进个体发展的、终身适用的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提高工作适应力、促进发展为目标,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自我管理、言语表达、沟通协作能力等。近些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实践创造的能力等等,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能够较快适应职业发展和变更的需要。就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而言,高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既要考虑对于职业的适用性,又要避免把人才工具化,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落实上还有一些差距: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还不够明晰,有所偏颇;对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未能全面和理性理解,存在一些功利倾向;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偏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性、创造性价值。

二、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价值的实现是由主体创造的,价值具有创造性,即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天外来物,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亦即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的。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事物的需要,而是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

1.价值的创造性

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是紧密关联的。实践论观点就说明了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和能动性,它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指向未来。不仅如此,在指向未来的人类实践中,主体创造性的活动还不断实现着由“是”向“应该”的转化。“是”是事实、此在,“应该”是价值、在。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进化和发展,价值的实现只能依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在于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但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一事物的特性、功能和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此的发现需要人的积极努力探索和研究。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现,一是发明。发现就是找出已存在但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和规律,发明则是制造出不存在的新事物。事物的符合人的价值诉求的特性,需要人去发现,而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特性并不是直接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人必须改造事物,使其向着人的需要改变,能符合人自身的内在尺度。人创造客体的价值、建构其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是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的结果或产品,不仅使自然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创造了人自身和人类历史;不仅创造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了赋予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和满足于关系的价值世界;不仅创造了作为客体的价值,而且创造了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就在这种价值实现中得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由此,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被人能动地创造出来的,价值关系的建立是人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为导向而积极主动开拓的。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在于要克服他们自身的消极性因素,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普适性方法外,如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在一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性看待公共课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等,还要有特殊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

其一,实现科学定位,明确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载体。我们要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就要对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发展性、终身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活动为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一特点与第二课堂的特点相近,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除了要注重第一课堂这个重要载体,还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项目创建发展平台,注重实践性和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贫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如就业消极、期望值高等,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为平台,凭借项目内容、教育过程、多元的考核标准,促进关键能力的养成。同时,构建系统性、发展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这一体系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为总体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一年级适应高校生活,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侧重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侧重生涯设计和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进行职业导航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进行心理素质实践;四年级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四个阶段互相贯通,逐步推进,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二,开展主题教育,以项目任务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讲授一门课程,而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平台。因此,在高校中,要优化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进行体验式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并结合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势的表现,筛选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并形成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基点,融入企业文化,是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校企文化相结合的平台,学生一是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凭职业需求进行自我价值的体认,三是寻求和创造自身与企业的契合点,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践行教学做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较有利于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考问题的设计,并布置项目任务给学生,就设定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现象分析、小组辩论等,尽量减少传授知识的比例,为学生创设条件进行自我探索和观点表达。学生的学习就在于以教师的项目任务为蓝本,组成团队分析项目,在这种合作与思考分析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对于考试,可能较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平时的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提高项目成绩比例,降低笔试成绩比例;把企业实习实训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等。另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时,也需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修养等方面的因素。

其三,进行素质拓展,以积极心理辅导进行团体专项心理行为训练。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通过发掘个体的正向、积极的力量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疗心理疾病,单向地关注个体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探寻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寻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训练效果更佳。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设计特定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以提升就业适应力。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较直接、较有效的途径。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制订具体的训练方案,开发科学、系统的“团队训练包”,其中,包含具体的训练项目和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要能够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桥梁作用。同时,调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励志教育,以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良好途径。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1.人才培养体系构架采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学生在相应领域的专业能力,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相互促进的原则构建了以学校学习为主体的基础知识学习平台和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要方式的工程实践平台。在两个大平台下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通过两大平台下模块化的学习和考核,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基于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让学生有足够的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要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进行论证,确定调整方案,以达到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目的。

2.课程类型设计体现多元化在立足于夯实原有的基础技能应用训练的基础上,开发和更新实践项目,拓展层次、加大深度,保证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和系统性。根据学科的需要和发展,在加强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课程体系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发挥省级各类平台的优势,应用课程已经在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中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开发设计更多与汽车产业链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开设讲座报告等课程,并在校内实训中增设工程项目训练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提升规律。结合实践知识的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并重新思考相关理论,从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力求使学生得到具有明显工程应用背景的系统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工程训练注重系列化工程训练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工程训练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产业需求、职业能力对接,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我院各专业培养方案实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训、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发了课程群实验项目、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系列化课程,在实践环节突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紧密衔接,课程考核采取多种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培养质量用行业标准和从业能力来衡量,使学生受到电子或电气工程师的完备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在生产实习阶段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单纯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工作的发展需要,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发展后劲,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但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企业实际工程训练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所在地十堰市被誉为“中国商用车之都”,聚集有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500多家整车、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企业,外部条件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司所属企业可以完全满足我院各专业学生实习的需求,解决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这个工程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从2012年开始,我院计算机专业、自动化等专业开始探讨生产实习实行分段、分批次进行,到相关企业接受为期5周的企业实习。由于实习时间充足,实习指导到位,学生反馈学习效果非常好,能实实在在完成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企业也非常愿意接纳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实践。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寻找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树立群体意识,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实习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同时也突破了学生就业被动的瓶颈,部分学生直接被企业选中,后期参与企业大的课题项目,完成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并被用工单位录用。通过校企共赢的生产实习,大学生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业务内容和工作方法,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企业也从中获益,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培养循环机制。

