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创新论文

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创新论文

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使命优先”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论述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时候提出的重要观点,在他看来,使命也是区分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关键词。德鲁克把非营利组织定义为“改造人类的机构”,认为其能够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下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发挥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功能。探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使命和目标就成为集团成立之初就需要确立的问题。

二、职教集团管理创新

(一)加强组织再造,提高组织活力

组织结构是指集团组织的基本形态和框架。它虽然是一个形式问题,但关系到集团性质、功能发挥和发展前景。职教集团组织结构再造有四个目标。一是管理的扁平化。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分工协作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高效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二是组织团队化。通过集团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集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建立跨职能部门、跨专业的团队,将上层和基层之间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三是组织关系网络化。一方面是集团内成员理事单位内部组织关系的网络化,另一方面是集团成员之间关系的网络化。通过“都市农业职教集团门户网站”,实现政策导读、合作项目、行业发展、工作动态等信息交流与共享。体现组织团队化和网络化的标志是建立6个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下设园林园艺、动物科学、食品安全、农村经济与服务、现代农业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等6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由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秘书长由学院相关系部主任担任,建立起集团的执行系统。专业委员会负责分析研究国家和首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农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指导推进学院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和集团建设的其他工作;研究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集团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建议;参与集团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定工作;指导推进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大赛和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

(二)加强制度建设,降低集团发展风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可以促进集团发展的规范化,制度也就是游戏规则和行动框架,是体现集团使命和从使命到成果的指导。集团的制度建设包括使命定义、规则系统、组织系统三个层次。一是使命定义,包括集团发展的理想、理念、目标、文化和战略等,是导引集团发展的核心价值系统。二是规则系统,包括集团章程、专业委员会议事规则等,规定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专业委员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议事要求。为保障集团专业委员会正常高效率地开展工作,我们制定了《集团专业委员会议事规则》。该议事规则包括了总则、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委员的产生、任免、权利和义务,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提出委员会按照“专业指导、研究咨询、参谋决策、推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在—8—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学校,如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市水利水电学校等10多所职业学校和北京市农业广播学校等成人教育学校;四是相关研究机构和传媒机构,如北京市农研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及中国青年报社等传媒机构。集团内科研院所开展农科教的结合,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集团组织的功能,使得集团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3.企业都市农业职教集团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集团平台,密切和企业的联系,深化和企业的合作。集团的农业企业包括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出版社以及其他3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利用集团资源吸纳毕业生、开展员工培训、开展技术的转化和服务等。集团为农业企业服务符合集团的使命和目标,也是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4.教师、学生与其他工作人员职教集团的发展和创新需要紧密依靠院校广大教职工、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在院校和企业的各自岗位上做出贡献。同时,教师个人目标实现程度和速度、职业生涯的实现也依靠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在职业教育市场中,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和服务对象,也是职教集团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集团组织通过自身的集约化运行,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以及实习、就业机会。5.社区及社区机构广大的北京农村社区是集团重要服务对象,集团总部所在地的社区为职教集团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如交通、医疗、道路、卫生、治安等,因此首都的农村社区和所在地社区也是集团的利益主体。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与集团使命密切关联,影响集团使命的实现,在契约基础上形成合作关系,按照多方共赢、合作治理的原则形成一定的合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共同承担义务和风险。

(三)职教集团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动力和利益诉求

都市农业职教集团的相关利益主体在集团内外的地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承担不同的责任,也存在不同的冲突。我们重点分析政府、院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

1.政府

政府通过集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都市农业发展,促进首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首先要明确认识,组建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首都加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与人才支撑的需要。其次要做好政策保障,出台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等系列政策。第三要做好资金保障,为集团提供启动资金,并购买集团相关服务,促进集团发展。

2.科研院所

首先是牵头学校由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联系成员学校与企业,负责职教集团的日常管理,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关系,是想通过职教集团的建设,加强与职教集团成员学校的合作,促进职教体系建设,从中职学校中选拔出优质生源,向本科学院输入学生,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通过与企业合作,洞悉企业发展水平,改进专业设置,提高学生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学院的教师员工需要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行业的沃土,必须加强同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入合作,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顺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学院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是职业院校,通过职教集团,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与其他学校合作办学,提高就业率。这些学校同样需要改变教育观念,主动借势、融势,充分利用集团平台,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模式培养等方面与集团单位开展合—7—杜晓林: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治理与管理创新管理队伍和网络化协同办公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多元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

