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形象设计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精选

乡村形象设计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第1篇

一、集体经济薄弱,为民办事能力受制约

以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村党组织出现了畏难情绪,没有探索出有效的发展路子,部分村干部、农牧民群众对要不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根本无建设村集体经济的念头,导致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功能弱化,“无钱办事”的情况凸现,村上办一些娱乐文化活动也难以落实,群众意见逐渐增多。

二、集体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出成效

自从2002年进行村级领导班子小调整、大充实之后,该村七大组织健全了,领导班子力量增强了,为民办事能力提高了,为民着想的意识强化了。但是由于该村集体经济薄弱,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受到了制约,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研究,村两委班子决定把增加集体经济实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借助县委重视、厦门援资的大好机遇,发展该村集体经济,他们通过大胆创新、尝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即:

1、发展养殖业。**村支部村、村委会于2004年6月贷款3万元、村出资1万元、向v县里争取1万元,首批引进贡布绵羊240头,建起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的里龙乡第一个村级经济实体——养羊基地。目前存栏420多头,2005年产生效益达44000元。同时为使养殖、种植同步并进,产出高效益,已先行种植草场40多亩用于羊的饲料。并计划2006年将羊群增加到600头,草场相应种植达350多亩。

2、种植林果业。该村两委利用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大力种植核桃等林果业。现已种植核桃200多亩,成活率达70%以上。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该村党组织的带动下,全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迈出了新步伐,继续加大交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村运输业收入达30多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0万余元。

三、集体经济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自从该村有一定集体经济积累后,村两委班子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修建村公房。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场地保证,村两委班子通过积极向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贷款、养羊收入中抽出2万元资金修建了一幢面积约440多平方米、投资达18万元的2层楼公房。二是帮扶贫困户。从养羊收入中抽出4000多元资金为该村2户贫困户购买家俱、化肥等,切实请支持原创网站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三是解决劳动力。为了使群众感到创办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处,让他们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村两委班子把该村1户贫困户共3人安排到该养殖场内看羊场,每年由村里负责他们的吃、穿,还给他们2000元的报酬。此举即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四是结成帮扶对子。该村党组织除了每年利用村集体经费为群众办1—2件实事,村委班子、党员还与该村3户贫困户、3户五保户、1户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7对,为贫困户、五保户提供物资、劳力等力所能及的生产、生活帮扶。如帮助种植、捡拾柴禾、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修建住房等等。

从“无钱办事”变为“有一定经济实力办事”,该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人均纯收入比2004年增长14.2%。

四、壮大集体经济后的思考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医疗建筑;设计策略

0引言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超6亿人,死亡超650万人,且数字仍在不断增长。每次灾害的发生,都伴随着各地医疗建筑的发展。医疗建筑是基本医疗展开的场所,通过不断升级进化适应发展的医疗科技,应对既有医疗挑战,同时,此类特殊建筑还需要在特殊时期能够应对医疗的特殊需求[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到乡村医疗建筑的设计建造,其要义就在于,缩小城乡医疗公共资源差距,让乡村也能获得近似城市拥有的优质医疗条件。而所有医疗行为的发生,首先需要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有前瞻性的介入,以及引入前沿理念。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卫生院为例,讨论乡村振兴中医疗服务设施“以简应繁”的设计策略。

1项目背景

重庆石柱中益乡卫生院医疗项目是基于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响应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立足于中益乡的实际情况,改善其医疗环境和应对不可预测的医疗情况而设计的建筑。建筑师将复杂医疗知识和体系与建筑专业知识相结合,在当地进行了长期的社会调研等基础准备工作,经过与医疗专家、业主和群众充分交流后,从功能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多层面多阶段的论证,从使用者需求上进行了多角度的人性化考量。项目的设计尽量满足多方的诉求,以达到工作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医疗建筑与其他的建筑环境设计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内外部环境设计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2],因此该项目的设计重点体现在建筑功能效率和建筑使用者体验并重。对于医疗建筑的使用者而言,过于复杂的建筑空间不仅与医院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长期运营规划和一次性满足功能要求的基本前提相悖,还会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建筑设计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将注意力从繁复的使用功能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使用者生活和心理状态上,并不意味着忽视功能和效率的基本原则,而是在不对医疗建筑的专业功能和需求作出任何妥协的前提下,尝试利用最简单的设计逻辑,实现最有效、清晰的建筑空间营造。

