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理论

农业经济理论范文精选

农业经济理论

农业经济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问题;实现模式

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补充才能实现。在我国现今的发展形势下,低碳农业的建设并不遥远。基于此,对低碳农业经济理论进行介绍,指出当今低碳农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个实现模式以供选择。

1低碳农业

1.1内涵

低碳农业是在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度量指标,以低碳农产品的生产为导向,以碳汇产品为架构而产生的生产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农业的气候环境,保证食品健康和改变环境质量。低碳农业是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也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考虑。

1.2特征

1.2.1“三性”特征

低碳农业有长期性的特征,即要立足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全球性特征,即需要全球都充分重视,做到低碳生产、改善地球的环境;外部性特征,即低碳农业的发展成果要实现共享。

1.2.2“三化”特征

综合化特征,即低碳农业要涉及到更多的农业领域,不仅是种植业,还要在林业、菜地等领域进行;产业化特征,即生产规模要大,实现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特征,即利用最新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2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2.1起步晚

我国的低碳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被大多数地区所用。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都未达到低碳的要求,农业的低碳就更需要时间积累。高碳的生产模式并不容易打破,因此低碳农业的普遍实现还是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高碳体现在很多方面,观念不好转变。生活方式、农作物的秸秆处理都存在问题。农民在处理农作物秸秆时多用直接焚烧的方式,而薪柴则是砍伐树木获得的。但秸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部分农村地区天然气、煤气的使用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2碳排量高

我国农业碳排放量过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数量多。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人力投入约是世界投入的1/5,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都要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生产模式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是很恶劣的,也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农作物的连片种植更是破坏了植被,各种不合理的生产使碳排放量无法得到根本的控制。

2.3碳汇及固碳能力弱

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落后,没有成熟的技术,使现有的碳库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种子的选择和培育技术落后,使种子发芽率低,增加了碳排放量。食物在摆上餐桌前的每个过程都是由大量的碳排放产生的,而我国在各个环节缺乏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未对碳排放予以控制。因此,我国彻底实现低碳农业还需要很多探索。

2.4矛盾存在

低碳农业的长期性决定其是一个长远目标,而农民追求的却是短期效益。农民缺乏低碳意识,也不认为低碳有必要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农民作为低碳农业的实践者,生产方式还是较为落后,这种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收入较低。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下,农民是不会选择低碳农业这种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同时,收入水平低也导致作为社会的大部分群体的农民不会去购买低碳产品,而选择购买低碳产品的较高收入人群却不涉及低碳农业的实践。同时,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不会轻易改变传统观念的,这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低碳农业实现模式的选择

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素质的低下、经济效益的影响,都使我国低碳农业在实践过程中荆棘密布。农民对现有生产方式的依赖使他们不会轻易发生转变,土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而且,我国的农业生产过于分散,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统一的低碳行为的难度。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必须要探索低碳农业不同的实现模式。

3.1减少碳排放量

产业链不管是在工业还是农业上都是最好的生产方式。在整个产业链的建立下,可以征合产、供、销之间的资源,同时对农业垃圾进行科学处理,使之再利用。这样可在生产源头控制碳的排放量,也可借鉴生物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式来开发使用低碳机器,利用最新技术来生产绿色肥料。在产业链的生产中力求改进工艺,降低能耗,使农产品低碳环保、安全卫生。

3.2创建碳汇农业模式

农业的碳汇功能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应注重湿地、海洋、草地等碳汇能力的开发。以退耕还林或植树、种草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森林的生态能力。森林是丰富的碳储库,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把碳素锁在植物中。

3.3实现“碳中和”的模式

“碳中和”要实现立体模式,立体模式其实是一个大系统,它能重建并适当地恢复大自然中的食物链,使动植物能够和谐相处,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

4结语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政策支持,也有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但由传统农业转变到低碳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发展低碳农业时不可过急。要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可持续地进行发展。我国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已经被剖析,接下来要对实现模式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静暖,于畅,孙亚南.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3):64-67.