3.探索建立北京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等职前、职后各种形式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为农业企业在职员工和社会人员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发挥好都市农业服务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和功能。

4.探索建立现代都市农业服务业产学研合作中心

支持都市农业建设,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围绕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开展职业标准、技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形成产学研互动机制和品牌。二、职教集团相关利益主体分析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9)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广义公司治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否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借鉴该理论,我们对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治理和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分析。

(一)职教集团使命定义

思考并定义集团的使命,把握集团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第一要务。若只是从集团成立的原动力出发,把集团的成立仅仅当成办学行为,然后把院校的责任作为集团的使命显然失之偏颇。成功的使命应该具备机会、竞争力和奉献精神。都市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无疑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而集团服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关注“三农”问题责无旁贷,这是集团的竞争力和奉献精神所在。作为集团的成员单位就要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因此,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使命可以界定为:关注“三农”问题,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职教集团目标

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目标在于促进都市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团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产业开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具体而言,要实现四个目标。1.探索职教集团办学组织化运行模式健全组织管理章程、集团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规则,明确成员的权、责、利,设立专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集团领导下开展工作。议事规则是专业委员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和依据。三是组织系统。北京都市农业职教集团是由单位会员组成的集团,实行会员理事会制。会员单位原则上为理事会成员单位。通过建立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整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

三、明确集团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

德鲁克在论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认为:使命和计划是雄心壮志,战略是推土机。战略将计划转变为实际的成果。他还引用了St.Augustine的话进一步形象论述战略的作用:

一个人既要虔诚地祈祷奇迹的降临,同时也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职业教育的集团战略引导相关利益主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共同完成集团的目标。

1.建立集团化办学组织化管理运行平台

按照企业集团运行模式建立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建立理事会决策议事制度,健全管理制度、机制和运行规则,积极探索组织化运作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做到政策有保障、运行有机制、实施有队伍、质量有监控。

2.建立都市农业职业人才合作培养基地

开展都市农业职业人才需求调研,指导职业院校围绕行业办专业,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对接,把集团建成都市农业职业人才的合作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

3.建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融合机制

运用政府资助、学习培训、企业实践等平台,建设好专职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两支”队伍,通过校企互动机制实现队伍融合。通过试行“校企互动、岗位互换”,学校教师从学科和专业优势出发,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实行阶段性岗位身份互换。

4.建设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

发挥集团资源整合力量,合作进行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合作开展技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及新技术、新方法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和品牌,形成服务首都都市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5.建设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按照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国际化、规模效益最大化、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岗位标准以及生产、经营和服务项目,发挥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双功能”,实现“服务教学”和“服务企业”两个面向。

6.建立农业职教国际合作基地

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集体经营到分散经营、从小型化到大型化的发展历程,只有近几年才进入了较快发展进程。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发展发展较快,有的地方发展较慢,平原地区发展快、山区丘陵地区发展慢。因此,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人力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更加依赖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的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受政策和资金制约,急于应用型研究,缺乏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的不足,导致应用型研究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往往只能是在某一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不能做到全面发展。2.2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科研水平不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领域的科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农业机械化领域,政府投入少,经费短缺,导致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科技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且大多数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更新慢,工作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水平受到限制。由于多年农机科研部门效益低下,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大中专学校也关闭了农机化专业,也造成了农机科研人才的不足。

2.4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我国地大、面广,作物种类多、耕作方法多。因此,农业机械化必须满足多种作物、多种耕作方法,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样就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适应多种农艺要求。因我国的农艺方面的特殊要求,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相互制约的矛盾。

3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国家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定位为公益服务类,由各级政府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并要调整和录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工作,做到人员和经费双障。引导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紧密协作,成立以村级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各级农机部门要为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形成政府、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同台共舞、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3.2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根据国家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国家公益性农机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级农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机化服务工作之中。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既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资金投入,既要做好农业机械化应用领域研发,又要着力加强基础性研发。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经费投入,着力做好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训工作,本着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注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则,全面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全面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3.3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须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认清形势、积极工作,大力宣传有关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机使用者传授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层层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开成更为有效、更为广泛、更为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各级农机监理部门要加大农机安全执法力度,对“黑车非驾”、违法载人、酒后驾驶、客货混载等严重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和整顿,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还是较低,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对农业机械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使我国的农业机械作业水平不断的提高,必须要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可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布局得到合理的调控,是现代化的农机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可提高农业各部门间的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可完善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制度,可健全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一些落后的农业地区,积极推进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发展可加快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从落后的农业机械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机制的转变,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我国传统的农业机械管理模式是靠个人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管理的,不能稳定的提升农业机械的管理质量。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发展可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农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管理水平。