2设计理念

医疗建筑的设计往往内含复杂的功能要求、严格的组织流线、清晰的洁污分区等明确的规范要求[3]。由于医院设计涉及的内容繁杂,对于建筑师而言,此类项目的设计极具挑战性,建筑师不仅需要明确医疗基本知识和设计的变化和趋势,还需了解实时的国家政策和医疗政策,以及医疗建筑相关的行业规范,以保证医疗建筑设计的基本安全,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对人群需求的考虑,包括熟悉医疗的流程、部门分布与配合对场地位置、邻近关系的需求。就实际落成项目的群众反馈可以得出,医疗建筑设计如果没有切实地化解复杂的独特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让医疗建筑的空间和流线更为混乱。基于此,本文的设计一方面对当地实际医疗的需求做出回应,另一方面也关注医疗建筑易出现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人群。首先,从建筑类型和功能上来讲,医疗建筑的重点并不在于形式主义和建筑师强烈的个人风格,其“美学价值”是由其特殊的功能性和有效且清晰的建筑空间要求所决定的。建筑师需要将特定的医疗建筑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从国家战略和政策、历史情况、生态环境到建筑内部的功能布局、交通动线、技术设备,再到医患人员的使用和体验,将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融入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高效且合理的布局是重中之重。其次,对于使用建筑的人来说,其使用感和体验感也是建筑师所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在医疗建筑中,人类进行的活动关乎于“生命”“尊严”和“希望”,建筑师理应建造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空间,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合医护人员工作和患者治疗的医疗建筑,为医护人员提供高效且愉悦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提供有效且舒适的休养环境。本文基于以上两个设计重点,形成了“以简应繁”的设计理念。“简”即利用简洁明了的设计方法来处理建筑内部繁杂的元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的“语言简洁”,利用简单的材料和简洁的立面,体现基于当地基本情况的建筑设计作品对生命的尊重,通过熟悉且亲切的当地自然材料为医患人员营造一种亲和感,缓解医疗建筑中压抑的情绪;其次是建筑的“言简意深”,即利用建筑语言的简洁来体现建筑的深刻内涵,但简洁并非单调直白,医疗建筑并非一个冰冷的功能性容器,设计师应关注当地的传统和自然材料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建筑手法中,展现人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每一座医疗建筑都体现出“顽强生命”的象征寓意。

3设计策略

3.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山水田园小镇,地块规划功能为卫生院及康养中心。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约为8400m2,包含建设3600m2的卫生院及其配套职工宿舍一栋,以及以群落建筑组织的3000m2康养中心(图1)。投入使用的项目为其中卫生院的部分,对医疗建筑设计的思考也将仅针对此部分。从场地的选址来看,项目场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项目东面沿新规划的市政道路,交通便利且属于城市市政布网的有效范围内,保证了市政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使患者快速且便捷地到达乡卫生院;西面紧挨自然山脉处为相对比较安静的区域,且空气新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上场地自然条件决定了此医疗建筑项目的卫生院在总图构思和设计策略上将呈现一定的双重性。面向市政道路设置主要的建筑出入口,建筑立面也更加完整,以应对相对嘈杂的环境。除此之外,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服务设计的项目之一,可以借助项目设计展现出城市严谨和整体系统的形象;面向自然方向的部分,建筑立面则更加开放和灵动,更多利用自然环境的地理优势,让空气、阳光和自然景观渗透进建筑内部,为患者和医护工作者创造更为舒适的环境(图2)。该项目预期为建造一所简洁、直观,且能满足使用者身心需求的乡卫生院。