三、在毕业设计阶段深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我校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考察,是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检验,“定向培养班”模式是我院加强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三学期结束时,接受相应企业的选拔,在大四下学期直接进入企业实现“预就业”企业实践模式,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目前我院与神龙汽车公司、东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合作开设有“定向培养班”,有多个专业50多名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与企业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等,大量吸收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实习,并能及时地将其成果、应用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经验等及时地融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预就业模式使学生把被动的毕业设计变成主动的企业实践。学生论文的课题都是紧密结合厂方的现生产进行的实际项目,学生在开学后就一直在公司进行课题的实践与写作,指导老师也是由企业人事部门委派的认真负责的技术骨干,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在企业中实践、在项目里设计、在企业中答辩。我院与企业签订的定向班的培养,使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第一届“定向班”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成长为项目小组负责人。此项目也是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议内容,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定向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课题成果可以直接为现生产所用,达到了校企共建合作双赢的目的。企业还经常与学校联系,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针对学生理论教学环节展开讨论,提出该专业学生应该必修的专业课程。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习力

未来社会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深入理解学习力的内涵,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意义,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力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力?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一一切的源动力。每一名职业教育对象都要努力养成不懈追求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人人学习、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好风气,做提高学习力的实践者。学习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上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快速地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获取有益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2.符合时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社会在前进,思想在深化,观念在转变,如果我们用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指导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显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不断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的“活水”,才会有“清如许”的崭新的生命力。

3.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区域、一个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创新,体制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创新。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

二、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刚刚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我们的目标却是宏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常规的思想,超常规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学习、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又有学习运用知识的本领,就会产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提高学习力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手段。若每个人都有了很强的学习力,就能够为发掘个人智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和谐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2.提高学习力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里的“新”就是创新,这是以学习力支撑的创新。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才能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3.提高学习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对象所在组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强化以学习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根基,也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对象要努力成为善于学习的典型,善于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力。

三、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关键作用

1.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把握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动因。学习力的大小与它的动因有直接关系,动因大,则学习力提高快,反之学习力则提高慢,甚至下降。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力有政治动因、经济动因、组织动因等等。职业教育对象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公正廉洁的政治作风,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增强学习力。学习力的政治动因是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育对象提高学习力。

2.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力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工作就无法开创新局面,这已成为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迎接新挑战的共识。在人类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提高学习力对每一个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来说,已成为生命、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每一个单位组织来说也已成为参与竞争和领先一步的原动力。

3.思想政治教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内在潜力的最大发挥。要形成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力的氛围,通过学胆开拓、创造性地工作,激发教育对象寻求工作内在的价值,创建重学习、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教育对象搭建价值追求和实现的平台,提供创造辉煌的机会和智慧外化的舞台,营造全新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职业教育中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理论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精选,精选应当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并适应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知识水平的原则来进行,重点要应用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员思想导向的教育,提高学员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并为学员提供有关市场、经济、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调控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组织与应变力和竞争力强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备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大力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目前,社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由于面对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能够较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就更加匮乏。政府应重视培养有学识的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选派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充实到各级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魅力。

3.改进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种方法

(1)文件筐授课法。模拟现实工作情景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文件和材料,要求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和处事风格等。文件筐授课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公文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与上级保持一致的精神,使社会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实现与社会实践接轨。

(2)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测试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政治素养的一种新方法,它有助于学员较好地发挥其特长,展现其优势,并能在锻炼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检验。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学员在模拟的情景中表现自己的政治素质。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学员充分展现在特定情境下的政治思想潜质,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心态、品质和能力。

(4)差异授课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员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员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折每个学员,善于发现和开发学员潜在的闪光点,给学员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员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超级秘书网

(5)讨论演示法。启发学员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自己归纳总结出掌握知识的步骤、思路以及特点,使学员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实质性的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

(6)推演教学法。按照教学步骤,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关联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讲练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应知应会的主要原理,而且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7)渗透教学法。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巩固学员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8)研讨答辩法。在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选定题目,组织学员进行研讨答辩,不拘泥于课堂,将研讨的时问、地点、内容宽泛化,给学员充足的空间交流研讨,以小组的形式形成研讨成果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报告进行修改、再研讨,并形成答辩方案。教师在组织答辩过程中,系统综合考察学员的政治敏感度、分析问题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总结学员的优点与弱点,优势与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幼儿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发现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之后随手就扔掉的行为,教师可以以身作则,捡起玩具,并且对玩具说:小玩具你太可怜了,我捡起你来,看看摔疼了吗,这样小朋友则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再随意的丢弃自己的玩具。同时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与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比较感兴趣,比如稍有不留意就会给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近期幼儿园发生的多起幼儿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幼儿教师缺乏责任意识,他们没有对幼儿教育形成足够的重视。

