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范文精选

市场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范文第1篇

一、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

率是不同货币单位间的价格,因此,汇率问题也是一个价格问题。

现代价格理论在回答“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时认为,某种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解决了“价格由什么决定”的前提下,自马歇尔开创新古典经济学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更多地是对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或者说隐藏在市场供求背后的经济规律进行研究,而对于“价格如何决定”即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具体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简单地用“瓦尔拉斯试探过程”或者说“瓦尔拉斯拍卖过程”来解释均衡价格的形成。事实上,经济实践中有关价格形成的真实过程已经表明,“价格如何决定”是一个不能抽象和简化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理论的研究也已证明,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密切相关,市场交易制度决定了已知市场供求下价格的形成及变动方式。

从一般经济学回到汇率经济学。20世纪}o年代以前的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是通过建立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影响市场供求的各因素在内的宏观模型,来解释“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而由Garm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不仅是一种关于“价格由什么决定”的汇率决定理论,更因为其中引人了外汇市场交易制度这个因素,为“价格如何决定”做出了具体解释。

二、市场交易制度概述

市场交易制度可以定义为市场汇总参与交易有关各方的指令①以形成市场价格的规则总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表明,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影响市场的信息汇总能力和流动性供应机制,并由此影响包括价格发现、流动性、透明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市场质量。

交易制度有多种分类标准。由于流动性是交易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因此,通常根据流动性提供方式的不同,将交易制度分为指令驱动交易制度(order-drivensystem)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quote-drivensystem)o

(一)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下,每一位交易者通过指令向市场表达自己的交易意愿。交易者提交指令并等待在拍卖过程中执行指令,交易系统根据一定的指令匹配规则来决定成交价格,因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又被称为拍卖制度。

根据成交连续性(或者说交易发生的时间性)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可以分为定期拍卖和连续拍卖。在定期拍卖制度下,交易者提交的指令被集中起来等待在约定的时点同时成交,其特点是定期在唯一的价格上进行一组多边交易或批量交易,因此,定期交易市场也被称作集合竞价市场。在连续拍卖制度下,只要交易者提交的指令具有价格上的优势,则它可以立即成交,其特点是连续在不同的价格上进行一系列的双边交易。

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定期拍卖的优点在于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而不在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连续拍卖的优点在于能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而不是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即以牺牲一定程度的价格稳定性为代价来获得交易的即时性。

第二,在定期拍卖中,价格指令只能决定该指令是否能成交,而不能单独决定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受到市场所有指令的影响;在连续拍卖中,该价格指令不仅决定了成交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成交价格。

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前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不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较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的开盘;而后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不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开盘后的连续交易。

根据通过提交指令来表达交易意愿方式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也可分为双向拍卖制度和单向拍卖制。

(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

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中,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用的交易商(也即做市商)不断地向交易者报出某种商品的买卖价格,并在该价位上接受交易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商品存货进行交易。做市商通过连续的买卖来满足交易者的投资需求,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做市商也可以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做市成本,并实现一定的利润。因此,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也被称为做市商交易制度。

(三)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比较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是指令机制,交易者向市场提交指令,在特定的指令匹配规则下,市场根据供求状况决定成交价格;后者是报价机制,交易者在提交指令之前,可以预先从做市商获取报价。

第二,市场流动性提供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各个交易者提交指令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后者是通过做市商的连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

第三,市场供求出清方式不同。在市场供求(或者说买卖指令)不均衡的情况下,前者只能通过价格调整使市场出清;后者除价格调整外,通过做市商的存货管理吸收市场的超额供给也可以使市场出清。

第四,市场透明度不同。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在两种交易制度中,交易者观察市场指令流并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不同:前者中,各个交易者处于同一个公开的市场指令流平台,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高且平等;后者中,全部市场指令流集中于做市商,其他交易者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低。因此,一般而言,前者的事前和事后交易的透明度较高。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之间并没有绝对和孤立的优劣问题,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取决于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因素,市场本身的流动性状况(即市场对买卖指令的匹配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三、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演变进程表明,在多层次的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日益体现为融合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并互有侧重的混合交易制度特征

