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疏导技术

心理疏导技术范文精选

心理疏导技术

心理疏导技术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转型、企业改革、调整带来的竞争压力,已经影响到职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工作绩效。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的安全和企业整体工作绩效的提高,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本文解析了形成心理压力的诸多原因,提出了心理压力疏导的机制建构思考。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机构人员的调整,企业内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个别的甚至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失误或激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需要研究企业职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研究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一、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

心理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拿破仑·希尔认为:压力“是身体对一切加诸其上的需求所作出来的无固定形式的反应”。也就是说,任何加诸于身体的负荷,不论是源于心理方面(如不愉快事件)还是物理因素(如环境因素),都是压力的来源,就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压力有正反两种意义,既是行为的动力,又会对身心造成巨大的损伤。压力水平与个体的动力或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函数曲线来描述,大体上是一条抛物线。没有压力人则会懈怠,不可能有较高的工作绩效;长期的过高压力则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而适当的压力水平才会使人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

1.安全生产带来的职业压力是企业职工心中的无形压力。安全是企业头等大事。企业生产调度是否科学、生产组织是否合理,作业流程是否规范不仅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广大消费者利益甚至是生命财产的安全。任何环节出现技术问题,如标准偏差和设备质量隐患,任何一项管理出现漏洞,任何一个现场作业人员工作疏忽、违章违纪,任何一个治安环境出现盲点,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今年济南铁路4·28重大事故,上海吊车5·22大事故等就是惨痛的教训。因此,在企业职工心目中安全就是天,安全责任是企业职工最大的责任。企业职工在安全问题上心里最敏感,每时每刻心里都惦记着安全:怕事故影响企业安全记录;怕因为事故影响企业的声誉;怕出事故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怕”像无数把刀一样悬在企业职工的头上,无时不让企业职工的心里发紧,造成职工心理紧张和烦躁。

2.企业改革、调整带来的竞争压力是职工心中的头等压力。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布局调整、机构重组、人员分流以及企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其中一部分职工被迫离职离岗,有的会面临新岗位新工种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有的会下岗待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收入减少,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因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岗位竞争的压力,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面对岗位竞争的压力,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态度。有些职工除做好本职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抓紧时间自学技术、苦练基本功;有些没有竞争优势的职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形成心理压力。

3.异地工作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生活压力是职工心中的沉重压力。企业职工异地上班、异地作业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布局调整、连锁经营等带来很多职工长年工作在异地。即使是在本地工作,因加班连续几天离家也是常事。如某特大型运输企业,车间主任级干部每周就至少在单位值班两天以上。企业职工异地工作,只有周末或更长时间才能和亲人相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牵挂亲人、老人子女照顾问题,夫妻分居带来的情感问题等,还有两地奔波带来的经济开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职工心中久而久之累积成了心理上的压力。而目前消费品物价上涨过快、购房困难、子女就业艰难等让很多企业普通一线职工感到家庭经济生活压力偏大,昔日国企职工曾经有过的自豪感已不复存在。

4.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及高速度快节奏带来的压力是企业职工心中的现实压力。现代企业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作流程紧凑,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大祸。很多企业流水线24小时运转,各岗位人员不允许分神,不允许差错,特别是那些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人员、重要部门的生产调度指挥人员,关键岗位的作业人员的精神紧张和疲劳程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想象的。据调查,一名铁路机车司机牵引一趟列车,要观察上千个信号,有的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得有丝毫疏忽。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对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系统性、对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达到极高的程度。因而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求也前所未有。而企业职工现有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这些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适应要求,各岗位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在短时期内强化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一切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职工来讲,无疑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然,以上压力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和每个职工的个人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生活态度以及对各种压力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所以如何正视这些压力的存在并合理科学地释放这些压力,如何关心企业职工心理健康,解决部分职工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我国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企业职工的心理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应引起足够重视。但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职工的心理压力问题往往重视得不够,往往偏重于思想教育和业务训练,忽略对职工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企业职工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如某特大国企一年多时间里就先后发生两起职工刺死所在基层单位领导的严重事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组织援助的方法缓解职工压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1.转变思想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加强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应对企业职工整体心理压力问题所采取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应大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现代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要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职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或咨询,对重点职工进行重点援助,“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职工正视心理压力,挑战心理压力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职工以必要的援助。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职工了解自身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知、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2.建立心理引导机构,为解除职工心理压力提供组织保证。企业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心理引导机构,通过培训考试使具有一定理论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达到心理咨询师水平。组织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培训,开设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定期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职工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得到缓解,有的却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难以自身解决问题。心理引导机构的介入就能及时根据职工的心理状况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心理焦虑的发生。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心态情绪汇集和反映调节机制,加强职工心态状况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职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通过政策调整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不平衡感,促进职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的不断累积,引导职工心态朝良性方向发展变化,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调适、自我和谐。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工作,尽可能地降低企业职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职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职工群众心理失衡、失调的诱因。并通过一定的工作平台,探索企业心理疏导有效途径和党群组织服务职工的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