3.2基本构成和材料应用

项目由两层的长条形建筑单体和两层塔楼组成,主要功能区包括卫生院所需的门诊、急诊、中医馆、公共卫生科室、预防保健科室、住院病房及相关办公档案室等(图3)。整体建筑立面简洁,呈双剖屋顶形式。外立面材料采用当地青砖砌筑在混凝土结构外,一方面就地取材,呼应了石柱县当地的建筑色彩和建筑空间形态,与西面面向自然环境的景观相融合,使山脉和建筑形成视觉上的贯通和融合,同时也为患者的生活空间提供更加丰富和熟悉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节能保温与降低耗材经费起到积极作用,体现人文关怀和节能环保理念(图4)。从环境构成和材料应用上也可体现出建筑师对使用者心理的关怀。从特定的使用人群出发,将自然光线、周围景观以及新鲜空气等纳入考量的范围,思考建筑空间、材料、声音、色彩、湿度、温度等对建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3.3功能布局建筑师在功能布局的初期,希望尽量将整个项目化繁为简。在传统的医疗建筑中,常出现内部流线过于复杂而导致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内部空间过度浪费,不仅大大降低了医患人员的空间舒适度,同时还可能造成患者救助不及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等问题。据大量数据以及经验显示,患者在医院就医的过程中,大约半数或以上的时间是在排队或等候,等候的时间遍布了就诊和就医的整个过程,包括挂号、就诊前、缴费取药的等待,人员在由此形成的“等候空间”中的聚集使整体环境的通透度和空气的流动性变差,医疗环境质量大幅降低。同时不合理的空间和功能布局,降低了医疗工作者整体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人员的压力和焦虑。这些非必要的“等候空间”成为了病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针对这一情况,该项目将尽可能作出改进。建筑的功能房间表里并不会出现“病人等候空间”的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建筑师更加妥善地处理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巧妙地将非必要的“等候空间”变成“有效利用空间”。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转换建筑设计思路。建筑师在项目的设计初期,将任务书中未提及的“等候空间”作为了设计的重点。在最初几稿方案中,空间被设计成了外廊的状态,因而使建筑的体型更加纤细,面向城市的东面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房间,面向山脉景观的西面则是一个通透的长廊(图5)。所有的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利于身体康复。在外廊的设计过程中,外廊的形状特点使每一层的面积过小,为了满足整体建筑所需的各类功能分区,原计划为将整个建筑做到四层的高度。尽管外廊方案的设计理念以及理念下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可以达到设计初期所预想的效果,并且得到了业主的赞同,但由于楼层过高而带来医疗建筑空间使用的种种不便,因此在权衡之后,建筑师和业主为化解外廊和使用便捷的冲突,将外廊方案调整为内廊,建筑层高从四层的高度缩减为两层,极大提升了使用者在交通流线上的便利和工作效率。同时走廊的空间并没有因此而被牺牲,运用巧妙的手法,同样可以使建筑内部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走廊宽度净宽达到3.4m,在两侧都留有足够座椅空间的同时,中间的通行也没有障碍。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内部走廊不会由于内部空间的遮挡而使空间环境变暗,建筑师在面向景观的一面,尽量布置开敞的大空间,并设置落地窗,使整个空间变得更加明亮。此外,设计了多个半室外阳台空间,给予内走廊充足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一条笔直的走廊串联了卫生院所有的功能设施,让使用者在进入建筑时能立即对空间产生最直观的认识,快速了解到建筑的构成以及所要就医场所的位置,这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民众来说,无疑大大缓解了其就医时的焦虑感。在建筑,设置了多处绿植,配合西侧山脉的优美景观,使整个环境充满生机,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连接,为严肃规整的医院建筑带来了轻松与活力(图6)。

4结语

乡村振兴中,乡村公共建筑设计,除应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设计语言更加贴合当地特色需求,还应对具体建筑设计项目有更深透的钻研。本文所述医疗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而且需要对独特的医疗建筑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建筑本身复杂的功能配置和使用流线的要求,使得设计存在一定难度,但随着建筑师对医疗建筑的不断深入了解,对项目的把控能力也不断增强。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设计的出发点如果是将人的使用和体验放在第一位,再复杂的设计预设条件也能迎刃而解。当一个项目存在诸多复杂问题和注意事项之时,如果单纯地以单个策略去应对每一个问题,将得到诸多答案的杂糅,造成另一种复杂,难以整合各种关系和设计重点,最终呈现的效果将不如人意。此时,建筑师应当寻找一个以简应繁的策略,将所有繁杂问题以一个简单的答案去应对,当一个答案能解决诸多问题的时候,其就是最合适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苏元颖.疫情时代的思考,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J].建筑实践,2022(1):168.

[2]黄琼,张颀,王峙.医疗建筑设计与环境疗法[J].新建筑,2009(1):89-90.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第3篇

一、找准突破点

近年来,桦甸市委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在资金、政策、信息、技术以及人力上给予重点倾斜,不同程度地改善和缓解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象。但是,“无钱办事”的问题在村一级始终是个难点。由于村集体没钱,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服务工作、村党组织活动开展等方面困难重重,直接导致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不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稳定。因此,找准适合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加快创新实践已势在必行。