外汇市场是一个由直接交易市场(directtradingmarket)与经纪交易市场②(brokeredtradingmarket)构成的混合市场,两个市场也可以分别称为交易商市场(dealermarket)和拍卖市场(auctionmarket)。在直接交易市场上,交易商进行询价交易,并且由于买卖价差、扩展服务范围和获取市场交易信息等利益刺激,以及市场本身对维持流动性的客观需求,部分交易商承担了向市场其他交易商双边报价、连续交易的做市功能;在经纪交易市场上,交易商向经纪商(broker)提交买卖指令,经纪商类似于拍卖人(auctioneer),对交易商的指令进行撮合成交。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直接交易市场属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经纪交易市场属于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20世纪90年代前,经纪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声讯经纪(voicebroker)进行指令撮合。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以EBS和ReuterDealing2000/3000为代表的电子经纪(electronicbroker)。电子经纪在透明度、交易成本、指令撮合效率③(特别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标准化即期外汇产品)等方面相对于声讯经纪更具竞争优势。同时,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交易的集中,客观上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直接交易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功能在弱化,而其交易成本较高、透明度较差等缺陷则逐渐显现。因此,电子经纪已经从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中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将从外汇市场中消失。外汇市场多层次的交易产品决定了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差异,因而需要多样化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因此,电子经纪更适合于美元、英镑、欧元这些高流动性的货币对、特别是即期外汇市场;而对于缺乏足够流动性的小币种外汇交易或者流动性较低的外汇衍生产品,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可能比电子经纪更适合;此外,在市场萧条时期,外汇市场也需要做市商提供流动性。

(二)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以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为主的市场结构现状表明,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是决定外汇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工MF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的调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市场结构或者是单一的交易商市场(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57%),或者是交易商市场与拍卖市场的混合结构(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犯%),单一的拍卖市场极少(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2%)0

形成这种偏重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市场结构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低,因此,尽管以即期美元为主的标准化交易产品本应有利于采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但是由于市场指令流的规模不能充分匹配买卖指令,在不考虑中央银行市场干预的情况下,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比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在出清市场供求缺口可更少地使用价格调整,采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是一个较优选择。

可见,选择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或者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市场流动性。在流动性足够高的外汇市场上,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是较优选择;而在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外汇市场上,则宜选择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或者两种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交易制度。

四、对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认识

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平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④自1994年成立至今,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8月以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电子竞价交易系统组织交易,会员通过现场或远程交易终端自主报价,交易系统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撮合成交,这是一种典型的电子经纪交易市场,市场交易制度表现为单一的指令驱动。第二阶段,2005年8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外汇远期交易中首次采用询价交易,n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并于2006年起在即期交易中推出询价交易方式,会员可以在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基础上直接交易,同时也将有做市商向市场会员连续提供买、卖双向价格,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开始表现为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相混合。

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历程中,既可以看到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制度发展的部分体现,也可以发现国内现实状况留下的许多痕迹。

市场经济学范文第2篇

一、当前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必须走改革之路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显著特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国家还不能拿出很多钱来办教育,学校体育的条件还难以迅速改善,这就要求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干方百计地提高改革的效益。前一个时期,绝大部分地区进行了改革,虽然各组成部分的改革也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就学校改革的总体效益来看,充其量也只是各组成部分改革效益之和。而体育统计学告诉我们:一个合理的总体效益应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说,改革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意识对人头脑的冲击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多目标的效益问题,仅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为例,要有效地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学校体育就非进行改革不可。

