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心理学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精选

艺术教育心理学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古人早就提出艺术教育的“辅德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对这一点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欲望升华说”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学说。弗洛伊德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潜意识,他以潜意识为基石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潜意识包括人的本能冲动和被压抑了的欲望,其特点是非理性的、无秩序、无道德,一般情况下很难到达意识领域。潜意识具有强大的能量,能强有力地影响人的行为。这些强大的能量主要指那些极强的本能欲望和热情,它们在现实中始终处于不满足与受压抑状态,让人产生焦虑感。为了减少焦虑,人们会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将真实的感受驱逐出意识之外,以否认或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冲突的痛苦,保持心理的安宁。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退化和升华,其中升华是一种最为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是被压抑的潜意识。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来源正是这些潜意识被压抑的心理能量,艺术家将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经过升华,转化为艺术。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系统,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能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通过升华这种健康有效的防御机制,在想象中将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创作出艺术品并给人以美感。总之,艺术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潜意识欲望的升华。艺术使人的被压抑的潜意识得到曲径通幽式的满足,任何艺术品中都渗透着艺术家变了形的欲念。艺术形式只是满足个人潜意识的过渡物,其中的内容才是令人情感快乐的对象。例如,弗洛伊德对达•芬奇进行深入分析,宣称蒙娜丽莎这幅杰作表露出画家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和对母爱的渴望,认为达•芬奇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代用品。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解释力较强,较好地阐述了艺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个体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能更多一些理性;从事艺术活动将减少不文明的行为,能使人由随心所欲的野蛮人变成遵循道德规范的社会人。

二、益智作用

德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谈及艺术教育的功利价值时,益智作用显然不可忽视,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可见一斑。早在1993年,拉舍尔(FrancesH.Rauscher)等人在国际核心期刊《自然》上发表报告,提出莫扎特效应。研究者让36名大学生聆听莫扎特作品K448双钢琴奏鸣曲。实验结束后,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测试,发现这36名大学生在被动听莫扎特乐曲后的十分钟内,空间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由此,拉舍尔等人认为,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该研究结果引起了教育界及各领域的广泛关注。人们似乎看到了音乐教育给人带来的可见的和潜在的价值。这个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轩然大波,对政策和商业的影响很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大多数人而言,听音乐的动机主要在于情绪诱发,即为了唤起或放大某种情绪。已有研究也发现,积极情绪能促进认知功能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或倦怠感则会降低认知功能。于是,研究者们大胆猜想,之所以出现莫扎特效应很可能并非音乐训练直接导致认知功能的提高,而可能是由于被试者的情绪状态和唤醒状态受到音乐的影响,进而提高了认知功能。据此,研究者们开始重复并改进莫扎特效应实验的研究范式进行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当用舒伯特音乐作为对照组时,被试者出现了舒伯特效应;而用趣味性强的史蒂芬•金的小说做对照时,也发现和听莫扎特音乐的实验组在空间任务测试中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在对被试者进行访谈时发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者中,喜欢听莫扎特音乐的人和喜欢听故事的被试人数相当。有趣的是,几乎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大多是喜欢莫扎特音乐的被试者,而喜欢史蒂芬•金小说的被试者则更可能出现史蒂芬•金效应。虽然在实验中研究者并未直接测量情绪和唤醒状态,但以上实验结果说明,音乐训练很可能是通过情绪和唤醒状态而影响认知功能发挥的。随后Thompson等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他们选择直接测量情绪和唤醒状态。采用的方式是用快节奏和大调旋律唤起快乐情绪,慢节奏和小调旋律唤起悲伤情绪,分别选用莫扎特D大调和阿尔比诺尼小调柔版。结果快节奏的大调旋律组被试者在空间能力测试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慢节奏小调旋律组被试者。研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情绪与唤醒状态在音乐训练和认知功能之间起中介作用。据此有研究者提出,莫扎特效应本质上是醒酒药效应,音乐刺激带来了个体的情绪唤醒,促进了智力测验任务表现。打个比方:有两个人喝醉后去参加智力测验。其中一个人提前吃了醒酒药,另一个人没吃。结果吃醒酒药的人智力测验水平比没吃的人高。这个结果不能说醒酒药开发了他的智力,醒酒药仅仅改善了当时做智力测验时的情绪状态。那么,莫扎特效应也是一样的道理,受了音乐的刺激后,个体得到提高的不是智力,而是做智力测验时的情绪状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醒酒药效应从心理机制上证明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音乐教育的效应要得以发挥,其中,音乐刺激或音乐教育对个体内在情绪的影响是个关键过程。音乐刺激通过改变情绪这个中介变量,对智力、学业成绩等产生影响。虽然这个效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有点像醒酒药,大概持续20分钟左右;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经常反复地接受音乐刺激,逐渐影响大脑皮层及认知能力,短期效应会产生长期影响。