心理疏导技术范文第2篇

一.多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们能够放松心情

初三的学生都处在一个十分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之中,各个学科的作业都十分的多,而且每个人都对十分的焦虑,没有玩的放松的空间。对于学生来说,简单的阅读也能起到十分好的放松的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预留一些阅读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们能适当的放松一下压抑的心情。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同年级的优秀作文,这样能让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积累更多更好的写作技巧;也可以是具有教育意义或者是十分经典的名著,这样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对世界有更宽阔更好的认识。所以说,阅读也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好的放松的时间,让学生们暂时放下心中的压力和紧张,达到放松的目的,因此,语文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们预留足够的阅读时间,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可以说是学生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课程,很多学生因为这个原因而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语文,或者遇到一些难的问题就放弃,从而导致学生会自我怀疑,对自己的信心减弱,变得自卑,对后面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不利的影响。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出一些简单的试题,这样能极大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心情的舒畅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在私下时间里,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们多多鼓励,有了鼓励学生们就能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们对学习中的难题也会有很大的信心去攻克它们。自信心是考试中十分重要和必备的一种心态,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让学生们保持心情的平稳不至于太过紧张,从而导致发挥失常,自信心的来源不只有鼓励还有老师的信任和相信,平时老师可以多用“我相信你可以”、“这对你来说很简单”来鼓励学生们不要把困难看的过于的庞大不可攻克,要有信心解决问题,这对考试时遇到难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来进行心理疏导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感情最丰富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可以对学生们起到心理教育作用的文章,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很好的跟着老师一起挖掘其中深刻的含义,能够更好的思考它的意义,更好地理解。培养学生独自理解文章,思考文章意义的能力。比如说《傅雷家书》这篇文章,它就通过傅雷给自己的孩子写的信来教育人们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高潮就会有低潮,碰到困难时不能过分的紧张和颓废,要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去解决问题。通过老师对类似于这类文章的讲解,同学们不仅能够很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还能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很多的道理,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道理能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从而对自己不好的心理进行排解,还能让学生们重拾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有更大的信心。

四.结束语

对于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心理疏导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语文课堂上应该学到的东西,还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们的心里问题进行开解。没有心理医生的辅导时严肃和紧张的氛围,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自己排解、自己克服心理上的难题,当学生们自己解决之后,就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不论是在日后的考试之中,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之中,自信心都会让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解决问题,面对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志峰.九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疏导的策略研究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8(08):42+44.[2].

心理疏导技术范文第3篇

市委、市政府对学习宣传贯彻《信访条例》十分重视,月日和月日,市委常委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书记和市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天上午,书记率领市几大班子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学习培训,这些,都为我们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们做出了榜样,也为宣传和贯彻《信访条例》开了一个好头。上午,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同志就《信访条例》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等有关内容给大家讲了课,刚才同志就学习贯彻《信访条例》的几个问题为大家作了辅导。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但大家能静下心来,认真听取辅导和讲课,都应该有所收获:一是对《信访条例》的重要性和修订颁布的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将于今年月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的颁布与施行,是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二是对《信访条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有了较全面的把握。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党中央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和高瞻远瞩的工作思路,为我们做好信访工作提供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培训,大家进一步掌握了新的《信访条例》的总体思路: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维护信访秩序、强化工作责任。通过学习培训,大家进一步把握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的五个原则:方便信访人的原则,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及责任原则。通过学习培训,大家还进一步熟悉了新的《信访条例》的六个基本制度:畅通信访渠道的制度,信访事项的提出制度,受理制度,办理制度,维护信访秩序的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三是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紧迫感有了进一步提升。目前,的大局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形势下,做好信访和稳定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新的《信访条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进社会诚信友爱、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社会稳定大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有这样一个符合当前的信访形势、符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的《信访条例》,我们务必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就今年的信访工作目标和下步信访工作简要讲六条意见,供同志们在学习、宣传贯彻《信访条例》时参考。

第一,要把认清形势与坚定信心结合起来,确立“今年信访工作要有大的进步”的目标

今年以来,我市各项经济指标在去年创下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分享到了改革的成果。但信访稳定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形势依然严峻,群众信访活动相当活跃,信访总量呈增长态势。-月份,我市发生来市集体访批人次,批数同比大致持平但人数上升了;到省集体访批人次,批数略有下降,但人数上升了。