最近几年,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有关资料对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看,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还很不理想,与其它国家同龄学生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学生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有些指标还下降了。瘦弱型的身体形态发育更为明显,常见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视力低下的现象更为来重。如果真的以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依据,那么其余的成绩就将大打折扣。这样,理论和实践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现象留给我们众多启示,但我们应用事实说话不能一概而论。就增强学生的体质而言,从广义上来看,只要把优生优育,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起到良好效果;从狭义上看,我们必须把体育课教学、早锻炼、课间操、课外锻炼及运动等从内容到负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改革,方能奏效。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是建立在超量恢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体育课改革,那么,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增强学生的体质,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在中小学生体育课,很多都是45分钟(有的40分钟),如果以课的密度30%来计算,那么每个学生每周在体育课上实际进行身体练习还不到半个钟头。请问:谁能把超量恢复的曲线划出来?学生的体质如何增强?所以,只有把课内外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在增强体质中的作用。

二、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因素

最近有关资料对北京、江西、甘肃、福建、湖南、广东、吉林、江苏、内蒙古、黑龙江等10省市近200名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者与体育教师进行直接调查(座谈访问)或间接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表各151张,结果如下: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升学率是家长和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根本依据。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就不能不抓升学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我国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教育政策尚不完善,在升学考试中,德育和体育无需象智育那样进行严格而有效的考试。因而,追求升学率就极易忽略德育和体育。这一因素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影响的严重程度,在问卷调查的统计中,虽然是列二位,但在座谈访问及有关材料报导中则是列第一位的,因为问卷调查统计中列为第一位的因素——学校体育物质条件问题。学校体育物质条件问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较大,而教育思想与教育政策问题是起决定作用的,并且有较大的能动性,在一定范围内还可以对物质条件产生积极的影响。

2、缺乏明确具体的改革目标

改革本身并非目的,它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途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搞了多年了,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个地县、一个学校,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里,到底要把学校体育改革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规模和水平,大多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因而使改革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改教材,有的改教法,有的改器材,你改你的,我改我的,或是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或是不知道改什么好,严重地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3、体育师资的质量偏低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体育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已基本解决,除初中尚缺2.88万名外,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已配备了近12万名,高中的体育教师已经超编。现在主要的问题:一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超编,有的地方不足。

二是质量偏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专职体育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5%、23.42%、24.65%专业合格率还要低得多,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此外,小学尚需80万名左右的兼职体育教师。目前仅有11万名左右,大多数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状况不能不影响到改革的深化。因为一切体育改革措施,最终都要依靠体育教师来贯彻落实。如果教师质量过低,改革措施再好,也难以贯彻。

4、法制不健全

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例如,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的问题,不得侵占学校体育场地的问题等,在许多法规中都有明文规定。特别是在国务院最近颁布的《体育法》中得到了体现。国家教委与国家体委也曾三令五申过,但却令不行、禁不止。因此,学校体育工作中,解决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问题,不仅是深化改革的需要,而且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5、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

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的主要困难是学校体育的经费和场地、器材不足。不少地方和学校,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连上体育课都没有一块场地,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广大体育教师改革的手足。这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也有领导人的重视程度问题。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在任何一个层层次上(不同发展水平),都有搞得比较好的典型。因此,我们认为经费和场地、器材是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是第一位的因素,它本身也是改革所要逐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6、片面追求学生运动成绩

有些地区学校的领导和教练员视竞赛规则而不顾,以高中学生代替初中学生比赛,以大年龄组学生代替小年龄运动员比赛,有的甚至服用危禁药物,以上这些现象背离了中、小学生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方向,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深恶痛绝的。有些教练员不顾学生年龄、性别、体能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没有长远观点,不讲科学训练;一味蛮干、蛮练,将不少有发展、有前造的运动苗于的“油水”榨得一干二诤,使一些颇具运动水平才华的运动员虽然早早拿到了奖牌,却难得有更大的提高一一早熟而早衰,而背离了中、小学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方向。对此,社会舆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许多调查对象却认为这是个别现象。而且,一般来说,在运动会上能夺金牌的学校,群体活动开展得比较好,所以片面地追求运动成绩的因素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并不严重,但应当引起警惕。因为,这一因素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三、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1、学校体育的改革要突出各自的个性