农业经济理论范文第2篇

1.1报账员素质有待提高

村中的报账人员多数情况下学历层次不高,报账员委任多数都是由村委会选定一位合适的人员,而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由于村委三年一选举的制度,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报账人员随着选举的进行而不得不更换新人,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村集体中没有一个能够很好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报账人员。对于这个问题的出现其中出现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农村的待遇不高,而且还不是正式的编制,因此,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留不住。此外,有不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正确认识不足,对其工作的重要性不重视,对发展农业经济不积极、不主动,在工作过程中仅限于完成指定的任务,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2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执行不到位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逐渐的变得复杂多变起来,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制定更高的标准。农业经济的管理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很多种利益,尤其是在土地流转和承包过程中,其审计制度执行的严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给农业经济管理人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农村的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认识,在相应的法规执行过程中各种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十分的不到位,这就给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3乡镇财务监督管理到位

乡镇的村级会计一个人会好几个农村集体的账目也,其在办公工程中也只是在乡镇办公,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就不能做到事前、事中的有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也只是做到事后的核算工作。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很难有效的做到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只是做到对账目进行必要的核算罢了。

2加强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途径分析

2.1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进行全面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大局,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做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自愿和有偿,符合法律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涉及到农民群众亲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强化监督力度,稳定好农民群众的不良情绪,防止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要明确监督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好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按照党中央的相关要求,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配备齐全工作人员,确保每一个地区都有专门承担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素和思想素质。及时的解决好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整个工作队伍的稳定。同时各级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行政职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保证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2.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途径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是更好提供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全面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农民群众才会更加愿意相信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对于各个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来说,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导农民群众对农业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在确保基本农业基本种植面积和总体粮食产量不变的基础上,积极的鼓励农民群众种植更多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并且还可以积极的发展深加工,推动地区整个向着产业化发展和进步,从而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发展信心,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2.4增加投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但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经费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农业经济管理机构运行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导致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十分的困难。因此,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具备充足的经费,是十分重要的。

3结语

农业经济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农村破旧、人才凋零的局面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村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传统农业管理观念束缚、农民文化素养有限以及农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弥补了传统管理的诸多不足,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农村经济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稳步提升。从农业经济管理视角出发,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支配、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与调配,为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管理与保障的重要管理体制。通过这一管理体系,可以更加直接地收集到农村经济状况及农业发展情况,拉近了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对农业相关直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能够使农村经济状况更加真实而清晰地展露出来,为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与调配方案,帮助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的整合调控,以及对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高效利用,能帮助农民实现农业收益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让农民敢于全力发展经济而没有后顾之忧。

1.2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致使其对各种新兴农业技术与农业设备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差。部分地区由于环境制约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仍占较大比重,对于人力物力的消耗较多,农业成本较高,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推进,使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进入农村。他们的到来如同源头活水,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得到有效扩大。专业人员的指导,使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学习效率提高,大大缩减了自主探索学习花费的时间。信息化、科学化农业走进千家万户,降低了人工损耗与经济损失,提高了农村农业的发展速度。专业技术人员还能因地制宜为农村挑选高效作物,解决农物销售等问题。

1.3营造和谐农业发展氛围,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制度,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管理人员对农村地理环境与农业产物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当地发展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样针对性的农业管理使得当地人文特色与历史文化得到了有效挖掘与利用,丰富了农业文化内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绿色生态作物的推广以及生态系统的构建使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特色风景建设使农村自然风光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与应用。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完善农业经济制度,可以使政策与农业发展规划更加全面而有效地落实到农村,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在制订农村发展规划时,应了解到当地气候、土壤、温湿度、作物生长情况、作物产量以及销售途径等,根据环境及物产状况优选农作物种类,并开拓更多的销售途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可以集中统计当地农业产量及销售情况,采用直播卖货等形式帮助当地居民对农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为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新的渠道与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向当地农民传播新时代农业发展方针,带领农民共同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响应国家农业发展新要求,将环保与农业紧密结合,丰富农业文化,共同建筑新时代美丽农村,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紧密接轨[1]。