目前,信访矛盾表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信访主体的广泛性、规模的集群性。从信访主体的身份看,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习惯上的信访群体,而且有城市拆迁户人员,企业移交的教师,企业医院的医务人员等带有时代特色的信访群体;既有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又有复员退役士兵等特殊群体。从信访规模看,群体性上访显著增多。在利益格局调整的情况下,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对共同的利益问题极易产生共鸣,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和串联,因此发生了很多偏激性群体行为。二是信访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容的趋同性。从复杂程度看,信访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矛盾。从反映的内容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企业改制、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安置、农民负担、社会保障、工资福利、合同纠纷等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引发的信访,占信访总量的以上。三是信访活动的组织性和对抗性。从组织程度看,通过集资、串联、聚会等形式组织集体上访的现象不断增多。从行为激烈程度看,信访人违反《信访条例》的行为时有发生,通过种种过激行为,给党委、政府施压。四是信访问题的相对集中性和上访时间、地点的选择性。信访问题相对向城市集中,如城市拆迁安置、“两个确保”、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城市管理等问题,都是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这些问题基本集中在城市。在时间和地点上,一些信访人特别是来访者,其上访时间往往选择重大节日、重大政治和经贸活动或敏感时期,地点则选择首都、省会和其他重要公众场所,以期造成声势和重大影响,引起上级机关和领导重视,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在信访总量不断攀升、信访稳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我们的信访工作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不相符”的地方,目前的信访工作机制的完善、工作力量的配备、基本条件的保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均还有一些地方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任务需要,信访工作基础还不够坚实,有的还相当薄弱。

省委、省政府特别是书记多次指出,信访工作的过程,就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就是推动党的方针政策不断落实的过程,就是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过程。书记要求全省进一步以《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努力提高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定要下大决心,使全省信访工作有大的进步,信访工作要在树立安徽形象、构建和谐安徽工作中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在认清形势的同时,我们更要对实现“今年的信访工作要有大的进步”这一目标充满必胜的信心。有市委、市政府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有我们在座的县区、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拥有的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市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的较为宽裕的工作条件这一基础,有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这一重大契机,还有就是我市信访工作已经形成了上下相互支持、左右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增强信心的强大支撑。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以贯彻落实《信访条例》为契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控制信访总量,力争做到‘三降’(进京、来市、去省访下降)”的年度任务,为我市“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要把完善机制和强化责任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领导重视的力度

一些信访问题久拖不决甚至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责任不清、效率低下。新的《信访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访工作的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要求通过联席会议、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督查督办等工作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因此,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巩固目前已经形成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县区和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把信访工作纳入领导工作的议事日程,认真履行《信访条例》规定的职责,做到经常阅批群众来信,亲自接待群众来访,经常分析研究信访工作中的问题,经常检查指导信访工作。当前,还要按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在进一步完善领导接待日,领导下访和领导包案等制度的同时,继续严格实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发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抓全局,负总责;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做好组织、协调等有关工作;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分工范围内的稳定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情况,作为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考察和专项检查。”

第三,要把层层培训和加强社会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信访条例》的宣传和施行力度

一方面要认真开展《信访条例》宣传月活动。四月份已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信访条例》宣传月,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印发了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法制办和市信访局关于宣传月的安排的文件。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开展《信访条例》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努力使《信访条例》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全面、正确了解畅通信访渠道、解决信访问题的秩序和信访人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基本规定,为《信访条例》的贯彻施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分三个层次举办《信访条例》培训班。四月底前,市里对市级领导干部、市直工作部门、县区乡镇领导和县区信访工作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县区对部门、乡镇、村进行培训,市直各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门对全体干部分别进行培训。其中,各级政府及部门、各级领导干部是宣传教育的重点。

第四,把畅通信访渠道和维护信访秩序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信访秩序整治的力度

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批评建议权利,是这次修订《信访条例》的主旨。畅通信访渠道,是保障公民权利、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为信访人的合法上访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并避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确立一种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信访事项有人受理、有人移交、有人承办、有人督查、有人回复、有人执行,对贻误工作的有人督办,对违规的有人追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旗帜鲜明地维护信访秩序,坚决制止破坏信访秩序的行为。对于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以及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决维护好社会稳定。

第五,把加强队伍建设和保证投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信访基层基础建设的力度

今年是省信访局确定的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希望各县区乡镇能够予以重视。一是继续推广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任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下设监察、综治、司法、信访“四位一体”的信访调解中心的工作经验,以点带面,提高全市信访基层基础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于基层乡镇街道的信访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办号文件的要求,努力于月底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做到“五个有”:有领导、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制度,使我市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市政府已经明确专项资金对这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二是继续坚持“信访专员”制度,在首批名信访专员工作到期后,近期将再安排第二批专员到位开展工作;三是以市信息中心为基础平台,尽快构建市、县(区)信访信息网络,以体现《信访条例》的便民原则,监督各有关部门的受理、办理情况,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县区,可以先行一步,延伸到乡镇街道。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这就要求对我们的信访队伍要给予进一步的关心和支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适度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队伍建设,还要求提高信访干部自身的素质。要积极开展向泰州信访局长张云泉同志的学习活动,培养“四种能力”: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要有“五心”: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难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真心诚意的为群众排忧解难。

心理疏导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心理疏导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