由于和省、市、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不平衡,而造成学校体育的千差万别。因此,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突出各所学校的个性。所谓突出改革的个性。就是要突出改革的创造性。因为,个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改革应在总目标的引导下,根据各自的条件,结合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条件,发挥各自的优越。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学校体育改革活动之所在。

2、要把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制定学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所谓学校体育发展战略,这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对策。所谓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实践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个地县、一所学校,如果不制定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不了解在今后一个时期本国、本省、本县、本乡、本校的学校体育要达到什么规模和水平,要发展成一个什么样子,那么,改革就不可避免地要迷失方向,而陷入盲目。例如,有的人是想到什么改什么,有的人是别人怎么改自己就跟着怎么改,有的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而有的人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改,还有人心血来潮,突然冒出一个主意,不加论证,不作实践就贸然推广,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使改革陷入困境。

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制约着学校改革的方向、内容和方法,这具有导向、动员和激励的巨大作用。实质上,学校体育的战略目标,就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就是改革一切不适应战略目标要求,有碍于战略目标实现的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体制、规章、条件等。因此,只要我们把学校体育改革和制定学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也就昭然若揭了。

4、学校体育改革必须讲求实效

我们都知道,改革本身并非目的,改革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采用的方法、途径。因此,评价一地、一校体育改革搞得如何,不在于它改了什么,而要看它的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能深入地研究问题,切实地解决问题,不要光做表面文章,不要停留在一些名词概念上打圈圈。诸如增强学生体质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问题;生理、心理负荷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发展学生个性问题;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能力问题;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素养的问题;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基础的问题等,一定要钻进去,研究得深透一些,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搞得具体、实在一点,然后再通过改革实践来作出判断。要讲求改革实效,就要克服形式主义,组织一些参观学习,开一些现场会、交流会、研讨会都是必要的,但必须讲求效果。不能老是东奔西跑,更不能搞“大呼隆”。我们应当把有限的财力和精力,用于改革的刀刃上。

5、在学校体育改革中,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有关资料对全国10个省市200名学校体育工作者作过一次调查,有92%的人认为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乏,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是严重和非常严重的。确实,有许多地方和学校,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连上体育课的一切场地都没有,这不能不使广大体育教师改革的手足受到束缚。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问题,也有领导者的重视程度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不少地区,经济水平不高,而学校体育发展得很快。究其原因,首先是领导重视,肯给学校体育投资,干方百计地改善学校体育的条件。其次领导和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自制体育器材、教具。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湖南临湘市二中,该校地处湘鄂交界处的农村,原有一个专供训练用的300m田径场和一个风雨棚,93年他们又购地50亩,修建了一个标准的400m田径场,特别是以陈文友同志为首的体育教师当家作主精神好,自力更生精神强。很多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干出来的,如平整跑道、焊接栏杆、制作器材、载树种草……,节省开支数万元,特别是今年7月来,该校的学生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三枚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学习当家作主的精神,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以把体育列入升学考试科目为动力,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明星体育及商品经济的影响,学校体育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产生了很大的落差。自国务院颁布《体育工作条例》后从法规上确立了学校体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在我国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是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所以,批而不臭、越反越凶。为什么追求升学率就会出现片面性,忽视德育和体育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时,德育和体育无需象智育那样,受到严格的考核,理论上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实际是择智育之优而录取。说穿了,就是我们教育政策尚不完善,还难以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市场经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

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4]龚丽敏,江诗松.多理论视角的新兴经济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7):72-80.