三、本位价值

如果艺术教育只起到辅德益智的作用,那么中小学的各门学科教育完全可以替代它。因为没有比数学、语文等各门学科更能直接开发智力,没有比道德教育更能直接提高情操,何必还要艺术教育的存在呢?说到底,艺术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从辞源上来分析,艺术教育的初始含义就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的意思。美学创始人鲍姆加登认为,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伦理学研究意志,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1750年,他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著作《Aesthetic》,英语“Aesthetic”原意为“感性的”。因此,最初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就是开发个体感性能力的教育。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更不是用来敲边鼓的,我们不能过度强调其辅德益智的功能。丧失了本位价值,艺术教育也就彻底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地位。艺术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就是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艺术教育是感性教育,开发了人类感性的智慧。很多家长都期望孩子在听音乐、演奏乐器过程中,智商得到提高。其实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听音乐、演奏乐器过程中,感官的感受能力得到了训练,感性能力得到了提升,而这会对孩子以后整个人生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那么,什么是感性能力?视、听、味、嗅、触、情绪、情感等所有感觉的总称。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感性能力就和智力、道德情操一样,从小就应该得到训练和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审美感官的训练给予应有的重视。个体发展过程中,身心均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头脑因为思考而敏锐,身体因为锻炼而强壮;同理,感觉和感官也会因为训练而得到提升、变得敏感。所以要重视感性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功利性太强,艺术教育被严重忽视或扭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缺少生活教育,没有培养起终身的兴趣爱好,感性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他们往往缺少生活情趣,对生活和生命缺少体验能力。这样的人常会感到空虚无聊、枯燥乏味、幸福感低,甚至出现各类心理情绪障碍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统计显示,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人的第二大疾病。相当一部分人群在生活中体会不到乐趣,体验不到存在的价值。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名人现身说法,进行抑郁症科普教育,教人们如何与抑郁症做斗争;但是又有多少人悄然自杀,这部分群体往往聪慧而又努力,这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从某种角度而言,抑郁症和人们的感性能力差是有一定联系的。感性能力差的人,感受不到当下存在的感觉、价值的感觉和幸福的感觉。要想获得幸福、体验幸福,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感情。一个感性能力强的人,在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一定不会感到乏味,能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快感。此外,个体的感性素质差,除了给自身造成困扰,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我们城市的各种环境卫生问题和噪音问题。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打破以前固有的事物,根据现实的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新兴事物。对于创新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是这并不妨碍现在社会对于这种能力的推崇。在现在竞争如此强烈的社会中,如何拥有新颖、可行、吸引大众眼球的人才是各行各业炙手可热的重要人才。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综合实力的展现,它作为人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最高级别的能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一个项目、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社会的前行。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优秀民族传承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因为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从小接触的教育便就是求问趋同,不做“出头鸟”,一切皆以“保己”为目的。造成现在的大学生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大胆提出质疑的勇气与魄力。而在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抹杀了学生创新的启蒙。在大学生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填鸭式”教学,一味死记硬背,永远的分数衡判法则,是学生从小就是去了对创新的兴趣和动力。应试教育的趋势下,衍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机器”。由此一代接着一代,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那些天才“神童”在面对正常的生活自理时却束手无策,那些哪怕进入大学后还要父母陪读的新闻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意识与能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之前一直的压抑和安排,到了大学没有那么多束缚,相对自由了许多反而更加不知所措,没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些学生满足于现状,创新意识淡薄,更加没有创新欲望。加之受自己十几年的教育影响,遇到问题用惯性思维去思考去解决,更加就不会去质疑和探索,就更不可能去创新了。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失去了创新能力,那么他就只会止步不前逐渐落后,到最后被世界而摒弃。而在中国,虽然拥有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宝贵资源,但是动手能力却特别差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即使坐拥无数财富却无法获取。往往需要靠引进国外的技术来开采自己国家的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件可悲的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势在必行,也是形势所趋。正因为如此,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愈发开始重视起来。但是要颠覆过去几十年来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由此艺术教育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进入大学的校园生活,并逐渐发扬光大。