二、实施硬措施

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结合“三项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要求,把是否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作为选拔任用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标准,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发展经济本领强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特别是培育好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市场拉动效应好、奉献意识强的“项目支书”。为此,利用集中换届之机,重点配强了全市156个村党支部书记,使村书记100%达到了人人有项目、个个有本事。同时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在全市择优选出15个试点村,着力打造成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的“样板村”、“标杆村”,适当放宽试点村党支部书记任职年龄,鼓励经济领域退居二线的干部和企业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推行试点村书记上划市委组织部直接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村书记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强素质教育培训,聘请专家,围绕村书记应知应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常识,进行定向辅导,同时组织到外地学习考察,开阔眼界。此外,参照乡局级领导干部奖惩规定,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书记实行经济上重奖、政治上重用,特别优秀的选拔到副乡局级领导岗位。目前,全市已培育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支书4名、超百万元项目支书40名、超十万元项目支书110名。二是分析症结破除障碍,坚定发展项目信心。成立以常委组织部长、农业局长为组长的调研组,逐村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分析症结,帮助解决思想障碍。通过调研了解到,村干部素质不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村民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信任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而使村集体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对发展新村集体经济心存畏惧感;村集体积累薄弱、投入不足,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产生无力感;发展村集体经济程序繁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模糊感,等等。针对这些难点和障碍问题,调研组逐一帮助分析形势,研究政策,化解疑问,鼓舞士气,逐渐激发了他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热情。二道甸子镇新风村在调研组帮助下,全体村民纷纷要求入股村果仁加工项目,目前全村有39户入股经营,投入资金25万元。三是发挥优势因势利导,提高发展项目的科学性。在帮助各村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注重提高发展项目的科学性。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利用当地“四荒”资源,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发展特色经济;对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或具备一定农特产品资源优势的村,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对城郊结合部、中心集镇等区位优势明显的村,发展物流、劳务、服务等项目;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用资源较少的村,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或入股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的投资收入。同时,对初步选定的项目,由组织部门选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项目论证专家组进行现场评估,帮助把好项目审核关。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已确立的发展项目,提前拨付试点村建设专项资金,并将城建部门的中心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建设、环境整治村建设以及畜牧局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涉农投入,重点向建设项目倾斜。目前,全市多数村都确定了自己的集体发展项目,涉及种养、农产品加工、劳务、物流等8个领域。夹皮沟镇云峰村依托林下资源优势,确立了发展林蛙油深加工项目,村集体和30户林蛙养殖户计划投资1000万元,年可创收100万元。四是建立管理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发展项目的可持续。建立联系包保机制。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每个试点村由1名市级领导联系,挑选2个经济实力强的市直部门进行“二对一”包保,选派1名懂经济、善管理、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后备干部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协助抓好项目建设。建立村级集体资产、资金管理机制。对村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健全账目,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与监督机制。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励保障机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对乡村两级书记考核中,对贡献突出的村级后备干部可直接选进村“两委”,对成效显著的包保部门后备干部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对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性扶持形成的收益用于奖励村干部。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跟踪督查机制。由组织部门牵头,形成乡镇党委具体负责、项目主管部门跟踪负责、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三级跟踪服务网络,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办落实。

三、取得好效果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找准发展项目,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有效地促进了集体经济项目的生成落地。如桦郊乡解放村坚持走“村+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带动群众发展黄牛育肥业,组建嘉源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为合作社提供服务,每年可实现2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壮大的发展路子。2011年,全市村集体实现收入203万元,同比增长30.1%。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要从根本上强化村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功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必须靠发展集体经济这个有效抓手。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基层工作条件,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民生工程结合起来,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兴办各项社会事业,致力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发展实惠,共享了发展成果。在上级党组织引导和各项措施推动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意识、服务热情和服务能力被充分激活和空前提升,不仅提升了素质、锤炼了本领,体现了先锋模范作用,也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与拥护,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农村;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

一、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1.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缺乏品牌意识

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都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品牌意识比较薄弱,无法完全把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定位。这对于农业企业树立自身形象十分不利。甚至一些农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压缩包装设计成本,加剧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廉价化,影响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此外,部分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包装方面缺少设计,只是在包装盒上打印出实物照片和文字说明,这种做法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甚至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影响到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2.不仅仅要保护农产品在运输

销售过程中不易损坏,还要能够显示地域特色,保证消费者从包装设计中能够分辨特色农产品的地域特性。以东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为例,无论是黑龙江的五常大米、长白山的人参鹿茸、哈尔滨的红肠,还是沈阳的老龙口白酒、梅河口的米线等,在包装上设计上都比较简单,包装形象高度相似,未能体现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这一类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包装设计上通常更加注重实用功能的设计考量,如果忽视了包装设计独特性和新颖性,也就会影响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量和推广。

3.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缺乏绿色环保意识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开始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绿色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但是当前大部分农业企业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尚未充分重视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多数仍旧普遍使用塑料等常规材料,使用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会带来“白色污染”等问题,影响市容市貌,还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空气污染。

4.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缺乏专业的人才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资金有限、人员不足,经营发展以农产品的生产、制作、销售为主,缺乏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意识。再加上近几年疫情影响,经济环境不好,一些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很难将资金用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聘用和培养。通常情况下,部分企业会选择将包装设计承包给广告设计公司,这些设计公司的质量良莠不齐,设计出来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也难以体现特色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二、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有效策略