市场经济学范文第4篇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立足于阶级社会本有的特点,而不是将他的研究基础直接划归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里。比起以往的经济学家,马克思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像那些只在经济知识范畴中游走的经济学家们,因此,对于那些“自己也不知道他在为什么服务”的经济学家,他们又怎能将人性问题科学地在经济学领域中发挥出来,即使像斯密那样对过去的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使得“时代具有人道精神了,理性起作用了”。的确,这样的进步是有利人类社会的,商业中应当存有人道意识,这样会缓解人们之间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出现的人性危机。但是斯密的理论仍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商业运作本身的缺陷,也就是说,商人的目的最终是回归私欲的贪婪之中,这是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社会关系中,经济学研究的进程比之过去其他阶级社会时期都要进步,这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一种结果。但是,“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这样就脱离了对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正确理解,即“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对于客观事物的把握程度是全面的,并且把经济学的那些意识形态很好地做了一些转化,至少超出了一些伪善的表象,还原了发生在阶级社会,尤其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那些真实意图。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存在于一定的结构基础上,这种结构基础主要表现在他将一种人格性关照到了经济研究领域,而不只是将经济学视为纯粹的知识体系或是一类意识形态。例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俨然会失去平衡状态,这涉及到了生态环境、能量资源等问题。人类生产行为本身就是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和谐,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大步迈进的阶段,这种对自然界的干涉甚是严重。因此,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基础研究中,资源问题的出现就已经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对这种本有的缺陷,人的生产行为本身应当有所注意,因此,关于资源的应用问题就是一个与人密切相关的范畴,包括马克思以后的人类对生态问题的反思都与资源的利用行为有着根本的联系,最为突出的联系就是人为因素。在人类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环节中就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界存有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经济学自然而然的就要赋予人格化形式,证明经济学体系也是处于一个有机体中,而绝非是人的某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除了这样的基础外,异化劳动本身的存在又成为了马克思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事实,而且人也因为经济行为进入到了经济领域,使得经济学研究范围就被赋予了人格化形式,即它的研究导向以及研究目的总是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相结合,同样也始终没有离开过对于人的利益的关注。这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模式,他选用这样的基础作为他研究的视角,自然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从这一层面上也证明了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研究有着必然的准确度,即科学性。