二、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作为一种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产物,它有着特殊的生产形态,它对于人品格和性情的陶冶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艺术教育,是把文学、音乐、美术等作为媒介,转化成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从这些学科当中体会到艺术知识、艺术技能和其艺术的精神,从中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与其相应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由于艺术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它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想象力、跳跃思维能力等等,最大限度的去打破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束缚住的思维,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且,艺术教育已经不拘于书本,它更多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去体会参与,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一直“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锻炼了现在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技能,也让他们能更多地发现问题。用艺术教育所特有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象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去改变学生,培养其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全方面的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

(二)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如果说把一个民族比喻成行驶中的汽车,那么创新就是这辆汽车的汽油,而艺术教育就是制造汽油的石油。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多方面感染的审美教育,它可以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出具有个性、创新性以及新颖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市场上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培训渠道。艺术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拓宽大学生的眼界,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底蕴,告诉学生什么真、善、美,怎样做到真、善、美。将感性与理性充分糅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新思维。艺术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魅力,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想象、发展的空间,是形象思维、想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大学生过分的注重专业知识、书本知识,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觉得可有可无。有些理工类学校甚至就不开设艺术类课程了,过分的去追求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灵活运用操作能力欠缺,发挥创新能力相当不足。

(三)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虽然现在的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而言可谓是迫在眉睫,许多高校也纷纷响应国家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相继开设了此类课程,可是收效甚微。现在许多高校对于艺术教育开设的就是公共艺术教育这门课程,以此门课程为例,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它是以提高大学生鉴赏水平,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完善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它并不是简单地欣赏几部作品,学学艺术历史这种简单的“快餐式”精神消费,可是很显然,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并没有达到其该有的要求和目的。首先,许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过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新兴起来的课程,与传统肯定有所碰撞。就目前看来,公共艺术教育仍然还是传统科目的附属。这类“高危”专业并不受学生的青睐,它仍然还是许多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调剂教育”。其次,因为公共艺术教育刚刚兴起,这一方面的专业教师缺乏。任教这类课程的往往是艺术院校的老师,艺术院校的教育方式枯燥乏味,老师没有与其配备的专业艺术锻炼,再加之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教育系统,教育出来的效果并不了理想。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的差异性较大,理解接受能不层次不齐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也不一。第三,许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不够了解,甚至存在偏见,而从大学生本身来看,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觉得它不是专业课也不是必修课所以无关紧要,学习态度松散懈怠与。也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就为了今后找工作,并没有自身的精神追求。最后,公共艺术教育自己本身也相当的不完善,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难使之成为必修课,再加上每个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收效参差不一,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四)优化大学生艺术教育之路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一)学习浮躁,基础文化知识欠缺

根据学业成长过程的不同,现时高校艺术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幼被授以系统的专业的技能培训,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学生;另一类是迫于文化基础较差,半路转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总的来说,高校艺术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相对欠缺的现象,致使其在其他文化课学习效率较低,成绩也不尽人意,进一步诱发了心理焦虑等问题。这种不全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富有个性,自律意识不足