1.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品牌,更加注重品牌背后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要打破“土味”,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追求品牌附加价值。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从大局意识和战略目光出发,鼓励农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低利率的贷款政策支持,例如免税的税收政策,帮助农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地方农业企业在树立品牌,打响品牌知名度之后,应该注重维护好品牌,注重质量信誉,增加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地方农业企业应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包装设计上推陈出新,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包装设计产品。

2.融入地域特色,创新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

首先,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应该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提炼设计符号,将地域特色与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例如莫高品牌系列葡萄酒,可以结合敦煌壁画文化元素,进行色彩、文字上的创意设计,让产品包装设计更加具有个性和特色。例如针对云南竹笋的包装设计,可以利用废弃的竹材料做成包装盒。其次,地方特色农产品可以进行包装形态的设计,在常用包装形态之外结合当地建筑造型形态元素进行包装设计,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辨识度,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例如徽州竹雕的农产品包装上融入马头墙设计元素,徽州竹雕的包装整体设计雅致端庄、大气美观,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质感。最后,融入地域特色、进行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时也要掌握好分寸,避免为了彰显地域特色,一味不合时宜的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这样的农产品包装上设计会带来严重的违和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渗透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

当前大多数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尚缺乏绿色设计理念,并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环保需求。因此,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图形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三方面渗透绿色设计理念。第一,在图形设计中渗透绿色设计理念,就是要求所设计的图案简单大方,具有寓意,既能够准确传达包装农产品的信息,还能够展示农产品企业的良好形象。第二,在色彩设计中渗透绿色设计理念,就是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色彩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独树一帜。第三,在文字设计中渗透绿色设计理念,就是要求设计的文字简单、清晰、便于消费者的识别。除此之外,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绿色环保包装材料的应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对绿色环保包装材料的益处进行宣传,让当地农产品企业意识到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应用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应该对那些使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的农产品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上的扶持。

4.重视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国政府应该重视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农产品企业提供更多的包装设计人才。其次,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企业的领导者要足够重视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真正认识到包装设计是农产品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构建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包装设计人才创新意识。最后,农产品企业包装设计人才应注重自身包装设计水平的提升,在包装设计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储备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并积极参加产品包装设计方面的实践。例如参加学校举办的包装设计比赛或者参与包装设计方面的交流会议,学习包装设计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包装设计水平。

三、结语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1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两个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建设本身存在复杂性,加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从而使乡村规划难度增加;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的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但在推广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引发了思考。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乡村规划建设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将村庄规划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态、村庄道路布局整齐规整、并配有宽敞的广场及公园”的城市模式,将乡村规划建设成现代小城市,忽略乡村原本具有的形态特征。有时为了过分强调村庄规划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坏原有的生态地貌。生态、和谐乡村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而那种过分强调布局形态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规划者仅仅只是从自身设计角度出发,没能够将乡村现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很难有效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整体建设缺乏统一风貌。首先,在周期长的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村长或者书记换届调任,对乡村建设的专业角度解读不同,导致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根据自主意愿来建设房屋,这就导致凌乱的建筑风格,失去了村庄特有的传统风格。长期的村庄建设活动,需要全体村民自觉把控村庄文化精髓,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在满足房屋的实用性条件下,实现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目前,多数村庄通过亮化、彩化等方式来改变乡村旧貌,村庄整体生活生产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体村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此种速效的村庄规划设计的持续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设计前期,没能考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传统乡村规划设计周期性长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很难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其次,规划设计时未能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致使村庄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

3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

3.1根据现状地貌,整体布局设计

在村庄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中,除了参照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还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庄特有的山川河流、绿化植被以及农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布局模式,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数乡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的根据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出生态村,有的根据自身悠久的历史古镇从而规划设计出历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优势,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例如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在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具备特有的元素,同时结合山水以及独特的山川河流元素,进而规划出具备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3.2利用地理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它既要实现生态上的完善,还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提供资金的支持。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表象上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制约,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结合乡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乡村的知名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城郊村凭借靠近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为城镇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均按照城镇标准来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城镇的对接。

3.3统筹配套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与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水、排水、采暖、燃气等市政管道的敷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因为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资金较大,一般乡村无法独立完成建设要求,因此要求乡村与城市之间、相邻乡村之间应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如江田镇邦上村在配套规划时,对接上位规划,对村庄市政配套规划整体考虑。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要想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乡村发展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规划方案。它需要从美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学科着手,既做到不破坏乡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融入文化内涵及乡村特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美丽乡村实施建设做好铺垫,才有可能规划建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建.美丽乡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开发,2014(11):1.

[2]谢汉能.探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1.

[3]王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