二、市场经济意志的形成

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马克思对于商品交换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也是他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即“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但是它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另一方面,在对商品交换过程的阐述中,对于商品所有者的确立是说明了市场本身存有的伦理性,虽然是以人格化的形式表现,但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却实实在在地被归结在这个市场范围内以及被制约着。另一方面,对于商品监护人来说,由于商品自身的限制,商品需要监护人,并且监护人“必须以意志寄存在这种物内,并且以这种身份,发生相互的关系”,因此,商品交易的过程就是实现了交易者彼此的利益,“他们必须互相承认私有者的权利……它总归是在契约的形式上——是一种意志关系,并在其中,反映出一种经济关系来”。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就被人们的经济意志所支配,这样的经济意志致使人们之间的经济权利通过买卖关系实现,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契约的形成。人以各自的经济意志代表了商品实现其价值,以人的意志将自身与商品的关系确定为人是商品的所有者,并且人们之间通过各自的经济行为来完成交易过程,因此,市场本身的性质就是具有人格化的,即“经济舞台上的人物,一般是当作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商品自身没有意志,表现出的是完全平等性,而人的意志却致使商品之间出现了不平等,这也就是商品与商品所有者的一种差别。商品所有者的利益需求,或者是自身的经济意志,使得商品产生了外在化缺陷,即人自身的需求差异推动了商品交易的形成,也就是商品才可能进入市场被交易,从而人的经济意志也就是市场经济意志的体现。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即商品的有用性是人产生经济意志的对象。每一个具体的交换行为又体现了买卖双方对同一商品不同利益的所需,对商品的所有者来说,商品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上;对于非所有者来说,商品的价值是其使用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是促进整个商品交易的基础,这既是商品存在的价值体现,又是人的经济意志产生的条件。整个的商品交换基础就是人对商品的需求以及人们彼此维系的买卖关系,这也是市场被人的经济行为所确立的基础,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也就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交易中达到了彼此利益所需。但是,市场经济意志不能只是在经济学意识形态下去继续维持,即依靠表象的特征将市场本身视为一种机械化体系,一味追逐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状态下是将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商品交易本身的人道存在与需求。商品交易过程体现的人道需求的基础是维持一种平衡性与合理性共存的状态,其意图是在合理的基础上达到交易者彼此之间的利益最大化,或者是接近最大化,而不是单一地去实现某一方利益最大化,如果商品交易出现了只能实现某一方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其中就显示出违背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尽管商品交易本身带有一种契约形式,但是没有市场伦理的要求也很难保证商品交易的公平性,即人们之间不可能存有合理的交易行为,更谈不上公平性。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也要在平衡性的导引下才可以称得上合理性,否则只出现某一方获取最大利益,那么这意味着买卖者之间出现了非正义行为。商品所有者自身的经济意图很明显,就是利用自己所占有的商品以便换取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其他商品,在这之间,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希望自身通过交易可以得到适合的商品,适合自身就足够了,而不是为除过自身之外的人着想,只要他自己实现利益就可以了。这是人的经济意志的普遍体现,因此,在纯粹个人利益的需求下人们之间更倾向于存在一种契约形式,而并非是属于道德伦理关系的自然形成。即“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愿意为那有使用价值可以满足本人欲望的他种商品,换去自己的商品。在这限度内,对于他,交换只是个人的过程……但同一过程,不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所有者,是只为个人的,又是只为一般的社会的”。因此,“从一个商品所有者的观点看,每一他种商品,对于自己所有的商品,都是特殊的等价,自己所有的商品,对于其他一切的商品,则是一般的等价。但一切商品所有者所处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这其中体现了人的经济意志与人的某种本能有直接关系,尽管市场作为一种实现经济目的的媒介存在,但是也深受人的这种本能所支配。在经济利益的关系下,货币的出现也就成了一种现实需要,即“这种商品的自然形态,成了社会公认的等价形态了。由这种社会过程而充作一般的等价,就成了这一种搁在一边的商品之特殊的社会机能了。它成了货币”。货币的产生,“是交换过程的必然结果”,而且这也影响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出现了一种对立,因此,人的经济行为又逐渐的被外在因素所牵制,也就是在其本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身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即“为商业的便利起见,这种对立,有在外部表现出来的需要。这个需要,引起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且不绝进行,终于使商品分化为商品与货币。劳动生产物越是转化为商品,这一特殊商品,也就越是转化为货币”。通过货币形式所连接起的私人利益又会扩大到国家经济利益,而市场始终是持有这种经济利益的中介,货币的价值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商品的价值交换中,同样也深入人的经济行为中,成为了经济意志的一种对象,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经济意志。

三、货币与经济意志的形成

市场经济学范文第5篇

一、资本市场负财富效应的的原因。

(一)我国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

股市健康发展所需制度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股东、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和司法保护框架;二是司法的独立性;三是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制度机制是否可不受约束地发挥对上市公司、整个市场、整个经济的监督作用。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股市跟其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同步,在我国这些必要的制度都是不够完善的。由于体系的不够完善,导致我国股市的收益分配结构不合理,中小投资者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收益。

(二)我国股市功能严重扭曲,从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

在我国,股市的主力是A股市场,而A股市场的定位是为国企改革服务,并且发行方式的限制使股市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股市的这种定位,使得散户们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大部分代价,其整体盈亏状况令人堪忧。这种功能定位的偏差,很重要的一点与我们现行干部体制下低效率干部考评制度有关,即把股票市场上每年的融资额当成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在我国股市中,长期存在不考虑投资者,不考虑这个市场怎么为优化配置资源服务的问题。在我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中月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达91.56%,其中更有6.35%的失业人员和22.9%的离退休人员。这部分投资者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把钱存在银行里多少年也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所以干脆到股市里来试试运气,这就导致他们在操作中短期行为严重,股票换手率较高,因此股票收益不具稳定性,财富效应难以发挥。如果财富积累尚未达到满足未来需求的必要量,居民就可能将股票收入全部或绝大部分用于股票再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股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低,只有达到满足未来需求的必要量后,居民才会逐步增加股票收入用于现期消费的比例。然而,在我国股市中,尤其中小投资者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多年来股民损失惨重这样的股市,投资者不可能会有股票收入的财富积累。