2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策略

2.1将计算机管理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管理中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而农业机械管理的信息化却落后于其他产业,因此在农业机械管理中需快速提高农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如开发农机管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农业机械的信息统计系统等等,这些可提高农机管理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2.2农业机械管理的系统化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农业水平也不同,如各地对农业机械的经济投入、对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和农机的经济效率等,由于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系统,让农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规范健康的发展,这时就需对农机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的推广、供应与维修等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农机的系统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2.3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远程监控、网络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的水平,如各个地区的农机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交流,将一些常见的农业机械故障的处理方法进行信息共享,交流经验,并将一些先进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纳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提高农业机械故障诊断的时效性。采用计算机网络数据采集工作日中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常见信息,做好数据统计与记录。这样管理能够快速查询出当日的环境温度、湿度等信息,并可查询出农田的相关信息,这样会大大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生产率,节约了成本。

2.4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机制首先,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的创兴与发展机制,农机管理部门应明确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作为我国建立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组成部门,应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这也是适应我国广大农村的生产需要。其次,需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定期组织对农机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农机管理人员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使农机管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一些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与维护保养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农业机械管理的智能化系统,从而大大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的整体效率。最后,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机制是需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的农业机械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得我国农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能够顺便的进行,提高各农业部门的合作协调性,制定出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3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的深刻意义

在当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形势下,对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农业部门需制定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广大农业机械管理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一只高素质的农机管理队伍,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对于农业机械管理,在其创新与改革浪潮中,必须摈弃旧的思想,用现代化的眼光增加农业机械的融资渠道,稳步提升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

4结语

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一)逐步优化的农业科技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近年来,山东省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着力提高山东省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水平。二是建立制度机制。第一,建立科技重大奖励制度。2012年出台政策规定,在科技创新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效益的高新技术成果,可按项目年纯利润的5%提取奖励经费奖励主要人员。第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人才合法权益。第三,建立健全人才制度。鼓励各类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国际合作与研究开发。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省财政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

(二)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山东省现有国有农业科研机构40个,专业农业科研人员5000多人。从2010年开始,山东省启动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现已建立了包括小麦、玉米、生猪、水果、蔬菜、花生等省优势产业的6个创新团队。初步建立起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三)逐步提高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一是省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2012年,山东省财政筹资7亿元,投向农业科技领域。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资金6560万元,主要用于技术集成和创新研究的加强,农技推广资金4.3亿元,农村人才培养资金1.2亿元。二是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也在持续增加。三是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基本建设。2010年以来,中央预算内先后投资9800多万元,支持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完善与建设,这对于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四)日臻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是完善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明确提出了“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二是抓好农业技术多元化服务。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了以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的,包括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基地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面对面指导农民生产,手把手传授新技术,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来带动农民致富。

二、山东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较突出。在农业系统内部,产学研脱节。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分别隶属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而科技人员又分别隶属于各个研究院所、高校。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不是农民和企业说了算,而是由单位同行和上级领导来定夺。如此一来,科研课题会主要来源于学科本身,且重理论研究,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必然出现产学研脱节现象。二是机构庞杂,职能交叉,力量分散,效率低下。三是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有待加强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中急需大量各类人才。但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从总量来看,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占农村劳动力的2.29%,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人才12人。二是从人才资源配置来看,存在不合理现象。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从业人员。当今世界,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农业从业人员都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发达国家的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年限是12--15年。受过大学、中学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目前,在山东省农村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在农业从业人员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44.6%,大专以上的只占0.2%。并且从山东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分布来看,其主要聚集在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而扎根基层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较少。农技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的比例只有1:676,而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为1:100。三是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三)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在1%以上,而山东投入水平只有0.1%至0.2%。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缓慢,主要是投入渠道单一,多个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造成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科研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大面积推广。从企业投入看,大多数农业企业自身科研实力较弱,未能形成自主研发体系。

(四)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信息化。近些年来,山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与山东农业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符。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对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由此,造成了不少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库的作用发挥得也不好。二是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山东省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经费大部分都是财政投入,但由于政府投入能力有限,信息服务运行中资金的制约还是比较明显,而自筹资金的单位困难则更大。三是农业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信息采集面相对较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处理的手段落后。四是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农业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电视、电话、广播、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目前这些农业信息的载体综合利用不够,各种载体之间缺乏交互性,信息与传输不畅,比如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平衡,农村基层网站缺乏,技术水平低,使用成本高,“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等。