2.2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强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农业得以高效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之一。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设备是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新设备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种植和收割的效率,使农业流程更加便捷、高效,减轻农民生产强度,避免对人力资源的过度使用。新技术与优质种子的推广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土地利用率得到提升,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2]。管理人员作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指导者与引领者,通过讲解与示范降低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学习新技术的压力,有助于农民更加高效地掌握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还能提高农民对“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的理解,以及对农业市场信息、土地信息、营销加工服务信息、国家政策管理信息、绿色生产服务信息的了解。

2.3打造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体系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农业服务市场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激烈、模式复杂,农民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有效提高农民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进而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应打造多元化的农业服务组织体系。通过创建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发展环境,拓宽农民创收的道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使农民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还能解决传统农业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途径,盘活农村经济资源,促使农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市场中,使我国农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3-4]。

2.4培养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通过培养专业人员,可以使农业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要注意对各类新型人才的引进,扩大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管理队伍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平。管理人员应注意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民对畜牧养殖、农业种植等方面的认识水平。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实践促进自身专业素养进步。应及时发现当前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发展意识,并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5-7]。

2.5采取有效的农业扶持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帮助农民更加顺畅地进行农业耕作与畜牧养殖等,避免气候或自然因素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扶持政策是政府相关部门与农民紧密协作的重要表现之一。政府提供的农业保障资金是农民敢于与经济管理体系尝试进行融合的重要保障。在政府支持下,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更加良好的尝试机会,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扶持过程中,政府必须强化扶持资金管理,“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将资金落实到到位,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政府可以利用扶持资金鼓励购买新型农机器械,引导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使用新型机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机械的使用程度,同时减轻了农民自主购买农资的压力[8]。

3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作用。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构建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培养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及实施农业扶持政策等,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得到了优化,弥补了传统农业的不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开辟了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田幸吉,王月.刍议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吉林农业,2019(23):51.

[2]穆德水.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5,17.

[3]张国芝.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2):35-36.

[4]吕成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山西农经,2020(20):71-72.

[5]杜鹏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9(21):44.

[6]邢虹娟,薛燕琴,范颖.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6):25-26.

[7]易桂林,徐毓敏,张尚美,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4):3-4.

农业经济理论范文第4篇

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1.1与农业经济发展相比管理体制具有不和谐性

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其体制也无法适应农业社会结构,更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指导下,使其管理农业经济时有些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其管理机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协调利益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层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相应的出台了许多文件,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且明确规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示,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没有很高的重视度,执行力缺失,没有很好的管理效果。管理重视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思想认识必然也要与时俱进,但是部分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却一直停滞不前;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无法落实国家制定的政策制度,导致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将两方面割裂起来,造成了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单一的知识体系决定了其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及产业化的实现,这都是因为其执政能力不足的原因,若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必须将执政能力提高。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伴

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在农业经济未来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也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变有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会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要不断使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对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及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农业经济决策奠定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但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管理产业化伴

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建设了农产品基地,我国也出台了农业合作政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农业经济理论范文第5篇

我国的农业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要想使我国的农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那么在新的发展时期,就要注重各种新型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农业经济管理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时代,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

计算机技术及相应的网络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为社会的发展及进步做贡献了图里。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为加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及各方面交流,并实现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做贡献了巨大力量。

2、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完成,使得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化,家业经济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及发展,就要加强农村之间的产业结合。

3、有助于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

发展农业的根本之一便是发展农业技术,强大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及产品质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技术的研制当中,可有效地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科研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培养出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反哺于农业发展,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4、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可以转变原有的单一形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经营模式可参考如今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模式,来实现地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从而提高销量,使农民增收。

5、有助于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效益的创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水平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其最终目的均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而原有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及策略过于被动,农民没有自主的掌握市场。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途径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并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使得农业经济中的诸多管理工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地实现其具体价值,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计算机相关技术在日常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

1.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各行各业都争先利高信息含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拓宽视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同样也应该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对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不断认识,优化并革新原有管理技术。

2.依靠计算机技术,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及农产品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相应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却并未有前两者那样优异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多年来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加强,以及将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所提升,在未来的农业经济管理中,应加大力度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并在县、乡等基层单位为建设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从而有效的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3.运用相关计算机技术,创新技术实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