(三)我国的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低下,破坏了财富效应发挥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重融资、轻使用的不良现象,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进行后续融资时,并不是出于发展主业的考虑,而是编造项目以图“圈钱”,结果造成募集资金投资不足,效率低下,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l)募集资金大量闲置;(2)募集资金大量用于委托理财;(3)随意更改资金用途。据全国人大常委会证券法执行检查组披露,上市公司经常随意改变资金方向,并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解决资本市场负财富效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扩大股市规模,构建股市促进消费增长的基础。

要采取措施改变居民资产结构,特别是要使居民庞大的储蓄资产转为股票资产和其他各类证券及保险资产,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扩大。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扩大股市规模,扩大居民股票持有量,为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创造条件。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调整一级市场的有关规定,平衡一、二级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如慎重对待以市场化名义高价发新股、高价配股;取消上市配额分配制度;实行有市场确定发行价格的原则,缩小一级市场的获利空间;提高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比例,以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等。必须注意的是,股市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以避免股市的大幅震荡。

(二)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

要发挥股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政府应把通过股市增进社会财富置于重要位置,即通过股市推行“富民”政策,让社会公众、企业、基金组织等均有限度的参与股市,共同分享经济增长、股市繁荣所带来的成果,形成股市与经济增长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稳定股市、规范市场、促进股市繁荣及稳定增长是我国股市启动消费、推进经济增长的根本之所在,没有股市的长期稳定与增长,短暂的股市繁荣对启动消费的作用极为有限。虽然目前中国股票市场规模较小、投资收益的分布格局不合理、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不高、国有股减持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政策主导股市暴涨暴跌等因素的存在使中国股市缺少长时期相对持续的繁荣、稳定,从而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发挥。但是,随着中国股市规模的扩大,上市公司效益的提高,各类性质投资基金的发展,市场行为的规范,中国股市对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将会日益显现。总之,健全股票市场的发展,发挥股票市场的正财富效应,重其视负财富效应,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三)培养上市公司及机构投资者的信托责任。

信托责任通常适用于受托人或监护人,上市公司要有这种责任心。你拿了股民的钱就应该为其利益着想,想着让股民有利可分,好好经营,不辜负股民对公司的信任才行。机构投资者从事受托投资业务,对客户也同样负有信托责任,必须全心全意地为客户服务,为其挑选最好的股票,谋取最大的利益。别人把钱给了你,还交管理费,因为你承诺可以帮他赚钱,还答应按既定方针办,所以应该尽心侍奉,仅仅没有异心是不够的。但是这种责任心不是单靠呼吁就能产生的,应该有配套的法律惩罚措施出台,并严格落实下去才行。超级秘书网

(四)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

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格局正在由“政策推动型”、“资金推动型”向“质量推动型”、“信心推动型”转变。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以机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从而确保各种投资主体能够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品种创新、机制创新,来培育一个体系完善、品种丰富、机制完善的证券市场,从而实现制度本身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场运行格局的转变,才能实现证券市场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的发挥股市财富效应的作用。要科学构建我国股市的稳定机制,从舆论机制、技术手段、政策手段等方面入手,减少股市的过度波动,包括尽快建立官方稳定基金,当市场大幅震荡时,政府能科学地进行调控,有序而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减小改革对居民的冲击力度,修正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鼓励其消费支出。

(五)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

只有通过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从而确保上市公司自身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作用。为此,一是要明确产业政策导向,有重点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股市可能存在的泡沫能通过经济增长得以消化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中国股市的规模一定需要有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在增加上市公司数量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上市公司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国培。《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2]李学峰。《资本市场、有效需求与经济增长》。2005.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