个性化可以说是艺术生成长中的一个必要特质,也是他们的一种艺术追求。高校艺术生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过分追求个性,容易造成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过分强烈,滋生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在追求自我艺术的自由创新过程中难免要重视个体的不受拘束,比其他人更加强调行为的自由。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忽略全局,团队协作意识缺乏;对集体活动反应冷淡,不注重甚至轻视集体荣誉;自律能力较弱,随意迟到、早退、旷课等。

(三)情感丰富细腻,富有激情与创造力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情感丰富,感性思维较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表现为相对敏感与偏激。而艺术专业的特性又要求他们触觉敏锐,富有创造性,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理容易偏执,情绪容易反复,感性体验强烈,对理性约束常常充耳不闻。同时,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成长过程中往往伴着父母较高的期望以及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我意识也相对突出。

(四)抱负高远,缺乏理性思考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对时事政治不感冒,注重感性思考的他们大多缺乏理性上的深度,很少关心周遭发生的平常。表现在“两课”理论学习上,他们认为“两课”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对其专业成长毫无贡献,甚至是浪费时间。诸如此类好高骛远的心态,让他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素养提高的重要性。殊不知,拥有远大的抱负是激励他们创新成长的动力,过分执着于自我前途,只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欣赏甚至“为艺术而艺术”,往往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迹,后果并不亚于自毁前程。

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原因

(一)专业特点与教育形式的影响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人才,艺术创作需要突出学生的艺术创新。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充分发掘和培养,才能让他们在日后成长为具有一定艺术涵养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基于这样的教育要求,对艺术生的培养方法常常推陈出新,目的是要使学生思维上更加活跃、对事物更加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教学形式上,艺术教育以小组课或小课堂学习交流为主要的授课形式,学习内容富有特色、学习过程安排灵活以及对学习效果个性化的强调,这种环境层面的与众不同容易使学生只专注于自我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攉取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过分强调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主义思想。

(二)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艺术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通常拥有相对富裕而宽松的家庭条件,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细致照料。这种保护伞式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习惯以己为中心,在集体环境中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利益。同时,当今社会整体比较浮躁,各种思想并存,艺术生感情细腻丰富,触觉敏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三)个人阅历与认识的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天赋与早期的基础培养,艺术生通常较早地通过兴趣开始接触此类专业并以此形成独立学习能力,这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具备较好的独立实践能力,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另外,艺术学习往往是他们的专业也是兴趣,志趣所在也导致了他们对基础文化课的不重视,这也是大部分艺术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重要原因。

三、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略

(一)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注重心理健康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校内定期设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事例征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体精神与合作意识

针对艺术生自身普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与课外活动,一者能发挥艺术生的特长,调动他们的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如演讲赛、艺术节、科普节、书画展等。在与参加者的互动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以及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理倾诉课堂

针对艺术生交流较少,自我意识较强的情况,可以定期开展倾诉课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敞开心扉去倾诉彼此所遇到的阶段性困难或者成功心得,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分享自己的阶段性计划和对新事物的想法。通过心理倾诉课堂,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还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遇到的困惑,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创新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思维活动当中,最具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使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了。深入分析我国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其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优良的艺术设计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然而,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相比,存在着明显滞后的情况。众所周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传统的图画手工起步的,长久以来传承了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的诸多特点。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明显存在着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现象。这一状况,使得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但在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上却明显落后于外国高校的学生。这是由于外国的教育采取的是开放、自由的态度,他们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创新和不拘一格。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则是在教育单一、落后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看不到年轻人应有的想象力和视觉效果,这正是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导致的结果。