三、山东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大优化农业科技环境的力度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通过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培植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二是构建良好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和推动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要构建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拓宽农业科技投入渠道。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科技成果独立评估制度。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三是要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四大建设”。四是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立足山东实际情况,推进农业信息化,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运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农业信息的需求为向导,以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企业及农户对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扩展和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培育和发展用户群体,强化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山东农业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实效。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一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使其在农业科技投入中占居主体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科研成果显示:当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才会出现,农业与其他部门才可能做到协调发展。在荷兰,政府的投资占农业科研经费的60%以上,这大大提升了荷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领域应该是农业科技。二是开辟多条渠道,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要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导民间、企业、外资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业科研融资体系。

(三)加大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打造的力度要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盘活优化现有科技人才、重视培养后备人才以及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等措施,努力打造三支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其次,要选择培训的重点对象,主要是村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二是打造农业科研人才队伍。要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要求,建立本省的产业技术专家团队。要通过多种途径,广开门路,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人才。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打造富有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农业科研梯队。要加大农业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中,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业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该项研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平台,检索2004—2013年河北省申请的农业专利信息。按照国际分类法,选取IPC分类号为:A01(农业;林业;畜牧业;打猎;诱捕;捕鱼),共检索到3318条数据。由于专利涉及到多个学科,IPC分类号不止是一个,因次,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只保留IPC主分类号为A01数据。

1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

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统计结果显示,在2004—2013年间,河北省共申请农业技术专利2948件,每年产生的专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67件,提高到2013年的541件,增幅为251.3%,年均增长率为15.86%。但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比较少,在2948件专利中,有实用新型专利2026件,占68.72%;发明专利922件,占31.28%。在发明专利中仅有323件为授权专利,占发明专利的35.03%。

2专利研发主体个人占主导地位

河北省农业专利中,以个人为第一专利权人的数量比较多,为1808件,占61.33%,其次为企业,占17.94%,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占的份额比较低,分别为11.56%及9.46%。在个人手中,而作为创新主体的涉农企业所占份额并不高,拥有较多创新资源和较强创新实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所占的份额两者加起来才占到20%,说明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

3农业专利领域呈现多元化分

河北省农业专利在A01大类12个小类中,涉及A01G,A01K,A01D,A01C,A01B,A01N,A01M,A01F,A01H9个小类,其中农业专利数量最多的是:A01G(园艺;蔬菜、花卉、稻、果树、葡萄、啤酒花或海菜的栽培;林业;浇水),说明河北省在园艺技术方面创新能力有较强的优势,其次是畜牧业所在的A01K类。而生物技术方面即AO1H类,专利申请件数最少,仅为88件,占河北省农业专利的99%,说明河北省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对专利申报主体分析,发现不同研发主体在各个领域的专利比例不同,个人申报主体在A01G,A01K,A01D类比较多,企业在A01D最多,以农业机械类专利技术占优势。科研单位和高校除了在A01G类外,在A01N类,即农药、植物生长调价剂方面呈现出较强创新能力。

二提高河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经过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河北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涉农专利申报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专利数量的增加为建设创新型农业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申请专利的类型、内容以及申报主体情况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专利类型中,最能体现自主创新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比例较小;从专利内容看,有相当一部分是不以保护创新成果为根本、不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从专利涉及领域看,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从专利申报主体看,河北省涉农专利中大部分掌握在个人手中,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机构之间的合作还很少,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专利产出质量,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专利申报质量导向管理机制

各级管理部门在大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规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的同时,建立专利申请质量导向管理机制,即在制定专利资助、申报、专利评估、专利成果奖励相关政策时,要按照“量质并重、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把好专利申报质量关。同时,加强专利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专利机构和人的执业行为,研究制定涉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动将专利申请质量的管理作为其重要内容,引导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内部管理能力。

2健全专利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

各大涉农企业、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力,开展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设立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或增设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课程,为国家培养大量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法规及其他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3完善专利产出激励措施

为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河北省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制定了针对高水平论文、论著及获奖科研成果的激励政策,在物质奖励及职称评定中体现出来。但对专利、农作物品种等知识产权类的激励政策不足,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及实用性不高,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因此,高校及研究机构应构建并完善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