2如何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心

基于责任心的重要性,中职院校一定要强化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单靠书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职院校要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增加案例教学,通过现实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责任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近些年所发生的幼儿园学生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并且配以相应的图片,通过这些凄惨的图片等激起学生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以此强化他们对责任意识的重新认识;同时中职院校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上,而要具备幼师教学的综合技能,其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幼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的内容:一是要增加关于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相关知识,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增设责任心培养课程,当然这种责任心培养课程不一定非要按照相关的书本知识或者有关理论进行,可以充分借助社会中的某些实例等进行探讨,强化学生的责任心;二是整合学前教育课程,构建以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比如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就责任心这一教学任务,整合相关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流程性。

2.3拓展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虽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培养,只有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幼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中职院校要为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一切条件,比如鼓励年轻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教师责任心的提升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2.4完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建承担责任的机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强与社会幼儿园的合作,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了解幼儿教学工作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幼儿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幼儿园内的学生性格各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仅要关心幼儿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如果他们任由幼儿学生发展,那么其最终就会对幼儿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被幼儿园所解聘;同时中职院校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等,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增设一些难题查看学生在遇到这些难题的表现,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将责任心考核转化为量化指标,提高对学生责任心、爱心以及童心的考核;二是构建以“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增加对实践表现的考核分析,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

3结束语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课程体系至少要有三个系列: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课程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技能融渗培养体系。三个体系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佳培养效果。除专题培训外,核心能力的培训还应融渗在各种专业课程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实训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应在各种职业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1.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课程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信息处理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课程列为职业素质课,让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本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及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也可以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足进行选修;还可以在就业前通过集中实训课的形式进行系统的强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上述课程从大一到大三进行系统开设与训练,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职业核心能力的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体系对学生来说,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熟悉与接受职场环境的熏陶;同时,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校园环境,通过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行为。应把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紧密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3.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技能融渗培养体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除了必须把它渗透在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践中外,更要把它渗透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态度培养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以进一步达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专业课“推销与谈判”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开展的校园推销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公关策划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公共课“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对学生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它的培养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其学习的方式非常重要。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绝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讲授,它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够遵循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中有“五步教学法”,即“我想学”-“我明白”-“我会做”-“我做了”-“我行了”;美国甲骨文公司甲骨文学院在全球推广的课程“数据库项目”中每节采用五步教学方法,即“我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告诉我,演示给我看”-“尝试它,解决它”-“作业”。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参照以上教学法,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职业核心能力明确为行为目标,进而转化为课程内容;如何将课堂教学情境化,融入职业元素;如何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行为习惯。所以,“体验式”教学应该成为首选,通过设计贴近或者真实职业情景的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让学生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悟,进而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积极、主动、快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最终使学生在体验中认知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理性地审视个人能力结构中不足的方面,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课程目标方面,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是以能力点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最终目标。(2)在教学设计方面,整个课程要突出以职业情境为条件,采取项目为主的动手能力训练,明确一个或数个综合性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让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在项目的选定上,最好是真实的活动,内容既要尽可能覆盖该模块所有能力点的训练,又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可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在课程目标设定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要紧密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职业岗位需求来进行。比如“沟通与协调”这门课程,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制作上,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侧重。如营销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训练与人交流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训练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案例必须是综合的,典型的,其需要展现的能力应该是综合的。(4)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尽可能寻找或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各种职业活动的模拟场景中,重组重建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注意课堂训练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把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学习课件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获悉任务以及查漏补缺,与课堂训练相互补充。如“职业交流技巧”这门课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投资理财专业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设立的一门岗前集中实训课。主讲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运用“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说起来、做起来、学起来。除了必要的基础性知识传授之外,大量通过体验活动进行行为方式的训练。在实训室以全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课程,通过组建团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作为主体参与、设计、完成了许多项目,学生们在感到新奇、兴奋、有趣的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教材应知应会内容的剖析,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体会、理解、感悟到职业交流的特点方式与困境突破,再通过课上与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QQ)的追踪反馈与交流,使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了自我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帮助者,学生是课程的主角,教师是课程的编导,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是关键。教师通过项目、任务、案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并通过线上多种交流方式答疑解惑,因人施教,进行指导。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方法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高度投入,而且在课余也安排大量时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经调查,受过该课程培训的学生,在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明显提高。我们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在收集的185份有效问卷中,98.9%的学生认为就业前进行这种培训非常有必要,减少了自己即将进入职场的恐惧与迷茫;97.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新颖独特,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吸引自己;98.3%的学生认为突破了自我,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应用“双结合”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