(二)教学设计滞后

就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课程来看,大部分都是一些引进于国外的课程。这些课程,从模仿到改造,都严重缺乏创新和突破,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全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几乎都开设了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然而从引进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但这十多年里几乎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课题和实施模式,整个课程只是一种形式的照搬,并没有移植到真正的精髓。诚然,教学课程通常是通过知识形态来表现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知识就是课程的全部。正如包豪斯著名教授伊顿所说的那样,那些只研究如何完整地将课程大纲教给学生的教师,就像是只会开方子的药剂师,永远也无法成为医生。由此可见,只有经过设计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教学意义的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以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采用单一的纵向结构,课程之间也彼此独立,缺少相互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局限于单一的方法与单一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毫无帮助。然而,社会所要求的并不是“学科式”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实。显然,这种单向度的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结构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强。艺术设计不但要满足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国际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无论是从学科理论的建构、教学课程的制定,还是实训的安排上,都需要朝着国际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研究,导致在教学课程当中,实践教学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或是对教材上延续了多年的课题的一种重复,使得训练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使得艺术设计课程既不能对艺术设计的时展加以反映,又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程欠缺创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应当进行勇敢的尝试和探索。因此,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设定的时候,应该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创作作品时的尝试和创新,学生独立思考及艺术个性的发展,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发展等内容纳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范畴中去。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同时,通过课题的转变,将学生原本创作时所持的敷衍心态,转变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并且要改变学生以往过度追求完美复制作品的倾向性,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习作,积极尝试各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此外,还要力图转变学生以往上课时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上主动地用心去体验和反思。此外,教学的目标不是单方面的,想要学生有所转变,教师的转变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原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找到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一支高水准的教育队伍。在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等方面都要有过硬的水准;其次,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花费更多的精力;最后,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探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创新课程内容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每个地方、每个时间段,乃至每个人,都可以肆意发挥创新的思维,生活就是创新的舞台。”当下,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更新速度十分快速的行业。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增长,以及设计理念的快速转变,使得设计师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来适应外界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而这也就督促我们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明确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未来,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会逐渐下降,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将会逐渐增多,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建课程结构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巧妙地将创新环节安排在课程结构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自身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依托在创新理论上,针对学生具体实践加以探索,进而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桥梁。单从艺术设计本身这个学科的发展看来,随着各科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逐渐打破了单一学科一统课程的现象,各种新的内容与学科成为了艺术设计课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的艺术设计知识结构正在重组。因此,单一向度的课程结构已经不符合当前学科发展的要求,探索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打破学科间孤立的状态,已经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创新课程设计

艺术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策略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进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时候,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多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才能够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必须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教学模式没有统一,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这便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实现一致,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其当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1。并且,学校在专业内容选择和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需要和学校的特点,确保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备本地的特征,能够满足当地市场对创造型应用人才的要求,这样高校在和其他高校竞争的时候,才可能有竞争优势。其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区域的特色,学校应该深入的研究当地的情况,深入的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将其整合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

二、重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我国现在创意产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还呈现出了综合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创意产品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文化、设计以及资本等一系列的生产要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应该和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便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不断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把艺术设计和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拓展2。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只是考虑到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学的时候,选择的还是以往绘画教学的方式,教师教学时仅仅进行形式美法则的讲解、进行设计原理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将艺术设计和工程学科结合在一起,这也导致了我国很多高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比较地下,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设计出来的相关作品功能、结构方面比较单一,实践性较差。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必须重视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有意识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三、重视办学风格的建立,坚持差异化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都非常相似,存在的差异较小,学校想要树立自己的优势,便必须进行办学特色的树立,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差异化的办学优势,从而给学校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奠定良好的基础,获得更多更优秀的生源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坚持大方向的情况下,进行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鼓励学生挑战惯性

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容易形成各种惯性,有些观念也会根深蒂固。虽然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时间已经比较场,但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社会大环境都缺乏创新,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敢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也是教育创新面临的重要问题4。所以,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进行批判,不盲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看问题的时候将创新思维以及辩证方法运用进去,因为很多在以往是权威的观念或者理论,并不符合当前社会时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将新理念添加进去,并进行科学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

五、做好实践教学

在高校的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就比较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真正的完成。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想要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便必须重视实践教学5。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项目或者课题来开展实践教学,等到学生的理论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进行市场的调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实践性强的课题来进行设计。并且,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去,通过课题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原创方面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能力提高都非常重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都是采用传统与的模式,过分的重视基础技法水平提高,而没有重视学生艺术修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创新,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更多的创新能力出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注释:

1.尹乃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6):15-16.

2.孙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60-62.

3.闫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包装工业,2015(12):125.

4.于佳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4(03):195-1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